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里人,乡下人 作者 刘国华

 新用户81954R2z 2022-07-04 发布于山东


      城里人,乡下人

           文/刘国华


一、城里人

       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限正在越来越模糊。因为许许多多的乡下人正在变成城里人。城里房地产的畸形发展是牵着乡下人走向城里的无形的绳子。众多的乡下人缘着这根绳子进入了城市,成了城里人。各种优良资源都在向着城市集中,引诱着人们奔着城市而去。
       这种身份的变化,说快也快,说慢也慢。电脑上轻轻一点,“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就转换了。但思想上行动上习惯上的转变却不是这么快的。
       如果城市是个肌体的话,这个肌体的快速膨胀正如人体的快速增肥。赘肉增加了,肌肉和骨骼并没有相应增强。虚胖对健康是不利的。
       作为绝大多数的城里人,向上追溯几代,几乎都是乡下人。这也说明了社会变化的剧烈。
       人在一个地方待长了,就会被这个地方的特点和地方习惯性的东西慢慢浸染。就像一个生萝卜被腌渍成咸萝卜一样。刚进城里的人被城里人的生活习惯和作风做派所浸染,时间久了,身上不自觉地有了城市范儿,也就成了城市人儿。
        城市人是什么样呢?不好用一句话去概括。大体上有这样一些特点:比起农村人来,城里人的淳朴少了,但做事的效率高了;说话直入主题多了,虚礼少了;利益更直接化了,遮掩就少了;奔着外观的看得见的美而去的欲望和打扮多了,真实的、人的原始的朴素本质的东西就少了,因而外观的木讷懈怠也就少了,外观上就漂亮了。走在街上的一对城里人母女,有的时候就不好分辨哪个是母亲,哪个是女儿。城里人离不开的是钱,没钱寸步难行。城市里最多的是人,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车,到处都是楼,但没房子的人,还在为买一套房终生忙碌;城里人在乎面子,所以他们在外边穿得周吴郑王,但回到家就挂起来,穿上家里的旧衣破。不是怕浪费穿不起,而是觉得在家没必要打扮。城里人在乎面子,所以他们把不愿让人看的一时还不能消除掉的旧房子用彩色铁皮隔开来,看起来就像一处建筑工地。其实爱面子到了这种程度就有些过分了。常言说,谁还不知道谁那点事呀。社会呈阶梯性发展本是正常的事,真实才好。

二、乡下人

       在上个世纪的语境里,乡下人常被称做“农民伯伯”。这个“农民伯伯”的样子,大概是戴着草帽、挽着裤脚、扛着锄头的这么一个憨厚亲切的形象。这个“农民伯伯”是和“工人叔叔”相对应的,说得是两个不同的身份关系,不必较真儿,分出个大小和地位的高低来。
        乡下人是和土地分不开的,而土地往往又和劳动紧密相联。因而乡下人给人的印象经常是一身泥土的粗粝形象。
       乡下人是乡土的产物。乡土是千百年来沉淀、积累和发酵的民俗、亲缘关系和亲情的综合体。抛开因战争的迁徙和其他原因的流转外,乡土是固定的,永恒的,深层的一个感情寄托之所在。
       如今的乡下人也早已今非昔比了。似乎化肥农药的广泛实施已施入他们的头脑里,追逐利益的驱动力在他们的头脑里的比重越来越大。过去,乡下人还艳羡城里人,觉得高不可攀。如今有钱的乡下人有的也趾高气扬,看不起穷酸的城里人和小市民。淳朴似乎离乡下人越来越远。这有些必然性,因为大家都越来越刻薄,越来越自我,让乡下人依旧保持过去的淳朴,既不可能,也不公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