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德军在东线的胜算有多大?(一)1941年,德国真的可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吗?

 阿里巴巴yht 2022-07-04 发布于河南

写在前面的话:

这篇文章不为任何一个主义辩护,不涉及敏感言论,重点在于从军事战略上提出的个人见解。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经过长达近4年的拉锯与反攻,苏军终于以极大的伤亡赢得了胜利。在各类圈子,对于苏德战场的德军胜算仍然看法不一,有的认为能胜,有的认为必败,我也因此从几个常见的争端上出发,在此提出我的见解。

●1941年,德国真的可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吗?

提到苏德战争,不得不提的就是灾难性的1941年,尤其是1941年的前三个月。明斯克战役(损失30万以上)、斯摩棱斯克会战(损失50万以上)和基辅会战(损失70余万)三大会战和敖德萨战役、波罗的海区域作战等对苏军造成了毁灭性损失。西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几乎被打空,中央方面军等也付出了不小的损失。

那么问题在于,德军能够在1941年取得决定性胜利吗?

在这里来说,就不得不提及几个方面的问题:

1.德军的损失程度

在整个苏德战场上,虽然新兵和老兵后来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毫无疑问的优秀的技战术和作战经验是胜利的根本。在前面提到的几场会战中,苏军付出的重大损失,大多都基于德军的优秀战术和老兵配合形成的钳形攻势打出的包围圈。但是德军本身损失是存在的,且并不小。

明斯克战役从某种程度上真正意义上属于大胜,因为德苏伤亡比较大(不计算俘虏),但这应当是1941年难得的几场比较顺利的战役。苏军吃的是哑巴亏。

但是再向后,虽然苏军损失一般都会更多,但德军也打不出太多高伤亡比了。也就是说,德军也不断经历尖锐的战斗减员,即使是1941年这种局面大优的情况下,德军也至少在头三个月损失了几十万人,战斗减员意味着更多老兵阵亡或失去战斗力,这对于本来就需要不断强化实力的德军来说是很大的阻力。

虽然我没有非常详实和经得起推敲的数据,但是早在7-9月的斯摩棱斯克的一系列战役中,德军就已经多次调出战略预备队了,战线本来就在不断拉长,这种损失无疑是非常麻烦的。

再比如突击力量,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部队部分南下参加基辅会战的时候,其中的莫德尔第3装甲师在扎紧包围圈口袋时,全师仅剩10辆坦克(其余的并非被全部击毁,部分维修中)。这也不难看出当时的德军是一直在顶着较大的损失进行作战,虽然充满自信,但部队减员是持续且惊人的。

苏德战争

2.德军遇到的问题

就苏德战争的分析可以参照两个相似的战争——拿破仑侵俄战争和苏波战争。

拿破仑侵俄战争和苏德战争的相似点在于,他们都有一个或多个非战争阻力影响他们。

拿破仑侵俄战争

对于拿破仑,部队的民族问题本身不耽误兵力优势,重点是袭扰和疾病、游击队。当时的疾病造成了近半的减员,而袭扰则破坏了有限的军事情报系统和外侧巡逻部队(龙骑兵等),到了后期,越发活跃的游击队能造成更为恐怖的损失,在后期几乎成为了伤兵和掉队兵的噩梦。

德军则是后勤压力和道路问题。德军所需要的的换轨补给(苏德铁轨不同,想要长途补给运输要么枢纽转运,要么直接换轨)十分缓慢,而除此之外,苏联大部分区域的公路系统仍然不发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在1939-1940年间的闪击战相对来讲更好实施),使得闪击战在不少区域处于行进缓慢的状态,经常可能把机动车辆开进沟里。而且,这种情况随着德军继续向东推进有所恶化。

德军面对的游击队和当年拿破仑的情况一样,甚至更糟。闪电战如同梳子一样,把苏军的重兵集团一个个扫退或者切开,但是在梳子的齿和齿之间,总有一些人在。苏联的游击军区规模庞大,遑论发展比我国抗战时玩的更厉害些,因为其中不仅有民众,还有大量的正规军,甚至是一线的野战部队,规模也往往不是较小规模,有时甚至能达到几个师。在侵苏前期,也就是德军刚刚越过普里皮亚特沼泽后,一些被打散的苏军师团钻进了这些荒无人烟的区域打游击,有的时候甚至能切断大段的交通线,增援上来的预备队会被干掉四分之一(其中一次对德国步兵营的伏击就造成了其四分之一的战斗减员)。

这些战争阻力,实际上是极其麻烦的存在,将拿破仑的部队拖死一半,将德军的耐力拖到极限。

苏波战争和苏德战争之间的相似之处是战斗情况。

苏波战争

苏德战争中的德军和苏波战争中的波军面对的情况非常相似:早期的敌方前线部队毫无准备,兵力相近——1919年基辅攻势时,波军前线作战力量约2-5万人,苏军5-8万人(一线3万人左右,波军处于略优)。而1941年的德军则是340-360万一线部队面对苏军西线的290-300万部队,也是局部占优。

