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盆的基本解剖

 Oldcowboy909 2022-07-03 发布于湖北

图片

一、骨盆的结构

图片

1、骨盆被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即假骨盆和真骨盆。大、小骨盆由后方的骶骨岬开始,两侧连接骨盆界线而围城的一条线来区分。每条界线包括骨弓状线、耻梳状线(耻骨梳)和耻骨嵴。

2、大骨盆由界线上方的骼骨、耻骨和骶骨底组成。骨盆连接区大而广泛.在腹腔周围形成由髋臼窝到腰椎强有力的应力号,作为腹部的一部分而存在。由于骨盆倾斜,儿乎没有前壁。

图片

3、骨盆上口(入口)呈圆形或椭圆形、后方缩窄与骶骨相连。界线在骨盆中具有重要的产科意义,并早已被用于人类学测量中。

4、骨盆的连接当骨盆底被软组织封闭后,小骨盆形成一个真的盆状。从骨骼上说、小骨盆是大骨盆缩窄的延续部、在骨盆腔周围拥有不规则但完整的壁。小骨盆在产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有一条弯曲的中轴线和上、下开口。上口被腹腔脏器占据,下口由骨盆底、内脏、下方的会阴括约肌封闭。

5、小骨盆腔短且弯曲,且后壁比较长。前下壁由骨体。耻骨支和耻骨联合构成,后壁由骶骨前凹而和尾骨围成,两侧壁为髂骨和坐骨融合形成的四边形的光滑面。上述封闭结构形成固有盆腔,内有直肠、膀胱和部分生殖器。女性盆腔还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图片

5、骨盆下口(出口)较上口不规则,由两侧的坐骨结节及后方的骶、尾骨围成。由3个弓形构成,前部是位于坐骨耻骨汇合处的耻骨弓。后方和两侧是位于骶骨和坐骨结节之间的坐骨切迹,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将坐骨切迹分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加上附着的韧带,骨盆下口呈菱形。其前缘由坐骨耻骨支联合耻骨下韧带构成,后缘是骶结节韧带和位于中线上的尾骨。尽管下口的后半部不坚固,但是在韧带和尾骨的限制下仍很稳定,仅可轻微活动。值得注意的是,骨盆下口平面只是一个概念。其前部,坐耻连接部的平面向后下方移行为两侧坐骨结节最低点之间一条横线;其后半部平面接近于骶结节韧带并向前下方移行为坐骨结节最低点之间的横线。

图片

6、骨盆轴和斜面骨盆上口轴线与上口平面成直角进入骨盆中央,然后直接向后下方走行。其延长线通过脐部和尾骨中部。骨盆下口有相似的轴线,向上投影于骶岬上。轴线可以在任何平面构建出来,整个腔的轴是由一系列的线相连而成。胎儿的头部沿骨盆入口轴线向下降,远侧至坐骨棘水平;然后与阴道轴线形成直角进入阴道。骨盆轴的形态和骨盆腔前、后壁之间长度的不同,是骨盆产道内胎儿通过机制的主要因素。

站立位时,骨盆管相对于躯干和腹腔斜向后弯曲。整个骨盆向前倾斜,骨盆边缘平面和水平面成50°~60°角。骨盆下口平面与水平面成15°角。

图片

7、骨盆环的解剖组成部件包括骶骨、一对骶髂关节、分别组成半骨盆的三块骨骼(骨、耻骨和坐骨)、耻骨联合关节。骨性骨盆可以支持和保护内脏,但其本质上是下肢的一部分,为股部和躯干的骨肌提供附着点。其主要功能是将头部、躯干和上肢的重量传导至下肢。骨盆环可以分别向躯干和股骨两个方向传递重力。骶骨位于骨盆两个半弓之间,呈楔形,骨盆环的强度主要取决于骶骨的紧密配合度和稳定性。被两侧骶骼关节锁定的骶骨是整个骨盆环的核心部件。耻骨联合与左、右耻骨向前增加了骨盆环的额外结构稳定性。

图片

8、胸腰筋膜在维持腰部(包括骶关节)机械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胸腰筋膜结构在腰部分布最为广泛,它分成前、中、后层。三层胸腰筋膜部分包绕和间隔腰背部的后部肌群

图片

按照胸腰筋膜前层和中层与腰方肌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其进行命名。两层筋膜均附着于腰椎横突的内侧,骨嵴的下方。胸腰筋膜后层覆盖着竖脊肌的后表面,其浅层为背阔肌。该层胸腰筋膜附着于所有腰椎和骶椎棘突上方,它同时还附着于骼骨上接近骼后上棘处。这些附着位点为骶骼关节提供了良好的机械稳定性。臀大肌和背阔肌的附着作用也进一步增强了骶关节的稳定性。

胸腰筋膜后层和中层在其外侧缘处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一个侧脊结构。该组织与腹横肌及(在较小程度上)腹内斜肌相结合。

二、骨盆的骨:髋骨(髂骨、尺骨和坐骨)、骶骨和尾骨

图片

(一、)髋骨无名骨):是一块不规则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中部较窄,上下扁阔。其外侧面有一深杯状的髋臼,与股骨头相邻,前下方是一个大的卵圆形或者三角形的闭孔。在髋臼上方、骨面加宽并与弯曲的嵴一起,形成波浪板状。

图片

左右髋骨前面在耻骨联合的地方彼此相连,而后面在骶骨的地方彼此相连。这些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骨韧带环,被称为骨盆。骨盆具有3种重要的功能骨盆充当下肢和躯干许多大块肌肉的共同附着点坐着时,骨盆将上肢和躯干的重量传递到坐骨结节上在站立或者走路时,它将重量传递到下肢最后,在骨盆底的肌肉和结缔组织的帮助下,骨盆可对与肠、膀胱和生殖功能相关的器官提供支持。

