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常用之组合药

 图书 馆员 2022-07-05 发布于内蒙古

中药常用之组合药

1.麻黄配桂枝,麻黄发汗解表,桂枝发汗解肌,助阳化气,麻黄走表,桂枝入里,汗为心之液,桂枝入血分助麻黄发汗解表,发汗力更强。
2.麻黄配苦杏仁,麻黄宣肺平喘,杏仁止咳化痰,二药合并,降气,止咳化痰。
3.麻黄配石膏,经典名方,麻杏石甘汤,麻黄去性取用,石膏清热泄火,主治肺热咳喘。
4.细辛配干姜,细辛性温,干姜温里药,二者同可以温肺化饮,治寒痰久咳极佳。
5.细辛配附子,附子大热,回阳救逆,细辛,辛温发散,主治阳虚外感。
6.蝉蜕配胖大海,蝉天天叫,开音,胖大海,肃降,两药相合,清宣肺气,开音,主治喑哑咽痛。
7.桑叶配菊花,桑叶治燥咳,菊花,清热解毒,平肝明目,主治肝肾阴虚。
8.菊花配枸杞子,枸杞滋补肝肾明目,合用,明目的效果更强,经典名方,杞菊地黄丸。
9.葛根配黄芩,葛根升阳止泻,黄芩,清热燥湿止泻,合用,主治湿热痢疾,葛根芩莲丸。
10.柴胡配黄芩,柴胡升举阳气,小柴胡汤,治少阳寒热往来。
11.石膏配知母,石膏清气分之高热和肺胃实火之热,知母清三焦之火,又滋阴润燥,二者相结合,既清全身之火,又不伤阴。
12.栀子配茵陈,栀子清三焦之湿热,比知母清火之强,茵陈,清热燥湿,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茵栀黄口服液。
1.黄连配木香,黄连清热燥湿,泄火解毒,木香,芳香化湿,行气止痛,主治,痢疾的里急后重。
2.黄连配吴茱萸,大量的黄连清心胃之火,吴茱萸为温肝火之药,少量的吴茱萸引黄连入肝经,去性取用,主治肝火犯胃。
3.黄连配半夏,黄连泄火,半夏,燥湿化痰,二者合用,治痰火之结胸证。
4.黄柏配苍术,黄柏清下焦之湿热,苍术燥湿健脾,主治,下焦之湿热证。
5.青蒿配鳖甲,青蒿退虚热药,鳖甲滋阴清热,二者相合,治阴虚发热。
6.白薇配玉竹,白薇清虚热药,玉竹,滋阴润燥生津,主治阴虚外感。
7.大黄配芒硝,大黄,清热泄火,泄下攻积,芒硝,软坚,泄下,主治,大便燥结之难下证。
8.羌活配独活,羌活之上半身风湿,独活主治下半身风湿,二者合用,全身上下皆可。
9.桑寄生配独活,桑寄生祛风湿,强筋骨,独活寄生丸。
10.豨签草配臭梧桐,二者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治风寒湿痹兼高血压之证。
11.苍术配厚朴,苍术燥湿健脾,厚朴行气,消积,主治,湿浊中阻,脾胃气滞证。
12.藿香配佩兰,二者皆可化湿解暑,主治湿浊中阻,无论表里皆可。
13.砂仁配木香,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木香行气化湿,主治湿浊中阻,兼气滞胀痛。
1.苍术配白术,苍术燥湿而健脾,白术健脾而祛湿,苍术燥性强,白术补气强,二者合用,燥湿健脾,用于寒湿脾虚。经典名方(参苓白术散。)
2.广藿香配佩兰,霍香芳香化湿,解表,祛寒,佩兰,解暑,解表,化湿,二者合用,湿浊中阻,解表,胜湿。
3.砂仁配木香,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木香,芳香化湿,行气止痛,二者合用,湿浊中阻,脾虚湿盛。
4.滑石配生甘草,滑石清热解暑,利尿通淋,生甘草,清热解毒,二者合用,清解暑热,利尿通淋,经典名方(六一散)。
5.吴茱萸配补骨脂,吴茱萸,温肝寒,温阳燥湿,补骨脂,补肾纳气,温脾止泻,同五味子,肉豆蔻合用,成经典名方,(四神丸),主治脾肾阳虚引起的五更泻泄。
6.丁香配柿蒂,丁香温中降逆,柿蒂,降逆止呕,二者合用,降气,止呕,(丁香柿蒂汤)。
7.陈皮和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调中,半夏,燥湿化痰,二者合用,燥湿化痰,强强联合,经典名方,(二陈丸)。
8.香附配高良姜,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高良姜,散寒止痛,二者合用,为治寒瘀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疼痛。经典名方(良附丸)。
9.乌药配益智仁,乌药,温肾散寒,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与山药合用,变成经典名方(缩泉丸),固精缩尿之力变得更强,主治肾虚遗尿。
1.山楂配神曲,麦芽,称为焦三仙,在加上槟榔为焦四仙,山楂消肉积,麦芽消面积,神曲消酒积,槟榔行气,消积。

