分享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源

 若悟369 2022-07-03 发布于安徽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源

作者 胡文宇

根源一:十篇政治美文的内在联系

①贾谊的《过秦论》探讨一个政权为什么会灭亡。为政者必须施仁政,不能反人民。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及中国共产党这一执政理念的产生与形成,正是以史为鉴的结果。

②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探讨生命的价值,提出一个做人的标准:“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毛主席由此提出了“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的著名论断。

③诸葛亮的《出师表》提出忠心耿耿的为臣之道和勤恳不怠的敬业精神。毛主席等革命先辈一生为民谋幸福,勤政为民谋利益,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文学的手法描绘出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从中可以看出老庄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人人平等、无忧无虑的太平盛世,正是毛主席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毕生追求。

⑤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探讨一个政权怎样才能巩固,并且塑造了一个较理想的君臣关系样板。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提出“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类似1945年黄炎培先生与毛主席在延安讨论的政权周期率。基于此,毛主席一再强调“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之所以,“两个务必”至今往后仍是全党的行为准则。

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人、为政理念。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忧国忧民到强国富民,一代代续写着光辉灿烂的华章。

⑦文天祥的《正气歌序》提出的为人要有正气的气节观鼓舞了历代英雄,成了中国人的做人标准,后来也自然而然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⑧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反对保守,提倡革新。提出抛弃老朽的中国,创造一个少年的中国,振兴中华。这个少年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⑨林觉民的《与妻书》呼唤共和,敲响了数千年封建王朝的丧钟。再次响亮地喊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牺牲个人,报效祖国。历代民族英雄向往和为之奋斗牺牲的夙愿,在毛主席率领下和毛泽东思想主导下已一步步得以逐步实现,并向着更高目标奋进。

⑩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成了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宗旨,并已是检验一个政权成败、好坏的标准。

有史以来,历经兴替,无数政治家上下求索,直到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终于悟到了政治就是为人民服务。

十篇政治美文像历史长河中一串闪闪发光的珍珠,中国共产党则像串起珍珠的那根轴绳,《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串珍珠上打着的结扣。因此,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法宝和宗旨,也必将是全人类共同的准则和出路。这是因为——为人民服务,你无法推行自我优先;你无法鄙视普通百姓的生命价值;你无法拒绝善良;你无法横行霸道;你无法播种罪恶的种子和举起罪恶的屠刀……你无不处处受益,你所面对的人,都有可能提供你所需要的服务。

简而言之,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中国特色,中华民族为此煅造了五千余年,精炼了两千多个春夏秋冬,体验达一个世纪。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共产党通过坚信这一真理并利用这一法宝,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把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逐渐改造成了一个民富国强的新中国。

这十篇政治美文,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坐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脊梁,是毛泽东思想及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产生的历史渊源所在。

根源二:受《共产党宣言》等中外名著的影响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也是毛主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启蒙著作。这部号称“马克思主义的小百科全书”自1920年起陪伴了毛主席往后的人生,且不断释放和赋予了新的价值。

1919年12月,为领导湖南社会各界驱逐军阀张继尧的斗争,青年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正是这次北京之行,使他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1920年1月4日,毛泽东的老师黎锦熙来看他时,发现他办公桌上放着《国民》杂志,这本杂志载有《共产党宣言》的前半部分,毛泽东被《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精神所震撼,推荐黎锦熙先生也读一读。1920年5月毛泽东第二次上海之行期间,读了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单行本。对这段时期的经历,毛主席在1936年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谈了自己思想上的变化:“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年夏,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后来,毛主席又说,正是看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后,“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

自此以后,毛主席与《共产党宣言》结下了不解之缘,对它爱不释手,还号召全党读,在革命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党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活动时,毛主席都将《共产党宣言》列入其中。如1958年、1963年和1970年三次全党学习马列著作活动时,他开列书单的首篇都是《共产党宣言》。(见《人民日报》2016年8月23日18版)

毛主席一生博览群书,他深知书中有真经有真理。毛主席读书涉猎的领域极其广泛,文、史、哲、军事、自然科学,古今中外,无所不至。

2014年1月3日上午,人民网党史频道邀请毛主席晚年专职图书服务管理员、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徐中远做客人民网时谈到,毛主席终身酷爱读书,读书是毛主席一生最大的嗜好。中南海丰泽园故居、游泳池故居,还有增福堂院子里等地方都存放过毛主席的图书。据统计,大约有十万册左右(有说藏书总数96473册)。有的是毛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阅读过保存下来的,当然在战争年代也丢失了许多书,保存下来的这些书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是建国后根据他老人家自己的需要,用他自己的稿费购买的。(见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年1月3日)

毛主席善读书,但不读“死书”,讲究学以致用,他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毛泽东想读常读的书》2017年1月16日)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