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明朝,这些美食火遍大江南北

 九州好人 2022-07-04 发布于辽宁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这似乎成为了中国一个亘古不变的定理,无论多忙多累,无论是开心亦或是难过,只要美美地吃上一顿就没有什么大事了。久而久之,中国便被扣上了“吃货大国”的名字。

如今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无论你有多么挑食,总能找到一款适合你的菜系。八大菜系,一道菜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简直让人流连忘返。其实不只是现在,早在很久之前,中国人对吃的就超级有研究,种类之多也让人难以想象。

文章图片1

明朝也是如此。明朝人对美食的热爱程度,过分到你难以想象。我们都知道,明朝中后期开始打破市坊的界限,大中城市的工商业以老百姓的手工业为主,和现在的工作不一样,当时人们提倡的是“日薪”,当日结算,拿到工资之后的明朝人转头就会去市井上买东西吃,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平常百姓亦是如此,更何况大户人家。几乎天天纸醉金迷,在灯红酒绿里面沉醉不知归路。按照一般的定律,由于明朝人对美食的喜爱,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明朝美食业的发展。这些美食,在明朝可是红遍大江南北。

黄鼠

明朝的黄鼠可谓是风靡了大江南北。看到这个名字,很多人在想,这应该是一道荤菜,而且是老鼠肉,然后大部分会感觉很害怕。但是我告诉你,千万不要被吓到了,虽然是一种“鼠”肉,但是味道真的让人流连忘返。

黄鼠原产地是在北地塞外之地,游牧民族这个狂野的民族是最早发现黄鼠美味的部落,一个人品尝之后开始争相传话,表示黄鼠简直就如同珍珠一样珍贵难得。

文章图片2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加上明朝幅员辽阔,很快就发现了在明朝边防的大同、宣府等地都盛产黄鼠,所以明朝人不放过一丝机会,将黄鼠纳入了自己的美食列表。对于黄鼠,大家的评价普遍都是肉肥美,油而不腻

“鼠”肉的制作也非常简单,最常见的作法就是将黄鼠切成小块,用水泡一段时间之后放入锅中蒸制。当然还有一种比较精致的作法,有点类似于现在烤鸭的一种吃法。人们会在每一块肉上面加上辣椒末,然后再用自制的面糊将肉包裹上,最后蘸上特制的调味料,进行小火慢炖,这一做法也别有一番风采。

黄鼠的美味很快传播开来,许多人都会找寻它进行品尝。但是那时的人们不懂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也不清楚黄鼠其实是一种珍稀动物,也是野生动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保护动物。所以很快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很多人还没有来得及品尝黄鼠的美味,就被黄鼠高额的费用逼退了。

传言,一只小小的黄鼠就可以卖出一千多的银子。尽管这样,还是不能阻拦人们的消费欲望。

文章图片3

炒羊肚

说到肉食,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会是无肉不欢吧。羊肉、牛肉、海鲜……在中国人眼里就没有什么是不能吃的。

在明朝,现在的猪、牛、羊等肉类主食简直随处可见。明朝人和现在的我们一样,对于动物的各种内脏简直到了“上瘾”的地步。什么羊双肠、猪灌肠、带油腰子、爆炒羊肚……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明朝人吃不到的。尤其是特别喜爱下水。

明朝一到了秋冬季节,羊肉更是大批量上市,放眼望去,北京城大街小巷人手一盘羊双肠,或者一根羊尾巴。而历来被人们畅谈的宦官则酷爱羊腰子,大概希望自己能够“吃什么补什么”,早日重振雄风吧。

说了那么多,接下来为大家重点介绍一下炒羊肚的作法。首先与大多数荤菜的作法一样,要将买来的羊肚清洗干净,随后将羊肚切成小细条。与此同时准备两个锅,一个锅熬汤,一个锅熬热油,等开了之后,先将肚子放入汤水中,等待笊篱一焯,马上开大火将肚子放入油锅中进行翻炒。肚子快熟的时候,撒入蒜片、葱花、酱油、酒、醋、花椒、茴香等调味料并将其搅拌均匀,最后盛入碗中便可食用,香脆可口,是一道十分美味的菜。

