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辈经历过的清兴盛期五帝各朝历史背景及铸行钱币文化

 新用户5698DaOc 2022-07-04 发布于宁夏

作者:山西吕梁 贺恩民

编者按:山西吕梁《南梁贺氏族谱》主编贺恩民,对贺氏孝賢堂文化暨古钱币收藏专门设有研究交流中心,其有三年多的修谱实践及四十多年的古币收藏经历。现将本族一世始祖贺鳯鸣公以来各代祖辈经历过的明、清两代诸朝及民国古钱币,精心优选,整理编辑,录入《族谱》文化传承篇。深度挖掘揭示出了古钱币文化中蕴藏着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家族各代祖辈经历过的历史文化契合点、共鸣点。应了“藏泉见史”那句老话,以泉为镜,凭借古钱币载体,详细阐述回顾、再现了明、清及民国时期这段家、国历史。让读者及家族后裔,通过翻阅《族谱》此部分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这段历史的感性认识和相对全面具体的理性认知。载入族谱的明清两代历史背景及各朝铸行过的珍稀古钱币,比较全面系统客观真实地高度浓缩,基本概括了明王朝275年,至南明王存续峕共301年、清王朝267年、民国38年的帝王年号铸币印钞足迹,同时也见证了明、清王朝及民国兴衰与同时期家族传承历史起落兴衰的同步史实。值得社会同仁及家族成员及后人珍藏阅览,认知或欣赏。

公元二零一八年(戊戌夏)農曆六月九日,山西呂梁《南梁賀氏族譜》編委會全體各門後裔主要代表再相聚,共敘整理編纂南梁賀氏家族傳承史,既一世祖鳯鳴公開基以來,傳承近五百年(二十一代)的家族曆史,共議撰修山西呂梁《南梁賀氏族譜》大事時留影(右起大門詩系高崖灣村分支系賀前明、賀祿良、二門讃系新舍窠村賀平生、大門詩系高崖灣村分支系賀恩民、二門讃系新舍窠村賀虎林、三門謨系大土河村支系賀三連、四門證系王家山村賀程平)。

在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清钱并非简单延续前朝,而是有所发展。皇太极铸“天聪汗钱”未使用统一母钱,所铸钱每一枚都不同。清世祖顺治帝(公元1644—1661年)铸行顺治通宝,奠定了清钱的大致格局,如:1、在钱背铸汉文钱局名简称字;2、在钱背铸满、汉文各一字(两种文字同义)等。清朝一个皇帝只用一种年号钱,铜质为黄铜,是清钱中的主体,形制较简单,均称通宝。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廷重新统一新疆,在新疆专用纯铜铸钱,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红钱体系。钱文有纪钱局名称、纪值等。年号钱均为楷书对读。清中期国家统一,天下太平,所铸通宝质量精美,晚期钱质开始下降。咸丰时期,钱币材质,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黄铜、红铜和青铜及铅钱、铁钱,大钱复称重宝、元宝,宝陕局铸有当五百、当千的红铜钱。钱制混乱不堪,钱体的大小、重量也无统一规定,甚至早期所铸的小面值的钱,比后期大面值的钱更重更大。清钱铸量巨大,距今,年代较近,存世尤多,普通品无仿作的价值,其少见者有祺祥通宝等。现将祖辈们经历过的清代各朝古钱币主要特点归纳如下:

后金太祖太宗未入关时(公元1644年之前)主要铸行有八种钱币。其中:(一)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年间(公元1616—1626年)铸有黄铜钱币:

1、小平钱两种:钱文分满文版、汉文版

(1)满文版小平钱,正面铸有满文“天命汗钱”,素背;

(2)汉文版小平钱,正面铸有汉文“天命通宝”,素背。

2、大样钱两种:钱文分满文版、汉文版

(1)大样满文版,面文为满文,“天命汗钱”,素背;

(2)大样汉文版,面文为汉文,“天命通宝”,背穿上日纹。

3、大型样钱两种:钱文分满文版、汉文版

(1)大型样钱满文版,面文为满文“天命汗钱”,素背;

(2)大型样钱汉文版,面文为汉文,“天命通宝”,是品异范,又称天启版,素背。

(二)后金太宗皇太极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铸有黄铜折拾型大钱,钱币正面背面均为满文“天聪汗钱”共两枚。1、折拾型大钱大字宽缘满文“天聪汗钱”,背满文;2、折拾型大钱满文“天聪汗钱”,背满文穿上十。

