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4年毛主席观看京剧后,指着主角问:这个人现在任什么职务?

 欧阳夏傑 2022-07-04 发布于甘肃

1999年5月30日,一场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许多经历过朝鲜战争的老英雄们都不远万里赶来,只为送别一位曾经和他们浴血奋战的战友。

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与迟浩田一起献上花圈,并写下挽联“英雄一世,精神长存”赞颂这位已经离开人世的老人。

究竟是什么人,竟然能惊动两位首长?

提起他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他就是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中严伟才的原型、我国一级战斗英雄杨育才。

图|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

1926年,在陕西勉县定军山镇杨家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杨育才降生了。家中添新丁,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件喜事,但杨家人却有些忧愁。因为家里从此要多一张嘴吃饭,这让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艰难。

在杨育才还年幼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为了补贴家用,减轻父亲肩上的重担,杨育才到了念书的年纪不仅没能进入私塾,还得开始给地主家放牛赚自己的吃饭钱。

后来国民党扩编队伍,强征杨家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时年13岁的杨育才并不愿进入国军,他是穷苦的老百姓,可国民党的部队并不为老百姓,他去了有什么意思呢?

于是杨育才一路逃到勉县张家河的北山,才免于此难。

但杨育才的日子并不好过,家里的房子虽然破旧,但好歹有片挡雨的屋檐,而他在张家河既没有地方住,也没有田地用来耕种粮食,平时全靠替地主家放牛、砍柴、推石磨之类的体力活,勉强维持生计。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他能穿的只有一件破烂单薄的衣服。

图|旧社会里艰苦的劳动人民

1948年8月,杨育才接到了父亲病逝的消息,他赶忙回到家中处理父亲的丧事,但之前负责替国民党征兵的保长早就在杨家等着了。

保长见到杨育才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把他捆去给国军充当壮丁。

一直到1949年,杨育才总算在暗无天日的生活中看到了一丝希望,我党的部队解放了他,从此他不必再为国军效力,而是可以遵从自己的想法,成为一名为老百姓打仗的军人。

同年4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5月,在部队里表现优异的杨育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历经大大小小无数战役后,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终于成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重建战后的华夏大地。但此时中国的邻居朝鲜与韩国并不太平,自1949年1月起,韩朝在“三八线”附近就常常产生武装冲突,并且愈演愈烈。

图|“三八线”纪念碑

1950年6月25日清晨,韩朝之间的战争全面爆发,贪婪的美方早就在等待这个机会。美国总统杜鲁门借协助韩国的名义,派遣部队参与这次战争,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为了保卫中国,也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抵抗外来侵略者,中国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951年6月,杨育才跟随部队抵达朝鲜,先后参与金城阻击战与东线防御战。

他作为侦察兵胆大细心、机敏伶俐,每一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予他的侦查任务,不久后就从一个小小的侦查连副班长晋升为侦察排副排长,战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飞毛腿”、“大力士”或“小诸葛”,这些称号足以看出杨育才在战场上表现出的过人才华。

守卫边疆的人民解放军中有一句话:雪是饮料风是歌,边疆严寒奈我何。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在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志愿军战士们,他们要应对的不仅是敌人猛烈的火力压制,还有严酷的气候。到了冬天,大雪封山,积雪的厚度甚至能到一个人的腰那么高,战士们在这种环境下依旧坚持战斗,由于气温过低,他们的脚甚至经常会和鞋子冻在一起。

图|杨育才

1953年3月,气温还没有转暖,漫山遍野都是一片银白色。为了节约粮食,杨育才前一天没有吃东西,直接踏入积雪中执行任务。杨育才身上的衣物不能完全抵御严寒,温度一丝丝从他的身体中被抽离,渐渐地,杨育才觉得头昏脑涨,眼前发黑,很快就失去了知觉。

昏倒前,杨育才隐约意识到,自己恐怕会永远醒不过来,就要冻死在这里了。但是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再次被温暖唤醒。

杨育才睁开双眼,看到的是一位朝鲜的阿妈妮正在一旁帮他烘烤被雪水浸湿的衣服。原来,杨育才倒在了一个村庄附近,凑巧被这位慈祥的阿妈妮发现了,她认出了杨育才穿的是帮助他们保卫家园的中国志愿军的衣服,于是艰难地把他背回了家。

