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60人完整名单及介绍(收藏版)

 一元堂中医张 2022-07-03 发布于辽宁
国医大师评选始于2008年10月28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部门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迄今已评选三届共计60人,均为我国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名家。

首届【国医大师】名单:王玉川、王绵之、方和谦、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苏荣扎布(蒙医)、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吴咸中、何任、张琪、张灿玾、张学文、张镜人、陆广莘、周仲瑛、贺普仁、班秀文、徐景藩、郭子光、唐由之、程莘农、强巴赤列(藏医)、裘沛然、路志正、颜正华、颜德馨。

第二届【国医大师】名单干祖望、王 琦、巴黑·玉素甫(维)(已逝)、石仰山 、石学敏、占 堆(藏)、阮士怡、孙光荣、刘志明、刘尚义、刘祖贻、刘柏龄 、刘敏如(女)、吉格木德(蒙)、吕景山、张大宁、李士懋、李今庸、陈可冀、金世元、郑 新、尚德俊、洪广祥、段富津、徐经世、郭诚杰、唐祖宣、夏桂成、晁恩祥、禤国维。

第三届【国医大师】名单:王世民、王烈、韦贵康、卢芳、包金山、尼玛、吕仁和、朱南孙、伍炳彩、刘嘉湘、许润三、李业甫、李佃贵、杨春波、邹燕勤、沈宝藩、张志远、张磊、张震、周岱翰、周学文、周信有、段亚亭、柴嵩岩、梅国强、葛琳仪、雷忠义、廖品正、熊继柏、薛伯寿。

首届国医大师介绍

王玉川(1923—2016),生于江苏省奉贤县。原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师从中医名家戴云龙先生、陆渊雷先生。《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专家。是中医界最早研究《内经》理论体系、学术内涵的中医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阴阳学说的演变、气血循环理论、五行学说、运气学说以及河图洛书等方面的研究。主编有《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内经讲义》、《中医养生学》等专著。

王绵之(1923-2009),江苏省南通一个中医世家的第19代传人。1938年从父王蕴宽受业,1942年正式悬壶。主要成就:研制小儿中成药“王氏保赤丸”;中央保健委员。代表作品《汤头歌诀白话解》、《方剂学》、《中医学概论(初版)》等。

方和谦,1923年生于山东烟台中医世家,12岁随父行医。父亲方伯屏是京城十大名医之一。他善用“和法”,强调正气为本、扶正以驱邪的治疗观,提出“和为扶正,解为散邪”的精辟见解。

邓铁涛(1916年10月-2019年1月10日),广东省开平县人。擅长以中医脾胃学说论治临床各系统病证。他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凝聚了对中医理论继承与发展的高度认识。他认为,五行学说的核心是五脏相关,但是中医脏腑学说的发展,又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五行学说,因此他提出,现代应以“五脏相关学说”取代“五行学说”,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换妆与质变。

朱良春,男,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2015年12月14日因突发肺栓医治无效在南通中医院去世。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善用虫药。先后研制了“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医学微言》《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合著)等 10余部。

任继学,1926年1月9日~2010年2月4日,  吉林省扶余县人。创建了中医急诊学学科体系。用药特点:药味少、剂量大,功专力宏;师经方、重土法,择善而从;遣虫药、用毒剂,胆大心细;精内治、巧外疗,唯效以求。

苏荣扎布,蒙医,内科学教授。曾任内蒙古蒙医学院院长。苏荣扎布认为赫依、希拉、巴达干是人体赖以进行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和基本物质,简称为三根。正常情况下,三根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故人体功能得以正常运转。心脑血管病的内因主要由于人体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之间失去平衡,相互交搏,功能紊乱,窜行于心与主脉,气滞血瘀,引起心律失常、心悸、眩晕、胸痹等。因此,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整三根使之趋于平衡的过程。苏荣扎布不仅提出了心脑血管病整体观,而且研制了具有给“血管活血化瘀”功效的一批蒙成药冠心七味片、清心沉香八味丸、珍宝丸、乌兰十三味汤散、珍珠活络二十九味丸……取得了心脑血管病整体治疗、整体康复的临床治疗效果。

李玉奇,1917年~2011年2月8日。生于辽北银州城。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工精内、妇、儿科三科,精研脾胃病三十余载。著有《中医验方》《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与研究》《医门心镜》《脾胃病与胃癌癌前期病变研究》。

李济仁,原名李元善,1931年出生于徽州歙县,7岁入私塾,善文。动乱年代,民众深受病患之苦,遂从“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之古训,立志以医道济人济世。1943-1948年,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研习中医,并更名“济仁”,成为新安一代名医世家“张一帖”第14代传人。精擅内、妇科疑难杂症,尤擅痹病、痿病、肿瘤等顽疾治疗,有《济仁医录》等专著10余部,论文百余篇,并参编《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李振华(1924年11月—2017年5月23日),河南洛宁人。出身中医世家。专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主编有《中国传统脾胃病学》、合编有《中医内科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用第五版教材《中医内科学)等八部。

李辅仁,生于1919年6月25日。出身中医世家,中国近代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嫡传弟子,素有“中医泰斗”之盛誉。曾是中央保健委员会保健专家小组中唯一的一位中医专家,被誉为“当代御医”。

