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节说母——北宋铜母论

 古泉文库 2022-05-08 发布于陕西省

     

泉界对北宋铁母早已有了共识,而对铜母则讨论了三十多年,至今仍在讨论, 在讨论中存异求同。目前的研究成果在一些主要观点上已趋向一致。 


但同时还要看到,一些个人与机构从牟利角度出发,将品相好一点的铜钱贴上“母”的标签,以假乱真,弄得“母钱满天飞”,扰乱了钱币市场,混淆了铜母钱概念,降低了铜母钱标准,误导了一批初入门的泉友。 这种情况说明,什么是铜母钱,铜母钱啥样,如何识别?已经成为宋母讨论的焦点和需要破解的关键问题。下面,报告一下笔者北宋铜母研究的经历和体会,以此参与讨论,期待对破解关键问题能有所帮助。

  一、北宋铜母研究的经历 

研究从玩精品开始 

笔者酷爱北宋精美钱币。 早在二十年前,在众多泉友还在热衷于挑版式、玩对子钱的时候,笔者已经开始注意挑选美品、精品了。最喜欢北宋钱币上的钱文书法,至和元宝上的楷书,元丰通宝上的隶书,元祐通宝上的行书,绍圣元宝上的草书,大观通宝上的 “铁画银钩” 瘦金体,政和通宝上的篆书……这些隽秀的钱文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百赏不厌。 对这样的精美宋钱,笔者见一枚入手一枚。 那时在大堆里挑钱才一块钱一枚。 为了玩精品,把烟都戒了,以烟钱换铜钱。 在增加实物积累的同时,也在增加认识上的积累。 

二OO四年二月初,笔者有幸入手了一枚元祐通宝钱。 是品篆书体,栗皮色的传世包浆,异常精美,令人爱不释手。一天,一边把玩儿,一边浏览网上展示的北宋钱币,突然发现开元泉社精品展里的一枚元祐钱与手中的元祐钱二样不差。顿时心里有些纳闷:是卖家将是品上网了?没等网上作出评鉴就出手予我了?过了些天,恰好在古玩市场见到了卖家。在交谈中得知是他儿子将是品发到网上的。 网站咋评鉴的,他还不知道。

原来,是品上网之后,开元泉社随即对是品作出了如下评鉴: “元祐通宝,北宋哲宗钱,折二,篆书,正字版式,一级,母钱,珍品”。 开元泉社是国内一家成立早、知名度高、信誉好的大型钱币网站,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实战型专家和宋钱高手,其鉴定结果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二OO九年十一月末,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民间藏品鉴宝会上,省文物司法鉴定所的职业文物鉴定专家对是品作了鉴定:“这枚是北宋元祐通宝母钱,存世罕见,极为珍贵。 母钱在我国古代是国家制造钱币的模板,需要铸造钱币时,先用母钱制出样钱,封到地方批量铸造流通行用钱。就像现在复印用的原始件一样。 如果不是战乱、改朝换代等历史原因,这枚母钱应该保存在国家上层部门。 这枚北宋母钱现身冰城,与金源文化有关,折射了冰城的历史文脉。”哈尔滨日报和哈尔滨新晚报作了相关报导。 是品被列为黑龙江省博物馆民间藏品精品展一号藏品。 哈尔滨新晚报推出了《百姓晒宝场》专栏。该专栏第一期报导了笔者的母钱收藏故事。

  首篇铜母文章问世  

两个方面的专家都将是品鉴定为母钱,但都没谈及如何识别母钱。 对此,也请教过本地的宋钱高手们。 他们上手后也都认定为母,但对于怎么识别母钱,他们回答很简单:找同版对对。于是,按照他们指出的路,开始找同版对照品。 因为是一级版式,存世罕见,普品也难以见到,而且很贵。 笔者不惜高价入手了两枚精度不同的对照品。 将这三枚元祐钱按精度依次排列,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看直径,看铜质,看做工,看“胎记”……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看三者之间的差别。 还下载了网上的同版钱进行对比。这样, 渐渐地悟出了一些门道,积累了一些心得。

二O一一年我在《 钱币研究 》增刊上发表了首篇关于北宋铜母的文章《在比较中把握母钱的标准》。 笔者在文章中提出了母钱的三条标准和识别母钱的“同版三品”比较法。笔者的体会文章得到了众多泉友的鼓励和支持。 国内最大型钱币网站《古泉园地》给予转载,该园地负责宋钱的权威版主宣泉发表评论,给予充分肯定。