杨育才当时手脚都被冻伤,袖口、鞋里都是冰渣子,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直接用火烤或者拿热水烫的,否则只会加重身体受到的损害。阿妈妮用口腔的温度含化了纽扣上的冰,才帮杨育才脱下了被雪水浸湿又结冰的棉衣,接着,她强忍寒冷,将杨育才冻伤的双脚抱在怀中,用体温让他已经僵冷的四肢恢复了温暖。

图|雪地里吃饭的志愿军

苏醒后的杨育才看着辛苦照顾自己的阿妈妮,情不自禁流出眼泪,他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拼命杀敌,帮助朝鲜人民击退美国侵略者,还他们一个和平的家园。

就是在这一年,参战的中国志愿军人数已经远超一百万人,中朝联军通过多次战役的胜利,迫使美国停止侵略的步伐,低头进行谈判。

1953年6月15日,在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朝鲜停战谈判达成了停战协议。但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没来得及庆祝这一次战役的胜利,6月17日深夜,李承晚集团便无视停战协议中“交还双方战俘(fú)”这一条,直接把2.7万名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就地释放,但所谓“就地释放”,不过是找个理由扣押这些战俘。

彭德怀司令员眼见李承晚集团竟然公然破坏停战协议,立即向北京发去电报,告知眼下情况,请示打击南朝鲜军队这件事。

阅读过电报的毛泽东主席回复:再歼李承晚军队万余人极为必要!

图|毛泽东

7月,面对明面上答应和谈、背地里依旧阴谋继续进攻北上的敌人,志愿军为了粉碎其阴谋,在金城前线发动了规模更大的夏季战役第三次进攻作战。

这也是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

就在金城战役发起的前夕,时任志愿军第68军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上级要求他率领一个12人的侦察班,歼灭白虎团团部,从侧面配合正面战场上我军主力部队的进攻。

图|金城战役油画

“白虎团”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在韩国陆军的4个现役主力师中,韩国国防军陆军首都师不仅参加过朝鲜战争,还参加过后来的越南战争,是唯一一支参加过海外入侵的部队,韩国军界都骄傲地称呼这支队伍为“无敌猛虎”。

这支“韩国第一荣誉师”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就已经组建了,而该师的1团更是首都师最先组建起来的8个团之一,南朝鲜把它作为重点建设部队,耗费了无数心血。该团不仅拥有充足的兵力,士兵所使用的武器也是精良的全套美国武器装备。

而这支队伍也的确对得起南朝鲜的期望,它在襄阳守备战中一战成名,李承晚听闻此战获胜后,欣喜若狂,将一面绣有虎头的新团旗亲自授予了1团的士兵,因为这面旗帜,1团也被称为“白虎团”。

杨育才这回就是要拔掉这只气焰嚣张地“白虎”的牙齿。

图|白虎团团旗

杨育才勇敢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和战友们研究过白虎团的防御部署之后,决定伪装成敌部队中一个迎接“美国顾问”的小分队,正大光明地插入敌人的腹地。

而杨育才个子比其他战士高,鼻子又大又挺,看起来带点西方人的特征,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假装美国顾问的最佳人选。

7月13日,金城战役正式打响,中国志愿军数门大炮一齐发动,前线一片炮声轰隆。杨育才所率领的奇袭部队就在我方军队火力掩护下,沿着事先计划好的路线,避开前线敌人投射来的猛烈密集的炮弹,进入了敌415高地。

就在这时候,杨育才忽然发觉了一丝不对劲。

因为现在天色暗沉,所以他这一路走来,总会时不时借敌军发出的照明弹观察队伍其他战士的行进情况,但这一次他发现缀在队尾的一个战士并不像其他人一样向前急行,而是拖拖拉拉,勉强才能跟上队伍。

杨育才不动声色地将此人怪异的行为记在心里,又一颗照明弹升起后,他飞速地点了一下小队成员的人数,发现原本13人的奇袭小队不知什么时候竟然变成了14人!

图|杨育才

有人混入队伍中!