吴咸中,满族,1925年8月28日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西医结合专家,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所长,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吴咸中祖上为满族正黄旗人,曾祖父时即为书香门第,祖父为晚清秀才,因家道中落,以教授私塾为业,英年早逝,祖母勤俭持家,供父亲接受高等师范教育,父亲吴士荣曾先后执教于小学、中学,因为人宽厚、教学有方被公推为县教育所所长。父亲吴士荣笃信儒学,崇尚礼教,遵照《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意,为孩子取名时都带一个“中”字,长子吴执中,次子吴择中(后易名为吴英恺),女儿吴振中,三子吴维中,吴咸中排名最小。父亲希望孩子们都能诚信公允,行中庸之道,承尧舜之风。吴家几个孩子除三子专攻农业外,其他皆以医为业,并都攀上了各自的高峰——长兄吴执中成为中国职业病学的奠基人;二兄吴英恺成为中国心胸外科的先驱,以多项亚洲第一或中国第一当选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姐姐吴振中成为眼科学家,吴咸中与吴执中、吴英恺三兄弟被学界誉为“北三吴”。

何任(1921-2012年),浙江杭州人。字祈令,别署湛园。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一个世医家庭。父亲何公旦是杭州颇负盛名的中医。临床长于内科、妇科病的治疗。喜用“金匮方”,对湿温急证以及胃脘痛、崩漏等疑难杂病疗效显著。对《金匮要略》的研究,颇见功力,著述甚丰。

张琪(1922年11月14日-2019年11月13日),河北乐亭人,中医学家、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中医肾病专家。截至2019年11月,张琪教授先后出版《脉学刍议》《临床经验集》《张琪临证经验荟要》《张琪临床经验辑要》等著作8部。

张灿玾(1928年7月—2017年9月1日),山东荣成人, 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94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出版了《针灸甲乙经校注》、《素问吴注》、《松峰说疫》、《经穴解》、《石室秘录》校点等10多部中医古籍。

张学文,生于1935年10月,陕西汉中人。出生于中医世家,1953年5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陕西中医学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医急症高手。先后公开出版了《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医学求索集》、《疑难病论治》及《中风病》等学术专著10余部。主编、合编有《瘀血证治》《舌诊图鉴》《中医内科急症学简编》等。

张镜人,1923年出生。2009年6月14日,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前夕,张老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86岁。出生于名医世家,其曾叔祖张骧云,以擅治伤寒而称誉社会,以医德高尚而口碑极佳。先生幼承庭训,立志杏林,为第十二代传人。年未及冠,便学习古典文学,同时攻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

陆广莘,1927年1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2014年9月13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陆广莘的中医诊疗思想立意高远,内涵深刻,说理精辟。他说:“人的自我健康能力和自我痊愈能力是中医学的目标对象和发展对象,是中医学存在和发展的根源。”

周仲瑛, 1928年6月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世代中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主编或编著《中医内科急症学》、《中医内科急症学精要》、《中医内科学(第二版)》、《中医病机辨证学》、《凉血化瘀四方急难症病案选》、《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小儿病原方论》等。

贺普仁,字师牛,号空水,河北省涞水县人。14岁从师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深得老师真传。八年后,以精湛的医术独立应诊,解放后声名鹊起。1956 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任针灸科主任达26年之久。贺普仁是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8月22日,贺普仁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9岁。

班秀文(1920-2014),出生于广西隆安县,6岁随家迁至平果。1940年毕业于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本科),擅长治疗内、妇、儿科疑难杂病,对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名家学术思想颇有研究。用药常从脾胃入手,主张辩证审慎,用药精专。对中医妇科造诣尤深,崇尚肝肾之说,喜用花类之品。专著有《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妇科奇难病论治》、《壮乡医话》;曾主编《中医药基础理论》、《妇科讲义》、《中医妇科发展史》。

徐景藩(1927年12月-2015年3月11日),江苏省吴江市人。出身中医世家,13岁从师学医,1947年行医。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中医研究班。历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专家委员会成员,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郭子光(1932年12月—2015年5月17日),生于四川省荣昌县郭氏中医世家,著名中医教育家、理论家、临床医学家,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康复学科开创者。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著有《伤寒论汤证新编》《日本汉方医学精华》《中医各家学说》等。

唐由之, 1926年7月1日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医眼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名誉院长。1940年-1947年 受业于上海中医眼科名家陆南山教授门下。1952年-1957年 就读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

程莘农(1921.8.24—2015.5.9)原名希伊,号莘农,江苏省淮安市人,中医、针灸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父亲程序生为清朝末期科举秀才。在程莘农6岁时,其父就为他讲授《四书》、《五经》的含义和哲理,同时还让他练习书法。10岁时,父亲教程莘农学习《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内经》《难经》等中医学书籍。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春,拜当地著名老中医陆慕韩为师。代表论著:《难经概述》、《难经语释》、《中国针灸学概要》、《针灸精义》、《简明针灸学》(主编)、《中国针灸学》(主编)等。