一、顺治通宝

清世祖福临顺治帝(公元1638-1661年)崇德三年生于盛京,为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是清军入关后第一位皇帝。公元1643年,由孝庄皇太后与叔父多尔衮摄政,六岁登基,年号顺治。次年改为顺治元年。顺治七年,其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去世,十四岁的顺治帝开始亲政。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逝于禁宫内,终年24岁,(公元1643-1661年)在位18年。

世祖是个刻苦学习,励精图治的帝王。曾说:“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宴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曾自书座右铭:“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以警策自励。尤善于思索,学以致用。大量的汉文典籍对他影响极深。在研读典籍中,从孔子、朱元璋等几位人物的思想活动中,悟得了治国安民的道理,形成了他的治国思想。曾命内院诸臣翻译五经,赞美说:“天德王道备载于书,真万世不易之理也。”认为“治平天下莫大乎教化之广宣,鼓动人心莫先于观摩之有象”。

在争取汉人地主,提高汉官权力、重用汉官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努力。感觉到了满汉和谐对维系统治的重要性,决心改变“各衙门奏事。曾谕内三院:“嗣后凡奏进本章”,要“满汉侍郎、卿以上参酌公同来奏”,以达到满汉的“一心一德”。并一再要求满汉官员和衷共事,“凡会议政事,原应满汉公同商榷,斟酌事理,归于至当”,“不拘满汉皆可具稿”,不许“满汉两议”的现象再出现。其对汉人地主的上层人物,也极力笼络。他以皇太极第十四女下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以示优宠。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始铸顺治通宝钱,形制分为小平、折二、折十;种类有四,分别为明式(单汉字纪局)、折银一厘钱式、满文纪局式和满、汉文纪局式,先后共存在过十九个造币局。钱径24-28毫米。在北京开设有工部(宝源局)、户部(宝泉局)铸币,后随着天下统一,各地也开设铸钱局,顺治通宝钱币正面用汉文楷书对读书写成,年号钱名,背面铸有五种式样的钱币(俗称五式钱):

1、顺治通宝,背满文穿左、穿右纪局:“宝源”(工部宝源局)、“宝泉”(户部宝泉局)、“宝云”(云南局)三局铸有四种钱币。

2、顺治通宝,背汉字穿上单字纪局:“工”(工部宝源局)、“户”(户部宝泉局)、“同”(山西大同局)、“福”(福建局)、“临”(山东临清局)、“東”(山东局)、“宣”(河北宣化局)、“原”(山西太原局)、“蓟”(河北蓟州局)、“昌”(江西南昌局)、“南”(湖南局)、“河”(河南局)、“寕”(甘肃宁夏局)、“浙”(浙江杭州局)、“陽”(山西阳和局)、“延”(陕西延绥局,今榆林)、“荆”(湖北荆州局)、“襄”(湖北襄阳局)、星“·”、背穿下“户”(户部宝泉局)共十八个局(缺“云”北京密云局)铸造有二十种钱币。

3、顺治通宝,背汉字穿右单字纪局:“工”、“户”、“一”、“二”、“同”、“福”、“临”、“東”、“宣”、“原”、“蓟”、“昌”、“河”、“寕”、“陽”、“云”(北京密云局)、“延”、“荆”、“襄”、背穿左“户”、“延”共十七个局(缺“南”湖南局和“浙”浙江杭州局)铸造有二十一种钱币。

以上两类借用(明式)汉字单字纪局钱币,从顺治二年开始铸造,至顺治十年改革币制时,各钱局停铸为止。因这类钱币是在清初期统一全国战争的历史背景下所铸造的,故钱币质量比较粗犷。而后将这类单字纪局钱币,统一改成了“顺治通宝”背一厘纪局、纪值式钱币。

顺治通宝,背汉字穿左上下一厘纪值、穿右纪局:“工一厘”、“户一厘”、“同一厘”、“福一厘”、“临一厘”、“東一厘”、“江一厘”、“宣一厘”、“原一厘”、“蓟一厘”、“昌一厘”、“河一厘”、“寕一厘”、“浙一厘”、“陕一厘”、“雲一厘”(云南局)、“陽一厘”(山西阳和局)以及“穿右東、穿上、穿下一厘”(山东局)共十七个局,铸造有十八种钱币。