杨育才没有惊慌,而是悄无声息地退到了队伍的最末尾,以迅雷之势缴了此人身上佩戴的枪支。

原来,这个混进奇袭小队中的人并不是敌方特意派出的内奸,他原本是在415高地负责放哨的哨兵。战役开始后,猛烈的炮声将他吓得只顾捂耳逃避,等回过神来,人已经脱离了队伍。这时候杨育才带着人出现在他面前,他误以为这是自家人的队伍,稀里糊涂地就跟在了队尾。

这名无意中混进奇袭小队的敌人让杨育才等人虚惊了一场,但他同时也像一份天降的大礼。

原来,杨育才带兵前进时就已经发觉了敌人内部的岗哨十分密集,要想顺利地通过敌人的警戒区,抵达敌指挥部,就一定要知道当晚的通行口令。他正在思考去哪里埋伏才能在不惊动敌人大部队的情况下抓一个人逼问出通行口令,这个哨兵就送上门了。

奇袭小队没花多大力气,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口令,也因为有了这道口令,他们顺利地通过了数道岗哨,越过了勇进大桥。

图|杨育才(右)

敌人的指挥部距离勇进大桥只有短短几里的距离,胜利已经近在眼前了!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继续前进时,一列车队沿着山路向他们驶来,五、六十辆汽车的车照灯发出强光,把整条马路照亮。

杨育才当机立断,大吼:“打!”他率领队员先向那些汽车投掷手榴弹,再用机关枪扫射,突然遇袭的敌人当场就懵了,过了好一会才手忙脚乱地准备应敌,但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奇袭小队就趁乱顺利地通过了公路,直捣白虎团的团部。

这整个过程用时不到三分钟。

此时,首脑机关里的团长崔喜寅正为前线部队的惨痛失败而焦头烂额,就在他专心致志地进行反攻部署时,团部大院内忽然响起了枪声。

图|杨育才(左)

原来,杨育才已经带人冲进了白虎团的团部二青洞,这支仅13人的小队按照他的指挥分成三个小组,为执行小组任务而各自分散,分别冲进了敌人的警卫室、会议室与炮兵指挥部。

奇袭小队的队员只要遇到敌人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架枪一顿猛扫,没有戒备的敌人毫无反手之力,要么乖乖投降,要么弃枪逃命。

仅仅十几分钟,二青洞的战斗就结束了,在这场战斗里,杨育才带人击毙了白虎团团部接近百名敌人,生擒了敌军事科长与榴炮营副营长在内的19人,以极少的损失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而杨育才在看到会议室墙壁上挂着的那副虎头旗后,上前一把把它揭了下来,作为志愿军的战利品带回部队,后来这幅虎头旗收藏在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至此,杨育才所率领的奇袭小队顺利地完成了部队交托的突袭任务,他们打乱了白虎团的指挥体系,为金城战役正面战场上的中国志愿军军队取得最后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图|杨育才

金城战役之后,这支重创白虎团团部的奇袭小队荣立集体特等功,在他们获得的奖旗上就写有“英勇插入敌心脏,捣毁匪窠建奇功”两句话。

作为小队指挥的杨育才立特等功,获得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并且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与金星奖章。后来,这两枚奖章都作为一级文物珍品,收藏在军事博物馆中,作为“奇袭白虎团”这一传奇战役的纪念。

1958年,也就是《朝鲜停战协定》签署的五年后,帮助建设战后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也全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那些在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们却半点不提自己曾经的光辉,甘愿在基层为中国建设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杨育才本来也像这些人一样从老百姓的视野里淡出,但因为一群京剧艺人,“奇袭白虎团”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故事。

图|白虎团团旗

这群京剧艺人从解放战争初期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都一直跟随着部队四处征战,为了响应新中国“现代京剧”的改革之风,艺人们经过讨论,认为应该想出一个新剧目。

就在这时候,战地报纸上《杨育才带尖刀班深入敌伪军白虎团》的消息映入了京剧团的眼帘,他们立刻找到了杨育才,向他询问此战的整个过程作为素材,几经修改润色,最后编写成了一部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

1964年6月,山东省的京剧团将《奇袭白虎团》带到了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上,此剧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于是,在观摩大会结束后,周恩来总理决定把山东京剧团留在北京,在中南海礼堂进行演出。

同年8月10日,毛泽东观看京剧《奇袭白虎团》后,不由地联想到了主角严伟才的原型杨育才,于是指着主角,询问身边的总政治部主任肖华:“这个人他还在不在,现在任的什么职务?”