强巴赤列,藏族,1929年12月出生于西藏拉萨。我国著名藏医药及天文历算学家。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科协主席、自治区藏医院院长。2011年2月21日在拉萨逝世。

裘沛然(1913年—2010年5月3日),原名维龙,原籍浙江省慈溪县。1922年至1927年就读于小学和国学专修馆。1928年至1930年,在家自学经史百家之书,1930年至1934年入丁甘仁先生所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并在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又常请益于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先生之门,深得海上诸名家的青睐。裘沛然对养生学说深有研究。他曾分析了中医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含义,并发表了“高明的医生是防病于未然,而医学的最高境界是消灭医生”的见解。认为养生的根本在于“全神”。中医学中的“神”,是人生命的内核。裘沛然所说的“全神”不仅是通常所说的感觉思维、“神色”、“神气”,而是指“神明”的妙用。他指出:“神”实际上就是科学家远未了解的宇宙界的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它是“妙万物而为言”的。人为万物之灵,得神最全,故凡人体的生长衰老寿天以及气血精髓的充养,喜怒哀乐的调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等诸多生理活动,无不赖“神”所主宰。他比喻说:人有如一部最精密的“自动机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补、自我适应、自我控制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只有在精神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治疗疾病的任何手段和措施,都是通过“神”的功能发挥其治疗效应的。倘若病人到了“神不使”的境地,药虽对症也难以为功。因此,养生首先要全神。所谓“全神”,就是努力使自己的精神完美无缺,要运用各种修心养性、澄心息虑的方法,使自己的心态保持至善至美、恬澹宁静的境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有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摒除邪恶和贪欲之心,不慕求浮荣,不损人利己,破除私心杂念,要有忠恕仁厚、纯一无伪的精神。只有在心神极其安宁、“碧海无波”的情况下,“神”的功能才能得到高度的发挥,而使人体气血和畅,五脏安宁,精神内守,真气从之,这是保持和达到人原来应享的年寿的关键。裘沛然指出,作为社会的人,不可能没有思维,问题在于思一定要“纯”,能纯则“全”,精神纯真专一,潜心学术研究,为人民多做好事,自然心安神怡,形劳而不倦。至于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但七情之发贵乎“中节”。所谓“中节”,就是注意不要超过精神活动的“临界度”,如七情过度可伤神,神伤则致百病。古人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寓有“中节”的意思。《内经》提出“生病起于过用”。情志活动、房室劳逸、饮食五味等,均须“动而中节”,不可过用,过用则病。裘沛然还主张,养生要坚持一个“啬”字。人的精神气血是有限的,要处处注意摄养爱护,使之多贮存而少消耗。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五色、五音、五味等皆是人之本能所必需,但如纵情于犬马声色,必然耗伤精气神而损及年寿。所以“治人事天莫若'啬’”。所谓“啬”,就是要摄神、葆精、爱气、养形。“啬”与“中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节是指不要超过身心活动的正常范围,而啬的含义则是使精气神的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裘沛然所倡导的“全神”、“中节”、坚持“啬”字的养生要义,是在继承历代养生家的经验和理论并总结自己的实践体验后提出来的。他非常重视养生的地位,曾在报上着文说:“养生康复必将成为人类医学的主流和热点。因为医学的最终目标必将发展到人们在身心两方面可以自我康复和长寿的水平,我们的养生康复事业前途不可限量”。

路志正,1920年12月出生,河北藁城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幼继家学,从伯父路益修学中医,继拜山西盐城名医孟正已先生为师,继而在河北中医专科学校学习,1939年毕业。主编有《中医内科急症》、《路志正医林集腋》、《痹病论治学》等。

颜正华,1920年2月出生,江苏丹阳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他14岁步入岐黄,拜两位名医,背四大经典,是孟河学派第四代传人。20岁悬壶应诊,27岁中县中医状元。颜正华17岁师从江苏省名医杨博良,杨氏为清末“孟河学派”著名国医马培之的再传弟子,名震江、浙、皖数省,门庭若市,求诊者日逾百人。颜正华师从杨博良3年,白天随师侍诊,晚上就住在杨老师家,整理病例、背诵医经、练书法、习古文。颜正华以其颖悟和勤奋,深受杨氏赏识,因此得“孟河学派”真传,成为孟河学派第四代传人。

颜德馨(1920年11月~2017年4月17日),江苏丹阳人。父亲颜亦鲁是名医贺季衡的门生,建国后先后担任南京中医学院附院内科主任、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中医科主任等职务,是全国名老中医之一。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著有《餐芝轩医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医方囊秘》、《气血与长寿》、《中国历代中医抗衰老秘要》、《颜德馨医艺荟萃》、《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秘笈》、《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颜德馨卷》、《衰老合瘀血》等。

第二届国医大师介绍

干祖望(1912年9月—2015年7月2日),生于江苏省金山县张堰镇(现属上海市)。我国著名中医耳鼻喉科学家,中医现代耳鼻喉学科奠基人之一。干祖望医生出生在上海市金山县一个书香门第,5岁被送往著名的姚石子家塾。1929年2月,拜师马培之高徒钟道生门下,为了学习治疗急性喉梗塞病人施救时常用的擒拿术,苦练“三指抓坛功”。22岁时学成出师,在上海市金山县张堰镇挂牌行医,他听祖父不与名医撞车的告诫,诊病以外科为主,治疗外伤所敷药膏全是自己用麻油熬制,因疗效显著而备受欢迎。经典著作包括《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食养疗法》《尤氏喉科》《中医鼻咽喉口齿·方剂选编》《干祖望诗集》《孙思邈评传》《干祖望经验集》《干祖望养生之道》等等。

