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即将升入高中的同学的一封信——从语文学习的相关问题说开去

 我的书海601 2022-07-04 发布于广西

2022年第四十四期(总第620期)

Image

诸位同学:

在中考之前,就有同学希望我能就高中阶段如何学语文给一点儿建议。我对你们说,现在的要务是把中考应对过去,等考试结束,我会再写一点儿东西,给你们谈谈关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相关问题。如今,中考的硝烟已经散尽,在你们静下心来之后,我也要践行我的诺言,写一点儿东西,和你们谈谈这个问题了。

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我在带你们的三年时间里,是持续不断地讲给你们听,坚持不懈地要求你们做的。当然,每个人对老师的话,对老师的做法的态度迥乎不同。有的人深信不疑,就扎扎实实地去做;有的人将信将疑,就时做时不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人完全怀疑,于是就坚定地走自己认为正确的“刷题”道路去了。

我想,在经历过中考之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同学会对我初中三年来在语文课上给你们讲的,带你们做的,有更深的感触,有更新的认识了。

当你们在考场上纠结于“无所不为”这个词使用是否正确时,有没有想到老师反复提示你们多读书,依靠语感来碾压考试呢?当你们在考场上看到文言阅读考查的材料是《论语》,有没有想到老师在初中三年的课堂上,曾经讲了《论语》至少一百章以上的内容呢?当你们在面对作文不知道该如何下笔时,有没有想过老师讲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呢?

我反复叮嘱你们,语文学习并没有什么捷径,无非就是多读,多思,多写而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我期待着你们每个人都能取得好成绩,但是也时常觉得,你们有人在考场上后悔当初没有按老师的提示去做,因此而栽了跟头,甚至头破血流,那可能是更有效的教育。

中考结束,于我而言其实任务已经完成了,但你我师生一场,是难得的缘分。为了三年之后,你们在面对高考时,不再后悔,我还是想再啰嗦几句,叮嘱一番,希望这一次,你们真的能听得进去我的忠告。

还是从多读,多思,多写三方面入手,来一点儿老生常谈。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我希望你们能静下心来真正深入思考这些“常谈”的价值,这些“常谈”的分量。

Image

先说“多读”的问题。

读是输入,既要读各种纸质的“小书”,也要读自然和社会这本“大书”。这其实也就是古人所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以为,单就读纸质的书而言,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仅仅要读古代的书,也要读一些现代的书。

无论是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都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管是古还是今,只要是正确的,有用的,我们都要拿过来为我们所用,丰富我们的头脑,滋润我们的心灵。

我常常在课堂上给你们讲《论语》和《孟子》,乃至《中庸》和《大学》,是因为那里面有很多两千多年前所讲的道理,本应该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实际上今人仍旧有所不知。到了高中,如果可能,建议系统地读一读“四书”。哪怕是从功利一点儿的角度看,也极有用,《论语》是高考必读名著,《孟子》如果很熟悉,写个高考的议论文可以说手到擒来。如果把“四书”读懂了,那么做个文言文阅读之类的,可以说小菜一碟。

我也时常给你们讲鲁迅,偶尔讲王小波。如果可能,建议你们也系统地读一读这两位作家的著作。他们不只是作家,更是思想家,有很多对人生问题对社会问题的困惑,你可以在他们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2.不仅仅要读中国的书,也要读一些外国的书。

作为中国人,当然要读中国的书,要对我们的文化有深入了解,只有深入地了解之后,才能谈得上继承乃至弘扬的问题。但是,又不能只读中国的书,也要读外国的书。你们还记得我曾经给你们讲的在信息时代,不要做“背(bēi)井离乡”的井底之蛙,不要夜郎自大的道理吧。

我曾经给你们讲过当代两位著名学者对中西文化的经典说法。钱钟书先生讲:“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费孝通先生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外国的书,我们要秉持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原则。“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不仅仅要读文学的书,也要读一些科学的书。

你们到了高中,可能有人选择读文科,有人选择读理科。但是,不管是学文还是学理,我都希望你们能够有一点儿交叉阅读的意识,不要学了文科就只读文科的书,学了理科就只读理科的书,而要交叉开来读一读。

作为一名文科生,要有意识读一些理科的书,不一定是很专业的理科书籍,可以是科普类的,了解科学的发展历史,了解科学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不要成为一个“科盲”。作为一名理科生,也要有意识读一读文科的书,尤其是要加强人文方面的修养,这样才不至于陷入纯粹的“技术主义”,将来研究开发出来的某些东西,既害人又害己。

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汇合。”其实,为了让自己更丰富,要对各个领域,不同方面的书,都有所涉猎,在打基础的阶段,阅读方面不要只是“专”,更要关注“博”。

Image

再说说“多思”的问题。

当有了“多读”的输入之后,还要有“多思”来帮助消化。要不然读得再多都没什么用,只是成为移动着的两脚书橱没有任何意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能只是会背诵默写子曾经曰过的这句名言,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体会。关于多思,我以为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不仅仅要思考学习的事情,更要思考修身的事情。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学生学生,要以学习为重。这样的判断当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但以学习为重,并不意味着只有一头扎进卷子堆中,没日没夜地拼命做练习才叫努力学习,还是要多思考一下学习的方式和方法问题。我常常告诫你们“不要忙着动笔,要先想着动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唯有掌握了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学得更好,学得更高效。