2.莱菔子配紫苏子,芥子,莱菔子降气化痰,,紫苏降气化痰,芥子,主治,皮里膜外及经络之痰,经典名方(三子养亲汤)。

3.地榆配槐角,地榆治下焦出血,槐角清肝火和清大肠之火,二者合用,治下焦之血最宜。
4.白及配海螵鞘,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海螵鞘,收敛固涩,二者合用,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吐血,便血最佳。
5.艾叶配阿胶,艾叶性温,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阿胶,补血止血,二者合用,主治崩漏,血虚有寒之证。经典名方(胶艾四物汤)。
6.苍术配黄柏,二妙丸,加牛膝,组成三妙丸,在家薏苡仁,组成四妙丸,苍术,燥湿健脾,黄柏清下焦之湿热,牛膝,引血下行,引水下行,薏苡仁,健脾利水,除痹,主治,下焦湿热引起的妇科和痹病。
7.人参配附子,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大热,回阳救逆,二者合用,亡阳之证。
8.人参配蛤蚧,蛤蚧补肺肾之品,人参大补五脏,二者合用,补肺肾之虚喘。
中医名家用药心得汇总

葛根除解表发汗功效,还有降血压、升发胃中阳气之用。苦寒药过量时,易伤胃口,加葛根可避免此过。葛根连用多日,可能会影响睡眠,配白芍则眠佳。葛根用量不能太轻,三五分(1~1.5g)没有效果,至少要一钱(3g)以上。