王琦, 1943年2月生,江苏高邮市人 ,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体质学创始人,男科学创始人、学科带头人。著有《中医男科学》,《中华中医男性学丛书》、《王琦男科学》,《中医体质学说》,《九种体质使用手册》。

巴黑·玉素甫,维吾尔族,1934年7月生,2014年4月14日逝世。他出生于维吾尔医世家,师承于父亲,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维吾尔医药》的代表性传承人。

石仰山,1933年生,名锡煜,江苏无锡人。1950年高中毕业后从父石筱山学习中医伤科,针灸,外科,并师从黄文东医师攻读医学经典著作,1955年开业行医。石氏理伤基本原则是按照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概念,在论治时注重内调气血,外理筋骨,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顾及损伤兼邪。在掌握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采用内治与外治结合方法进行具体施治。一、气血兼顾而以血为主、以气为先。气血兼顾是治伤的总则,但应分清气与血的病变。故一般损伤,多属气滞、血瘀兼而为病,治疗则宜活血化瘀为主,而佐以理气,其治更当“以血为主。”一般的内伤,其治多“以气为先”,而予顺气行气,佐以活血通络。总之“以血为主”是气血兼顾之常法,“以气为先”是气血兼顾之变法,间若出现脏腑功能失和者,则相应而调之。二、审虚实,施补泻。这是理伤内治所掌握的原则,其要是在流通气血,一般说来,损伤之初,何论内伤外伤,多数属气滞血瘀的实证。秉赋素弱而损伤者,属邪实正虚,虚中挟实之证。治疗当先调补虚怯之体,然后祛瘀,或攻补兼施,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往往祛瘀在先,尔后调补肝肾以壮筋骨,扶助脾胃以资化源而养气血。“脱力劳伤”。在治疗上,注意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益关系。三、重视损伤客邪的兼治。凡临床出现损伤兼及风寒、痰湿等邪气合而为病的一系列症状时,先生谓之“兼邪”。其症每每反复发作,善用麻桂温经汤以祛邪宣络,活血止痛,痛甚者亦可酌加草乌及虫类搜剔药用之。损伤后所致的气滞血瘀,进而亦可耗伤气血,而使营卫不固,故筋骨损伤失于气血濡养,每易使风寒湿重者乘虚侵袭,乃为邪实正虚之疾。常运用黄芪五物汤或当归四逆汤等酌加党参、白术、姜黄、川芎、红花、鸡血藤等扶正达邪、活血通络。痰湿入络,是一类常见“兼邪”,对这类“兼邪”常以牛蒡子合白蚕同用,发展至仰山先生辈成为牛蒡子汤,加减变化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主治病证也很广泛,但总不外乎“风”、“痰”、“湿”三字。

石学敏, 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原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创建的“针刺手法量学”的学术概念,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先后出版《中医纲目》《石学敏针灸学》等著作 20 余部。“醒脑开窍” 针刺法及“手法量学”己多次入选高等教育教材中。在“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针药并用,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的思路。

占堆, 1946年5月生,西藏自治区医院院长。2001年来编著出版了《中华本草·藏药卷》(2002 年,上海科学出版社)、《西藏藏医药》等专著。

阮士怡(1917年2月-2020年2月5日),河北省丰南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是中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

孙光荣,幼承庭训,师承名师,1964年起随父行医,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对情志病及中医养生亦颇有研究。首倡“中和思想、中和辨证、中和组方”,为中医药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孙光荣强调中医人才培养要“首重德行”,并于2007年为其弟子们制定《医师规》,以期践行“大医精诚”精神,并在实践中产生了积极效果。

刘志民,1927年8月出生。对内科疑难杂症独特的见解和疗效,尤其擅长治疗温病,老年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脑炎等发热性疾病。

刘尚义,1942年12月生,贵州大方人,毕业于贵阳医学院中医系,历任贵阳中医学院院长、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对儒学、易学、书法、国画颇有研究,尤其书法,自成一家,浑然大气。

刘祖贻,曾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1937年7月出生于湖南安化一个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医。1957年考入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因成绩优异分配到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工作,并被选为全国名中医李聪甫的助手。1984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升格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任第一任院长。通过多年探究温病的发展,首次提出了温病学说的发展并不晚于伤寒学说的观点。早在70年代,他就指出中药的免疫双向调节作用,认为无论是扶正,还是祛邪的中药都能提高免疫力或抑制免疫,成为中国最早的中医免疫学研究者之一。

