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佩荣:有的人活着却没有真正存在过?所谓清醒人生,最重要是这件事

 傅佩荣 2022-07-04 发布于北京

对自己的人生有清醒的思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同时乐于承认别人的境界更高。
——傅佩荣

倘若想对存在主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可以从一句话开始。

就是存在主义的先驱、丹麦哲学家齐克果的一个比喻,大意是:

人生有如一个酒醉的农夫驾着马车回家,表面上是农夫驾车,其实是任由识途老马拖着车回去。

识途老马是什么意思呢?

识途老马所识之途,是指社会上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想一想,大多数人不就是如此吗?

大家如何,我也如何,无所谓个人抉择的问题。

这样一来,个人的存在不就变成了“存而不在”?

1

谁在过“酒醉”的人生?

齐克果的这个比喻,很形象地提示人们:

凡是不曾认真想过自己应该如何抉择的,就像这个酒醉的农夫,对前路浑然不知。

齐克果的话说得还比较温和,农夫有老马拖车,虽然自己存而不在,却不至于遭遇什么危险。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一个比喻,则警示了危险的一面。

他说:人生像一个喝醉酒之后爬到桅杆上的水手,随时都有跌下去的可能。

问题是,喝醉的人往往不知道大祸临头,因此得过且过。

莎士比亚对人生的观察相当清醒,他告诉我们:

即使是表面看来平静的生活,也可能随时出现状况,使人受到严重的伤害。

两位智者都用“酒醉”这个词来比喻人生,即在指明:

我们走在人生的路上,是很难保持清醒的。

倘若无法保持清醒,不曾考虑过自己应该如何抉择,当困难或打击突如其来时,人生就只剩在痛苦的漩涡里打转了。

如何保持清醒呢?

两个办法值得参考。

2

退下来的时间做什么?

第一个办法,是定期省察自己。

定期省察自己的生活,这是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心灵导师都会采用的方法。

比如,佛陀经过六年苦修,终于悟道之后,开始他的传教生涯;

在往后的四十五年里,每年当三个月的雨季来临时,他就退下来,隐居沉思;

即使在另外九个月的辛苦传教中,他依然有每日三次独自静思的习惯。

若非如此,怎能保持一贯的清醒?

信仰某种宗教的人奉行特定的仪式,使自己可以定期修正人生路线。

仪式帮助人回归到“原始”的关系中,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自己与超越界(神明)之间的互动,以及下一步该怎么走。

如果缺少了这一种工夫,试问要如何辨别清醒与酒醉?

换言之,清醒代表原始的纯真,而酒醉则是偏离了正途。

3

怎样省察自己?

我们一般人不见得要遵从特定的仪式,却可以借着定期省察自身,提高生命质量。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最具体的例子。

他的省察显示出一个特色:

要问自己有何“不足之处”。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三者都是由“不”去设问,不但提醒自己要谦虚,更警惕自己不可犯错。

4

心血来潮的那一瞬间

另一个办法,是抓住自我觉悟的机会。

我们都有这种体会,某一个瞬间,突然感觉自己心血来潮;

不要放过这种时刻,有时候这恰恰是觉悟的机会。

有关这一点,《世说新语》里讲到一个著名的故事。

西晋时,诸王争战不休。

张翰担任齐王的幕僚,住在洛阳。

有一年秋天,他见到秋风吹起,不禁怀念起老家吴郡的莼菜羹与鲈鱼脍。

就说:“人生能够适意是最可贵的,我怎么可以在数千里外做官,追求名声与地位呢?”

于是吩咐备车,就此辞官回老家去了。

不久,齐王战败。当时的人因此都认为,张翰可以洞烛机先。

事实上,张翰是否能够洞烛机先,其实并非重点;

我们所注意的,是他一瞬间的觉悟:

宁可回乡去过安闲适意的生活,也不想再为了名利而劳苦。

名利本身并无好坏,它有它的社会意义,如果能凭借名利,真诚地服务社会与人群,也是一件好事。

但是,倘若看到世人都追逐名利,我也不能落下;

为了追求名利而放弃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则是典型的“酒醉”之人了。

5

不堪其忧与不改其乐

换言之,人生所谓的“清醒”,并不指向某几种特定的选择,而是看每一个人是否怀有自我省察与自我觉悟的心态。

要明白这一点,我们不妨再看一个故事:

东晋时期,有戴逯与戴逵两兄弟。

弟弟戴逵在东山隐居,哥哥戴逯努力建立功业。

谢安问戴逯说:

“你们兄弟二人的志向与事业,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

戴逯回答说:“我是受不了那种忧愁,家弟则是改不了那种乐趣。”

这句回答实在是妙!

《论语》中孔子称赞弟子颜渊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别人受不了那种穷苦的忧愁,而颜渊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在于乐道;

一个人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生命,快乐自然由内而发。

戴逯活用了《论语》中这句典故,恰好表达出了两兄弟的真实状态:

他承认自己与弟弟的志趣不同,并且推崇弟弟,认为他的境界更好,可以接近颜渊的高度了。

像戴逯这样的人,正是我们大家的表率。

对于自己的人生有清醒的思考,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也乐于承认别人的境界更高。

如此一来,人生的前路清晰可见,更可以通过参照,使自己不偏离正途,往更好的目标走。

最令人担心的是,酒醉者不知其醉,还自以为是,到处发号施令呢!

点击右下角 在看,让更多朋友学习傅佩荣教授的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