文章图片4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时期的广州,就已经兴起来了吃乳猪的习惯。据历史名人张翰回忆,一只小猪刚刚长到十斤重,就会被拿到市场上进行售卖。由于广州靠近海洋,所以鱼多且丰美,半条鱼的重量往往比一只猪还要重上几斤。

鲍螺

明朝的代表食物是什么呢?翻阅了大量资料,我认为非“鲍螺”莫属不可。这种食物我们从古书上面就可以看到,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之中,都是随处可见的。就连晚明时期兴起的小说,也对鲍螺赞不绝口。表示,这种美食理应存在于天上,现在却到了人世间。千万不要以为这么好的东西,在宫廷之中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其实,皇宫女眷也是可以坚持吃到的,我们熟悉的《酌中志》就对宫女吃鲍螺进行了记载。

鲍螺也被称作是抱螺、泡螺,或者是“带骨鲍螺”、“酥油鲍螺”……名字虽然有很多,但是发音却几乎千篇一律。

从字面上来看,你们肯定会觉得这是一种海产品,是一种和如今的鲍鱼、螺蛳相关的东西,这样想你就大错特错了,这个鲍螺可与海产品八竿子打不着,它完全是由牛奶提炼出酥油制成的,只是因为形状酷似螺,所以取名“鲍螺”。

文章图片5

鲍螺的制作也很简单。《物理小识》中曾经有过记载,准备一定的醍醐,加入少量的羊脂,中和一点蜂蜜,倒入一点水,切一点去腥味的菜就可以了。

有人会问,什么是醍醐呢?醍醐就是以牛奶作为原材料,经过凝结形成的一种酥油,再加上羊脂、蜂蜜等来进行调和,鲍螺就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甜点。

晚明的著名文人张岱,就十分热衷于制作鲍螺,自从家里学会了提炼酥油的方法,每天都会去制作一番,张岱家制作出来的鲍螺被称为带骨鲍螺,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人间最美味的食品”。

但是鲍螺味道虽然很好,但是也只是作为一个甜品存在,不能作为主食。

文章图片6

粥汤

说完了油腻的荤菜,也说完了美味的甜点,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来一点清粥小菜了?好的,马上为你安排上。

说道粥汤之类的清淡口味,什么是最优秀的呢?这里笔者要首推明朝晚期的文人士大夫们。他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有闲阶层。身为朝廷官员,不仅拥有一定的财富资产,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标准,对于吃的方面,还十分讲究,甚至有的还到了挑剔的地位。士大夫们不屑于去吃那些让平民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只是在追求清雅精致的小菜上面沉醉不知归路。

我们可以从明代髙濂所著的《遵生八笺》里面看到将近32种汤的作法以及38种粥的作法,例如常见的橄榄汤、茉莉汤、木瓜汤、干荔枝汤……再比如莲子粥、紫苏粥、山栗粥、菊苗粥、枸杞粥、山药粥、甘蔗粥、牛乳粥、竹叶粥……一样样,一种种,简直让人应接不暇。

其中最特别的可以说是菊苗粥了。菊,历代以来都是一种君子的象征,古代文人志士更是对它爱不释手。菊苗粥里面涉及到的“菊苗”,是来自于野菜甘菊的嫩叶,它除了可以用来煮粥,还可以作为蔬菜进行单独使用。

文章图片7

在当今社会,甘菊苗其实还在流传,尤其是在南京一带,经常可见,就是南京人口中常说的“菊花脑”,它自身具有一种独特的香气,让人心神愉悦。

菊苗粥的制作也很简单。首先要将准备好的菊花切碎,再在里面加入少许盐,这样做出来的粥,清香扑鼻不说,还具有“清明宁心”的效果。

结语

吃,一直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消遣方式之一,无论来到哪一家城市,无论走到哪个角落,中国除了人口之外,最不缺少的就是美食。中国可以将外国害怕的大虫子,制作成为美味的小龙虾,可以将国外引进的物种演变成天敌时,变成餐桌美食,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中国人吃不到的。

开放的社会风气加上繁荣的经济条件,都注定了明代的一切不会没落,其中美食就流传千年,人们对他的热爱不减反增,在明代的研究之上再加以改造,成为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图片8 

从各项资料显示,明代人对于吃的追求不亚于现代人对于激情与速度的追求,不仅要求美味,还要求精致。简直在古代就逼着他们开启新东方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