刘柏龄,1927年出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 “20世纪中国接骨学最高成就奖”获得者。1943年,刘柏龄正式学医,在叔父身边开始悉心学习中医理论,并跟随叔父出诊。1946年10月初成立“刘柏龄中医正骨诊所”,正式接待病人。他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在骨伤科临床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肾亦即治骨”的学术思想。他认为肾藏先天之精,禀赋于父母,受助于后天之水谷,肾精充足则身强体壮,筋骨刚韧;肾精不足,幼则成长、发育迟缓,筋骨软脆,年长则体不强健,筋骨松软,甚或别生歧异,故在治疗时,若因先天肾精不足引起之筋骨发育迟缓,骨生偻疾等诸候者,当以调养脾胃为先,以后天水谷之精,充补先天之不足,以强健筋骨而疗诸病候。年长因肾精不足而引起的诸骨疾病,常伴有腰膝酸软,或不能久坐,或不能健步,或头项不能转摇,或手摄失职不能抓取等,除调补脾胃,扶助正气外,且以补肾益精的方法为治。若系劳倦失护或外伤诱发骨赘者(骨质增生)则以补肾养肝的专门方药施治。主编教材《中国医学史讲义》《中医骨伤科各家学说》《中医骨伤科学》。另主编《中医骨伤治疗彩色图谱》《刘柏龄治疗脊柱病经验撷要》《图解中医骨伤名家手法精华》等。

刘敏如,女,1933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196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于中医妇科。

吉格木德,1939年12月生,内蒙古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人,内蒙古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蒙医专业并留校任教,我国首届蒙医博士生导师。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医药学代表性传承人。

吕景山,1934年生,河南偃师人。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祝谌予教授。同年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任医师、主任医师。著有《施金墨临床经验集》。

张大宁, 1944年农历9月11日生于天津。张大宁教授治疗各种肾脏疾病有着卓著的疗效,其临床疗效遥遥处于国内外的领先水平,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享有盛名。1998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与有关方面提名,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国际天文联合会把中国科学院新发现的831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大宁星”,这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第一颗以医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李士懋(1936~2015),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主张“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的思辨体系。即:第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第二从整体观出发,第三以虚实为纲,第四以脉定证,第五动态辨治,第六崇尚经方。具体学术思想体现:第一在脉学方面,提出脉诊在四诊中当居四诊之首,权重占50—90﹪,以脉定证,法依证立,方由法出,方无定方,法无常法,谨守病机,园机活法。第二在温病学方面,提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温病只分两类,温热与湿热,不存在伏气温病,温病的治疗大法为:“透、清、滋”。第三对汗法的见解,认为发汗法不仅用于表证,而且大量用于里证。发汗法用于寒凝证的治疗,并提出寒凝证的标准,即脉痉、寒象、疼痛。第四火郁发之。对火郁概念、分类、病因病机、传变、临床特点、涵盖范围、治则、治法、方药等,尽皆论之。提出脉沉而燥数,是诊断火郁证的重要指征。总之,在临床上遵从传统的中医理论体系,即“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对西医知识积极借鉴,但不以西医理论指导中医诊治和用药,也没有僵死固定的套路,追求辨证论治的最高境界是方无定方,法无定法,谨守病机,灵活辨治。

李今庸,字昨非,1925年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市唐家店镇一个世医之家。今庸之名取自《三字经》:“中不偏,庸不易。”意为立定志向,矢志不移,永不改易。昨非,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含有不断修正自己错误认识的意思。书斋曰莲花书屋,义出周敦颐《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李今庸平生行止,诚如斯言。《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他常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李今庸教授是全国中医本科教育中最早开设《金匮》课程和自编《金匮》教材的专家,1963年,他主持编写了全国第二版中医教材的《金匮要略讲义》,属我国早期《金匮》学科的主要带头人。李今庸教授是当代《黄帝内经》学科研究的著名专家。

陈可冀,中科院院士。1930年10月出生于福建。20世纪50年代,陈可冀初学中医时,便听蒲辅周老先生结合临床实际讲解吴鞠通《温病条辨》和王孟英《温热经纬》。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20世纪80年代初期,陈可冀发现中国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患者开始增多,便尝试把中医的活血化瘀思路运用到冠心病治疗中。1980年,开始主持清代宫廷医疗保健经验的整理挖掘工作。他倾尽心血,将清宫医疗经验整理汇编,开拓了中医药学术继承的新领域。

金世元,北京市人,1926年出生。他的“无药养生”之道:粗茶淡饭;保护好脾胃和肾脏;合理运动。在养生方面,金世元除了强调“食补”的重要性外,还告诫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护脾胃和肾。

郑新, 1925年5月生,河南省郏县人,善于从传统中医理论和经方中寻找切入点。一是创新了高热的“热毒学说”;二是开展了温热病防传杜变临床及机理研究;三是提出了“三关”(高热、伤阴、厥脱)学说,四是发展了“益气养心”治疗休克、冠心病、心律不齐的理论等,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尚德俊(1932年3月-2020年2月5日),河南济源人。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外科专家、周围血管疾病专家,曾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主任、周围血管病科主任。

洪广祥, 1938年12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为中医内科学。尤其擅长于内科呼吸疾病的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段富津,1930.12~2019.5,黑龙江省肇东市人,中医药学家,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脾胃病、肾病、风湿病等多种疑难杂病的诊治。