年轻时通过软骨彼此连接,成年后融合成单一骨。主要的融合部位是在髋臼。髂骨包括髋臼上部和其上方扁阔的部分,坐骨包括髋臼后下部和其后下方的骨耻骨形成髋臼前下部。

图片

髋臼为髋骨外面中部的半球形深窝,位于骼前上棘与坐骨结节的连线中间,朝向前外下方,由骼、耻、坐三骨的体构成。髋臼的顶非常坚厚,由髂骨体构成,占全部面积的2/5,此部向上延至骶骼关节,作为强有力的支重点,直立时可将躯干的重量传递到股骨头。髋臼的后下部由坐骨体构成,亦占球面的2/5,坐骨体呈三棱柱状,为另一支重点,坐位时传递身体重量至坐骨结节。髋臼的前壁由耻骨体构成,占髋臼面积的1/5

髋臼并非全部覆以关节软骨。窝的中央深而粗糙,为髋臼窝,未覆关节软骨,不与股骨头相贴, 被股骨头韧带所占据。这里骨壁很薄,可因疾病受到破坏,或因外伤被股骨头穿通。窝的周围有蹄铁形关节面,称月状面,上覆关节软骨,其上部因承受最大压力,宽而且厚,前后部略窄。月状面在髋臼切迹处中断。髋臼缘呈堤状,非常坚实,缘的后部隆起,前部低下其下缘有宽而深的缺陷,叫髋臼切迹,向上与髋臼窝相连,这里是股骨头韧带附着处。

闭孔

闭孔为坐骨与耻骨围成的骨环也是身体中最大的孔,上界耻骨上支,内界耻骨下支,外界坐骨体,下界坐骨支,闭孔边缘为闭孔膜附着。闭孔在男性大且呈卵圆形,在女性小而且接近三角形。

1、髂骨:

图片

骨呈扇形,分为上下2部和3面。是构成髋骨的三块骨中最上端也是最大的部分,将近2/5呈杯状凹陷的髋臼由骨形成。髂骨与骶骨连接形成骶关节、呈'L'形上部扁阔,形成臀面、骶骨盆面和(内)面。臀面朝向后外侧,扁阔粗糙,髂面朝向前内侧面,又称窝,形成光滑的凹面骶骨盆面位于内侧,窝的后下方,以内侧缘为界分开。

图片

髂嵴骨的上缘,从一边延伸到另一边,沿嵴向上凸起,其前内内凹,后面后凸。它向上突起而从一边到另一边蜿蜒,前面内凹,后面凸起。其末端形成前上棘和后上棘

有腹侧和背侧两部分。腹侧部位于前 2/3,其突起形状的改变,与峰适应站立的姿势所对应的形态变化一致。嵴腹侧部有内、外侧唇,粗糙的中间区,其中心最窄。嵴背侧部,在人类位于嵴的后1/3,是所有陆地脊椎动物的特征。背侧部被连于后上嵴的一纵峰分成两个倾斜面。骶骨间韧带和骶髂后韧带起自嵴背侧内侧缘。(髂结节的体表投影位于前上棘外唇后上约5cm的地方。髂峰的最高点,位于成年人在第4腰椎椎体水平,在 10岁及以下的儿童位于第5腰椎椎体水平。

图片

前缘从前上棘下降到髋臼,其上方凹陷。其下部在髋臼上方,是粗糙的前下棘,该区域分为两部分;上方为股直肌直头附着点下方向外侧延伸至髋臼上缘,有一个三角形压迹,为股韧带近端的附着点。

后缘不规则弯曲,自后上棘开始,先向前,然后向下、后弯形成一个小切迹。切迹下端较宽,形成一个不明显凸起∶后下棘。后下棘几乎水平行向前方3cm,之后向后下加入坐骨后面。上述边缘形成一个深切迹,即坐骨大切迹,上界为髂骨,下界为骨和坐骨。骶结节韧带上部纤维附着后缘上部。切迹上缘与臀上血管神经相邻。坐骨大切迹下缘被梨状肌覆盖,与坐骨神经相邻。

内侧缘分隔窝和骶骨盆面。处不明显,上部粗糙,后在骶髂关节面上锋利,之后变圆滑。中间缘外侧部为中间缘外侧部是弓状线,向下达髂耻隆起后部,是耻骨融合的标志。

图片

臀面的后部朝下,前部轻微朝向外下。上界为嵴、下界为髋臼前缘、后缘的上部。前部粗糙弯曲凸向前,后部凹陷,有条臀线作为标志。臀后线最短,从离髂嵴后界 5cm 处的外唇开始下降,止于后下棘前方。上部常明显,但下部境界不清,常缺失;臀前线最长,从坐骨大切迹上缘近中点处开始,向前到结节前方附近嵴的外侧唇;臀下线几乎没有明显标志,从后上至前下棘,向后下弯曲至坐骨大切迹顶点附近。臀下线和髋臼缘间有一条粗糙的浅沟。在髋臼后方,臀面与坐骨后面相延续,结合处略凸起。关节囊附着于近髋臼缘区域,大部分被臀小肌覆盖。后下部近骨和坐骨结合处与梨状肌相邻。臀部表面被3条臀线分成4个区域。后线后面,粗糙的上部是臀大肌上部纤维附着点,平滑的下部区域是部分骶结节韧带和梨状肌头附着点。臀中肌附着于前后线之间下,臀小肌附着于前下线之间。臀下线下第4区内有血管孔。