在两场战争的开始,西面的这一方(波兰/德国)都是属于在组织和作战上略优于当面苏军的情况的,而两场战争遇到的情况也是基本相似的:

无论是波军还是德军,都在战线推进中拉长了补给线和战线。(波军和德军都在推进中将战线拉长大段)德军在战争中的战线拉长了一倍左右,但是兵力分布始终有限,这也使得其突击的范围越来越小。

无论是波军还是德军,都在战争中期遭遇了敌方的兵员优势。(在波军疯狂动员到73万部队时,苏军仅仅只是以调集部队的方式,就达到了79万人,这一点在人口差距大的苏德之间也得到了体现,仅仅到了1942年,德军400万部队当面的苏军就达到了670万),即使单纯讨论1941年,德军也在后期看到了苏军新动员部队的恐怖——早在莫斯科会战时,工人部队等已经成立,再加上西伯利亚的部队和后备部队,苏军的规模早已逐步超越了德军。

苏德战争

3.德军的形势

德军的形势兼具拿破仑战争和苏波战争的情况。以这两者为参照,就能看出德军处于何等糟糕的境地。

拿破仑战争时,拿破仑的主要计划是聚歼大部分俄军,从而迫使其投降。

苏波战争时,波军的主要计划是夺下特定领土,并给予苏军以重大损失。

而苏德战争时,德军面临的任务是攻占苏联乌拉尔山以西的全部领土。(这也符合德军的基本计划)也就意味着,不仅要在战线上推进到乌拉尔山,还要在战略上干掉区域内的全部苏军重兵集团,战斗上清剿这个范围内的全部剩余力量。而这,留给德军决胜的时间仅仅4个多月。(勉强把全面进攻拖到11月头上就已经是极限了吧)

4.什么让德军的决胜计划崩溃(重点)

就像一战时马恩河会战已经基本奠定德国败局一样,二战时,在苏联战场上,早在1941年,德军的决胜计划就已经失效了,但不是在莫斯科会战,而是更早的斯摩棱斯克的连环战役。

中路突破,聚歼两翼,一个直拳打进敌军的核心。

当时的德军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类似如此。1941年。德军的主要战略目标虽然还是在南线,但是整体作战动向仍然是以中线为核心。

拿破仑侵俄战争中,有一战最为著名,就是莫斯科大门前的博罗季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法军和俄军都付出了可观的损失,法军遭到凶狠的打击,而俄军则在短期内丧失了决战能力。

某种程度上,德军的博罗季诺就是斯摩棱斯克战役。

苏德战争

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之前,苏军最主要的反攻还是在波兰杜布诺—罗夫诺一线的局部反攻,而那一次只是让德军顺利练兵,没有太阻碍闪击的主要计划。

然而斯摩棱斯克战役的确达到这一目的了。苏军在不具备苏波战争时名将如云的指挥优势时,采用了更为坚实的堡垒一样的猛烈的以攻为守的战略反攻。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刚刚完成对西方面军大部的歼灭工作,很快在进攻中和苏军搅在一起。这场战役,苏军付出了更为恐怖的损失,数十万人或死或伤或被俘。然而,德军的21个师受打击或重创,也严重削弱了这一突击锋芒。无需德军考虑直进还是南下的问题,斯摩棱斯克战役几乎一次性地把闪击战给砍掉了,以至于本来是连贯的巴巴罗萨行动都变成了苏德战争的前三个月和莫斯科会战两个部分,德军被迫闪击了两次。

言外之意,基辅会战并非毁掉德军决胜机会的战役,斯摩棱斯克会战才是,这场会战和南边的基辅会战或者北方的列宁格勒战役都不一样。列宁格勒战役是两条战线配合的钳形攻势,要紧的是围歼,根本不在乎推进距离,南线的基辅会战则是本来就撞着重兵集团,突破缓慢完全可以理解,而早在一开始就处于突击状态,且应该处于突击状态的中路被遏制了,无疑意味着闪击战已经破产了。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之后,中线的德军面对着两个问题:一个是在南线有着兵力优势的苏军,一个是在斯摩棱斯克右前侧罗斯拉夫尔的苏军集团军(这个集团军严重威胁着中路德军的侧翼)。

此时的德军虽然的确可以向莫斯科长驱直入,但是问题很大。

首先是一直困扰着德军的公路问题。斯摩棱斯克以西的公路条件相对较好,但是再向东的质量就烂的多了,甚至还有原始森林的分布。此时的苏联还处于建设阶段,即使是莫斯科周边也不是大片的城市群,德军的长驱直入无疑还会被拖慢,最麻烦的是,由于苏军在斯摩棱斯克一线的局部作战一直打到了9月,德军最有利的闪击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也就是说,只要苏军还能再打一次哪怕更小规模的斯摩棱斯克式的战役,德军都会失去孤注一掷的信心。而德军能发起的任何驱逐性的攻势,最终都只能以苏军源源不断的预备队的投入收场。

也许还会有人怀疑,难道提前一个月发起决战,苏军正面的部队不会太少吗?