5、顺治通宝,满、汉文纪局名(同义)钱币中,背穿左满文、穿右汉文纪局:同(大同局)、福(福建局)、临(山东临清局)、東(山东局)、江(江苏江宁局)、宣(宣化局)、原(太原局)、蓟(直隶蓟州局)、昌(南昌局)、河(河南局)、寕(甘肃宁夏局)、浙(浙江杭州局)、陕(陕西局)及穿上、穿下满、汉文纪局“西”(此钱为山西省局清代中叶铸)共十三个局,铸造有十四种钱币。

顺治通宝,背满汉文钱币中,山西太原局还铸造有一种,穿左满文“宝”、穿右汉文纪局名“原”,极其稀罕之品。

还铸有顺治通宝合背钱、背十一两大型样钱;素背铸有两种:1、面文宝为“尔”寳;2、面文宝为“窑底”寶,以及各种宫钱。

二、康熙通宝

清圣祖玄烨康熙帝(公元1654-1722年),康熙于公元1661年8月登基,次年改元为康熙元年。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驾崩,终年69岁,(公元1661-1722年)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其亲政后,宣布停止圈地,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为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曾六次南巡、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其对西方文化十分感兴趣,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颇有著述。除了学习西方科技之外还会应用实践,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发现原来的地图绘制方法相对落后之后,用科学方法和西方仪器绘制全国地图。

其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其统一台湾后,从郑氏那里了解到对日贸易的众多好处,于1685年正式颁布了《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这一开明的政策致使去长崎的唐船骤增三、四倍以上,互市之盛堪称空前。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但康熙晚年倦勤,导致官吏贪污,吏治败坏。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始铸康熙通宝钱,并规定以后凡是嗣位改元,所铸钱制皆如此例。形制分为小平、折二、折十;钱文种类较繁,户部、工部铸者以满文纪局,设有二个铸币局;外省各地铸者,钱面文为楷书,分单点通、双点通字样,从上下、右左对读;钱背以满、汉文纪局名(同义)钱币中,背穿左满文、穿右汉文纪局名,先后共设有二十二个铸币局分别为:“同”山西大同局、“福”福建局、“临”山东临清局、“東”山东局、“江”江苏江寕局、“宣”宣化局、“原”太原局、“苏”江蘇局、“蓟”直隶蓟州局、“昌”南昌局、“南”湖南局、“河”河南局、“寕”甘肃寕夏局、“廣”廣东局、“浙”浙江杭州局、“台”福建台湾局、“桂”廣西桂林局、“陕”陕西局、“雲”云南局、“漳”福建漳州局、“鞏”甘肃巩昌局、“西”山西省局(另说为吴三桂封平西王后所铸)。钱径24-28毫米。

由于受当时冶铸工本和钱币私铸等问题的影响,每一枚康熙钱曾分别重一钱四分、一钱和七分,存在有大、中、小三种不同重量的“康熙通宝”。后人将各地铸“康熙通宝”背满、汉文穿左、穿右纪局名,编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押韵顺口的康熙通宝诗文: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也称为“诗文二十品”。另还有“康熙通宝”背满、汉文穿左、穿右纪局“巩”字(甘肃鞏昌局铸)和“西”字(山西省局铸;另马定祥批注,此钱为吴三桂封平西王时所铸)。康熙通宝,先后共设有二十四个铸币局,共24种细分版别。

康熙通宝,在背满、汉文纪局钱中,部分铸币局所铸的纪局钱,满文的形制样式,还有双点“通”、单点“通”或大钱、小钱之区别。如双点、单点“通”或大、小分别有:“福”、“江”、“昌”、“南”、“廣”、“臺”、“雲”、“鞏”、“東”、“河”等。另康熙通宝,背满、汉文钱币中,福建台湾局还铸造有一种,穿左满文“宝”、穿右汉文纪局名“台”,极其稀罕之品。

另外,康熙通宝背满汉文“西”、“鞏”钱,还有其它版别珍品样钱传世,充分印证了康熙通宝背“西”、“鞏”钱,为当时实际铸行过的流通钱币的客观存在事实。

康熙通宝,若能集成20枚双点“通”字,诗文套子钱币,是最理想的藏家,关键在背“东”双点“通”一钱。

此外,康熙通宝,还铸有少数背星、月纹钱(如背满、汉文纪局,穿左、穿右南;穿上仰月,穿下星。)、合背钱及开炉大型“罗汉钱”:钱面为“康熙重寳”字样,背风景花纹或穿上“寳”,穿下“泉”穿右龙纹,穿左鳯纹等。

