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载难得,兰亭之羽翼,一部《圣教序》

 shineboy1 2022-07-04 发布于加拿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于历代的习字之人,它不啻于一件无私的馈赠,一座无尽的宝藏。

它曾被比作“兰亭之羽翼”,而《兰亭序》也只是组成它的众多羽毛之一。

这便是《集字圣教序》。


图片

刻于石碑,立于大唐。集字所集为王羲之行书,集字的人是弘福寺沙门怀仁,所流传的拓本,成为滋养历代书家的丰沃土壤。

一起来看,那些《圣教序》教给我们的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集字圣教序》,全称《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最早藏入西安碑林的唐代名碑之一。唐末战乱时,它也曾流落坊间,但始终未离开过长安,它的家。

长安在最盛之时,曾是世界最大的城市。许多繁星般的事迹,曾点缀大唐的天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则是值得帝国铭记的一件。


图片

● 在西安碑林,圣教序碑的过去与现在

公元643年,玄奘从天竺启程返回长安。法师不远万里取经归来,太宗大悦,下诏命其于长安弘福寺翻译佛经。

648年,玄奘上表,请太宗为新译经文赐序。太宗于是“神笔自写,敕贯群经之首”,作《大唐三藏圣教序》。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治,又记此序,作《述圣记》。

太宗之序、高宗之记一出,由褚遂良书丹,刻碑立于大雁塔侧,这便是大名鼎鼎的《雁塔圣教序》。


图片


弘福寺僧众又请求镌刻二序,藏于寺宇,最后由寺僧怀仁集王羲之行书,并刻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便是《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对于这名担当重任的寺僧怀仁,历史少有着墨,《宣和书谱》中说:“释怀仁,不载于传记,而书家或能言之。积年学王羲之书,其合处几得意味。

看来,名不见经传的怀仁,或许是因为对羲之书法颇有造诣,所以被选中。他并非因自己的书法,而因对“书圣”书迹的集字整理,留名史册,并为后世学书者永久感激忆念。

▼左右滑动查看

图片
图片

● 《集字圣教序》中由怀仁集王羲之书,玄奘法师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有推断说,怀仁完成这项集字工程,可能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在没有一键复制的时代,古人做成一件事,靠的是坚定不移的心。玄奘大师的迢迢取经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们发愿,make a promise,此生只为一事,誓用自己的生命完成它

就在这块碑上,大唐永远铭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怀仁之前,历史上还未有过这样的尝试:从前人真迹中集取现成的字,排布成文,再摹勒上石。缺失的部首,拆字来拼贴,大小疏密遵从章法。

他可用的素材,是内府所藏的二千余纸王羲之墨迹。天下初定后,酷爱羲之书法的唐太宗,曾以金帛广求书迹,又敕褚遂良等人集校。这批收藏里,最珍贵的一件,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左右滑动查看
图片
图片

● 《兰亭序》 晋 王羲之(冯承素摹本)


帝王的珍爱,令世人再无缘得见《兰亭》真迹。它就像天上的月亮,无论摹本如何精致,都如同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到如今,水中月亮无数,“书圣”的真迹一件无存。

好在啊,我们还有《圣教序》。

明人王世贞曾为《圣教序》的一件唐代拓本作跋,他感叹道,虽然《圣教序》为怀仁集字,却是从高宗内府的右军行书摹出,“备极八法之妙,真墨池中龙象,兰亭之羽翼也”。

图片

怀仁的细心勾摹,与皇室一流刻工的勒石镌刻,为后世留存下王羲之的1900余字。《兰亭序》只是组成它的众多羽毛之一。

它足够丰富,足以相对完整地呈现王羲之行书样貌,如同原型或样本,对于古代苦于难见真迹的习字者来说,它珍贵,却可得,没有比这更好的范本了。

《宣和书谱》中说:“学羲之者,必自怀仁始。

从某种意义上说,拓本可流传的《圣教序》,真正地使以王羲之为正统的行书笔法传统,从一小片水面,扩展成海洋。

图片

图片

图片

有人说,可碑刻终究不是墨迹,就算摹得再精确,也无法还原墨迹本身的精细。

古人承认这是碑刻的特质,却并未将它视作问题。他们通达阴阳转换之道,知晓模糊与残缺并非限制,而恰好是转换的生机所在

那个转换之机,便在于如何透过坚硬刀锋,去想象、还原笔锋最初的质地。

图片

刀锋最清晰之处,是每个字的“骨架”,而丰满、精微的细节,要靠自己去关联与生长。临写的过程,亦是阐释的路径。

于是,恰好是没有《兰亭序》那般的尽善尽美,造就了一座无尽藏——你要探入碑刻的纵深,从万般可能中,转换出自己。

无论《集字圣教序》是兰亭之羽翼,或千纸“书圣”真迹作它的羽毛,终究,它是生长在你笔下的双翼正是那些没有给到我们的地方,任书写的创造力翱翔。

同一部《圣教序》,历史上的不同书家,赵孟頫、董其昌、王铎,都做出了自己的诠释与解读,个人的风格亦在其中生长。

图片

《圣教序》在宋朝一度并不为文人重视,由于拓本众多,不变通的临者已将其固化为“院体”,同代的黄伯思曾感叹道,是“学者弗至者自俗耳,碑中字未尝俗也”。

羲之依然是羲之,就像月亮在天边,而你就是那水面。映射出怎样的形貌,或仙或俗,板正或灵动,终究在于自己。你可以从中读出多少内容,又表达出多少呢?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清之际的书家王铎,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

临帖贯穿于王铎生活的日常,无论安逸或忙乱,都未曾中断。他在持之以恒的“学古”中,建构了自己书法风格的道路。他终身师法王羲之,临之不辍,这里面除《兰亭序》,又以《圣教序》最为倾心。

图片

● 王铎论书跋文:“书学以师古为第一义。近世书家以臆骋,动无法度。如射不挂鹄。琴不按谱。如是亦何难之有。变化从心,从心不踰。呜呼!难言之矣。近世诗与古文亦然。此可以惊河伯,不足以当海若也。”


1647年八月,王铎在他所藏的《圣教序》拓本中留下题跋,说自己每当烦惫之时,一翻开这份拓本,便感“清气拂人,似游海外奇山,风恬浪定,天光水像,空荡无岸这种感觉,只可为知者道。

这一年的十月二十日,王铎再次作跋,说自己突然找不见它,遍搜床褥匦笥都不得,心急似焦,好在最后在煤坑暗地缝隙中找到,开心得简直手舞足蹈。

他实在心爱《圣教序》,须臾与它不能离,入得这座宝山,日日相伴,付诸心血。

他取到了至宝。

图片

● 王铎临《集字圣教序》局部


依旧是在一段题跋中,一代宗师王铎终于道出其中奥妙:“焚香静坐,观其开阖、转折变化,规之乎藏,藏之道,为诗、为文、为人,皆可以蔽之,即此足证道也。

羲之书法中那无穷无尽的开阖转折变化,归于一个“藏”字,如果你可以做到,便足以证道了。


图片


宝藏深藏,历经玄奘的千里迢迢,怀仁的二十余年功,历代的拓印或得或失,种种因缘聚合,终于来到你的眼前。

如在《圣教序》中,唐太宗曾形容道,“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千载难得,愿你知宝😊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