图|《奇袭白虎团》剧照

因主席的关心,肖华在演出结束后就立刻委派济南军区了解杨育才现在的情况。所有人这才知道,因为杨育才曾经被国民党拉壮丁,在阎锡山的部队里做了段时间的传令兵,所以当时年近40岁的杨育才迟迟没有得到提升,在副连级干部的岗位上停滞了将近10年。

对此,杨育才并没有半点怨言,在他看来,自己的生活比起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已经好了太多了,无论是在什么岗位上,只要能为中国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他就心满意足了。

但为国为民在战场上拼杀的英雄不该沉寂,如今拥有幸福生活的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付出。

在毛主席的关怀下,杨育才总算摆脱了尴尬的过去,他从连长一路擢(zhuó)升至副师长,并先后作为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此时功成名就的杨育才却从没有想过用自己的权利和身份去为自己、为亲戚朋友谋取任何私利,他的生活始终维持着从军时期的艰苦朴素,光一件普通的中山就连续穿了十几年。

图|杨育才

不光如此,杨育才家中的陈设都是十分老旧的,连窗帘都因长时间的使用从蓝色褪成了白色,但杨育才不愿意把钱花在“不必要”的地方,所以迟迟不肯更换。

而他的5个子女也不曾辱没过清正的家风,杨育才先后把自己的几个子女都送进了部队,其中大女儿杨军在15岁的时候就主动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不辞辛劳扎根农村。

后来,小女儿杨辉在考进解放军测绘学院的时候,杨育才的妻子李天姿心疼孩子,试探地询问过杨育才能不能找找人,让女儿可以分配到济南的部队里去,但杨育才没有同意。

在杨辉确定被分配到淄(zī)博某部测绘大队后,杨育才提起这件事,对女儿说道:“我当时想到原来那些已经牺牲了的战友,觉得咱们今天要是还挑肥拣瘦,只为自己家里想,我心里头愧疚啊!”亲人们都知道杨育才的脾气,也愿意支持他的做法。

图|杨育才

1981年,杨育才退休后,没有像别的老人家一样在家中安度晚年,而是继续自己的工作,尽可能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杨育才知道青少年就是祖国的未来,于是非常关注对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他不收任何报酬,自己骑自行车到各个机关、部队、工厂和学校作报告,告诉这些有幸生活在新中国庇佑下的人们,过去共产党的革命队伍究竟经历了多少艰苦才换回了现在的和平年代。

任何人都不应该忘记这个国家的过去,也不应该忘记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精神。

杨育才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所有人讲述革命先烈们是怎样从黑暗的旧社会一步步走来,信仰支撑着他们前进,最终让中国挣脱泥沼、翻天覆地。

有好心的人不忍心看杨育才一把年纪了还四处奔波,都劝他好好休息一下,但杨育才却固执地继续坚持自己的工作,他认为,革命意志就是火种,只要将这枚火种传承下去,传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好。

图|杨育才(图中标红处)

1999年4月,杨育才参加了中国老龄委组织的进京观光团,其实这时候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他不仅患有心脏病、血管病等多种疾病,连胃部都被切除了一部分。亲朋好友纷纷劝他不要去北京,免得身体撑不住了,但杨育才在思考了很久后,拜托身为护士的杨军陪着自己一起前往。

可能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杨育才为什么这么固执,非去北京不可呢?

杨军最开始也以为父亲只是借参加观光团,顺便去解放军的总医院彻查身体,但没想到,到达北京后因身体虚弱而发起高烧的杨育才不仅没有去医院,还强撑病体,先后参观了中南海毛主席故居和毛主席纪念堂。

这名七十多岁、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毛主席的遗体前,情不自禁热泪盈眶,而后深深地向着这名改变中国的伟人鞠了一躬。

图|毛主席纪念堂

做完这件事,杨育才像实现自己最后的心愿一样,他再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参观过纪念堂后的当天下午,他就因为病情加重而被送进了解放军总医院。

5月26日,杨育才在住进医院一个月不到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女儿杨军陪伴在父亲身边,泣不成声,她隐约意识到:杨育才恐怕已经感觉到自己已经不行了,才会不顾劝阻执意到北京来。

他为的,就是最后能再见敬爱的毛主席一面啊!