  拙文还得到了黑龙江省职称评定部门的认可。 二O一二年,以此文为主的五篇古币论文通过了省职称评定专家组的评审。 故而笔者晋升为文博类研究员(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成果入选全国高峰论坛

专家的鉴定,文章的刊发,高手的认可,职称的评定,极大地提升了笔者持续研究北宋铜母的信心和热情。 随着铜母实物的增加,研究不断深入,认识不断升华。 先后在《哈尔滨钱币》公众号、 《钱币圈》公众号、 《钱币研究》增刊、 《中国钱币界》、 《中国收藏·钱币》专刊 、 《黑龙江收藏》报等媒体上先后发表铜母文章十二篇。 依据币种的铸造量,在识别铜母的方法上又有了创新,由原来在《在比较中把握母钱的标准》一文中提出的“同版三品”比较法升级为 “同版四品” 比较法。这一方法更贴近北宋铸钱的实际,更严谨,更系统,更规范,识别的准确度更高。 同时,对北宋铜母的共性特征又有了新的概括。 集中体现这些研究成果的文章《比较是认识和鉴别母钱的一把“钥匙”》,入选了二O一六年中国收藏家协会钱币收藏委员会等三家单位举办的中国钱币收藏首届高峰论坛*窑湾论坛。论坛颁发了荣誉证书,印发了《论文汇编》。

  一条红线贯穿铜母研究全过程 

铜母研究取得成果并被认可,说明研究的思路对头。 笔者在实践中感悟到:铜母研究离不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这一认识论是认识事物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研究北宋铜母的认识导航。概括说来就是:用唯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相对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实践的观点,从实物出发,把握北宋铸钱的知识点,结合大讨论中反映出来的重点、 热点、 疑点和难点,力求从理论和实物的结合上回答“什么是铜母钱,铜母钱啥样,如何识别”的问题。 这就是笔者北宋铜母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也是贯穿研究全过程的一条红线。 

  二、北宋铜母研究的内容 

(一)北宋铜母概念的准确界定 

准确界定概念,是运用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进行推理和判断,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逻辑前提,也是识别北宋母钱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铜母钱概念界定不准确,或者乱用概念,对铜母钱的认识就会陷入误区,也就无法准确地识别铜母。 目前,对于铜母钱的概念 ,说法比较多,比较乱,又是原母,又是普通母,又是工作母,又是行用母,又是印范母,又是一次母,又是一级母……有必要按其内在逻辑进行澄清和理顺。 更重要的是,铜母钱属于古泉学的范畴,而古泉学又属于考古学的一个门类,又属于钱币学的一个分支。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关系,也必须按照学术要求,准确界定铜母钱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母钱是翻砂铸钱的模具,按其制作方法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雕母和铸母。 雕母是按照设计的钱样由人工雕刻出来的。 铸母是用雕母作模翻砂铸造出来的。 铸母分为铜母和铁母。 翻铸铜钱的母钱为铜母,翻铸铁钱的母钱为铁母。我们这里所研究的就是狭义上的母钱——铜母。 目前,有些泉友将铜母钱分为原母钱和普通母钱。笔者认为,这样的区分和理解有它的合理性,不仅合乎北宋铜钱的铸造流程,也与当前钱币市场多元化的需求相适应。从铸造的角度来说,普通母钱确实是母,因为它毕竟是铸钱的模具。有些普通母钱也很精美,也值得一玩。 作为一般的玩宋钱,这种分法没啥问题,不管啥母喜欢就好。 但作为学术研究,作为藏家收藏,就要求真务实搞清楚。

原母钱和普通母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原母钱和普通母钱是“母钱”大概念下的两个小概念,也就是逻辑学上的种概念下的两个属概念。因而,原母和普通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类不同性质的母钱,不能混为一谈。如同白狗与黑狗不能混为一谈一样。 原母钱是铜钱铸造源头上的铸母,即原始的铜母,是学术意义上的铜母钱。如果给北宋铜母钱下个定义,那就是:用雕母翻铸出来的用于铸造流通行用铜钱的原模,即原母,也称标准母。 而普通母钱则是代母印范钱。