康熙六十大寿时(公元1713年3月),福建宝福局,起铸有背满、汉文穿左、穿右纪局,穿上纪干支的贺寿钱,每年一品,至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3年)康熙帝晏驾,共十一年,铸十品:巳、午、未、申、酉、戍、亥、子、丑、寅、卯,存世罕见。

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清朝山西曾有许多铸钱工匠在京城钱局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带回到山西大批漂亮的钱币。而那些漂亮的钱币是当时的样币或母钱等,都是至为珍稀的品种。

康熙通宝“罗汉钱”,相传为年羹尧熔黄金罗汉所铸,色泽呈金黄色,康熙的熙字较通俗写法少一竖。其中有康熙通宝背大清及龙凤纹饰的宫钱,为收藏家所钟爱。

“罗汉钱”是“康熙通宝”的异品,但与普通的康熙通宝有明显不同:一是普通康熙通宝“熙”字为左边多一竖划,而“罗汉钱”则左边少一划;二是普通康熙通宝为“双点通”,而罗汉钱为“单点通”;三是罗汉钱比普通的康熙通宝制作精良,而且铜质金黄光亮,罗汉钱泛金色的原因,在于制造罗汉钱的时候加入了锌元素,所以看上去泛金色。

康熙通宝罗汉钱,在民间有不少传说。一说是十六世纪初,康熙皇帝派兵进西藏平叛,途中缺军饷,便向佛寺征集铜佛铸钱,为了凑数,连同18尊金质罗汉献缴,被一炉熔化铸钱,因而此钱金光灿烂,故称“罗汉钱”;二说是道光年间,杭州净慈寺有罗汉像500尊,一位虔诚的信徒偶然在罗汉像的背洞里摸出这种康熙钱,认为神赐,如获至宝,将摸出的铜钱称为“罗汉钱”。

实际罗汉钱是专为康熙皇帝60寿辰而铸的祝寿钱。康熙是清代在位最久的皇帝,长达61年,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三月,正是他60大寿,特命户部宝泉局精铸了一批“万寿钱”作为寿辰纪念,钱币背面左右为满文纪局“宝泉”两字,表示北京户部宝泉局制造。

清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当时社会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很快,商品交换及货币经济比较发达,钱币铸造非常精美、规整,钱型厚重,文字美观大方,铸量大,存世较丰富。

三、雍正通宝

清世宗胤禛雍正帝(1678年—1735年),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45岁登基,次年改雍正元年。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驾崩,终年五十八岁,(公元1722-1735年)在位十三年。

雍正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始铸雍正通宝小平钱,不存在折十大钱。雍正皇帝认为,钱币是国家之宝,故雍正通宝仿照顺治通宝第四式,背穿左为满文“宝”字,穿右为满文钱局名称。雍正年间实现了每省一局的规制,由中央统一主导,故钱文比较统一。雍正通宝的钱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奠定了清朝此后一百八十余年的钱文风格。

雍正通宝面文为宋体书写,带有一定的楷书成分,字体虽然规范,但缺乏艺术感,显得很呆滞。其中“通”字大多数为双点通。

雍正皇帝对铸钱格外重视,史载“康熙政尚宽仁,雍正继以严猛”,对自康熙后期起就遗留下来的诸多弊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铸钱上也不例外。雍正年间,朝廷对铸钱控制极严,民间私铸极少,在执政初年有民间铸钱,形体较小、铜中夹铅。针对这一弊端,雍正皇帝责令将铸钱者均被处极刑,私铸遂绝 。这也是雍正通宝大多做工精美,整齐划一,而轻小薄劣钱少见的原因。

雍正通宝由于各省铸造规范高度统一,版别相对较少,宝泉局和宝源局曾铸过仿康熙通宝罗汉钱的雍正通宝罗汉式钱币,比普通雍正通宝要小一圈,铜料则更精,钱币外缘比较宽,面文更精美。其中宝泉局的面文“通”字为单点通。另还铸有合背钱,数量稀少。

雍正通宝共十五个铸钱局,个别钱局还一度停铸,故钱局不同,存世量也有所不同。按照存世量由小到大为:

