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紧张和焦虑在这儿根本不够用

 新用户1096clAp 2022-07-03 发布于湖北

628日突破1万例以来,这几天都是八九千。七月一日《新加坡万事通》头条,9087例!身边突然好多人确诊,新加坡4人就有1人感染!'每个人都会感染’的预言正在成真……”

我转发这条消息后,国内家人和朋友纷纷表示关切。一福建部队的老首长直呼让我“快回武汉!”他老人家哪里知道,虽然来新加坡不容易,离开新加坡回国更不容易。6月中上旬,好不容易恢复了新加坡到国内数个城市的航班,价格高的23万,低的至少1万多,还不知买不买得到。

好景不长,新加坡第五波疫情在6月底就提前来袭。与国内刚刚恢复的航班又生变数。前天,新加坡与南京的航班熔断。昨天,听说新加坡与广州的航班也熔断。如果七八月持续疫情高峰,新加坡与大陆的航运又得回到低谷。很多在新的华人回大陆的梦想,又可能告吹。

我说,从动态清零的国内到几乎全面放开的新加坡,如置身“敌营十八年”,国内朋友也许感觉很恐怖。其实,这里现实情况又不是这样的。人们照样外出,孩子们照样上学,地铁公交照样运行,咖啡店照样食客如云。仍然是多数人在室外戴口罩。来来往往,淡定如常。

有一种淡定让人不解。很多戴着口罩的大人“遛娃”,有的进超市,我所见的娃娃,小到婴儿车的,大到刚蹒跚学步的,都不作任何防护。而全新加坡目前有一万多儿童确诊感染。就要放在国内,市民早成了惊弓之鸟。

也有小部分人在“精准防控”。我们所在小区相邻的一栋楼前,每晚8点半,一辆购物货车开来停下,一长遛市民排队,都保持2米的社交距离,然后依次领取物品。估计这是线上购物买菜一族。有时,货车还没开来,先来的市民就在此间隔排队等候。

对新的疫情,我们的应对,一个月余,不购物买菜,几乎不出小区。前期三两天一超市,现在改为一个星期进一次超市。早晚散步的半径仍然不超过500米。遛娃也不轻易下楼。我们住的虽然是组屋,但每层楼四户,可以完全共享的公共面积至少3040平米。这里通风、采光,地板被物业管理人员冲洗得干干净净。中午还有阳光,人少,是个代替下楼活动的好去处。

这狮城,新冠疫情和非新冠疫情接踵而来,如果按国内防疫对病毒的警觉,我们的紧张和焦虑在这儿根本不够用。怎么办?除了听这里卫生部长王乙康所说的,估计这波疫情的强度不会超过年初2月份的那一波。市民不必恐慌。政府日前官宣,今年大规模庆祝国庆(89日)活动仍然不变。

我们还有来自家庭的“减压剂”:

美欧国家攻击中国当下的防疫政策,肯定是有政治意图的。但比他们“趟平”严紧得多的“动态清零”,对于国内各阶层人来说,肯定是各有利弊的。对于疫情基本不构成生活影响的人来说,管控得越严,越接近清零,生活空间越大。对于企业、个体工商户,靠打工养家糊口的,经常突如其来的封城,他们的生计就没有保障了。对于外国人,特别是海外华人要回大陆的,自然增加巨大的难度和成本。

一直在海外的QIN,对国内防疫的看法基本全面客观,对我倒是个启发,也让我略感欣慰。真是存在决定意识。那个清华大学老教授的“动态清零就是好”的诗作,不仅是诗风太不合拍,实际上是一个学问家的“坐井观天”。我们那种靠三两天一检测获得的安全感,好似一种盲人摸象。在这里没有这一层保护了,只能靠个人防护,要运气。

QIN还说:国内封城封地,中国可以搞内循环,我们又有基本完整的产业链。新加坡弹丸之地。平时什么东西都需要进口。如果我们长期不下楼,不走出小区,附近的咖啡店、食阁就开不下去,就有人失业,吃不上饭。小店开不下去,老板就买不起我们的车子,我的车子卖不出去,我们就要裁员,或者减薪。新加坡就这么小,哪能像中国那样防疫,更不能长期封控。道理就这么简单。

最后,我们再次以共识结束交流:疫情来袭,肯定要提高警戒度。但不要过分紧张。长期生活在恐惧中,心理就会产生问题,日积月累,可能躲避了新冠,也可能出现其它生理疾病。以必须要的防疫措施,以积极生活的态度,迎接已经到来的七八两个月吧。祝我们平安!







 

这里请客真的不用“买单”?

这里怎么就分不清东西南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