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客思维在高等教育中的启迪作用

 格物斯坦Gstem 2022-07-04 发布于上海

当创客遇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化和开放应用、信息复制与传播的边际成本的递减、创业门槛的降低、产业变革带来创新机会的增多等因素,使创新创业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也有志或已经投身创新创业中。然而,创新创业说易行难。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而且明显处于弱势。我们需要思考并实践的是:如何有效地缩短他们的想法现实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走好从学生创客的这一步之遥。走在大学生创客前头的,首先应该是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与专业教育融合并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为学生打通“四重门”:第一重门是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普适性培养。大学应通过普适教育培养所有学生勤思考、善质疑、勇于打破传统,敢于挑战权威,并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开发学生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风险意识,在学生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形成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圈圈第二重门是创新创业精神和文化的培育,促使学生将精神文化内化成自觉的行为习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具体可以从创新创业的理念文化传播引领、创新创业环境文化的倾力构建、创新创业行为文化的着力塑造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的有力保障四方面发力。圈圈第三重门是在专业教育层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各专业应围绕本专业发展趋势,突出“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的“四新”专业教育,渗透创新创业思想,引导和帮助学生基于自己的专业,结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找到自己创新创业的现实方向。结合当下的“互联网+”浪潮,就是要找到“+”后面的“X”,诞生一个有价值的创意,才能拥有创新创业的目标和真实方向。第四重门是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强化和项目孵化。学校应当通过运营性的创新创业课程及有针对性的培训,强化学生的管理能力、市场推广能力、理性判断等能力,对已经顺利走过前三重门并自身对创新创业有着真实渴望和现实条件的学生予以孵化的平台,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启动、运营、保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大学成为创新创业的“梦想工场”。

  



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千万不能走入一个误区,就是让老师和学生有狭隘的理解:只有创业才是成功,或是只有成功地创业才是成功。尽管我们鼓励大学生成为“创客”,但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为了让每个大学生都成为“老板”,而是激活学生身上的“创客基因”。无论他们是否会选择创业的道路,他们都有能力在“互联网+”时代乃至今后任何快速变化的时代下,奋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通过实践帮助他人实现梦想,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要面临三大难点:一是缺乏实战经验,在走弯路的过程中,成本越来越难以负担;二是缺少社会阅历和谈判能力,很难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三是对于“互联网+”的理解不够深入,又受到知识面的限制,关注和选择的创新创业项目面临同质化的竞争。圈圈大学、企业、政府的多方参与、发挥合力方能构建出创新创业的和谐生态链,帮助大学生走好成为创客的“一步之遥”。

作为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校企之间需要更深度的合作。学校可以探索并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满足企业利益需求的合作机制,吸引企业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创客”人才的培养中。企业则是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学习,在市场风向的把握、项目的建立和获取、团队的组建、资本的扶持等方面,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形成融合互补。

综上所述, “互联网+”时代下必须具备的“创客”思维,由具有相关经验和阅历的企业家来言传身教,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政府的作为也至关重要。除了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创新创业者更需要政府对于环境的塑造。政府要运用互联网思维为创业创新构建和改善法制和监管环境,为创客创设加开放、公平的空间,创造良性生态,激活创新创业主体的活力,并在发展规划、平台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作用,激励创新创业主体释放更多的创造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