1999年5月30日,一场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许多经历过朝鲜战争的老英雄们都不远万里赶来,只为送别一位曾经和他们浴血奋战的战友。

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与迟浩田一起献上花圈,并写下挽联“英雄一世,精神长存”赞颂这位已经离开人世的老人。

究竟是什么人,竟然能惊动两位首长?

提起他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他就是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中严伟才的原型、我国一级战斗英雄杨育才。

图|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

1926年,在陕西勉县定军山镇杨家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杨育才降生了。家中添新丁,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件喜事,但杨家人却有些忧愁。因为家里从此要多一张嘴吃饭,这让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艰难。

在杨育才还年幼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为了补贴家用,减轻父亲肩上的重担,杨育才到了念书的年纪不仅没能进入私塾,还得开始给地主家放牛赚自己的吃饭钱。

后来国民党扩编队伍,强征杨家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时年13岁的杨育才并不愿进入国军,他是穷苦的老百姓,可国民党的部队并不为老百姓,他去了有什么意思呢?

于是杨育才一路逃到勉县张家河的北山,才免于此难。

但杨育才的日子并不好过,家里的房子虽然破旧,但好歹有片挡雨的屋檐,而他在张家河既没有地方住,也没有田地用来耕种粮食,平时全靠替地主家放牛、砍柴、推石磨之类的体力活,勉强维持生计。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他能穿的只有一件破烂单薄的衣服。

图|旧社会里艰苦的劳动人民

1948年8月,杨育才接到了父亲病逝的消息,他赶忙回到家中处理父亲的丧事,但之前负责替国民党征兵的保长早就在杨家等着了。

保长见到杨育才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把他捆去给国军充当壮丁。

一直到1949年,杨育才总算在暗无天日的生活中看到了一丝希望,我党的部队解放了他,从此他不必再为国军效力,而是可以遵从自己的想法,成为一名为老百姓打仗的军人。

同年4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5月,在部队里表现优异的杨育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历经大大小小无数战役后,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终于成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重建战后的华夏大地。但此时中国的邻居朝鲜与韩国并不太平,自1949年1月起,韩朝在“三八线”附近就常常产生武装冲突,并且愈演愈烈。

图|“三八线”纪念碑

1950年6月25日清晨,韩朝之间的战争全面爆发,贪婪的美方早就在等待这个机会。美国总统杜鲁门借协助韩国的名义,派遣部队参与这次战争,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为了保卫中国,也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抵抗外来侵略者,中国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951年6月,杨育才跟随部队抵达朝鲜,先后参与金城阻击战与东线防御战。

他作为侦察兵胆大细心、机敏伶俐,每一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予他的侦查任务,不久后就从一个小小的侦查连副班长晋升为侦察排副排长,战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飞毛腿”、“大力士”或“小诸葛”,这些称号足以看出杨育才在战场上表现出的过人才华。

守卫边疆的人民解放军中有一句话:雪是饮料风是歌,边疆严寒奈我何。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在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志愿军战士们,他们要应对的不仅是敌人猛烈的火力压制,还有严酷的气候。到了冬天,大雪封山,积雪的厚度甚至能到一个人的腰那么高,战士们在这种环境下依旧坚持战斗,由于气温过低,他们的脚甚至经常会和鞋子冻在一起。

图|杨育才

1953年3月,气温还没有转暖,漫山遍野都是一片银白色。为了节约粮食,杨育才前一天没有吃东西,直接踏入积雪中执行任务。杨育才身上的衣物不能完全抵御严寒,温度一丝丝从他的身体中被抽离,渐渐地,杨育才觉得头昏脑涨,眼前发黑,很快就失去了知觉。

昏倒前,杨育才隐约意识到,自己恐怕会永远醒不过来,就要冻死在这里了。但是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再次被温暖唤醒。

杨育才睁开双眼,看到的是一位朝鲜的阿妈妮正在一旁帮他烘烤被雪水浸湿的衣服。原来,杨育才倒在了一个村庄附近,凑巧被这位慈祥的阿妈妮发现了,她认出了杨育才穿的是帮助他们保卫家园的中国志愿军的衣服,于是艰难地把他背回了家。