代母印范钱的出现,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 北宋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进而对货币需要量提出了刚性需求。朝庭为满足货币流通的需要,要求铸钱机构加大钱币量产。 据有关史料记载,北宋初年铸币量达八十万贯,到神宗时期年铸币量高达八百万贯。北宋年均铸币量达四百万贯,是前朝大唐年铸币量的十倍。这样大的钱币量,仅靠极少的原母翻铸,远远完不成朝庭下达的铸币指标。 

这样,铸币机构只好用原母的后代 (下一代或下两代三代 ) 经过修整印范铸钱。 这些代母印范钱,俗称印范母。按铸造级次, 原母是第一铸造级;原母下一代是初铸样钱,即一次印范母,一级母,为第二铸造级;样钱的下一代是美品,即二次印范母,为第三铸造级;美品的下一代是普通品,是三次印范母,为第四铸造级,以此类排。 这些不同辈分的印范母统称为普通母钱。这些普通母钱只是钱币铸造链条上的必要环节,是工作母、行用母,也是市场交易中降低标准了的母钱,不是原母,没有学术意义。

原母才是真正的铜母,才有学术意义。 原母钱与普通母钱,概念不同,铸造级次不同,特征不同,标准不同,品质不同,性质不同,存世量不同,因而其价值也不同。另外,普通母钱中也分不同的级次,不同的品相,不同的品质。一次母钱也难得一见。目前,商家大都使用的是笼统的模糊的抽象的母钱的种概念,一般只是标注“母钱”二字。究竟是原母钱,还是普通母钱,还是哪一级次的普通母钱。这就要靠自己的泉识和眼力去识别了。

  (二)北宋铜钱的铸造工艺 

了解铸钱工艺是认识钱币的基础。 认识北宋铜母,要从了解北宋的铸钱工艺开始,知道北宋钱币是怎么造出来的。 离开铸造工艺谈铜母,离开铜钱谈铜母,离开铸造级次谈铜母,纯属空谈,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纵观中国古钱,按着历史顺序采用过如下制造方法:范铸法、失蜡法、母钱翻砂法、活字母组合铸造法。 笔者认为,北宋主要是采用母钱翻砂法铸造钱币。同时,为了提高钱币量产,辅以了活字母组合铸造法。 翻砂铸造技术始于春秋,用于铸钱则起于北周,盛于北宋。据钱币学专家戴志强在他的《文集》中介绍,一九九九年四川广元曾出土了一批木质雕母及相对应的铁钱。 这足以证明北宋采用了母钱翻砂法铸造钱币。 

  母钱翻砂铸钱工艺的史料,最早见于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 该书在《冶铸》篇中有一节专门介绍了母钱翻砂铸钱工艺。 根据宋应星的介绍和北宋铸币量大的特殊性,推断北宋铜钱翻砂铸造总体流程应分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设计确定钱样。 通过设计,确定所要生产的币种、钱型、版式和钱文等基本要素及形制结构。

 第二步,制作雕母。 由雕刻师按设计的钱样,在准备好的钱板(其材质或是锡铅含量高的铜料,或是硬质木料)上精雕细琢,制作出雕母。然后将制作好的雕母连同其下一代即铜母钱作为呈样上报给当朝主管部门乃至皇帝审批。 

第三步,皇帝审批后,将钱样颁发到铸钱机构,依样鼓铸,即用雕母翻铸铜母钱。 这里的雕母,有可能是皇帝批准的颁样,也可能是依样再刻出的雕母。 具体工艺流程:

1 、 制作范型。 用四块木条(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做成方体空框。 需做十余个空框。 用各种配好的材料做成细如面粉的精品砂料。 用砂料填实填平第一框,做成印范砂型。 在砂型模面上涂上脱模剂,以便雕母与范型顺利分离脱模。

2 、 用雕母印范,翻砂。 将若干枚雕母按合理布局,摆放在第一框的砂型模面上,将第二框整齐放在第一框上,填砂夯实,平整,与第一框合盖,对准合严,随手翻转落案。雕母便落在第二框的模面上,然后取走印好的第一个框范型。再将第三框整齐放在第二框上,填砂,夯实,平整,与第二框合盖,对准合严,随手翻转落案。 雕母落在第三框砂型上,然后取走印好的第二框范型。 如此作出十余框。 这就是雕母翻砂。