生姜汁、蒜头汁之类灌服,或以热物敷脐可急救阴暑之证,千万不可因中暑以冷饮或冷敷治之,乃因此病外虽热而内实寒故也。
乌梅有解暑、杀菌、生津之效,一味煎服,有预防夏天霍乱、登革热流行之妙。
草药鹅不食草一撮捣汁,加黑砂糖服,渣贴内关穴可治疟,发作时服之,立时可止颤抖。
升麻、葛根、桔梗性皆升提,三者配伍,可相得益彰,却脾阳不升之口渴。
生甘草泻火,炙甘草补中,其理易明,然殊不知用升提药多时,甘草之量可以加重。
苡仁祛湿力宏,张锡纯治水肿常遣使苡仁、赤小豆、白茅根。苡仁亦可消油脂,去黑斑。孕妇多服苡仁,易致胎儿不长,因之,古人云:孕妇勿服,以利小便伤胎故也。
养阴药太多,对肠胃不佳者,易致泄泻,斯时可佐以白术;便软者,生地宜慎用,必要时改用首乌、女贞子、旱莲草之类,稍佐砂仁、陈皮可也。
肉桂可引火归原、降冲逆,如苏子降气汤、通关丸等方,其中皆用桂。肉桂宜冲服,每次服用五分(1.5g)即可,至多一钱(3g)。
附子为温阳药中最热者,可挽命于垂危,然毒性大,用之不慎,易生他变,因之有些医者一辈子不敢用附子,这就有点矫枉过正了。徐小圃善用附子早已流传佳话,我们应当潜心研究前贤运用附子之经验。临床证明,肩背疼痛、身痛而倦重者,在羌活胜湿汤中加上附子,往往可提高疗效。
姜、桂往往被任用治瘀或利小便,如五皮饮用姜皮,生化汤用炮姜,《金鉴》积聚门方中十常八九用桂,此乃辛热药鼓动气化、增快循环、畅流血行故也。若全用寒药,则血液反凝涩不行,膀胱气化迟缓。
丹参一两,加红花、赤芍、桂枝等,脉弱者加人参,治心血管阻塞者有效,可免西医遇此概行手术之苦。治疗之理,乃因集活血通阳于一方,此即“心为循环枢纽,贵流畅,最忌郁滞”之谓也。
木耳一至二两(30~60g),红枣数粒,数片,虽为偏方,然对心血管病有效,我们应当博采,不可冷眼对待。木耳有抗凝血之作用,黑糖有活血之功效,故上方若加黑糖,则效果更佳。
连翘善清心热,精神刺激或饮酒过多者,上见舌红舌破,下见小便短赤,斯为心火为祟,用之甚为合拍。
琥珀入心,乃松脂入土中凝结而成。高丽参三两(90g),三七二两(60g),配琥珀五钱(15g),研末服用,可治心脏疾病。
木香辛温,入脾胃二经,功擅芳香健胃,行气止痛,然药有两种:一种名老木香,香味甚重,普通用钱半(4.5g)即可,量多味苦难以下咽,煎药时须后下;一种名南木香,气味较淡,效力较差。
地榆为止血要药,大便下血炒用,尿血生用。用量为四五钱至一两(12~30g)。《金鉴》醋煮地榆一两(30g)治妇人下血不止。烧伤起疤发烂,可用地榆炒炭研粉,蜜调敷于患处。
白及粉性黏,功擅止血,痰中有血及胃溃疡者,咸可用之;白及可长肉芽,然必须为生白及,炮制成的白及,失去黏性,可能无效。
麦芽服之伤胎,人知之甚少,而功助消化,人皆尽知,故有人买三仙服用,用以消食,然久服之,亦会致泄泻,因麦芽发酵故也。
桑寄生可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杜仲可降血压;夜交藤可安神,治失眠,其原植物为首乌,应为草本,然目前药房售者多为木本,不知系何物。
决明子微炒,平时大便不通、血压高者甚佳,炒焦则影响疗效。决明子有两种:一种为长条形而一截截的;另一种呈圆形,又名望江南,效果较佳,研末服用,可兼治糖尿病。
花生之营养素在其红皮之中;蚕豆壳炒黑研末,可治胃癌初期。此乃一般果实之功效皆在其皮故也。
胡桃肉功在补肾,为滋润之品,故与川贝、款冬配伍,可疗唱歌喑哑。
蜈蚣、全蝎功擅镇痉。蜈蚣性燥,不宜用之太多,一两条即可,不去头足亦无妨;全蝎性格柔和,多用无妨。
煅石膏研末,有收敛、清热之效,故将其置于牛胆内风干,可治烫伤。
土茯苓功效祛湿解毒,香港脚发烂,烂至足背,可用土茯苓、黄柏研粉,流水者直接敷之;干性者,调膏敷之。然必须为真土茯苓,现药店所售之土茯苓,用至五钱以上,煮起来就稠黏,不知为何物。
白金丸可治羊痫风,药物组成为白矾、郁金二味,然药要经自己亲手制过才知究竟,殊不知此二药很难成丸,须装在胶囊内服用。
礞石滚痰丸擅治痰火扰心。古人谓礞石要烧至白色,硝烧至消失,然礞石烧红即可,硝再长时间烧煅,也不会消失不见。