徐经世,1933年生,巢湖人,出生中医世家,对消化系统疾病研究深入,对一些内科杂症提出新的诊治方法。

郭诚杰,生于1921年,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中国著名针灸专家和中医乳腺病专家。他认为中医发展受多学科的影响,故业医者必须心存广博之知识,除精通中医外,还应熟悉掌握现代医学、哲学、史学、文学、地理等方面知识,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发展和创新。认为中医临床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以证型为核心,确定相应的治法,遣方用药选穴。而西医的诊断技术,可补中医四诊之不足;临床应重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有机结合,乳腺炎、男性乳房发育症、乳房结核、乳痛症、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等病的诊治均是如此。

唐祖宣,生于1942年3月,河南省邓州市人,邓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8年,唐祖宣在县印刷厂打工时,常去隔壁的一家诊所打扫卫生。时间长了,诊所的医生觉得这小孩不错,就让他去当了药房的调剂师。缘于父亲中年早世留下的阴影,唐祖宣从小就树立了“立志学医,解除人间病患”的志向。

夏桂成,1932年生,江苏省中医院妇科主任医师,中华中医妇科学会常委。擅长治疗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晁恩祥, 1935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支边到内蒙中蒙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现为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内科首席专家。擅治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禤国维,1937年生。广东省名中医,曾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兼皮肤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擅长 脱发病、痤疮、荨麻疹、红斑狼疮。

第三届国医大师介绍

王世民,1935年7月出生,山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临证强调“方剂辨证,方对证,药对症”的医学思想,在男科疾病和溃疡病治疗上风格独到,疗效卓著。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方剂学实验室,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以实验方剂学为特色的山西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方剂学团队成为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王世民著有《中医方药手册》《局方别裁》等多部专著。

王烈,1930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终身教授。中西医结合儿科专家,著有《中医儿科学》、《婴童哮论》、《婴童医论》、《婴童肺论》、《婴童病案》、《婴童医鉴》等19部书。

韦贵康, 1938年10月出生。著名骨伤科专家。擅长中西医诊治骨伤科疾病,以骨伤手法治疗而著称。

卢芳,男,1939年6月生,哈尔滨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擅长治疗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疑难重症。学术思想:1、倡导临证双辨。即是辨病与辩证相结合,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施治,用中西医两个理论来指导处方。1979年独著《内科辨病与辨证》,发行2万余册。2、药味少而精,药量大而惊。主张处方时药味不宜过多,在用药剂量上有的大得惊人,如:川芎治疗头面部神经痛最低用50g,多则100g。研制出颅痛宁注射液,是黑龙江中医学院首次获得的省政府奖项。3、首倡脾胰同治法治疗糖尿病并发症。认为糖尿病的病变脏腑主要责之于脾,用健脾胰、活血通络治法对胰岛素抵抗及微血管并发症起到了标本兼治、全面调治之效。4、创新给药方式。从临床实际中,根据中医学“药捣病所”的理论,研发出前列闭尔通栓剂,肛门给药治疗前列腺增生,根据“鼻通于脑”的理论,研制出中风鼻溶栓,通过鼻腔给药治疗缺血性脑病。

包金山,男,蒙古族。1939年生于内蒙古哲盟科尔沁左翼后旗。是一个具有200余年历史的包氏蒙古族整骨世家的第4代传人。蒙医整骨专家。

尼玛,男,藏族,1933年12月出生。藏医主任医师,曾任青海省藏医院副院长。

吕仁和,1934年9月生,山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和肾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糖尿病、肾脏病、老年病等。主张对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多种神经血管并发症、肾炎、肾衰等肾脏病进行分期辨证、综合治疗,提出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二、五、八”方案。主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新进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糖尿病中医诊治荟萃》等著作8部。

朱南孙,女,汉族,1921年出生,江苏省南通人。上海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系“朱氏妇科”第三代传人。其祖父朱南山、父亲朱小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妇科学家。朱南孙教授是朱小南的长女,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朱氏妇科疗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她认为:乙癸同源肝肾为纲。肝肾同源,而冲任隶属于肝肾。朱南孙认为故妇女疾患虽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然与肝肾最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阳,主生殖而系胞胎。女子的天癸来源于肾气,天癸是肾气充盛之后的产物,又是促进女子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肾气肾水充足则精血充足,天癸按期而至,生长发育健旺。朱氏妇科善用药对,组方简捷,或二味成对,或三、四味成组,药精不杂,丝丝入扣。

伍炳彩,1940年8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伍炳彩教授一生学金匮,教金匮,用金匮,既传承又创新,卓有成就。阐释了《金匮》难解条文的临床意义,结合金匮要略“肝病实脾”的理论,创立了五脏相关为基础的疑难杂病整体诊疗体系。强调“肝脾相关”,认为肝经循行路线长,分布范围广,且肝为诸脏之贼,故临床肝病多见,又往往牵连至脾,引起肝脾相关的系列病证。在内伤杂病的病因研究方面,深化湿邪认识,形成了湿病的诊疗系统性框架。在病机研究方面,提出了“因病致郁,因郁致病”的观点,丰富了疑难杂症的病机学内容。擅长运用《金匮》理论和方剂辨治疑难杂症,创新性地提出“肾病从表论治”、“心动过缓从湿论治”、“心动过速从热从虚论治”、“水肿从肝论治”、“心痛病从肝论治”、“子宫下垂从肝论治”、“产后风从虚从湿论治”等内伤杂病辨治思路,临床疗效显著。伍炳彩教授穷研脉法,精于脉诊,尤以生死危脉辨识著称,凭着“起手知表里,定手判虚实”的扎实功底,常常能凭脉判断病证之生死预后。