3 、取出雕母,在面范和背范上开出浇道,做出钱树空腔。

4 、依次将制作好的面范和背范合箱,合严,捆定。

5 、逐箱浇铸熔好的铜水。

6 、冷却后,开箱取出铸好的母钱树。从钱树上摘下母钱,进行清砂,打磨,整理。 对修整好的母钱,留出数枚存档备查,其余用于翻铸样钱,即一次印范母。

第四步,按上述流程,用铜母翻铸样钱。 铜母为第一铸造级,极少。 样钱即一次印范母,为第二铸造级,稀少。

第五步,按同样的流程,用样钱翻铸美品。 美品即二次印范母,为第三铸造级,稍少。 

第六步,按同样的流程,用美品翻铸普品。 普品即三次印范母,为第四铸造级,量产。 根据铸币任务量,有可能继续滚动铸造,直到完成铸币任务为止。

北宋铜钱铸造工艺告诉我们,铜母由雕母翻铸而成。 母钱翻砂铸钱工艺取代了此前的范铸法工艺,是我国钱币制造业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货币产能,保证了货币需要量,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三)北宋铜钱铸造的特殊性 

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事物的个性,即特殊性,通过个性认识共性,进而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样会少走弯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认识北宋铜钱的铸造,也要把握其特殊性。 在研究铜母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北宋铜钱铸造不同于其他朝代,有其自己的特殊性,那就是: 北宋铸钱任务量大,为提高钱币量产,采用上代作模翻铸下代的铸钱方法,即滚动式铸造,直到完成铸钱任务量为止。 

滚动式铸钱,越铸铜质越差,越铸钱币直径越小,越铸钱文越粗,越铸字口越平,越铸笔画间隙越窄,越铸轮郭越浅,越铸移范越明显,越铸流铜越多……总之,越铸品相越差。 每铸造一个级次,钱体上不是多点什么,就是少点什么。 掌握北宋铜钱铸造的特殊性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铜钱的铸造级次,准确判定钱币品质,选准对照品,做到精准比较,精准识母。

  (四) 北宋铜母的客观存在 

世界是物质的。 特定的物质以特定的方式,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北宋铜母亦然 。 北宋采用翻砂法铸钱,故而铜母的存在无庸置疑。 北宋九位皇帝 ,每位皇帝都铸钱,每逢改元铸新钱。 北宋钱币的特点是铜铁同铸,币种多,版式多,铸量大。每种每版各有其母。 因而北宋铜母钱总量也大。

阎福善主编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北宋铜钱》一书收录了四十六种铜钱,三千六百多个版式。 一 版一母,一个版式的铜母铸量按一百枚计算,铜母总量就达三十六万多枚。 还应看到该书出版后这十几年间又发现了好多新版。由此可见,当时北宋铜母的数量还是挺大的。当然,这是从总量上讲的,就单个版式的铜母数量来说还是极少的,流传至今自然更少。 

下面列举十枚北宋铜母:

从现存实物看,北宋铜母同铁母一样以三种方式存在着:一是博物馆馆藏,二是民间收藏,三是原坑埋藏。

当朝对铜母的管理和处理,会同铁母一样因情况而宜:对于存档母钱实行严格管理,严禁流入社会,以防私铸滥铸,扰乱货币流通秩序;对于使用过的母钱,一部分要回炉,化为铜料,一部分(磨损重的)要放到大堆里,视为流通行用钱。 事实上,现在泉家手里既有铁母,又有铜母;既有传世的,又有出土的;既有熟坑的,又有生坑的。 这充分说明,北宋铜母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掌握识别技术,就能得到喜欢的铜母宝贝。 

  ( 五) 北宋铜母识别的方法 

认识北宋铜母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中实现的。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是识别铜母的途径。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弄清钱币的真相,才能知道铜母啥样。 应当说,现在识别铜母确实难,难就难在缺少铜母史料和铜母钱谱作依据和参考。 就连比较权威的《北宋铜钱》一书也不见一枚铜母的标注,样钱的标注也很少。 退一步说,即使有史料作依据,有铜母钱谱作参照,也不能唯书,按图索骥。因为币种不同,版式不同,祖传因素不同,所处环境不同……铜母状态也不一样。 所以,只能通过实物比较去识别铜母。

那么,如何在比较中识别铜母?这个问题是铜母研究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这个问题破解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铜母大讨论中,笔者摆脱坐而论道,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从铜钱实物出发,依据自己的实物积累和认识上的积累,以铜钱铸造级次间差异的比较为突破口,一步步地探索出了识别铜母的“四同四品四次四项”比较法,即“同版四品”比较法,笔者形象地称之为 “四世同堂”比较法。

