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内互称同志是规定,对三个人可以约定俗成称职务

 gs老张 2022-07-04 发布于甘肃

在党的历史中,向来都有一个极好的传统:无论上级和下级,乃至干部和群众之间,都能够以同志来称呼。

这种不论官衔的方式,在很多时候都起到了“打掉官气,放下架子”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密切联系起上下级、干部群众之间的良好关系。

文章图片1

同志,是一种传统

若是单单从词汇本身来看,那么“同志”这个词从古至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左丘明就有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不过,在古代,“同志”一词通常也是被拆分为两个词来使用的,并没有合二为一。

到了近代史,政党内部成员则用“同志”来互相称呼,这个词渐渐就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中国同盟会是在日本成立的,那个时候就有过一个规定:会员之间,应该以“同志”来互相称呼。

文章图片2

1911年,清政府将川汉等地的筑路权出让给英法德美四个国家,这就直接引起了民愤,特别是四川地区,反响更是格外强烈,这里也一度成立起“保路同志军”,一时间,参加者达到了十万多人。

最早将这个词扩大的,当属孙中山先生。

他和那些满心志气,想要推翻腐朽清王朝统治的人都互称为“同志”,听上去也非常得体,其中蕴含的“志同道合”的意思,更有一种悲壮的感觉。

在著名的《总理遗嘱》中,孙中山更是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而中共在正式文件中,最早用到“同志”一词还是在“一大”的党纲之中。

这里也是写明了:“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

文章图片3

那种时代背景下,“同志”更是展示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敌占区当中,人们的称呼依旧是“太太”、“少爷”、“小姐”等等,这折射出来的,也是腐败的社会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对立。

当红军来到延安后,那里的景象,宛若世外桃源。

无论是马车车夫还是军队的总司令,上下全都称呼为同志,让人倍感亲切。

想要得到人民的支持,一个合适的称谓也是极为有必要的。

1929年,红军来到古田的时候,有一位姓廖的贫农前来帮助红军做饭。

文章图片4

一位红军首长在晚饭开饭后很久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看到这位农民正在帮忙,红军首长就主动过去打招呼:“辛苦了,老兄弟,贵姓?”

在对方一一作答后,红军首长更是和他聊了起来,几句下来,两人也熟络了,而这位农民的也感觉非常亲切,他更是对这位首长说:“过去,那些有钱人总是叫我'讨食鬼’、'老长工’,现在你们能叫我'兄弟’和'同志’,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在那位首长走了之后,廖大哥就和其他战士聊到了这件事,可没想到,这么一聊才知道:那位首长就是大名鼎鼎的毛主席。

同样的,周总理也在很早之前就开始研究称呼的重要性。

文章图片5

他曾对身边的人说过:“我军的干部只是在职务上的分工不同,可大家都是平等的,在党的会议上都是共产党员,应该称为同志,不应称某同志行政职务。”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受到了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渐渐出现了一些“首长”称呼泛滥的问题。

刘少奇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在1943年9月开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直接在会议中指出:“我们应该有意识的造成健全的布尔什维克传统,发言一律称为同志,不称首长。”

这些传统就这么一直延续了下来,大家再一次不知所措,正是新中国的成立。

在新中国成立后,各种各样的职务就被确定下来了,关于称呼,也出现了两种发展方向。

一方面,关于“同志”的称呼扩展到了各行各业,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也是主流。

文章图片6

可在另一方面,有些人则看清了同志的称呼,认为称呼对方的官衔和职务才算是尊重的一种体现,类似于“李县长”、“王市长”之类的称呼就渐渐多了起来。

这种现象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还没有过于重视。

1954年6月到7月这段时间里,刘少奇多次主持政治局会议,讨论着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方案。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代表们对宪法的草案和刘少奇的报告进行了非常热烈的讨论,并在9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后又通过了几个重要的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文章图片7

这项职务,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前所未有,也让刘少奇的身边人有些无可适从。

平日里,刘少奇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会互相称呼为同志,他也从来不会考虑对方的职务高低,只要见到,就是“同志”。

而他身边的秘书、警卫们也早都习惯了,一直都称呼他为“少奇同志”,从来都不称呼他的职务。

可会议之后,秘书们也心想:现在刘少奇是领导人的正职了,也该改改称呼了。

刘少奇的秘书杨俊来到刘少奇的办公室,进屋后直接喊了一句“委员长”。

此时的刘少奇,低头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压根没有看杨俊一眼。

文章图片8

杨俊还以为刘少奇没有听清,立马又喊了两声“委员长”。

这下,刘少奇猛然抬起头来,不高兴地说:“你怎么突然这么叫了,难道不会感觉到别扭吗?”