会有点少,但是苏军早在斯摩棱斯克战役的后期就在修建维亚济马防线了。也就是说,不管德军在什么时候进攻,苏军都会尽全力地在维亚济马一线先挡着德军,这样才能保证莫扎伊斯克的预备防线可以尽早形成。当时的德军势必需要修整,而小规模的进攻当时处于苏军卡图佐夫提出的坦克伏击战的威胁之下,德军的小规模试探经常铩羽而归。苏军的预备队集团军也在不断集中,不断进行整训和编组,前线部队的任务只有一个——无条件,不计代价地拖延德军,残忍但是却能保证胜利。

即使从时间上看,本来斯摩棱斯克战役结束的时间就是9月10日,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开始不过是9月30日。诚然,德军早在8月4日就认为斯摩棱斯克会战结束了,但是如果苏军没有尚还充足的战略预备队的话,是不敢对当时有继续闪击风险的德军重兵集团发起持续反攻的。因而,即使单纯发起闪击,德军面前的苏军都相当庞大。倒不如说,正常历史上,经过增强和补充的德军重兵集团,在9月30日继续进攻的优势更明显一些。

以惨对惨,靠的是意志。苏军的确损失巨大,但是离兵力补给基地越来越近,而德军虽然处于上风,但此时的后勤还没完全跟上,后方的苏军余部其实也还在活动,问题大的很,真要说把握,德军的把握远远不如苏军。

另一方面,如果德军真的长驱直入莫斯科的话,苏军可以在莫斯科一线尽力拖延,这样一来就不难看出磁铁战术的样子了:中路苏军且战且退,在可巩固的防线上减缓德军的攻势,而南北两线的苏军全都处于防御态势,不同的是基辅一线德军进攻趋于缓慢(从兵力上,南线德军是少于苏军的),苏军有很多机会。

苏德战争

这种情况下,南线早已有迟滞德军条件的苏军,必然会考虑反击。所谓以攻为守,南线的主要任务本来就是固守基辅,既然可以驱逐处于劣势的德军部队,北线具有威胁的重兵集团也已经继续前进了,为什么不进行反攻?这种反攻必然会抽调德军的战略预备队,侧面削弱了莫斯科一线的补给,很可能造成莫斯科的攻势停滞,或者南线德军退却。在最糟糕的局面上,南线苏军可以全力驱逐德军,同时还能分兵北上,随时威胁中路德军的后方。

当时的古德里安等人,很明显仍然对前线状态过于乐观,认为长驱直入是完全可能的。当时的总司令布劳希奇不难发现这条过分突出的战线的潜在问题,也能清楚地认识到苏军的动员能力,虽然希特勒本人的确看起来有点瞎指挥的感觉,但是真实情况下,他的决策反倒是问题不大。

某种意义上,将基辅德军彻底包围歼灭,是对两个集团军群的解放,正是因为这场大会战的胜利,南方集团军群才得以进逼哈尔科夫,甚至罗斯托夫,也是因为这样,中央集团军群才有能力集中更多兵力发起莫斯科战役。同时,基辅的重大损失也极大打击了苏军士气,对德军各方面都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德军其实很难在1941年完成决定性胜利。如果有,早在7-9月的斯摩棱斯克会战,这个计划就差不多破产了。

那么,在1941年,小胡子的哪一项决策真正影响了正常发展呢?

拖延莫斯科战役的持续时间。整个莫斯科战役,德军被俘达到9万人,损失近50万,这其中,在维亚济马战役、莫扎伊斯克防线进攻战上,损失虽然大但不足以重损,要点是德军明明可以在条件不利,攻占莫斯科无望的情况下,在筑垒地域修整,小胡子却命令他们继续前进。这造成了很多的无谓伤亡。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德军的状况仍然不妙,但中央集团军群还是可以顺利地转入防御的。苏军决定性作战力量的行程并不很早,德军及时收手,注意防守,苏军占不到大便宜,同时还能昂扬德军的战斗欲望(因为莫斯科近在眼前)。从苏军对于有组织的防御线发起反击的粗糙感不难看出,在那种条件下的反击,只能提早造就勒热夫的苦果而已。

苏德战争

只有这件事,算是小胡子的重大错误决策罢了。

对本篇文章的部分做以总结的话,就是:

德军在1941年不具备对苏联产生决定性胜利的条件,但只是说6月22日开始的这一情况,关于巴尔干战役的诸多问题,我们下一篇再谈。

关于本篇文章的观点,你持什么态度?

246人参与 已结束

投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