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劳塞维茨的“阻力”与未来战争》书评

 huusan 2022-07-04 发布于北京

  战争“阻力”理论是普鲁士军事思想家克劳塞维茨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克劳塞维茨认为“阻力”是区别实际的战争与纸上的战争的唯一概念。海湾战争后,信息技术发展将消除战争迷雾的论调甚嚣尘上,以美军参谋会主席欧文斯海军上将为代表的军事技术革命派,对战争迷雾和阻力等传统理论,以及与此相关的作战概念提出了挑战。在这个背景下,1995年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主任安德鲁 · 马歇尔提出了一个著名问题,即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战争“阻力”是否减少了?1996年,诺斯罗普 · 格鲁曼公司分析中心主任巴里 · 瓦茨(Barry D. Watts),发表了题为《克劳塞维茨的“阻力”与未来战争》( Clausewitzian Friction and Future War )的研究报告,系统回答了马歇尔提出的问题。

  一、克劳塞维茨的战争“阻力”理论

克劳塞维茨与《战争论》

  “阻力”(friction)是克劳塞维茨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在《战争论》中写道:“战争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危险、疲劳、地形、情报、偶然性和敌人的抵抗都会产生阻力,而战争中的行动像是在阻力重重的介质中的运动。这种可怕的阻力,不像在机器中那样集中在少数几个点上,而是处处同偶然性接触并且会引起一些根本无法预测的现象。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对这种阻力是不会有正确概念的。而阻力大体上可以说是区别实际的战争和纸上的战争的唯一概念。指挥官必须了解这种阻力,以便在可能时予以克服,在行动时不强求达到因为这种阻力而不能达到的准确性。”

  巴里 · 瓦茨总结,克劳塞维茨将产生“阻力”的原因归结为8个因素:①战争中的危险对人类思考和行动能力的影响;②战斗导致脑力和体力的劳累;③所需信息的不确实和不完整;④己方部队大量人员和装备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狭义上的阻力;⑤不能完全预测的机会和运气的作用;⑥政治上和军事上对使用武力的限制;⑦敌我双方对抗所产生的不可预见性;⑧战争目的与手段的割裂。

  正是因为存在“阻力”,克劳塞维茨反对过分迷信作战计划。他认为,战争是敌对双方意志的对抗,作战双方的相互作用就其性质来说是与一切计划性不相容的;与其制定一个过分详尽的计划,不如更多地依靠指挥处理问题;任何计划,如果对战斗过程规定得过于详尽,就必然是错误的和有害的……一切非常复杂的、玩弄技巧的战斗计划的危害性的根源就在这里。这些计划都是以许多细小的、大部分不符合实际的假定为根据的。

  关于如何克服“阻力”,克劳塞维茨写道:“要想不断克服阻力,既需要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定下决心,又需要估计到不确定性并果断采取行动的勇气。时间不足除了使观察不全面外,还对思维活动发生影响。通过比较、权衡、批判进行的判断可能不如纯粹的机智,即已成为习惯的随机应变的判断力所起的作用大。如果一个师长在一次大会战的混乱状态中同整体失去了联系,因而不能确定是否应该再进行一次攻击,那么,当他决定进行攻击时,他只有力求不仅将攻击进行到底,而且力求取得一个可以补偿其他地点在同一时间产生的不利结果,才能使自己和整体稳定下来。这种行动就是人们在狭义上称为果断的行动。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控制偶然性。果断可以防止半途而废,而且也是指挥大的战斗时的最光辉的特性。”

  将克劳塞维茨有关论述概括起来说:①战争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指挥官必须接受并随时准备克服和利用这种不确定性,而不是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确定性。②计划必须充分考虑战争的不确定性,计划只能规定作战的主要轮廓,以及最初阶段的细节,过分复杂和详尽的计划是有害的。③战争中的阻力,或者说战争中的不确定性,只能在战斗过程中通过正确的指挥加以解决,这需要及时定下决心并果断采取行动。

  这些理论观点给德国军事思想打下了深刻烙印。老毛奇的任务式指挥法正是传承于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在《战争论》第5版序言中写道:“克劳塞维茨播下的种子,在1866年和1870-1871年的战场上,获得了丰硕的果实,我们的指挥在那里所表现出的优势,从根本上说,是《战争论》这部著作培养出来的。”

  二、军事技术革命派对“阻力”理论的挑战  

美参联会副主席欧文斯海军上将

  海湾战争加速了美国新军事革命的步伐,在这个背景下,围绕信息时代的指挥与控制展开了尖锐的思想交锋。以参联会副主席欧文斯上将为代表的军事技术革命派认为,信息技术发展将消除“战争迷雾”,让未来的指挥官“看清和理解战场上发生的一切”,从而根本改变作战方式和指挥方式。欧文斯在《拨开战争迷雾》中这样写道,“在未来的冲突中,军长可以在司令部里通过电脑屏幕实时看到整个战场的三维图像,这一图像由卫星、无人机、侦察机和特种兵等各种传感器联成的网络所共同绘制。这位指挥官可以掌握敌军部队的集结方位及动向,即便有夜幕、恶劣天气或山林的掩护,敌军也难逃美军追踪。这位指挥官还能随时了解美军的情况及活动,可以指挥空中打击、地面炮火轰击或步兵进攻,挫败敌军的进攻……最重要的是,这位将军可以通过具有视讯会议能力的网络系统把命令即时传达下去。由下属军官再传达给部队,并向作战部队指挥官介绍情况,做好作战准备。这一切只需要今天所需时间的一个零头。”他认为,以战场空间感知、C4I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三个基本概念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对战争迷雾和阻力等传统理论,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战术作战概念都提出了挑战。”

  三、马歇尔的问题和瓦茨的解答

  海湾战争后,信息技术发展将消除战争迷雾的论调甚嚣尘上。在此背景下,1995年,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主任安德鲁 · 马歇尔提出了一个著名问题,即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战争阻力是否减少了?

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主任安德鲁 · 马歇尔

  1996年,诺斯罗普 · 格鲁曼公司的分析中心主任巴里 · 瓦茨(退役空军中校),发表了题为《克劳塞维茨的“阻力”与未来战争》的研究报告。

退役空军中校巴里 · 瓦茨

  瓦茨运用非线性动力学、进化生物学等理论,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信息对决策的影响,得出三点基本结论:①即使在信息极大丰富的环境中,人类在特定的时间内只能吸收、消化和运用有限的信息。人的压力越大,忽略、误解的信息就越多,也就越容易导致困惑、迷茫和意外。②战争中决策所需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广泛分布,决定了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有一些关键信息不可获得。③作战过程的非线性特征导致长期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出现类似于“蝴蝶效应”那样的混沌现象。

  瓦茨比较了德军闪击法国、日军偷袭珍珠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的情况。他认为,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尽管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战争阻力在战略、战役、战术层面并没有减少,未来不论技术如何改变战争的方式,“阻力”仍然是战争最本质的属性。

  2004年,这份研究报告经过修订再版。瓦茨在报告最后写道:“21世纪初,关于技术进步能否'揭开战争迷雾’仍然存在着严重分歧,这表明克劳塞维茨去世后,军事理论没有取得多少进步……一种更令人满意的理论注定与牛顿力学毫无相似之处。”

  瓦茨在与他人合著的安德鲁 · 马歇尔传记――《最后的武士》中写道:“尽管欧文斯相信战场空间优势将消除战争迷雾,但《联合构想2010》在不久之后就放弃了这一观点,而是更加理性地认为,尽管优势战场空间感知能够改进态势感知,缩短反应时间,使战场更加透明,但它并不能消除战争的迷雾和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