刘少奇平日里对待身边的工作人员都非常和气,杨俊也没想到,这次刘少奇竟然会如此生气,他呆呆站在原地,实在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处理了。

还好,就在这紧要关头,王光美从房间中走了出来,她很快意识到刚刚发生的事情,于是解围道:“你怎么这样叫他呀,委员长这个词是对外的,在家里还是'少奇同志’。”

刘少奇看着杨俊应该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于是也就补了一句:“以后就不要这么叫了,叫同志听起来多顺口呀。”

也就是这段时间里,刘少奇意识到未来在称谓上可能要出现一些问题。

他抓住了一次机会,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在我们党内,只有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三人,大家可以称呼他们为主席、总理和司令,也都习惯了,不必改了,而其他的人,则一律互相称呼为同志。”

对于这一点,刘少奇则始终都在坚持,他从来不称呼别人的职务,也同样不允许别人称他的职务,只有听到“同志”这个词,他的心情才会好起来。

文章图片9

“同志”逐渐成为了一种规定

在庐山会议期间,毛主席注意到了党内干部的称谓问题。

1959年8月3日,在毛主席给刘少奇、彭真等人的信件中这样说道:庐山会议简报上上“对于同志的称呼不妥当,这种旧习惯应当改过来,建议:一律称某某同志。

这里面,也包括他自己。

在毛主席的思考中,除了他和周总理、朱总司令三人外,还有一些干部,人们对他们的习惯性叫法,都有恭维的意思,这也是值得思考的。

比如人们也习惯称呼彭德怀为“彭老总”,这虽然不是他们的最高职务,可叫一声“彭老总”,就马上会让人想到这是他们在革命年代时期叱咤风云的称呼。

因此,在解决干部称呼的问题上,毛主席也就更加希望从自身做起,逐渐推及到全党之中。

很快,这就被中央作为重要文件在全党范围内推进,其目的,也是为了恢复关于党的称呼的优良传统。

文章图片10

在1965年,《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被确定下来,下发到所有基层,也被督促执行。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再度指出:全会重申毛主席的一贯主张,党内一律互称为同志,不要叫官衔。

到了这个时候,“同志”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称呼,而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克服旧社会腐朽习气和官僚作风的一种重要方式。

2011年武汉市收藏品市场曾举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收藏特展”,也展出了武汉冶金设备制造厂在1984年4月写给邓小平的一封信件。

在这封信中,职工称呼邓小平为“小平同志”。

他还写道:“小平同志”,我这样的称呼,若有不妥之处,请给予责备。

从信中也能看出,邓小平在这一称谓上面画了一个圈,批示道:我头次看到这样的称呼,很喜欢,酌重处理。

文章图片11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也不是领导同志在任何场合都不称呼职务。

在一些场合中,公开亮明领导干部的职务,也是一种工作需要,这个时候,就应该称呼职务。

不过,在这些情况下,并不是只为了突出个人,而是基于“传播声音”的需要。

基于这些出发点,很多观点都认为:同志这一词,还是很大程度上需要延续下来。

不过,毛主席、周总理和朱总司令也不仅仅只是三个称呼,更蕴含着中华民族渡过困难后对他们功绩的肯定,也包含着广大人民崇高的敬意,这些,刘少奇也是考虑进去了。

党内互相称呼同志是规定,而对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则是可以约定俗称称呼职务,因为这是一种崇高的敬意表现。

文章图片12

参考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秘书称呼刘少奇“委员长”,刘少奇为何不理不睬,还发脾气? 》文汇网

《“同志”打哪来?》 杨振宇 中国青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