图片

髂窝是髂骨内凹陷区,朝向前上。上界为嵴,前界为骨前缘,后界为髂骨内侧缘,即与骶盆面的分界线。形成平滑稍内凹的大骨盆的后外侧壁。下部和一宽的浅沟相续,外侧界为前下棘,内侧界为耻隆起。髂肌位于前下棘、耻隆起外侧及腰大肌肌腱内侧的宽沟内;肌腱依靠关节囊与骨分离。右窝有盲肠、阑尾和回肠末端。左窝有降结肠末端和近端乙状结肠。

图片

骶盆面位于骨内侧面后下部。后下界为骨后缘,前上界为窝内侧缘,后上为嵴,前下界为耻隆起。分为粗隆、耳状关节面和骨盆面髂结节嵴背侧段下部一大而粗糙的区域,被斜嵴分为头部和尾部,通过骶骨间韧带和骶骨相连。耳状面在结节的下方与骶骨外侧面形成关节。骨盆面位干耳状面急剧弯曲部分的前下方,形成小骨盆的外侧壁。其上部朝下,位于耳状面和坐骨大切迹上支之间。其下部朝向内侧,通过弓状线与窝分开。前下部延伸至骨和坐骨结合部,从髋臼深部到坐骨大切迹下支中部附近、有的该线常会消失。

2、)耻骨:

图片

耻骨位于髋骨腹侧,与对侧耻骨在正中形成软骨性耻骨联合。耻骨体位于髋骨前内侧,上支向后上走行至髋臼,下支向后下走行至外侧加入坐骨支,内下部为闭孔。耻骨上支从髋臼的前壁一直向前伸展到耻骨又大又平的耻骨体。耻骨干的上部边缘是耻骨嵴,为腹直肌提供附着点。上分支的上表面是耻骨肌线,是耻骨肌的附着点。耻骨结节向前突出离开耻骨上分支,从而为腹股沟韧带提供附着点。耻骨下分支从耻骨干向后伸展至坐骨的连接点。两块耻骨通过耻骨联合关节在中线处形成关节为不动关节。纤维软骨的耻骨间盘和韧带将该关节牢牢地固定住。交错的胶原纤维以及由腹直肌形成的远端附着点强化了该耻骨间盘。耻骨联合关节可进行2mm的平移运动和 3°的旋转运动。耻骨联合在人们行走时和妇女生育时为骨盆环减轻压力。

图片

耻骨体前后扁平,有前、后和耻骨联合3个面,1个上缘和耻骨峰。前面朝向下外侧,上内侧表面粗糙,有股内侧肌附着点,其他位置表面光滑。平滑的后面朝向后上,形成小骨盆倾斜的前壁,和膀胱相邻。耻骨联合面呈长卵圆形,与对侧耻骨通过软骨相连,构成耻骨联合。耻骨体前表面对着股内收肌区。耻骨前韧带借助粗的条带附着在其内侧部分,女性的较宽。后面通过耻骨后脂肪与膀胱分离。耻骨前列腺韧带附着于该表面至肛提肌内侧。

图片

耻骨上支起于耻骨体,向后上外侧走行,经过闭孔上外侧,后到达髋臼。截面是三角形,有3 个面和体部。其前面耻骨梳稍微向上,外形是三角形,从耻骨结节至耻隆起。前有圆形的闭孔嵴,后有锋利的耻骨梳(耻骨肌线)。耻骨梳和耻骨峰构成界线的耻骨部。后上方的盆面,向内侧倾斜,光滑,在耻骨体的后方缩窄,上方为耻骨梳,下方为锐利的下缘。闭孔表面直接向后下,与向前倾斜的闭孔沟交叉。前界为闭孔,后界为下缘。

耻骨下支是体部下外侧的突起,向外下方下降加入坐骨支,下内侧为闭孔。下支有两面和两缘。前外侧面与耻骨体延续,面向股部,可根据附着肌鉴别。外侧界为闭孔的前缘,内侧界为闭孔粗糙的前缘后内侧面与体部相连,位于连接处横向凸起的上方,在男性其内侧常外翻为阴茎脚提供附着点。内侧面朝向会阴,外侧面光滑朝向盆腔。内表面大概可分成内侧、中间和外侧区域。内侧区面向内下直接和阴茎脚或者阴蒂相连,其上、下界为一模糊的嵴,有会阴浅筋膜附着。在男性,下支边缘的内侧外翻明显,为阔筋膜和会阴浅层筋膜深层提供附着点。

图片

耻骨结节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端提供附着。它形成腹股沟浅环底的一部分,有精索横行跨过。

耻骨梳是耻骨表面的锋利上缘联合腱(腹股沟镰)和腔隙韧带在其内侧边缘附着,其余部分有强韧的耻骨梳韧带附着。

(3、)坐骨:

图片

坐骨比骨窄,位于骨下方和耻骨后方。坐骨棘从坐骨的后方、坐骨大切迹突的下方向外突出。坐骨小切迹就在坐骨棘的下方。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把坐骨小切迹转变成坐骨小孔。从髋臼向后下方突出的是又大又粗的坐骨结节。坐骨结节与尾骨毗邻,用于承受坐位时身体的重量。坐骨是髋部三块骨中最强壮的部分,将近2/5的髋关节窝由坐骨构成。坐骨分为体部和坐骨支。