上述老师用药心得丰富多彩:有对古人用药经验之验证;有对乡间野老偏方之搜集;有对药物质量之鉴别;有对药物炮制之笺正;更有诸多临床用药发明与创新。由此,充分体现老师用药犹如将帅用兵,战士之刚柔、勇怯、智愚,既往“战事”之得失、经验、教训,尽在胸中,故而谋略布阵,调兵遣将,挥洒自如,用药如神。
以下这些实用经验不一定是完整方剂,但是其中的剂量、药对、组合很有借鉴价值,皆为干货。
1、头痛,川芎,35~40克。
2、尿道炎,萹蓄,50克。
3、崩漏,生椿根皮,60克。
4、结核,猫爪草100克。
5、外感高热,柴胡50克,黄芩50克,板蓝根30克。
6、肺热咳嗽,百合40,石斛30克,鱼腥草5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7、肺虚咳嗽,知母40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山药30克。
8、寒饮咳嗽,天冬30克,淫羊藿30克,补骨脂30克,黄精50克。
9、肺燥咳嗽,沙参50克,玉竹30克。
10、虚劳咳嗽,黄芪80克,白芍50克,龟板30克,丹参30克。
11、化痰止咳,侧柏叶50克。
12、咽喉干燥,天花粉50克。
13、口腔溃疡,生石膏30克。
14、顽固性口腔溃疡,黄芪40克,党参40克,连翘50克,防风30克。
15、心动过速,菟丝子30克。
16、心悸,磁石30~50克。
17、风湿性心脏病,鸡血藤50克,何首乌50克,玉竹50克,千年健35克,菟丝子30克,威灵仙30克。
18、冠心病,珍珠母40克。
19、腹痛,小茴香100克外敷。
20、高血压,葛根40克,泽泻30克,牛膝303克,代赭石30克,川芎40克。
21、中风,益母草80克,何首乌70克,葛根50克。
22、顽固性呃逆,柿蒂75克。
23、胃脘痛,茯苓50克,白术40克。
24、慢性腹泻,黄芪70克,白芍50克。
25、便秘,桑葚50克,生地30克。
26、脓血便,白头翁50克,黄芪50克,蚤休30克,石斛30克,白芍30克,黄柏30克,白芨30克,山药30克。
27、急性黄疸型肝炎降低谷丙转氨酶,板蓝根50克,茵陈50克,败酱草35克,山豆根35克。
28、慢性肝炎,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板蓝根50克,败酱草30克,连翘30克、石斛30克,蚕砂20克,柴胡40克。
29、慢性肝炎,脾大,肝硬化,鳖甲50克,沙参50克,丹参30克,黄芪30克,败酱草50克,连翘40克。
30、癌性黄疸,白花蛇舌草50克,山慈姑50克,半枝莲330克,茵陈50克,五加皮50克。
31、胆管结石,金钱草50克,芒硝20克,海金沙30克。
32、胸腹水,葶苈子50克,白茅根50克,茯苓40克,黄芪50克,丹参30克。
33、癃闭(前列腺肥大所致尿闭),黄芪50克,白茅根50克,茯苓30克。
34、遗尿,桑螵蛸30克。
35、慢性肾炎,萹蓄60克,瞿麦30克,玉米须60克,黄芪100克,生椿根皮60克、菟丝子30克。
36、失眠,夜交藤5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磁石30克。
37、虚性眩晕,山茱萸50克,益母草50克,沙参50克。
38、多汗,麻黄根50克,沙苑子50克,龙骨50克,牡蛎50克,防风50克。治疗。
39、带状疱疹,紫草30克,白蒺藜30克,白鲜皮30克,党参30克。
40、痿证,何首乌50克,陈皮100克,千年健30克,地枫皮30克赤芍30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
41、肩周炎,鸡血藤50克,地枫皮30克,何首乌50克,千年健30克,薏苡仁40克。
42、痹症,薏苡仁100~200克。
43、痛风,鸡血藤50克,伸筋草50克,豨莶草40克,何首乌40克,威灵仙40克。
44、脱疽,当归100克,丹参100克,玄参100克,鸡血藤50克,牛膝30克,黄芪30克。
45、产后足跟疼,防风60克,艾叶60克,干姜20克,附子20克,红花15克,鸡血藤60克。水煎外洗。
46、热伤血络之牙龈出血,生地100克,白芍70克,龙骨50克。

