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盆底外科手术及康复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盆底超声检查技术已被列为评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之一,和MRI检查一样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但目前我国尚缺乏完善、规范的培训和操作指导意见,为此,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妇产学组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及中国专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专家共识,以规范盆底超声在我国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评估中的应用。 ![]() 1.前腔室相关异常:尿失禁,排尿异常,尿道及尿道周围病变,与前盆腔脏器脱垂相关的症状。 2.中腔室相关异常:子宫脱垂、阴道穹窿脱垂等。 3.后腔室相关异常:排便异常,直肠下段、肛管及其周围病变,以及与后盆腔脏器脱垂相关的症状。 4.肛提肌和肛门括约肌等盆底肌损伤。 5.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前后的评估,盆底植入材料的观察。 6.与慢性盆腔疼痛相关的盆底疾病筛查。 ![]() 1.检查前准备 本专家共识推荐患者排空大小便后进行检查,常用检查体位为膀胱截石位。 检查前医生需要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帮助患者理解盆底肌收缩动作及Valsalva动作的要领,以达到诊断目的。 盆底肌收缩动作即肛门收缩上提的动作,以盆腔脏器向头腹侧移动或肛提肌裂孔缩小,且持续时间≥3s视为有效的盆底肌收缩动作。 Valsalva动作即深吸气后屏气向下用力增加腹压的动作,以盆腔脏器向背尾侧移动或肛提肌裂孔增大,且持续时间≥6s视为有效Valsalva动作。 2.检查途径及仪器设置 可采用经会阴、经阴道及经直肠等检查途径,选择腹部凸阵探头、线阵探头或腔内探头等进行检查。应根据不同的检查目的,选用合适的途径及探头进行检查。当获取的图像不满意时,可选取多种检查途径、多种成像方法相结合以提高诊断效能。仪器设置要求具有针对盆底超声检查的专门预设置条件。对肛提肌裂孔进行检查,建议容积扫查角度≥85°。 3.整个盆底超声检查需要运用二维、三维、四维超声检查患者静息状态、盆底肌收缩状态、Vasalva状态下三腔室(前:膀胱、中:子宫、后:直肠)的位移情况等评价盆底肌的状态,检查流程示意图 (图1)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