 四同:比较的前提必须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即同一祖模的同币种、同币型、同版式、同书体的铜钱。 否则,比较没有决定性意义。

四品:比较要在“四同”的基础上具备四枚铜钱。 一是所要识别的铜母,二是初铸样钱 (铜母的下一代),三是美品 ( 样钱的下一代 ),四是普品 ( 品相要好一点的 ) 。 此四品分别为一、二、三、四铸造级的标本,即 “ 四世同堂 ”。 此四品缺一不可,缺了一枚,就少了一个铸造级,比较无法进行,铜母识别也就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

四次比较:一次是普品与美品比较,用普品佐证美品,二次是美品与样钱比较,用美品佐证样钱,三次是样钱与所要识别的铜母比较,用样钱佐证铜母。四次是所要识别的铜母与普品比较,看普品与铜母之间的明显差距。 这四次环式比较实质是铸造级之间差距的比较,也是以实物论证,实物考证。 这是考古所用的方法。

四项比较:要围绕能反映铜母基本特征的要素去比较。 一是比铜质精不精。既要凭直观感觉,看铜质细润程度,又要有金属元素检测数据,用数据说明铜质是否精良。 二是比尺寸大小。准确测量钱币的直径和厚度。 三是比做工精不精。 选若干个细节进行比较。细节决定精度。 四是比有无雕母留下的痕迹。 这里要强调的是,第三次比较中的第四项比较最关键,最重要,因为雕母留下的痕迹,是铜母区别于样钱的显著标志。 在比较时更要细上加细。 

下面,以文中的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两枚铜母为例,进行“四世同堂”实物比较 。

首先,图4钱与图3钱比较(略) 

其次,图3钱与图2钱比较(略) 

再次,图2钱与图1钱比较……

从雕母留下的痕迹看:图2钱已经雕痕化尽,即使用放大镜观察,也不见一丝刀痕。而图1钱肉眼清楚可见雕母传导而来的痕迹。①“崇”字底部与钱郭底囗交汇处有一条明显的刀痕;②“宝”字左上角两点处有一个明显的小凸块,小凸块周边有明显的刀痕;③边轮底口与地章交汇处呈现圆圈凹线。这些雕母留下的痕迹,是母钱区别于样钱的显著标志。

最后,图1钱与图4钱比较(略)。

首先,图4钱与图3钱比较(略)。

其次,图3钱比图2钱比较(略)。 

再次,图2钱与图1钱比较……

图1钱雕母留下的痕迹非常明显:钱文笔画立面、“通”字甬部起笔处、“宝”字宝盖点画起笔处有明显的走刀痕迹,边轮底口与地章交汇处呈现圆圈凹线。而图2钱虽精美,但不见这些雕母传导而来的痕迹。 

最后,图1钱与图4钱比较(略)。 

通过上述“四世同堂”比较,不难看出两组中的图1钱都是带有雕母留痕的精美铜母。文中其它八枚铜母也都是通过 “四世同堂” 比较法得到确认的。 “四世同堂” 比较法得到了泉界的广泛认可。

专论这一比较法的《北宋铜母:在比较中识别》一文在《钱币圈》公众号发表以后至今有一万一千多人次阅读,点赞,收藏,转发,在文后留言谈感受。 有相当一些泉友向笔者反馈,正在运用 “四世同堂” 比较法识别铜母,並取得了满意的收获。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过 “四世同堂” 比较法认定的铜母,也是相对的,也要接受时间和新品的检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有更具标准的同版新的铜母出现,那就要改变对原来铜母的认知,前母让位于后母。 比较是渐进、动态的过程,也认知更新的过程。

  (六)北宋铜母个性差异的成因 

同类事物以不同的状态存在,有其状态形成的因素。 北宋铜母亦然。 铜母状态各异,犹如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没有两枚相同状态的铜母,即一母一样。从现存的铜母实物看,形成铜母个性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四: 

其一,客观因素。 即雕母因素。 铜母的币种不同,币型不同,版式不同,钱文书体不同,雕刻技术不同……这些不同都是由雕母状态决定的。 有什么样的雕母就有什么样的铜母。