体部有上、下端,股骨面、后面和盆面。上部,它构成髋臼的后下部分;在下部,坐骨支在前内侧上行,急转与耻骨下支汇合,从而构成完整的闭孔。股骨面朝前下,外侧面为股部。前界为闭孔的边缘。外侧界上方界线不清,下方为坐骨结节的外侧缘。在股骨面较高的水平有梨状肌覆盖,在此梨状肌被坐骨神经和支配股方肌的神经部分分开。后面,朝向外上,上缘与骨臀面相连续,在此与髋臼凸起的边缘之间形成一较小的凹面。在下部,此表面形成坐骨结节上部、其外侧和内侧面上面有一个宽的浅沟。坐骨结节以上,后表面有闭孔内肌腱和存肌腱横过。坐骨结节是坐骨下端和后下面上的粗糙区域。上缘长而宽,下缘逐渐变细。坐骨后部位于外侧缘和后缘之间。骨盆面平滑,面对骨盆腔,下部形成坐骨直肠窝外侧壁的一部分。

坐骨支有前下面和后面,与耻骨下支相续。前下面粗糙,有股内侧肌附着点。平滑的后表面像耻骨下支一样,分成会阴区和骨盆区。坐骨上支构成闭孔,粗糙的下缘与耻骨下支内侧缘共同构成耻骨弓。包裹会阴浅层肌的筋膜附着于坐骨支后面会阴区和骨盆区之间的的下方。此嵴上区是阴茎脚或阴蒂和尿道括约肌附着点。此支下部是阔筋膜和会阴浅筋膜膜部附着点。

图片

坐骨结节几乎是横向分成上、下两个区域。上区域被一条斜线再分成上外侧和下内侧。下区于坐骨下部弯曲变窄,被一条不规则的垂直嵴再分成外侧和内侧区

坐骨棘投影朝向下内。骶棘韧带附着于其边缘,分隔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此韧带后面有阴部内血管、阴部神经和支配闭孔内肌的神经穿过。

(二、)骶骨:

图片

骶骨是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的大三角骨块,其基底部朝上,其尖端朝下嵌入两髋骨之间,成为盆腔的后上壁。将脊柱的重量传递至骨盆是骶骨的重要功能之一。它的尾侧端钝圆,与尾骨上面相关节,宽阔的骶骨底与第5腰椎在腰骶角处相关节。骶骨的中轴倾斜并目纵向弯曲。尖与底之间有背面、前面和外侧面,1个骶管从4对骶(骨盆)前孔穿出的脊神经前支组成了骶丛神经的大部分骶脊神经根后支分别从4 对骶后孔中穿出。背面突出,前面凹陷。前面弯曲扩大了盆腔容积。在儿童时期、各骶椎由软骨相连,成年人的骶骨仍保留着许多椎骨的特点。骶骨主要由骨小梁构成,表面由一层厚度不均的骨密质包被。

图片

骶骨底第1骶椎上面即骶骨底,它与典型椎骨相差较小。其椎体较大,横径较宽,它前面的凸缘是骶骨岬。其椎孔呈三角形,椎弓根较短,并斜向后外侧。椎弓板向下后内侧倾斜,并汇合为棘突结节。上关节突向上伸出,其关节面凹陷,朝向后内侧,与第5腰椎下关节突相关节。每个关节突后部均向后突出,其外侧面有一个粗糙区域与腰椎乳突同源。

横突变化较大,它是一个较宽的骨块,在椎体、椎弓根及上关节突向外侧伸出。它是由横突与肋部相互融合,再与其余椎骨融合而成的。同时,横突形成骶骨侧块或骶骨翼的上部。前、后纵韧带的终末纤维连于第1骶骨体的腹侧及背侧面,最后1对黄韧带止于其椎板上缘。骶骨翼上方光滑,内侧凹陷,外侧粗糙,并目几乎完全被腰大肌所覆盖。其光滑区域内因腰骶干的存在而形成一个斜沟;粗糙区域为位于骼腰韧带的下束和骶髂前韧带外侧部附着处。骼腰韧带的下束位于第5腰神经的外侧。

图片

前面观除第2骶骨体有些凸出外,骶骨前下面的横向和纵向都是凹陷的。4对骶前孔经椎间孔与骶管相交通,其内有上4 对骶神经前支走行。左、右骶前孔间的广泛区域由平田的骶骨体盆面形成,融合后遗留4个横嵴。骶前孔间的纵向区域是椎骨的肋部。肋部与椎体融合并在孔的外侧融合,向后与横突结合形成骶骨的外侧部,并向底部延伸形成骶骨翼。

前3条骶神经前支由骶前孔穿出,走行在梨状肌的前方。交感神经干沿骶骨前面下降,位于骶前孔内侧,与中线处骶正中血管走行相一致。骶前孔外侧有骶外侧血管走行。第1、2及部分第 3骶椎椎体前面被腹膜壁层所覆盖,斜跨过乙状结肠至中线左侧。直肠与第 3~5骶椎盆面相接触,并同时与位于直肠和第3骶椎之间的直肠上动脉分支相接触。

图片

后面观骶骨背面的后上方有一个向上、间断的骶正中嵴,其上有4个或者3代表骶椎融合棘突的棘突结节。在第4或第3个个结节下方,骶管的后壁上有1个弓形的骶管裂孔,是由第5骶椎椎弓板在中央没有融合而形成的。因此,第5骶椎体的后面暴露骶骨背侧面。在正中必侧面。骶骨后面由骶骨椎弓板融合而成,它的外侧有4对骶后孔,像骶前孔一样,它们也经椎间孔与骶管相通,并且每个骶后孔内都有骶神经后支走行。

