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复戡临《秦诏版》

 鸿墨轩3dec 2022-07-04 发布于内蒙古

朱复戡临《秦诏版》

2019年01月06日 09:11:128216人参与0
公告:本站为大家提供专业的书法资料U盘。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谢谢!
需要【国展资料U盘】点这里
需要【书法宝典U盘】点这里

朱复戡临《秦诏版

薛元明

朱复戡(1902—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后更名起,号复戡,以复戡号行,鄞县梅墟(今属邱隘镇)人,迁居上海。幼承庭训,涉猎经史,好习书画。7岁能作擘窠大字,吴昌硕称为“小畏友”。16岁时篆刻作品入选扫叶山房出版的《全国名家印选》,17岁参加海上题襟馆,师事吴昌硕,与冯君木、罗振玉、康有为等过从甚密,获益良多。南洋公学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历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会常委。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美术设计。

  秦代国祚极短,二世即亡,但在诸多方面对于中国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单就“书同文”而言,统一文字,功不可没,国家权力对文字第一次实现了强力干预。小篆的出现,从文字实用记录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小篆的艺术性持否定态度,认为其绝对静止的线质和结构,缺少节奏律动。我们将小篆和《诏版》进行结合对比,则明显可看出书法自身存在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其实,诸多时代存在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书法形式,小篆和《诏版》而外,还有汉隶和汉简,法帖和手札,……,尤其是晚清之际,帖学渐被异化为馆阁之后,碑学兴起,而后帖学又重新回到书家视野。就小篆和《诏版》来说,前者已无碑刻真身存在,《诏版》可以看到实物遗存,大多写法草率,行款错落,具有率意之美。虽然也有严肃、工整一路,也是纵有行,横无格,字形大小不一,自然生动,更见率意者,或缺笔少画,或任意简化,不合法度,却有天真稚拙之美感。

  《诏版》对于后世的书印有直接的启示。一方面,从线质的古朴来看,可以联想到汉代的《石门颂》《杨淮表纪》等早期的隶书,再就是和汉金文之间的渊源;另一方面,从印章来看,隋唐时期的蟠条印,无论是工艺还是材质,皆一脉相承,只是篆法乖谬,气息悬殊而已。

  清代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篆隶书走向全面复兴。这无疑得益于金石资源的广泛发掘,各种取法资源也为书家所尝试和占领,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众多人集中于某一种范本,逐渐成就了众所周知的经典;一是另辟蹊径,为了避免与他人撞车,苦心寻觅一些极其冷僻的资源。归结到一点,书家都想开拓出自身的风格,愈往后,突破的难度愈大。这当中,有一些代表性的成功尝试者,如吴让之、徐三庚结缘《天玺碑》,吴昌硕抱紧《石鼓文》,莫友芝专注于碑额,各持一家。《诏版》在最初很少出现在一些书家笔下,只是偶尔尝试。但在朱复戡手中,毕生磨炼,最终独以《诏版》书风名世。

  很多书家对于《诏版》只是偶涉,没有特别的关注,因为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思想上,小篆历来被奉为正统,《诏版》难入法眼。书家在选择临摹范本时很多考虑的是书法之外的问题,就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北魏时期那些穷乡儿女的墓志造像得不到重视一样,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有一种“正统”自居的想法。另一个是技法方面的难度,《诏版》虽然风格独特,但字数极少,而且内容基本相同,很难化成一种风格。对于书家来说,没有出现过的字,如何能迅速“造出来”,并且实现风格的协调统一,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大多数人只是偶涉,吸收一些趣味性的成分。而朱复戡是将《诏版》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成一家风格。

  当然,一个书家不可能一辈子只临某一种碑帖,就目前所能见的资料来判断,朱复戡修补《峄山碑》和临摹《石鼓》的功夫,都是非常惊人的。在金文方面也有涉猎。但几乎毫无例外,所有临作皆体现出《诏版》书风的特点,甚至于他的印风,也得益于《诏版》。可以说,朱复戡临摹所示范的是“一家为主,多家为辅”的路子,以《诏版》作为根基,而后博观约取,成就了自身个性。

  如前所述,《诏版》风格独特,但字数极少,虽有心亲近,但突破难度大,关键在于一个“化”字,如何学以致用、临而能化是一个大问题,否则临多少遍也很难用于创作。窃以为,要转化运用,除笔法之外,还要懂得“笔意”和“笔理”。掌握笔法,就是对于已有的字形要非常熟悉,默记于心。通晓笔意,就是对具有相近或相似偏旁部首的字形,能够营造出相同的感觉。至笔理则更进一步,范本中从未有过的字形,写出来也能够十分协调。但凡临习风格十分强烈的书家,比如伊秉绶,就会面对类似问题。再如,莫友芝从碑额中化出风格,所能依据的资源很少,最终能形成独特路数,关键还是具有融会贯通的本领。个人笔法形成是一种化学变化,是有机的融合,而不是物理变化,简单地拼凑。

  朱复戡的临作可以说对《诏版》(图1)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第一件(图2)临于1933年,时朱32岁。不但临摹书迹,还绘出器形。这些作品多数是背临,而且是反复临,章法上任意安排,但从来不失原作的趣韵,全面展现了熟能生巧,直至化境的功力。朱复戡对于《诏版》的演绎,类似于吴昌硕对于《石鼓文》的锤炼,打通了所有关节。细细观察,临作呈现出一个特点,少圆而多方,尽力夸张方的特点,虽然为毛笔书写,却有强烈的浇铸感,金石味浓郁,本质是将个人在篆刻方面的艺术感觉成功融入了。胡小石《书艺略论》中言:“凡用笔作书之线条,必须有血肉,有感情。易言之,即须有丰富之弹力。刚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譬言之,即如钟表中常运之发条,不可如汤锅烂煮之面条。如此一点一画,始能破空杀纸,达到用笔之最高要求。”要知道,圆融非圆滑,圆笔容易出现软滑之不足。相对而言,方笔过多容易生硬,朱复戡有一种高超的本领,方到极致,毫无生硬之感,反而拙味十足,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同于原《诏版》,就是朱复戡自己。回顾其一生来看,胸中宏博,精研众体,兼收并蓄,采万朵花酿一巢蜜,酝酿久之,最终聚古人于一堂,为己所用,成一家面目。由是言之,学习篆书首先是寻找艺术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而后坚持到底。

秦诏版

图1 《秦诏版》拓片局部一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秦诏版

《秦诏版》拓片局部二 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朱复戡临《秦诏版》(一)

图2 朱复戡临《秦诏版》(一)

朱复戡临《秦诏版》(二)

图3 朱复戡临《秦诏版》(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