其二,人为因素。 由于翻砂铸钱是手工操作的,这样就有人为的不确定因素。由于翻砂工的操作技术不同,翻转砂型落案时力度不同,有的会造成雕模移动错位,这样铸出的铜母就会出现移范现象。由于打磨工操作技术水平不同,对边轮打磨力度不同,深浅度不同,会出现同版铜母直径尺寸不同,有的直径大一点儿,有的小一点儿。这些人为因素影响着铜母的状态。 

其三,环境因素。铜母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气温环境不同,干湿环境不同,酸碱环境不同,铜母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也不同 。比如含锡元素较高的铜母遇到零下十三度以下的冷寒环境,锡元素会变成锡末 ,这样会致使铜母钱表出现脱皮的情况。文中宣和小平长宝就是一例。 

其四,使用因素。 铜母的状态与是否使用有直接关系。 未使用的铜母,完美如新。 使用过的铜母有不同程度的磨损 ,钱体棱角会变得圆滑。 文中十品铜母中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是未使用过的存档级别的铜母,其余八品是使用过的略有磨痕的铜母。 

掌握铜母状态各异及成因很重要,有助于我们从实物出发,具体实物具体辨析,准确地识别铜母。 避免陷入用某一铜母的个性状态去衡量其它铜母的误区。

  (七) 北宋铜母的共性特征 

认识北宋铜母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有一个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个性与共性是辩证的统一。 个性表现共性,共性大致地体现个性。 从文中十枚铜母的个性状态可以找出铜母的共性特征。铜母的共性特征主要有四 :

一是材质精良。铜母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文中所有铜母经检测都是含锡铅较高的白铜材质。 这样的材质,金属元素配备优化,延展性强,铜液流动性好,钱腔的细枝末节都能流铸到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铜母的神采。 同时,制作铜母要用最好的砂料。 用细如面粉的精品砂料做成的砂型,铸出的铜母能最充分地展现铜母的镜面工艺。 总之,优质铜材和砂料是制作铜母的基础性物质要素。

二是直径稍大。 通常情况下,由于铜质差异和铜液冷缩缘故,铜母较之样钱直径要稍微大一点,一般要大出0.4毫米左右。 但不是绝对的,由于翻砂铸钱手工操作,有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尺寸不能象机制币一样,同币种同币型同版式同书体的钱币都是相同的尺寸。直径大的不一定是母,母不一定直径都大。 所以,直径尺寸只能作参考,不能作为考量铜母的绝对指标 。

三是工艺精湛。 铜母是由特殊工艺制成的。 文中铜母共同特点是做工精细,精美至极:地章光洁,镜面工艺;钱文精神,锋芒毕露;字口犀利,如刃割手;笔画间隙,一通到底;转角分明,呈直线;穿口干净;轮郭规整。精不精看细节,细节决定精度,精度决定品质。越是细部,越清晰,精度越高,级别就越高,文物价值就越高。 精湛的工艺技术是铜母的关键性的软件要素。

四是留有雕母痕迹。 铜母有铜母的特殊记号。 在铜母钱体上,总能找到雕母传导而来的雕琢痕迹。 这种痕迹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明或暗。 从文中十枚铜母实物看,雕痕主要表现在:字根处有凹痕或凸块;字口立面有一丝丝的走刀痕迹;边轮底口与地章交汇处呈现与边道同心圆凹线;有的铜母地章起鼓……总之,这些雕母留下的压印儿,清晰彻底。雕母压印儿痕迹,俗称"胎记",是铜母区别于样钱 (印范母) 的显著标志。 文中十枚铜母中,除崇宁和大观两枚前面实例比较已经看到清晰的雕痕外,其它八枚铜母也都有明显可见的雕母传导而来的痕迹 。 

以上四点铜母的共性特征,综合起来就是:精良的材质,精美的钱文,精湛的工艺,再加上雕母留下的痕迹。简言之:精制 + 雕母留痕 = 铜母。 这就是铜母的基本模型、基本模样,也是判定铜母的基本标准。一些泉友在识别铜母上往往只重视精制,而忽视雕母留痕。精制和雕母留痕是相辅相成的,精制是基础,雕母留痕是关键。

把握铜母的共性特征的目的在于应用,即以共性特征为指导,去识别判定需要确认的个性铜母。 由于共性只能大致地包括个性,不能包括所有个性。 故而识别铜母需要有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样多次往复,举一反三,对铜母共性的认识会越来越深,识别铜母的要领掌握得会越来越牢,识别铜母的准确率也会越来越高。这就是熟能生巧,一眼识母。