在骶后孔的内侧,每侧骶椎关节突垂直向下排为一排,形成4个小结节,统称为骶中间嵴,也称为关节结节,是由相邻的关节突融合而成的。第5骶椎的下关节突是游离的,它们在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形成骶骨角,通过角间韧带与尾骨角相连。骶后孔外侧粗糙而间断的嵴是骶外侧嵴,由横突结节的横突融合而成的。前3对骶神经的后支通过骶后孔后穿入多裂肌。

图片

外侧面观骶骨外侧面是由横突和肋部融合而成。上部较宽,下部迅速缩窄。上部宽阔区域内有一个耳状面与骼骨耳状面相关节,外侧面后部粗糙的深凹为韧带附着。由肋部形成的耳状面形如倒写字母L。骶骼关节面上部短支部分限定在第1骶椎范围内,而下部长支则下行至第3骶椎中部。另外,外侧面没有关节,并且宽度减小。在下外侧角处,它向下内弯曲至第5骶椎,形成一个薄的外侧缘。在耳状面后方,有的会出现一个变异的副骶关节面。

耳状面全部由肋部形成,并被透明软骨所覆盖,中央凹陷,上、下两端突出,其中老年人的中央凹陷之后还可以看到第3个突出,表面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皱褶。在耳状面后方的粗糙区域内有2~3个明显的凹陷,为坚韧的骶韧带所附着。在耳状面下方,臀大肌背侧和尾骨肌腹侧之间有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附着。

骶骨尖即第5骶椎椎体下面,有一卵圆形关节面与尾骨相关节。

骶管由骶椎椎孔组成,横断面呈三角形。从底面上看,它的上口是倾斜的。骶骨的倾斜表明在站立时它朝向上方。每个外侧壁上都有4个椎间孔,骶管通过这些椎间孔与骶前孔和骶后孔相通。尾口开口于骶管裂孔。骶管内含马尾、终丝和脊膜。蛛网膜下隙和硬膜下隙在骶骨中央的后面闭合;而下方的骶神经根和终丝在此处穿蛛网膜和硬脊膜。终丝及其覆盖的脊膜在骶管裂孔穿出,下行经第5骶椎背侧面和骶尾关节到达尾骨。第5骶神经也通过骶管裂孔穿出达骶骨角,并进入第5骶椎外侧面的神经沟内。

(三、)尾骨:

图片

尾骨是一块小三角形骨,形状往往不对称。通常由4个相融合的退化椎骨组成,3~5块不等,有的第1块是分离的。尾骨底部可与骶骨尖之间形成骶尾关节该关节具有一个纤维软骨间盘结构,它们主要通过若干条细小的韧带而结合在一起。在青少年时期,细小的尾骨间关节一直存在,然而,在成年期这些关节通常发生了融合。

第1尾椎体的底部有一个卵圆形的关节面,与骶骨尖相关节。后外侧有2个尾骨角,向上与骶骨角相关节,与其他椎骨椎弓根和上关节突同源。退化的横突自第1尾椎椎体向上外侧突出,并可与骶骨下外侧角相关节或与其融合,形成完整第5骶孔。

第2~4尾椎逐渐变小第5骶椎椎体和每侧关节突之间的空隙相当于椎间孔,其内有第5骶神经走行。第5骶神经的后支在退化的横突后下行,前支经横突和骶骨间向前外侧走行。

三、骨盆的关节:耻骨联合与骶髂关节

图片

1、耻骨联合

耻骨联合关节是非滑液性纤维软骨微动关节,连接左右两侧耻骨。成人仅有2mm 的移动,可能存在1°的旋转孕期及产褥期的女性活动度会增加;耻骨间关节盘、耻骨上韧带和耻骨弓韧带是维持耻骨联合稳定的主要因素。

关节面是耻骨的内侧面(联合面),由一薄层紧密黏合的透明软骨覆盖(幼年时表面为生长软骨)。结合部并不平整,具有互相交错的嵴和突起。这些结构理论上具有抵抗剪切力的作用。表面透明软骨通过纤维软骨相互连接,厚度各异,构成耻骨关节盘

图片

耻骨关节盘似于脊柱的椎间盘像一个纤维软骨圆盘,可以抗压负重、吸收震荡、提供被动的稳定性。前部被几层交错的胶原纤维层加强,纤维层斜跨骨间,与腹外斜肌腱膜和腹直肌内侧肌纤维互相交织。这些纤维构成耻骨前韧带,后部纤维欠发达,称耻骨后韧带。关节的主要韧带是耻骨上韧带和弓状韧带。耻骨上韧带位于耻骨上方,延伸至耻骨结节。弓状韧带由厚的弓状纤维构成,连接耻骨联合面的下表面,包围耻骨弓。它向上弯曲连接耻骨间关节盘,向外附着于耻骨下支。其下缘以会阴筋膜前方开口为界,该开口内有穿经阴茎或阴蒂背侧的深静脉。

在骶关节和髋关节的运动中,耻骨联合可发生轻微的扭曲、旋转和移位。耻骨联合的运动范围在0.1~2mm,但垂直轴的移动范围大于矢状轴和横轴。过量运动可导致关节运动损伤。而在妊娠后期和分娩时耻骨联合可出现分离,此属正常现象。