杨育才当时手脚都被冻伤,袖口、鞋里都是冰渣子,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直接用火烤或者拿热水烫的,否则只会加重身体受到的损害。阿妈妮用口腔的温度含化了纽扣上的冰,才帮杨育才脱下了被雪水浸湿又结冰的棉衣,接着,她强忍寒冷,将杨育才冻伤的双脚抱在怀中,用体温让他已经僵冷的四肢恢复了温暖。

图|雪地里吃饭的志愿军

苏醒后的杨育才看着辛苦照顾自己的阿妈妮,情不自禁流出眼泪,他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拼命杀敌,帮助朝鲜人民击退美国侵略者,还他们一个和平的家园。

就是在这一年,参战的中国志愿军人数已经远超一百万人,中朝联军通过多次战役的胜利,迫使美国停止侵略的步伐,低头进行谈判。

1953年6月15日,在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朝鲜停战谈判达成了停战协议。但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没来得及庆祝这一次战役的胜利,6月17日深夜,李承晚集团便无视停战协议中“交还双方战俘(fú)”这一条,直接把2.7万名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就地释放,但所谓“就地释放”,不过是找个理由扣押这些战俘。

彭德怀司令员眼见李承晚集团竟然公然破坏停战协议,立即向北京发去电报,告知眼下情况,请示打击南朝鲜军队这件事。

阅读过电报的毛泽东主席回复:再歼李承晚军队万余人极为必要!

图|毛泽东

7月,面对明面上答应和谈、背地里依旧阴谋继续进攻北上的敌人,志愿军为了粉碎其阴谋,在金城前线发动了规模更大的夏季战役第三次进攻作战。

这也是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

就在金城战役发起的前夕,时任志愿军第68军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上级要求他率领一个12人的侦察班,歼灭白虎团团部,从侧面配合正面战场上我军主力部队的进攻。

图|金城战役油画

“白虎团”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在韩国陆军的4个现役主力师中,韩国国防军陆军首都师不仅参加过朝鲜战争,还参加过后来的越南战争,是唯一一支参加过海外入侵的部队,韩国军界都骄傲地称呼这支队伍为“无敌猛虎”。

这支“韩国第一荣誉师”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就已经组建了,而该师的1团更是首都师最先组建起来的8个团之一,南朝鲜把它作为重点建设部队,耗费了无数心血。该团不仅拥有充足的兵力,士兵所使用的武器也是精良的全套美国武器装备。

而这支队伍也的确对得起南朝鲜的期望,它在襄阳守备战中一战成名,李承晚听闻此战获胜后,欣喜若狂,将一面绣有虎头的新团旗亲自授予了1团的士兵,因为这面旗帜,1团也被称为“白虎团”。

杨育才这回就是要拔掉这只气焰嚣张地“白虎”的牙齿。

图|白虎团团旗

杨育才勇敢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和战友们研究过白虎团的防御部署之后,决定伪装成敌部队中一个迎接“美国顾问”的小分队,正大光明地插入敌人的腹地。

而杨育才个子比其他战士高,鼻子又大又挺,看起来带点西方人的特征,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假装美国顾问的最佳人选。

7月13日,金城战役正式打响,中国志愿军数门大炮一齐发动,前线一片炮声轰隆。杨育才所率领的奇袭部队就在我方军队火力掩护下,沿着事先计划好的路线,避开前线敌人投射来的猛烈密集的炮弹,进入了敌415高地。

就在这时候,杨育才忽然发觉了一丝不对劲。

因为现在天色暗沉,所以他这一路走来,总会时不时借敌军发出的照明弹观察队伍其他战士的行进情况,但这一次他发现缀在队尾的一个战士并不像其他人一样向前急行,而是拖拖拉拉,勉强才能跟上队伍。

杨育才不动声色地将此人怪异的行为记在心里,又一颗照明弹升起后,他飞速地点了一下小队成员的人数,发现原本13人的奇袭小队不知什么时候竟然变成了14人!

图|杨育才

有人混入队伍中!