刘嘉湘,1934年6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先后师从沪上名医张伯臾、陈耀堂教授,深得其传。他从事内科,擅长治疗癌症和内科疑难杂病,尤以善治肺癌而著称海内外。刘嘉湘教授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留滞客邪(致病因子),以致痰凝毒聚相互胶结,蕴郁成肿块。癌瘤的生长又会进一步耗伤正气,正不遏邪则助长癌瘤的发展。癌肿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正邪相争的过程,肿瘤病人的正气与免疫状态及预后相关。癌肿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通常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本虚标实之病证。癌症晚期正气虚损尤甚,若以剽悍峻猛之药攻之,则害多益少。因此,他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以扶正培本为主,坚持辨证与辨病,扶正与祛邪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他认为恶性肿瘤,尤其是晚期肿瘤,临床多呈一派脾肾两虚之证。因此,在辨证论治时十分强调“治病必求其本”,健脾益肾是他最常用的扶正培本治法之一。因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乏权,生化无源。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为其他脏腑阴阳之根本。脾气的健运有赖肾阳的不断温煦,在病理上,脾气虚弱,脾阳不足,日久必伤及肾阳,所谓“五脏之病,穷必及肾”。若脾气虚弱,日久损伤及肾,在益气健脾时,证见肾气虚衰时,勿忘温肾阳而助脾阳,以助运化;若脾阴虚弱,胃阴不足,治当滋阴生津润燥,勿忘滋补肾阴,以助化生之源。肾阴虚,则宜益肾精滋肾阴。

许润三,男,1926年10月12日出生,江苏阜宁人。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妇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及治疗。许老认为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指标作为中医辨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提高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还给传统的辨证思维方式以新的思路。

李业甫,1934年12月生,我国首位推拿学科国医大师。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师从朱春霆、王松山、钱卿福、王纪松、王百川、丁季峰、李锡九等推拿界宗师,对中医推拿各流派的手法了然于胸。

李佃贵,1950年7月生,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擅治多种疑难杂病,其中对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较深的造诣。代表著作有《中医浊毒论》、《绞股蓝的研究与应用》等。

杨春波,汉族,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1934年1月生,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福建省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

邹燕勤,女,1933年4月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邹燕勤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肾脏病诊疗中心—江苏省中医院肾科学术带头人。邹燕勤教授师承家传,长期从事肾脏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医术精湛,学验俱丰,擅治中医肾系疾病,特别是对多发病肾小球肾炎及肾脏的危急重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较深,有独到的见解和较高的疗效。

沈宝藩,男,1935年出生,上海市人,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首席专家,教授、主任医师。擅长诊治心脑血管疾病,研制出“平肝脉通片”、“化痰脉通片”、“补气脉通片”、“西红花康复液” 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张志远(1920年7月—2017年11月7日),1920年7月生,山东德州人,无党派人士,主编《医林人物评传》、《医林人物故事》等,辑有《张志远医论探骊》,穷四十年之心血著成《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倡论“医易相关”说。张氏认为,《周易》乃“群经之首”,其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周易》虽无阴阳二字,但其认识自然、分析事物的“两点论”却很科学。其中乾、坤二卦为基石,由此衍生了八卦、六十四卦,揭示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乾坤乃阴阳之肇基,因此,一部《周易》所体现的主题就是阴阳变化规律,它为《内经》的阴阳学说奠定了基础。《内经》有关阴阳的特性、阴阳的关系及其变化,以至对自然的认识,无不与《周易》相通。特别是易学“两点论”的思维方法,框定了中医思维模式,如其中的上下、内外、出入、进退、损益、吉凶、否泰、存亡等分析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式,开启了古医家之悟门。如《周易》乾卦九五之“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即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的滥觞;后世张元素的药物分类、李杲的升阳举陷方剂、张仲景的承气汤,以及吴瑭之温病三焦治疗大法,均沿用了“上下”互相对待关系的理论。《周易》之卦变不离“盈亏”,每卦都有“—”(阳)、“--”(阴)组合的不同,从其阳与阴的变化,可知其损益。鉴于此,《内经》即有“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形成了中医补虚泻实之治则,从而指导了中药的分类遣用,或攻邪,或扶正,用于治病,以求“阴平阳秘”。其它如“内外”、“水火”、“刚柔”、“动静”等注入医学中,对中医理、法、方、药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易学思维模式中诞生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八纲辨证,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之十剂,充分体现了“医得易之用”的观点。即便中医史上“贵阳抑阴”观的出现,亦是《周易》中“天尊”、“大哉乾元”肇其端。