功能上,耻骨联合关节能够对抗张力、前切力和压应力,并且在怀孕期间有能够变宽的特

性。

图片

2、关节是滑膜(应力消除关节,位于骶骨和骨耳状面之间。关节由韧带连结和滑膜部分组成。骶髂关节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体提供稳定性,保证有效地转移脊柱、下肢与地面之间的潜在巨大负荷。随着年龄增加,发生纤维粘连和逐渐闭塞,男性的消失更早,女性的在绝经期后消失。影像学调查显示,个别正常个体在50岁前就出现消失,而大多数在50岁后消失。老年人此关节可以完全纤维化,甚至偶尔出现骨化。

关节呈耳状'L'形、形似肾脏,有一个短的垂直向上臂和长的水平向下臂。临床上以证实骶髂关节存在个体差异。在婴儿期关节面平坦,成年后表面常不规则,有的呈波浪状。弯曲和不规则互相交错,在男性尤其明显,虽然限制了骶髂关节的活动范围,但增强了关节的强度,有效地将来自脊椎的负重传递到下肢。骶骨关节面由透明软骨覆盖,在成年人,其前部比后部厚。骨关节面也有透明软骨覆盖,主要为Ⅱ型胶原纤维。

关节囊紧密附着于两个关节面的边缘。

图片

1、关节主要由一系列的厚韧带进行加固,主要的固定结构是骶前韧带、腰韧带、骨间韧带和骶后韧带。骶结节韧带与骶棘韧带提供了第二稳定来源。尽管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实际上并未穿过骶关节,但它们可以间接地增强其稳定性。髂腰韧带影响骶关节稳定性的同时也影响腰椎的稳定。

图片

前韧带是由骶关节囊的前下部分增厚所形成的结构在近弓状线处和髂嵴后下部尤其发达,连接骶骨第3节段到前耳状沟外侧部。其余部分较薄。

骨间韧带是由一组非常强健的短纤维组成,它填补了沿着关节的后缘与上缘自然分布的一条较宽间隙的大部分空间。从骶结节到骨呈水平走向,位于骶骨与骨之间的深处凹陷中,分为深层和浅层两部分。骨间韧带有力且牢固地把骶骨与骼骨固定在一起,与联合下胫腓关节相似主要功能是防止骶关节分离,保护骶关节的锁扣机制。

后韧带位于骨间韧带上有骶神经的背侧支和血管进入。韧带的走行是从骶骨中外侧到后上棘,同时与胸腰筋膜、多裂肌和竖脊肌相连,主要预防骶骨后旋和髋骨向前旋转。它包括多支较弱的纤维束,将骶中间和外侧嵴连接到髂后上棘及嵴内唇后部末端。位于第3、4骶骨节段部分的下部纤维,上行到后上嵴和嵴内唇的后部末端,其可形成一个单独长的骶后韧带。此韧带在外侧与部分骶结节韧带相延续,内侧续以胸腰筋膜后层。

腰韧带是一条很坚韧的韧带,走行从L4 和L5横突到骨的内侧缘。它与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共同组成3条椎体——骨盆韧带稳定系统,维持腰骶部稳定性。髂腰韧带的主要功能是稳定骨盆与下腰椎(L4、L5),从而限制腰骶结合部的活动。

骶结节韧带一端附着于后上棘和骶髂后韧带、另一端附着于坐骨结节,并分成了三束∶外侧束从后上棘至坐骨结节内侧束从尾骨至坐骨结节上束从后上棘至尾骨。

有4块肌肉直接附着于骶结节韧带、并负责稳定骶关节;股二头肌、臀大肌、多裂肌和梨状肌。骶结节韧带的下缘与股二头肌长头肌腱的起始端相接,股二头肌由此成为稳定骶关节的结构之一。骶结节韧带的部分角色是限制骶骨前旋,也可以防止髋骨相对于骶骨向后旋转。如果骶结节韧带松弛,韧带的张力减弱将导致髋骨后旋,以及增加骶骨前旋。

骶棘韧带一端附着于骶骨、尾骨外侧面,另一端附着于坐骨脊,这条韧带呈薄的三角状,与骶结节韧带合并,参与形成坐骨大孔中的坐骨大切迹。骶棘韧带一方面的功能类似于骶结节韧带、防止髋骨向后旋转,同时也限制了骶骨'点头'动作。

图片

坐骨孔:由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和坐骨切迹围成坐孔。

坐骨大孔由前上方的坐骨大切迹,后方的骶结节韧带,下方的骶棘韧带和坐骨棘围成。坐骨大孔部分被横行的梨状肌填充,梨状肌上缘有臀上血管神经,下缘有臀下血管神经、阴部内血管和阴部神经,坐骨神经和股后皮神经及至闭孔内肌和股方肌神经都经梨状肌下缘出骨盆。

图片

坐骨小孔由前部的坐骨体,上部有坐骨棘和骶棘韧带及后部的骶结节韧带围成。闭孔内肌腱、至闭孔内肌的神经、阴部内血管和阴部神经从中通过。

(2、)骶髂关节的运动:

骶髂关节很少运动。越过骶关节的所有肌都作用在腰椎或髋关节。运动的发生主要在于随着骨盆运动带动的关节运动。妊娠期,骨盆关节和韧带在激素影响下变的松弛。骶髂关节的运动幅度增大。尽管韧带松弛后使骶锁闭机制减弱,增大旋转的角度使骨盆直径在分娩时发生改变,但是此作用效果有限。随着锁闭机制减弱,部分承重力转移到韧带上,易导致妊娠后骶髂关节损伤。

【1、】我们可以采用两个术语对其进行描述∶头运动和反头运动。它们可以用于描述仅在接近矢状面内发生的运动,其接近中-侧旋转轴跨越了骨间韧带。

图片

点头运动被定义为∶骶骨基底部(顶部)相对于尾骨发生相对前倾运动。骨间韧带、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也都起到了限制骶骨旋前的作用。当骶骨旋前到某个位置时,这些韧带会被拉紧,该位置通常也被认为是骶髂关节最稳定的位置。