  (八)北宋铜母识别的细节 

识别铜母要注意把握细节。 因为细节决定铜母识别的准度。 

一是要把握用过的铜母与印范母的差别。 此两者虽貌似相同,但也有不同之处。 铜母虽用过,但神韵还在,“胎记” 可见。 而印范母是铜母的后代,神韵淡化,雕痕化尽, 磨损较重。两者差别明显,要微观细查,不要把印范母当成铜母。

 二是要把握铜母正面状态与背面状态的差别。 北宋铜母大都有面精背粗、面深背浅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形成有三种可能 :

 1.印范翻砂,落案力度不够,雕母压印较浅,形成面深背浅。 

2.与雕母的制作有关。雕母有可能分两次成型。 先雕出铸出钱背,形成钱背有轮郭、钱面仍是平板状态的半成品。 然后根据确定的币种和钱文雕刻钱币的正面,形成完整的雕母,再用完整雕母翻铸铜母。 这样铸出的铜母,钱面是第一铸造级,钱背是第二铸造级。 由于相差一个铸造级次,自然就形成了面精背粗、面深背浅的情况。 文中所列的政和重和样隶书、宣和昂通宝应该属于这种情况的铜母。 

3.可能与北宋的文化背景有关。 钱币状态往往反映出当朝的文化现象。北宋推崇“一阴一阳谓之道”的传统哲学理念,主张万物皆有阴阳。这种理念也会反映到钱币制作上。钱币也分阴阳,正面为阴,背面为阳。阴为虚,阳为实。按着“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辩证之法,钱币正面则实之,要精雕细琢,生动表现,充分反映当朝盛世,展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 而钱币背面则虚之,雕刻的会粗浅一点,粗略一点,能反映出天圆地方的意境即可。 

由此推断,北宋铜母面精背粗,面深背浅,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钱币上的一种传承。 总之,对北宋铜母面精北粗、面深背浅的差异要具体辨析,要用基本标准去考量。 对铜母不能求全责备,不能苛求所有铜母面背都精深。 

三是要把握铜母与同版大样的差别。这是铜母识别中的关键点。 在北宋铜钱的同一版式中,常常有大样、正样、小样三种币型。 正样铜母与铜版大样直径尺寸差不多,两者都是个头大。 但个头大不等于母,母也不一定个头都大。是不是母,要用"精制 + 雕母留痕”这一基本标准去考量,达标的便是母,没达标就是大样。

四是要握把老刀痕与新刀痕的差别。 把握这一点至关重要。 现在有的钱商为了赚钱,在美品上加刀,制作假母。这里关键是要弄清老刀痕和新刀痕的不同状态。老刀痕是铜母胎带来的,表面呈自然的带砂眼的铸造状态。 新刀痕是后加刀的,表面呈刀切平板状,没有砂痕。常常是上色掩盖。紫细观察,二者差距明显。识别铜母,要注意辨伪,不要把假母当真母。

  (九) 精制版中的北宋铜母 

笔者喜欢在精制版中识别铜母,这是因为 : 

一是精制版中的铜母是艺术珍品。精制版中的铜母,由当朝皇帝或当朝书法名家书写钱文,用最优质的最适合作雕母钱的材料,由高水平的雕刻师精雕细琢钱文,选用优质的铜母材料,由顶级的工匠印范翻砂和浇铸操作。这样铸出的铜母异曲同工,严格规格,功夫到家,达到了书法艺术、雕刻艺术与铸造艺术的完美结合,代表了北宋铸币的最高水准,充分展现了北宋钱币在中国钱币文化发展中的艺术巅峰之美。北宋铜母堪称艺术珍品,让人赏心悦目,梦寐以求。如果是泥雕母或铜活字组合印范翻铸出的母钱,即便是原母,肯定不会太精美,没有代表性,其学术价值也不大。 

二是精制版中的铜母容易识别。精制版中,母、样、美、普四品差别比较明显,比较容易区分铸造级次,找准对照品。文中铜母的版式依次是细字阔缘、正字、抽示、纤字狭宁、降通、美制、重和样、昂通宝、长宝,这些都是泉友喜欢精制版。当然,不管是不是精制版,都要按照“四世同堂”比较法去比较,去识别铜母。