杨育才没有惊慌,而是悄无声息地退到了队伍的最末尾,以迅雷之势缴了此人身上佩戴的枪支。

原来,这个混进奇袭小队中的人并不是敌方特意派出的内奸,他原本是在415高地负责放哨的哨兵。战役开始后,猛烈的炮声将他吓得只顾捂耳逃避,等回过神来,人已经脱离了队伍。这时候杨育才带着人出现在他面前,他误以为这是自家人的队伍,稀里糊涂地就跟在了队尾。

这名无意中混进奇袭小队的敌人让杨育才等人虚惊了一场,但他同时也像一份天降的大礼。

原来,杨育才带兵前进时就已经发觉了敌人内部的岗哨十分密集,要想顺利地通过敌人的警戒区,抵达敌指挥部,就一定要知道当晚的通行口令。他正在思考去哪里埋伏才能在不惊动敌人大部队的情况下抓一个人逼问出通行口令,这个哨兵就送上门了。

奇袭小队没花多大力气,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口令,也因为有了这道口令,他们顺利地通过了数道岗哨,越过了勇进大桥。

图|杨育才(右)

敌人的指挥部距离勇进大桥只有短短几里的距离,胜利已经近在眼前了!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继续前进时,一列车队沿着山路向他们驶来,五、六十辆汽车的车照灯发出强光,把整条马路照亮。

杨育才当机立断,大吼:“打!”他率领队员先向那些汽车投掷手榴弹,再用机关枪扫射,突然遇袭的敌人当场就懵了,过了好一会才手忙脚乱地准备应敌,但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奇袭小队就趁乱顺利地通过了公路,直捣白虎团的团部。

这整个过程用时不到三分钟。

此时,首脑机关里的团长崔喜寅正为前线部队的惨痛失败而焦头烂额,就在他专心致志地进行反攻部署时,团部大院内忽然响起了枪声。

图|杨育才(左)

原来,杨育才已经带人冲进了白虎团的团部二青洞,这支仅13人的小队按照他的指挥分成三个小组,为执行小组任务而各自分散,分别冲进了敌人的警卫室、会议室与炮兵指挥部。

奇袭小队的队员只要遇到敌人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架枪一顿猛扫,没有戒备的敌人毫无反手之力,要么乖乖投降,要么弃枪逃命。

仅仅十几分钟,二青洞的战斗就结束了,在这场战斗里,杨育才带人击毙了白虎团团部接近百名敌人,生擒了敌军事科长与榴炮营副营长在内的19人,以极少的损失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而杨育才在看到会议室墙壁上挂着的那副虎头旗后,上前一把把它揭了下来,作为志愿军的战利品带回部队,后来这幅虎头旗收藏在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至此,杨育才所率领的奇袭小队顺利地完成了部队交托的突袭任务,他们打乱了白虎团的指挥体系,为金城战役正面战场上的中国志愿军军队取得最后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图|杨育才

金城战役之后,这支重创白虎团团部的奇袭小队荣立集体特等功,在他们获得的奖旗上就写有“英勇插入敌心脏,捣毁匪窠建奇功”两句话。

作为小队指挥的杨育才立特等功,获得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并且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与金星奖章。后来,这两枚奖章都作为一级文物珍品,收藏在军事博物馆中,作为“奇袭白虎团”这一传奇战役的纪念。

1958年,也就是《朝鲜停战协定》签署的五年后,帮助建设战后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也全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那些在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们却半点不提自己曾经的光辉,甘愿在基层为中国建设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杨育才本来也像这些人一样从老百姓的视野里淡出,但因为一群京剧艺人,“奇袭白虎团”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故事。

图|白虎团团旗

这群京剧艺人从解放战争初期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都一直跟随着部队四处征战,为了响应新中国“现代京剧”的改革之风,艺人们经过讨论,认为应该想出一个新剧目。

就在这时候,战地报纸上《杨育才带尖刀班深入敌伪军白虎团》的消息映入了京剧团的眼帘,他们立刻找到了杨育才,向他询问此战的整个过程作为素材,几经修改润色,最后编写成了一部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

1964年6月,山东省的京剧团将《奇袭白虎团》带到了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上,此剧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于是,在观摩大会结束后,周恩来总理决定把山东京剧团留在北京,在中南海礼堂进行演出。

同年8月10日,毛泽东观看京剧《奇袭白虎团》后,不由地联想到了主角严伟才的原型杨育才,于是指着主角,询问身边的总政治部主任肖华:“这个人他还在不在,现在任的什么职务?”