反转头运动的运动过程与点头相反被定义为∶骶骨基底部相对于尾骨发生相对后倾运动。(由于骶骨在旋后运动中只有长背侧韧带可以起到限制骶骨旋后的作用,而大部分骨间韧带和骶骼韧带都处于松弛状态,所以旋后位是骶关节最松弛的位置。

转头运动和反转头运动有以下几种形式∶骶骨-尾骨运动,髂骨-骶骨运动,或者两种运动同时发生。

【2、】骨的转动与逆转动:在女性分娩时起着重要作用。(点头和转动都为骶骨前倾,反点头与逆转动都为骶骨后倾)

图片

转动:骶骨(红色箭头)绕着由骨间韧带所形成的轴(黑色十字星标记)旋前,骶骨岬往前和下方移动,尾骨尖端向后方移动。由于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所产生的拉伸作用.以及来自骶骼前韧带前后束和前下束的刹车作用,这种转动运动的范围是相当有限的。

图片

逆转动是指相反方向的转动。骶骨绕着骶骼骨间韧带这个轴(黑色十字星标记)转动,骶骨旋后,骶骨岬往后上方移动,尾骨尖端向前下方移动。在骶骨旋后时骨盆入口前后径变大,出口前后径缩小。同时、髂骨翼被分开,而坐骨结节则被靠近由于前部和深部侧骶髂韧带的拉伸作用、这种逆转运动范围是有限的。

【3、】骶骨旋转是指以下两种情况之一∶

图片

骶骨的运动斜轴主要包括左斜轴和右斜轴。左斜轴是贯穿于左侧骶骨基底部和右侧骶骨下角的轴线右斜轴是贯穿于右侧骶骨基底部和左侧骶骨下角的轴线

骶骨的左斜轴和右斜轴两种运动模式

图片

骶骨经典运动∶在左斜轴上向左旋转在右斜轴上向右旋转。

图片

非正常生理运动模式∶在右斜轴上向左旋转在左斜轴上向右旋转。

【4、】站立位的运动

图片

双腿负重:双腿站立时,来自上下方的压力使转动趋势加强。重力作用于骶骨底前缘并推动骶骨岬向后,与转动趋势一致。后方的压力作用于骨盆并延伸至股骨头。髋关节运动轴明显位于骶骼关节运动轴前方,推动骼骨向后,相当于骶骼关节的转动。

图片

单腿站立时撑侧的骨内收,重心转移至支撑侧,同时伴骨后旋。此外,由于重力的作用,骶骨发生转动。未支撑侧骶骨前旋下沉。地面反作用力对支撑侧髂骨产生一个向上的力。

图片

步行时的运动步行时骶髂关节发生持续微小的变化右腿迈步时,以下动作连续出现:向右侧骼骨向后运动,沿纵轴向左旋转;左侧骼骨向前运动。此外,围绕左斜轴发生扭转运动,同时骶骨底向左侧倾斜。迈步相中期,右侧髋骨向前运动,左侧髋骨向后运动。骶骨向右旋转,同侧骶骨底略下降

骨盆运动的肌肉:

前倾:所有可以髋屈的肌肉,股直肌、髂腰肌、腰方肌、内收肌群前侧等

后倾:所有可以髋伸的肌肉,臀大肌、腘绳肌、腹直肌、内收肌群后侧等

侧倾:(向左侧)所有可以使左髋外展的肌肉和右侧髋内收向右侧侧屈的肌群,左侧臀中小,阔颈膜张肌、右侧内收肌群和腹内外斜肌、腰方肌和竖脊肌等

使髂骨内收的肌肉:腰方肌、耻骨肌、短收肌和长收肌。

使坐骨节结向内的肌肉:半腱半膜肌。

四、相关肌肉

图片

腹直肌

部位∶在腹前壁正中线两侧的腹直肌鞘中。

起点∶耻骨联合和耻骨结节。

止点∶第五-七肋软骨前面和胸骨剑突。

支配神经∶发自脊神经的胸神经前支的助间神经。

机能上固定

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或保持水平位即收腹。下固定一侧收缩,协助脊柱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前屈。还可降肋助呼气。

图片

腹外斜肌

部位在腹部前外侧面浅层。肌纤维由外上方向前内下方斜行。起点;第五~十二肋骨外面。

止点;后部止于髂略。前部移行为腱膜,参与形成白线。

下缘止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形成腹股沟韧带。

神经支配;发自胸神经前支的肋间神经和第一腰神经前支。

机能上固定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或呈水平位(如直角支撑)。下固定一侧收绪、使脊柱向同侧侧屈和向对侧回旋。两侧同时收缩可下拉胸廓,使脊柱前屈

腹内斜肌

部位∶在腹外斜肌深面。肌纤维由外下方向内上方斜行。

起点∶胸腰筋膜,髂螃和腹股沟初带外侧。

止点∶第十一十二肋骨下缘,前部移行为腱膜,参与形成腹直肌鞘前、后层和白线。

神经支配;发自胸神经前支的肋间神经和第一腰神经前支。

机能下固定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和向同侧回旋(与对侧腹外斜肌协同作用,完成使脊柱向同侧回旋的动作)。