宝南(湖南局,雍正七年(1729年)始铸,雍正十年(1732年)停铸,存世量较小);宝川(四川局,雍正十年(1732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存世量较小);宝武(武昌局,雍正七年(1729年)始铸,雍正十一年(1733年)停铸,存世量相对较小);宝昌(南昌局,雍正七年(1729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存世量相对较小);宝河(河南局,雍正七年(1729年)始铸,雍正九年(1731年)停铸,存世量相对一般);宝济(济南局,雍正七年(1729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存世量相对较小);宝晋(山西局,雍正七年(1729年)始铸,雍正九年(1731年)停铸,存世量相对一般);

宝巩(甘肃鞏昌局,雍正四年(1726年)始铸,雍正七年(1729年)停铸,存世量相对一般);宝黔(贵州毕节局,雍正八年(1730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存世量相对一般);宝安(安徽省局,雍正九年(1731年)始铸,雍正十二年(1734年)停铸,存世量相对一般);宝浙(浙江杭州局,雍正元年(1723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存世量相对较大);宝苏(江苏苏州局,雍正元年(1723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存世量相对较大);宝源(工部宝源局,雍正元年(1723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存世量相对较大);宝泉(户部宝泉局,雍正元年(1723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存世量相对较大);宝云(云南局,雍正五年(1727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存世量相对较大)。钱径26-29毫米。

雍正通宝铸造时,清王朝正处在康乾盛世的顶峰期,相比之后的乾隆通宝,嘉庆通宝而言,它的质量较高,对通货的控制能力也较强。由于雍正在位仅仅十三年,不仅比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相差较多,而且比顺治在位十八年也不及,故雍正通宝铸造数目,在清代钱币中是相对最少的,也是价值最大的。

三、乾隆通宝

清高宗弘历乾隆帝(公元1710-1798年)。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弘历25岁登基,次年改元为乾隆。嘉庆四年(公元1798年)四月驾崩,终年八十九岁,(公元1735-1795年)在位60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其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其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重视社会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本朝的国库日渐充实。其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完善了对西藏、新疆的统治,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由此国朝的版图达到了最大化。

乾隆通宝始铸钱,重一钱二分,该钱书法铸工都比雍正时更为精美。面文楷书,从上下,至右左对读。形制分小平、折十。背以满文纪局为主,还有新疆红钱钱背以满、回、汉文纪局,共计有二十六种。乾隆通宝先后有户部宝泉、工部宝源、宝直、宝浙、宝苏、宝廣、宝桂、宝武、宝南、宝福、宝济、宝昌、宝川、宝陕、宝黔、宝云、宝晋、宝台、宝巩、宝安等局铸造黄铜、青铜钱;新疆地区有宝伊、阿克苏、库车、叶尔羌、和田、乌什等六个局铸造,因用自产红铜鼓铸、故称为“新疆红钱”也称“普尔钱”。钱径22-28毫米。

另有少数“乾隆通宝”钱为:背满、汉文穿左、穿右纪局,大样宫钱,如“福”(福建局铸)、“桂”(桂林局铸);背汉文钱,如穿右福、穿左厘钱,“福厘”(福建局铸)、背“二十四年”宫钱对读、背“天下太平”吉语宫钱对读、背“宝泉”穿上宝,穿下泉,穿右龙纹,穿左凤纹(开炉大钱乾隆重宝);背满文“宝苏”纪局,穿上仰月纹(开炉大钱);合背钱以及私铸劣质钱、鹅眼钱等,品类不下百种。存世有数种雕母、母钱、样钱,至为珍贵。

雕母是钱局工匠按照朝廷规定的形式,用精铜手工雕刻而成的模本,又称“祖钱”雕母做出以后,经过朝廷的审定和批准,下一步就可以翻铸母钱。其钱文精美,字口深峻,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清晰,绝无粘连模糊,而且笔画比同版本的流通钱要细瘦,从细部看还保留有手工雕刻的痕迹。清代雕母钱,常见的有“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同治通宝”等。雕母钱不参与流通,存世量少,比较具有收藏价值。

母钱是经过细致加工后,用作铸普通钱的,比较精美,但多数能看到翻砂铸造后留下的细小沙眼等铸造痕迹。母钱的特殊价值在于作为翻铸子钱(子钱就是普通流通钱)发行量再大也比子钱少之又少。雕母,母钱与普通流通钱明显的区别是:雕母要查看是否有雕刻痕迹的存在;母钱要查看是否有经过修整加工的痕迹;而普通流通钱再精美也是铸造出来后不会加以细致修整的。

