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髓穿刺术

 小柴胡汤 2022-07-04 发布于浙江

骨穿是骨髓穿刺术的简称,是临床四大常规穿刺中风险最小的一种穿刺术(敲黑板,风险最小)是采用一种特制的骨穿针,穿过皮肤、皮下组织及骨膜,进入髓腔抽取骨髓液的常用诊断技术,主要用来检查血液相关疾病。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柄、腰椎棘突、胫骨粗隆等部位均可作为骨穿点,患者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可采取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坐位等。一般采用侧卧位,穿刺点位髂后上棘。

适应证

1.各类血液病,如各种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寻找寄生虫病原体,如疟疾、黑热病及伤寒等。

3.疑有骨髓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4.借助骨髓内发现特殊细胞诊断高雪氏病,尼曼匹克氏病。

5.败血症可行骨髓培养了解病原菌。

禁忌证:

1. 严重出血的血友病严禁做骨穿。

2. 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做骨穿,但为明确诊断必做时,穿刺后必须按压止血5-10分钟。

3. 晚期妊娠的妇女慎做骨髓穿刺,小儿及不合作者不宜做胸骨穿刺。

穿刺术部位:

1.髂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髂棘后1-2cm。

2.骼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椎两则,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3.胸骨穿刺点,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第1、2肋间隙的位置,胸骨较薄薄(约1.0cm左右),其后方为心房和大血管,严防穿通胸骨发生意外,但由于胸骨骨髓液含量丰富,当其他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需做胸骨穿刺。

4.腰椎棘突穿刺点,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

穿刺要点:

依据患者个体情况,穿刺点可选在髂后上棘、髂前上棘。

1.髂后上棘穿刺术

(1)体位患者取侧卧位,双腿屈向胸前,使腰骶部向后突出,易于触到髂后上棘。

(2)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用1~2%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达骨膜。

(3)左手固定局部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在选择穿刺点与背部垂直方向刺入抵达骨膜后,左右旋转式钻入,通过骨皮质,达骨髓腔时突感空松,再时针1cm,针头即可固定不动。

(4)取出针芯,接10ml干燥注射器,缓缓用力抽吸,当血液一出现于针管时立即停止抽吸,此时抽得的骨髓量约0.2ml,过多则混进血稀释,若行骨髓培养,则需抽取5~10ml。

(5)拔下注射器及穿刺,迅速将骨髓液注至玻片上,供推片制标本。局部碘酒消毒,并盖纱布,压迫1~2分钟,以胶布固定。

2.髂前上棘穿刺术

患者仰卧或测卧位,取髂前上嵴向后约2~3cm髂缘最宽处或在其旁侧为穿刺点,其余步骤同上。

图片

注意事项:

1.穿刺针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

2.胸骨柄穿刺不可垂直进针,不可用力过猛,以防穿透内侧骨板。

3.抽吸骨髓液时,逐渐加大负压,作细胞形态学检查时,抽吸量不宜过多,否则使骨髓液稀释,但也不宜过少。

4.骨髓液抽取后应立即涂片。

5.多次干抽时应进行骨髓活检。

6.注射器与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7.术前应作出、凝血时间、血小板等检查。

术后处理

1.术后应嘱病人静卧休息,同时做好标记并送检骨髓片,清洁穿刺场所,做好穿刺记录。

2.抽取骨髓和涂片要迅速,以免凝固。需同时作周围血涂片,以作对照。

术后护理

骨髓穿刺虽为有创性检查,但因操作简单、骨髓液抽取少、病人痛苦小,故对机体无大的损害,不需要特殊护理。对于体质弱、有出血倾向者,检查后应采取下列措施。
  1.止血:一般以压迫止血为主。
  2.卧床休息:检查后,穿刺局部会有轻微的疼痛。病人可卧床休息一天,限制肢体活动,即可恢复正常。
  3.防止感染:穿刺时,局部组织经过严格消毒。保持穿刺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覆盖的纱布被血或汗打湿后,要及时更换。针孔出现红、肿、热、痛时,可用2%碘酊或0.5%碘伏等涂搽局部,每天3-4次。若伴有全身发热,则应与医生联系,根据病情适当选用抗生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