张磊,1928年10月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幼上私塾,诵读经史,受儒学之熏陶,崇尚致中和平,具备了高尚的医德,奠定了深厚的古文基础。18岁师事于当地老中医张炳臣门下,出师后,悬壶故里。注释《产鉴》一书,著有《张磊临证心得集》和《张磊医馀诗声》。张磊主任医师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崇尚致中和平。

张震,男,1928年11月生,云南昆明人。是我国研究证候学的先驱和著名学者,对证候的层次结构等原理提出过创新性的见解与理论,并探索阐述了中医疑似证候之间的鉴别诊断规律与方法;在分析归纳证的自然层次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辨证分类法,深入研究疑似病证之间的鉴别和中医药内治规律等,从而提出了系列的学术见解和新理论,并身体力行,用于临床诊疗实践已50余年,验证了其理论的可行性。他对常见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善治疑难杂症,潜心研究疑难病症的中医药治疗规律。他创建了云岭中医疏调学派,倡导疏调气机为中医药内治大法之一,强调“欲求临床疗效的提高,无忘对患者气机之疏调”的宗旨,在维护肝的正常疏泄功能的同时辅以健脾补肾,以保持人体气机的条畅运行,协调气血阴阳的协调与平衡,促使病体恢复生理常态,而非单纯疏肝解郁。他创制的“疏调气机汤”经临床化裁使用于诸多病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他十分重视扶持人体先后天之本,善用调补脾肾之法,促使慢性顽固性疾病恢复好转。

周岱翰,1941年5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临床探讨和开设中医肿瘤学课程的学者之一。周教授指出,肿瘤辨证施治规范的形成始于《伤寒杂病论》,其六经、八法是现代中医治疗的绳墨。

周学文,1938年1月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于2018年6月21日下午14时29分在辽宁省沈阳市逝世,享年81岁。擅长内科,提出“溯源求本、内外相济、脏腑并调、尤重于脾”的“源于临床,应用于临床”的学术思想。

周信有(1921年至2018年3月10日),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人。甘肃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是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长期从事《内经》教学,对《内经》理论研究颇深,是该学科国家级学术带头人。出版著作有《内经讲义》、《内经类要》、《内经精义》、《决生死秘要》、《中医内科急症证治》、《老年保健》《周信有临床经验辑要》等。其中《决生死秘要》后经台湾再版发行,成为港台畅销书。

段亚亭,1928年3月生,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行医50余年,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阳痿病208例,总有数 率97.2%;治疗更年期综合症54例,总有率100%。

柴嵩岩,女,1929年10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妇科专家。18岁拜在中医伤寒大师陈慎吾门下,直到今天,她与中医结缘已经整整一个甲子。

梅国强,1939年3月生,湖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以精研《伤寒论》著称。主编、参编了《伤寒论讲义》等10余部全国规划教材及专著。

葛琳仪,1933月6月生,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求学期间,深得学院良师程门雪、王文东、乔仰先等先生器重,受其真传。创造性地提出“冬病夏治”的理念,并筛选出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多种单味有效中草药及药对,制成了多种不同剂型,应用于临床,在诊治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积有丰富的经验。

雷忠义,1934年9月生,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医院奠基人之一。他首倡“胸痹痰瘀互结论”,并以痰瘀互结为理论基础,历时16年,研制出至今唯一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型的国家级新药——“丹蒌片”。

廖品正,女,1938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身于中医世家,师从陈达夫教授。善于运用中医理论指导辨证,治疗眼内外各种疾病。强调眼虽为局部器官,但与体内脏腑经络关系密切,临证要局部结合整体综合辨证,分清标本虚实,治疗才能切中病所。

熊继柏,1942生,湖南石门县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13岁时遵祖父熊玉田公之训,启蒙习医,始读《雷公炮制药性赋》、《药性歌恬四百味》、《王叔和脉诀》、《汤头歌诀》,过目能诵。14岁时参加农村联合诊所,拜师于常德地区名老中医胡岱峰先生门下。胡老先生自幼习文,先儒而后医,时已80高龄,乃依循序渐进之法教以《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并令熟读《医宗金鉴》中之《四诊心法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和《幼科心法要诀》。16岁时,开始单独行医,其时年幼少历练,临证时有不知所措。至20岁,复拜师于名老中医陈文和先生门下。陈师早年曾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执教颇重针对性,除教习《黄帝内经》之外,并令重点研习《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和《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自此,临证水平长足进展。其独撰著作《内经理论精要》一书,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和牛津大学图书馆列为藏书。副主编著作《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一书,为我国历代以来研究《黄帝内经》最大型、最完备、最系统的工具书。

薛伯寿,男,汉族, 1936年8月出生,江苏泰兴市人。擅长中医治疗内、妇、儿科疑难病。他继承先师蒲辅周治疗外感病必先岁气,重视节候,融会贯通伤寒和温病学说的学术思想。治内伤杂病,继承了善于辨证、治病求本:其一、注意局部与整体关系;其二、处理好正邪关系;其三、掌握标本关系;其四、知外感与内伤辨证重点。在治外感内伤病中能注意到胃气为本及病者体质,处方用药讲究配伍,轻灵纯正。整理编写《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两书,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1批】
2020年最新版药食同源目录大全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

图片 
图 月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