  (十) 北宋铜母的公认 

铜母不是自封的,自己说是母不管用。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一个人的认识往往带有主观性、片面性,众人的认识更具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 要让自已认定的母经风雨,见世面,接地气,接受业内的检验。 真正的铜母,会度过三关: 

一是高手关。 将自己认定的铜母让身边的高手上手品鉴。他们常挑原坑,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火眼金精,是不是母,一眼便知。 文中十枚铜母都是通过全国知名宋钱高手品鉴确认的铜母。 

二是鉴定关。 将自己认定的铜母送能负法律责任的、有鉴定水平保证的专业评级公司鉴定 。 

三是众审关。将自己认为的铜母及相关文章发到《古泉园地》及众多古泉群、宋母论坛,让大家去评论、鉴定。广大泉友的眼睛是雪亮的,是真母假不了,是假母也真不了。文中十枚铜母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广大泉友的认可。 

母过三关,关键是自己把关。实践证明:只要按照“四世同堂”比较法选准对照品,求真务实,一丝不苟,严格比较,这样认定的铜母就一定能够得到公认。 

  三 、北宋铜母研究的结论 

认识源于实践,结论来自研究。二十年来,笔者将北宋铜母作为重要课题,以回答“什么是铜母钱,铜母钱啥样,如何识别”问题为中心,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导航,以准确界定铜母钱概念为前提,以北宋铸钱工艺为基石,以铸造级之间差异的比较为突破口,多视角多层面地研究了北宋铜母,整合了十多篇研究成果,吸纳了泉友们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北宋铜母论。总结北宋铜母研究的实践与成果,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一)北宋铜母是用雕母翻铸出的用于铸造流通行用铜钱的原模,即原母。这是对北宋铜母钱概念的准确界定。 

(二)北宋铜母个性在比较中识别,“四同四品四次四项”比较法(“四世同堂”比较法),是识别北宋铜母的有效方法。 

(三) 北宋铜母的共性特征存在于个性中,“精制 + 雕母留痕 ”,是铜母的共性特征,是北宋铜母的基本模型、基本模样,也是考量铜母的基本标准 。 

(四) 识别北宋铜母要经过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深化、不断积累的过程。 

(五)要用辩证唯物论去研究和认识北宋铜母。这是识别北宋铜母必须遵循的认识论原则。

 以上结论,也是基本体会,也是“ 什么铜母钱,铜母钱啥样,如何识别”问题的答案要点。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是识别北宋铜母的一把“金钥匙” ,谁掌握了它 ,谁就能够打开“大门”,进入认识北宋铜母的 “自由王国” 。北宋铜母论,乃一家之言,一孔之见,重在参与,旨在研究探索。北宋铜母博大精深,仍有需要解读的信息。笔者坚信,随着北宋铜母大讨论的深入,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问世。 



END


历史链接:

古泉文库成立宣言

古泉文库第一种《寿泉集拓》

古泉文库第二种《古泉大全》

古泉文库第三种《足斋泉拓》

古泉文库第四种《古泉杂志》

古泉文库第五种《丝路集拓》

古泉文库第六种 《海上丝绸之路古国钱币要览 》

古泉文库第七种 《沐园百廿泉拓》

古泉文库第八种 《沐园日记》

古泉文库第九种《故宫清钱谱》

古泉文库第十种《山阴道上集》

古泉文库第十一种《戴门弟子藏泉选》

古泉文库第十二种 董遹《钱谱》

古泉文库第十三种 《开元通宝精品集拓 》

古泉文库第十四种《衡门百泉拓存》

古泉文库第十五种 《中日友好泉友交流纪念泉谱》

古泉文库第十六种 《首届元明钱币研讨会纪念拓集》

古泉文库第十七种 《西夏钱币集》

古泉文库第十八种《朝鲜王朝古钱谱》

古泉文库第十九种 《越南历史古钱》中文版

古泉文库第二十种《金匮论古合刊 金石编

古泉文库第廿一种《昭和泉谱》中文版(即将面世)

古泉文库第廿二种《传承与革新:泉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寿泉会作品:

《续斋古稀寿泉集拓》

《可居九秩寿泉集拓》

《寿泉会复会纪念拓集》

《淳丰堂七旬寿泉集拓》

《无为七秩寿泉集拓》

《百福堂七十自选集》

《续斋喜寿拓集》

《龙泉斋七秩善泉拓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