不要只是单纯地盯着成绩,实际上,有很多事儿,不是单纯的成绩问题,成绩那只是表象,根子上还是一个“成人”的问题。或者说“成人”决定了成绩,乃至于未来的成就。所以,还要多思考一下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要想一想,如何真正立德修身,成为有德君子。

当然,只思不行,或者只行不思,都远远不够,要思行结合。《中庸》关于进学之阶,有极为经典的表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还要记得我曾经给你们讲过的《贞观政要》中的名言:“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要有恒心,有毅力,要学会带着问题前进。

2.不仅仅要思考眼前的事情,更要思考长远的事情。

我常常对你们讲,不要只顾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既要俯而学,更要仰而思。新手司机开车,容易只盯着车头之前一两米很近的地方,一旦有突发状况,因为缺乏预判时间,常常容易造成重大事故,要多看更远的地方,这样眼前的事情自然而然就可以更好地关照到。

受功利主义盛行的影响,你们现在很多人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的就不学”,可是,你知道什么时候那些不考的就变成考的了呢?不要每次都掉到同一个坑里去,很多东西现炒现卖是来不及的。“有用的就学,没有用的就不学。”可是,你知道什么时候那些看似无用的忽然就变成有用的了呢?事实上,马上就有用的东西,也常常马上就变得没用。

要记住我给你们讲过的《中庸》中的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要记住我给你们讲的《朱子治家格言》中的话:“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3.不仅仅要思考自身的事情,更要思考人类的事情。

“你只要管好你自己的事情就得了,少管别人的闲事儿。”“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大约是你们常常听到的“人生格言”,有些人甚至把这些习语格言奉为为人处世的圭臬。

但我要告诉你们,这样是不对的,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个人的悲喜,只是家国社会的一部分而已,没有人能完全脱离这个社会而存在。我常常告诫你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也要时常想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青年人要有青年人的责任,青年人要有青年人的担当,这样的责任和担当,往小里说是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往大里说是将决定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的问题。

Image

最后说一说“多写”的问题。

写是一种输出,一种记录。《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写作就是“立言”的一种方式,虽然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不朽,但通过写作,提升表达的能力,深化自己的思想,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关于多写,我以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仅仅为了考试而写作,更要为了表达思想而写作。

有不少同学,总是觉得写作文就是为了考试,如果不考试就决不动笔。其实,为考试而进行的写作,只是写作中极为微不足道的部分,更多的写作与考试无关。我们用写作记录我们的所见所闻,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想。如果把为考试的写作当成写作的主要甚至全部,无论如何也写不好作文。

如果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写作,就变成了每次考试之前都焦虑,不知道该写什么。恨不得整个初中,都用同一篇文章应对考试,删来改去,写作水平没有任何进步。如果高中还是这么做,那你必然要接着被作文折磨三年。如果只是折磨三年也就罢了,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还不具备最基本的写作能力,那时候再后悔就彻底来不及了。

为了表达思想的写作,而不是任务驱动式的写作,需要一个最基本的“诚”字,也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没有了“诚”字的写作,就像是一个人缺少了灵魂,既不能打动自己,更没办法打动他人。

2.不仅仅要学习写作套路,更要有意识提升思想认识。

有些人总觉得写作就是一个套路,学会了所谓的套路,就能无往而不利了。我一直到初三的阶段,才给你们讲一点儿关于写作套路的事情,初一初二都是希望你们能放开了写。如今中考结束了,我需要再次提示你们,要尽快把那些套路放下,扔到一边去。

所谓“文无定法”,一篇文章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无非就是苏轼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而已。一篇文章除了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内核,那就是思想认识。如果你的思想认识没法得到实质的提升,即使在文章中堆砌了再华丽的语言,使用了再繁复的修辞,都无法掩饰思想的苍白。

那思想认识的提升从哪里来呢?就是要从多读而来,古今中外的哲人先贤,都应该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石,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通过思考消化加工,让哲人先贤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你自然也就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了。

3.不仅仅做私人化的写作,更要放开视野睁眼看世界。

不要仅仅做私人化的写作,尤其不要做那些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写作,那样的写作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更不要做那些假话、空话、废话、套话连篇的写作,那样的写作也只是生产文字垃圾而已。

要放开视野,要睁开眼睛看世界。高中阶段,需要具有更强的公民写作的意识,要让你的文章散发理性的光辉。不要再人云亦云,照本宣科,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背后,可能正有着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真问题。

三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不短,是因为三年的时间,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掌握很多本领;不长,是因为三年转瞬即逝,初中的三年已经过去了,如果你不做好充分的思考和准备,那么,高中的三年也会在庸庸碌碌中很快过去。

语文学习,有时候不只是局限在语文本身。所以今天我所给诸位所谈的内容,其实不只是局限于语文,我更愿意将其定义为从语文学习说开去,希望你们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君子有远虑,小人从迩。”祝福各位同学前程似锦。愿你们在人生的新阶段,都能够有远虑,这样三年之后,当你们面对高考时,才能不再焦虑不安,而是风轻云淡。

【自带广告】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新书《减法教育》,写给减负时代焦虑的家长们的一本书。本书是我公众号的文章精选。想了解关于本书的更多内容,您可以在公众号中搜关键词“减法教育”。建议您在当当、京东的自营或者中信出版社的官方旗舰店购买,以免买到盗版书籍,给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当当购物 交易担保 放心买 减法教育 Mini Progra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