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古人学摄影

 秦淮明月河畔升 2022-07-03 发布于江苏

图片


中国是一个诗性的国度,东方之美,意韵幽远。千百年来,浪漫的中国人,以诗词,吟诵着风雅之颂;以笔墨,摹写着超逸之境。它由山水至园林,由建筑至器物,它贯穿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小桥流水,春有百花;槐荫纳凉,夏有凉风;平湖月色,秋有桂子;寒江独钓,冬有落雪。一山一水,一庭一院,一花一茶,东方之美,是一首无声的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人以诗以画,留下了东方风雅,令无数人为之沉醉。在信息时代的当下,如何用影像记录生活的闲雅,呈现东方审美的意境和趣味,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其实早在上世纪,出生于1892年的郎静山先生,便用相机创造出了独具中国传统韵味的摄影作品。他创立的 “集锦摄影”,让照片具备了中国水墨画超逸、隽永的韵味。其以“谢赫六法”贯穿其中,可谓得中国古代绘画之神髓。人们称其作品为“影中有画,画中有影”。

图片

郎静山


图片
图片

郎静山摄影作品


郎静山作品的背后,正是对古人精神内核的追求,那就是意境。意境之义,深而玄之,中国无数学者殚精竭虑,著书立说,结合西方美学研究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为大众建立了一条通向传统之美的清晰路径。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宗白华《艺境》、朱光潜《谈美》等,在这些书中,我们能身往东方美学的境地。

图片

图片

郎静山摄影作品

 01 

朦 胧 之 美

图片

朦胧之美的意境,在古代诗词中特别常见,古人说:“好风如扇雨如帘”,雨滴如帘幕般阻隔了视线,让景物朦胧迷离,较之于清晰的世界,显得更加唯美。明代文人董其昌曾说:“隔帘看月,隔水看花”,便是强调“隔”字在审美体验上的重要性。


图片

美学家朱光潜也曾论述到:“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更深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事物在间隔之下产生了距离感,便会呈现一种朦胧的美态。

图片
图片

朦胧之美的摄影作品

 02 

留 白 之 美
图片
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在各门类中皆有所重。例如诗词创作中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那让人琢磨回味的未尽之言,便是一种留白。而更为直观的留白,则出现在绘画当中,风格最为鲜明的,便是以宋代马远为代表的画家。
图片

图片

马远开辟出了清疏空灵的绘画图式,不再将画面铺满,而仅仅是展现出山的一角、水的一滩,其余处皆为留白,故被称作“马一角”。这种创作手法,正是古人所尊崇的“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同样作为视觉艺术的摄影,可直接借鉴这种构图手法,在照片中体现那清疏空灵的审美意境。

图片
图片

体现留白的摄影作品

 03 

寂 寥 之 美
图片

寂寥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深沉的一味。野渡无人、萧木叶下、古道西风、枯树寒鸦……中国艺术擅长在寂寥中,展现天地宇宙的广阔,以此来反观人世的刹那与永恒。

图片
图片
寂寥之美的摄影作品
在古代绘画中,最具寂寥之意的当属元代画家倪瓒的作品。其常以萧冷枯淡的笔意,描绘天地中的孤山、远水、枯木、陋石,而那空山不见人的草亭,则更加凸显出荒寒寂寥的远境。

图片
 04 
虚 幻 之 美
图片

虚幻之美,因脱离真实,而更加引人遐想,人们常说的“镜花水月”,便是虚幻之美的典型代表。宋代诗歌美学著作《沧浪诗话》,便认为这种美“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图片
图片

虚幻之美的摄影作品


中国传统美学,林总万千,在中国艺术这片汪洋中,自先秦以来的历代先贤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璀璨思想,如大巧若拙、大音希声、镂金错彩、出水芙蓉……它们如源头活水一般,为我们的创作表现提供丰富灵感。文人空间以多年的经验,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现将其呈于《东方美学摄影课》中,愿君能以相机为笔,记录生活的闲情与雅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