47、血便,生椿根皮50克,刘寄奴50克。

中医病症的关键用药——
肠痈:红藤 败酱草 牡丹皮 络石藤 薏苡仁 栝楼 大黄
梅核气证:绿萼梅 紫草 半夏 紫苏
暑湿吐泻:白扁豆
高血脂症:山楂 蒲黄 姜黄 没药
降血压:杜仲 夏枯草 决明子 青葙子 车前子 罗布麻 地龙 青木香 大蓟 小蓟 马兜铃 桑白皮 荠菜 臭梧桐 淫羊藿 山茱萸 稀莶草 山楂
明目退翳:秦皮 青葙子 密蒙花 谷精草 蝉蜕 熊胆 赤芍 石决明 珍珠母 紫贝齿 枸杞子 木贼
扩瞳:青葙子
清心利尿: 连翘 关木通 瞿麦 竹叶 淡竹叶
虚火咽痛: 玄参
阴虚外感: 玉竹
安蛔止痛: 乌梅

临床上有特殊疗效的中药《综合整理》

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辛夷:为治疗鼻渊的要药。
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
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柴胡: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石膏: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连翘:为“疮家圣药”。
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芒硝:为治疗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
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威灵仙:为治疗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
徐长卿:为治风痹或痹症痛重之要药。
木瓜:为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药。)
桑寄生: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苍术: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
厚朴: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砂仁:为治疗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为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
滑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为治暑湿诸证之佳品;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
木通: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要药。
金钱草:为治砂淋、石淋之要药;为治湿热黄疸、肝胆结石之佳品。
茵陈: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为治疗黄疸要药。)
附子: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干姜:温中散寒之要药。(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肉桂:为治疗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为治脾肾阳衰之佳品。(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
牡丹皮:为治疗无汗骨蒸之要药。
独活:为治疗风湿痹痛的主药。
藿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
茯苓:为利水消肿之要药。
陈皮:为治痰之要药。
木香: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也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香附: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薤白:为治疗胸痹之要药。
山楂: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吴茱萸: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鸡内金:为消食运脾之要药。
使君子:为治蛔虫病之佳品;为治小儿疳积之要药。
大蓟:为治血热妄行之要药。
小蓟:为治血热妄行及疮痈肿毒之要药。
地榆:为治血热出血特别是下焦出血之佳品;为治疗水火烫伤之要药。
三七: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要药。(为伤科要药。)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治疗血瘀气滞之要药;能“上行头目”也为治疗头疼要药。
郁金: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
虎杖:为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
茜草: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白及:为收敛止血之要药。
艾叶: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也为安胎要药。
丹参:为妇科调经常用药。
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活血化瘀止痛之良药。
红花: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要药;也是妇产血瘀病症的常用药;并为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
牛膝:为治疗经产病之要药。
益母草:为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
桃仁:为治疗肠燥便秘、肠痈、肺痈之佳品。(为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病症的常用药。)
半夏: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
旋覆花:为治肺胃气逆之要药。
瓜蒌:为治热痰之胸痹之要药。
百部:为治疗新久咳嗽之要药。
川贝母:为治疗热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药。
浙贝母: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
杏仁:为治疗咳喘的要药。
代赭石:为重镇降逆要药。
石决明:为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
羚羊角:为治心经热盛神昏谵语之佳品。(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
钩藤:为清肝息风止痉之要药。(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
天麻:为治肝阳眩晕之要药。(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
麝香:为开窍醒神之良药。(为醒神回苏之要药。)
冰片:开窍回苏之要药。
牛黄:为清热解毒良药。
黄芪:为补中益气要药。
白术:为补气健脾要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鹿茸: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的要药。
人参:大补元气,为救脱要药(为拯危救脱的要药;为补肺的要药;为补脾的要药)。
山药:为平补气阴之佳品。
杜仲:为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为治肝肾亏虚胎漏胎动之佳品。
益智仁:为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
蛤蚧:为治肺虚喘咳,肾虚作喘之要药;为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佳品。
当归:妇科调经之要药;内科补血之佳品(为补血之圣药,妇科补血调经的要药)。
乌贼骨:为妇科之良药。
熟地黄: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为补肾阴之要药。
阿胶:为补血要药;为止血要药。
何首乌: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
五味子: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
山茱萸:为平补阴阳之要药;为固精止遗的要药;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