图片

腰方肌

部位∶在腹腔后壁,脊柱两侧。

起点∶髂峭后部。

止点第十二肋骨和第一-四腰椎横突。

支配神经∶发自脊神经腰从的第十三胸神经至第三腰神经前支。

机能∶增强腹后壁。两侧收缩时则降第十二肋;一侧收缩,参与脊柱向同侧屈。

腹横肌

部位∶在腹内斜肌深面。肌纤维横行。

起点第七一十二助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切带外侧。

止点∶以腱参与形成腹直肌后层。

止于白线。神经支配∶发自胸神经前支的肋间神经第一腰神经前支。

机能∶与其他腹肌协同收缩,可增加腹压,协助完成咳嗽、呕吐、排便等生理功能。

图片

耻骨肌

部位:在大腿内侧上部浅层。

起点∶耻骨上支。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部。

机能:近固定 使大腿在髋关节处屈、内收和旋外。远固定 两侧同时收使骨盆前倾。

长收肌

部位∶在耻骨肌内侧。

起点∶耻骨结节附近。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中部。

机能;近固定 使大腿在髋关节处内收、旋外和大腿屈。远固定 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同侧倾。两侧同时收缩,使骨岔前倾。

大收肌

部位∶在大腿内侧深层。

起点:坐骨结节、坐骨支和耻骨下支。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2/3及股骨内上髁。

机能∶近固定使大腿在髋关节处内收、后伸和旋外。

远固定 一侧收缩使骨盆向侧倾,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

股薄肌

部位∶在大腿最内侧。

起点∶耻骨下支。

止点∶胫骨上端内侧。

机能∶近固定 使大侧内收、大腿屈小腿屈和小腿旋内。远固定 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前倾。

上述肌肉支配神经∶发自脊神经腰从的闭孔神经。

图片

股方肌部位∶在臀大肌深面。

起点∶坐骨结节外面。

止点;股竹转子间螃。

支配神经∶发自脊神经骶从的分支。

臀中肌

部位∶在臀大肌深面。

起点∶骼骨翼外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支配神经∶ 发自脊神经骶丛的臀上神经。

臀小肌

部位∶在臀中肌深面。

起点∶臀前线以下,髋臼以上骨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支配神经∶发自脊神经骶丛的臀上神经。

近固定 使大腿在髋关节处外展。两肌的前部能使大腿屈和旋内。两肌的后部使大腿伸和旋外。远固定两肌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同侧倾。两肌的两侧前部肌纤维收缩、使骨盆前倾、后部肌纤维收缩使骨盆后倾。

闭孔外肌

部位∶在股方肌前面。

起点∶闭孔筋膜外面及其周围骨面。

止点∶股骨转子窝。

支配神经∶发自脊神经腰从的闭孔神经。

闭孔内肌

部位∶在小骨盆内侧壁。

起点∶闭孔筋膜内面及其周围骨面。

止点∶股骨转子窝。

支配神经;发自脊神经骶从的分支。

机能∶(股方肌、闭孔肌)近固定时,使大腿在髓关节处旋外。

图片

髂腰肌

部位∶在腰椎两侧和骨盆内面、由腰大肌、髂肌组成。

起点∶腰大肌 起于第十二胸椎和第一~五腰椎体侧面和

横突;髂肌起于骼窝。

止点∶股骨小转子。

支配神经∶发自脊神经腰丛的肌支。

机能近固定:使大腿在髋关节处屈和旋外。远固定:一侧收缩,使躯干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躯干前屈和骨盆前倾。

图片

臀大肌

部位在骨盆后外侧面臀部皮下。

起点∶髂骨翼外面,骶、尾骨背面及骶结节切带。

止点∶股骨臀肌粗隆和骼胫束。

支配神经∶发自脊神经骶从的臀下神经。

机能∶近固定 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和旋外;肌肉的上半部收缩可使大腿外展、下半部收缩可使大腿内收。远固定 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并使躯干后伸,维持身体站立的平衡。

图片

股四头肌

部位∶大腿前面,有4个头。

起点∶股直肌起自骼前下棘;股中肌起自股骨体前面;股外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股内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内侧唇。止点∶4个头合成一条肌腱包绕族骨,往下延成族韧带止于轻骨粗隆。支配神经∶发自脊神经腰丛的股神经分支。

机能近固定 股直肌收缩,使大强在催关节处屈。股四头肌整体收缩使小基在膝关节处伸。远固定 股四头肌收缩使大腿在膝关节处伸,牵拉股骨向前,以参与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图片

阔筋膜张肌

部位;大腿前外侧,包在大腿筋膜销内。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移行于骼胫束、止于胫骨外侧踝。

支配神经∶发自脊神经骶从的臀上神经。

机能∶近固定 使髂胫束紧张。使大腿屈和旋内。

图片

缝匠肌

部位股四头肌的前内侧。是全身中最长的肌肉之一。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胫骨粗隆内侧面。

支配神经发自脊神经腰从的股神经分支。

机能近固定使大腿屈和旋外如足内侧踢键子);使小腿屈和旋内

(如脚外侧颠球)。远固定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图片

股二头肌

部位∶在大腿后面外侧,有长、短两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的下半部。

止点∶腓骨头。

近固定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和旋外,当小腿伸直时,可使大腿后伸(长头)。远固定 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半腱肌

部位∶在大腿后面内侧(肌腱占肌长的下半)。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胫骨上端内侧。

半膜肌

部位∶在半肌深面(肌膜占肌长的上半)。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胫骨内侧髁后面。

支配神经上述肌肉均受发自脊神经骶从的坐骨神经分支支配。

近固定 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和旋内。小腿伸直时可使大腿后伸。远固定 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三块肌合在一起又名绳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