样钱是由雕母直接铸造,比普通的流通钱币少,普通钱币是由母钱直接铸造,很好分辨。1、直径明显大于同版钱币;2、字体相对于同版普通钱币,更为遒劲有力;3、铜质相比更为精黄,一般含铜量可以达到96%--97%。如:

“宝”字特殊,为正字宝,在花钱中仅此一品,更添其魅力,背龙凤尤其精致,鳞毛细微清晰,母钱特征明显。

最初清政府仍继续执行通货紧缩的政策。钱局较雍正时有所增减,首先在乾隆四年,停了宝河、宝巩、宝济三局,于乾隆五年时开宝福局,七年开宝桂局,十年开宝直局。乾隆朝以前的制钱不加锡,以铜、铅、锌配制,称之为“黄钱”,在乾隆五年规定在铸钱铜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锡,称为“青钱”。官方说是为杜绝私钱,实则无异于减重。乾隆四十年时,私铸情况日盛,各省官员出现盗铸,政府对此无计可施,加上云南铜产量逐年递减,导致铜价飞涨,铸钱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

清政府继而又采取了通货紧缩政策,先后停铸了宝直、大理、广西、临安等局,同时鼓励商人从海外进口铜材。但是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私铸虽有所减少,但官钱不见增加,民间交易缺钱,就出现了使用古钱的现象。到了乾隆五十年后,又相继开了宝直等局,同时放宽了铸钱的标准,所以导致乾隆后期制钱的质量参差不齐,出现了大不如初的情况。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其施展“文治武功”的治国策略,创造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辉煌盛世。因乾隆二字谐音“钱隆”而备受后世藏家所喜爱。

三、嘉庆通宝

清仁宗喁琰嘉庆帝(公元1760-1820年)。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喁琰36岁登基,次年改元嘉庆。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驾崩,终年61岁,(公元1795-1820年)在位二十五年。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在肃清吏治上稍有成效,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但他为了维护政权稳定,肃贪的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其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

嘉庆元年,始铸“嘉庆通宝”钱,面文字以楷书书写,从上下,而右左对读。钱背满文穿左“宝”,穿右纪局名,主要有: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直隶宝直局,山西宝晋局、陕西宝陕局、湖南宝南局、湖北宝武局、江西宝昌局、江南宝苏局、河南宝河局、福建宝福局、广东宝广局、云南宝云局、贵州宝黔局、山东宝东局、四川宝川局、杭州宝浙局、广西宝桂局、新疆宝伊局、阿克苏局,共二十个铸钱局。钱径20-28毫米。

宝源局造嘉庆通宝雕母钱,为精质黄铜:

一、该钱文字细瘦高挺,笔画间无粘连,字画呈下宽上窄态势,字口如斩,棱角分明。

二、该钱径比同版别流通钱超大4毫米,轮缘、地张微有弧状隆凸,穿孔有异普通宝陕小平钱。

三、该钱人工刻镂痕迹明显,是经过雕工精施的,符合祖钱(即雕母)用上等铜料雕刻而成的特征。钱币大家鲍康在《大钱图录》中说:“每改元铸新钱, 先选至洁之象牙刻作钱样,呈钱法堂待郎鉴定, 然后以精铜凿成祖钱……”。其论述说明,祖钱是非常珍贵的,是用来翻砂铸母钱用的,以后开铸,则悉用母钱印范。可见祖钱(雕母)为数至寡。

花钱有一少部分来源于宫廷,这部分花钱被人们称之为宫钱。清代宫钱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当时宫钱是用官炉铸造,主要用于皇宫的节日庆典装饰,每年腊月负责铸造宫钱的部门都要把一批精铸的宫钱送入皇宫,作为宫灯的钱坠。清代宫钱,一般正面是年号,背面是天下太平、八卦图、或者吉语等。宫钱与民间花钱的最大区别在于,宫钱使用的铜质是精黄铜,而且制作也非常精致。

嘉庆通宝,背满、汉文“桂”宽缘折二型钱,铸工甚精,存世不多。嘉庆宝黔局小平有一种楷书钱文,写得清秀工整,令人耳目一新。

据嘉庆七年修纂的《户部钱法则例》记载,宝泉局及直隶、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云南、贵州、江南等省局,每年铸钱六百零七万四千零二十八串,伊犁局为一千五百串,宝源局和四川、浙江两省还不知确数,如全部铸足,数量超过北宋元丰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