图|《奇袭白虎团》剧照

因主席的关心,肖华在演出结束后就立刻委派济南军区了解杨育才现在的情况。所有人这才知道,因为杨育才曾经被国民党拉壮丁,在阎锡山的部队里做了段时间的传令兵,所以当时年近40岁的杨育才迟迟没有得到提升,在副连级干部的岗位上停滞了将近10年。

对此,杨育才并没有半点怨言,在他看来,自己的生活比起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已经好了太多了,无论是在什么岗位上,只要能为中国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他就心满意足了。

但为国为民在战场上拼杀的英雄不该沉寂,如今拥有幸福生活的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付出。

在毛主席的关怀下,杨育才总算摆脱了尴尬的过去,他从连长一路擢(zhuó)升至副师长,并先后作为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此时功成名就的杨育才却从没有想过用自己的权利和身份去为自己、为亲戚朋友谋取任何私利,他的生活始终维持着从军时期的艰苦朴素,光一件普通的中山就连续穿了十几年。

图|杨育才

不光如此,杨育才家中的陈设都是十分老旧的,连窗帘都因长时间的使用从蓝色褪成了白色,但杨育才不愿意把钱花在“不必要”的地方,所以迟迟不肯更换。

而他的5个子女也不曾辱没过清正的家风,杨育才先后把自己的几个子女都送进了部队,其中大女儿杨军在15岁的时候就主动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不辞辛劳扎根农村。

后来,小女儿杨辉在考进解放军测绘学院的时候,杨育才的妻子李天姿心疼孩子,试探地询问过杨育才能不能找找人,让女儿可以分配到济南的部队里去,但杨育才没有同意。

在杨辉确定被分配到淄(zī)博某部测绘大队后,杨育才提起这件事,对女儿说道:“我当时想到原来那些已经牺牲了的战友,觉得咱们今天要是还挑肥拣瘦,只为自己家里想,我心里头愧疚啊!”亲人们都知道杨育才的脾气,也愿意支持他的做法。

图|杨育才

1981年,杨育才退休后,没有像别的老人家一样在家中安度晚年,而是继续自己的工作,尽可能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杨育才知道青少年就是祖国的未来,于是非常关注对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他不收任何报酬,自己骑自行车到各个机关、部队、工厂和学校作报告,告诉这些有幸生活在新中国庇佑下的人们,过去共产党的革命队伍究竟经历了多少艰苦才换回了现在的和平年代。

任何人都不应该忘记这个国家的过去,也不应该忘记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精神。

杨育才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所有人讲述革命先烈们是怎样从黑暗的旧社会一步步走来,信仰支撑着他们前进,最终让中国挣脱泥沼、翻天覆地。

有好心的人不忍心看杨育才一把年纪了还四处奔波,都劝他好好休息一下,但杨育才却固执地继续坚持自己的工作,他认为,革命意志就是火种,只要将这枚火种传承下去,传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好。

图|杨育才(图中标红处)

1999年4月,杨育才参加了中国老龄委组织的进京观光团,其实这时候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他不仅患有心脏病、血管病等多种疾病,连胃部都被切除了一部分。亲朋好友纷纷劝他不要去北京,免得身体撑不住了,但杨育才在思考了很久后,拜托身为护士的杨军陪着自己一起前往。

可能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杨育才为什么这么固执,非去北京不可呢?

杨军最开始也以为父亲只是借参加观光团,顺便去解放军的总医院彻查身体,但没想到,到达北京后因身体虚弱而发起高烧的杨育才不仅没有去医院,还强撑病体,先后参观了中南海毛主席故居和毛主席纪念堂。

这名七十多岁、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毛主席的遗体前,情不自禁热泪盈眶,而后深深地向着这名改变中国的伟人鞠了一躬。

图|毛主席纪念堂

做完这件事,杨育才像实现自己最后的心愿一样,他再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参观过纪念堂后的当天下午,他就因为病情加重而被送进了解放军总医院。

5月26日,杨育才在住进医院一个月不到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女儿杨军陪伴在父亲身边,泣不成声,她隐约意识到:杨育才恐怕已经感觉到自己已经不行了,才会不顾劝阻执意到北京来。

他为的,就是最后能再见敬爱的毛主席一面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