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扬华 :砍柴禾

 老鄧子 2022-07-05 发布于海南

图片

    我十二岁就开始上山砍柴禾了。

我家做饭、取暖用的燃料一直是柴禾。所谓柴,树木及枯枝,系木本植物,所谓禾,草料等,是草本植物。我家住在当阳漳东平原地带,能做柴禾的资源甚少。每年的稻草只够牛作越冬饲料,生产队将小麦、高粱、玉米秸秆和棉梗,都分给社员当柴禾烧,仍然仅够作半年的燃料,我们家烧柴自然也常常处于拮据状态。

为了解决柴禾供求紧张的矛盾,除了在附近捡点树枝树叶、砍点质地坚硬的野草弥补外,大量的是靠到远山砍茅草来维持一年的炊烟。

由此我从九岁起,循序渐进,开始在家附近砍柴禾,一般都是到红胜、丁场的田埂地头路边、河堤沟沿堰塘等割狗牙根、棒头草、水游草之类的,然后用竹夹担挑回去,离家都比较近,一两公里而已。深秋,我们也会到林间,用竹杷木杷子薅些树叶子晾晒干了再拉回家,将它当烧柴,以缓解烧柴不足的窘迫。

十二岁正式出道加入上山砍柴禾的行列,开起了砍柴禾生涯。那时砍柴,冬季居多,去的地方也很远,多是到离家三十华里外的邻县荆门的苏家场和本县二十里地的香炉山,来回要一整天。长辈们常说,一天一担柴,不黑不回来,就是说去得远。

砍柴要走得早,不然天黑了,挑着一担柴还没有摸进门。往往是头天就在准备砍柴的事儿了,约伙伴,上坡下岭好有个照应;“磨刀不误砍柴工”,上了锈的刀也要认真地磨一磨,老古话是没有说错的;扁担也从墙角找出来,压一压试一试它的弹性;还有钩绳,看它是否依然结实,否者就要赶快换新的;使用独轮木车的仔细检查一下车轴,加的润滑油。

第二天回家晚,要带足吃的喝的,当天晚饭时就要把第二天的中饭的原材料准备好,以备明早加工;晚上也要早睡,把火笼里的还烧得旺旺的火退去了,单留一点火星,罩上一只水壶,烧上早上起床时的洗脸水。

天不亮,我们就起床,简单洗漱后,快快吃下大人们为我准备的早餐,带上头天收拾好了的镰刀、钩绳、扁担或独轮车及中午的饭菜,从各家各户走来,不约而同地自发走到一块,沿着被露水打湿的弯弯曲曲乡间小路,披星戴月,“浩浩荡荡登路程”。路上砍柴的人,肩上扛着一根扁担如枪似的,扁担上撅着一个包袱,包袱里是带的干粮,一路路的脚步声吵醒了沉睡者的梦,自制独轮木车像公鸡一样,始终“咯吱”、“咯吱”叫个不停,响彻在宁静的夜空。看一看窗子,仍是透着灰白的月色,而笼里的鸡也仿佛被惊醒了,拍打拍打翅膀,叫起来,于是鸡叫声一传十,十传百,全村的鸡都叫起来,仿佛为砍柴的人奏着出征的战歌。

天还是麻麻亮,寒冷的晨气如两把刀,剜得人流着两柱鼻涕,走两步,擦一下,鼻子擦得如红萝卜。大伙依然精神抖擞地行走着,个个口中冒着热气,一边走还一边相互招呼。一路上,你一言,我一语,偶尔还有人哼上几句样板戏的唱腔。

 不知不觉说笑中,一眨眼功夫,丁场过了,刺庙子岗到了,苏家场也到了。这时,天才蒙蒙亮,我们立即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迅速分散消失在各个山头上。

上了山,抹去脸上的汗水,回头一望,那太阳才出山呢。平时须仰头而望的日头这时可以低头看它了,似乎比仰望时的形象小多了,像谁家遗留在山顶的一个老南瓜,原来自己站到一个高度,同样的东西就有了许多的不同。

据说原先进山砍一担柴是极容易的。进了山林,横着一棵棵枯死的松树,躺着一筒筒干枯的栎树,七剃八砍,很快就可捆好一担,挑起就可下山。后来砍柴的人多了,国家又封山育林了,柴就难找了,所以我所参加的砍柴实际是砍禾,即茅草也。

中午时分,红日当空。估计砍下的柴禾分量足够了,我一边不断翻晒被露水湿透了的茅草,一边准备吃午饭,午饭是米饭,炒茄子、缸豆、咸菜之类,实在太饿了,“三下五除二”,狼吞虎咽,就给“报销”了。此时,精神开始放松,找个荫凉处静静地坐在山坡的岩石上,或者干脆舒展四肢躺在松软的草地上,瞅着青山绿水,眺望着连绵无尽、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山山岭岭,倾听着从峡谷那边传来的悠长的时常还是透着苍凉的荆门山歌,人会静下来,心也会安宁下来。不过全没有如今向往的坐看蓝天白云、享受阳光草地,任凭微风拂面的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的感觉,也更没有如今会由此联想人生的意义、劳动与人的关系,大自然的风雨和人世间的沧桑,人的有为和无为……

那时,人还太小,懂得太少,只知道,砍茅草可以多烧几顿饭,可以多盖几间猪栏屋;即使现在身处当时的处境也没有情绪去想那么多——存在决定意识啊!

捆茅草,装担、装车。远处不时传来同伴呼唤的吆喝声,不一会,我们像游击队一样从各自阵地“鱼贯而出”,汇入了砍柴返乡大军的洪流之中。

又是一年的冬天来临了,我们移地到香炉山继续砍柴禾。它在当阳与荆门之间的绵长的山脉中,朦胧的早晨,远远望去,如卧在天边的一头巨牛。它之所以叫香炉山,是因为山上原建有一座古刹,有些石炉石碣什么的。主要原因是取其形似,从脚东港看去,其主峰突起,还真的像个香炉,上面还隐约缭绕着些烟雾。特别是早晨日出的时候,看得最真切。

清晨,当太阳刚刚从香炉山上冒出来的时候,我们已到香炉山。香炉山又叫绿林山。据传西汉末年京山人王匡、王凤发动绿林起义的地方,就在这里。南北朝的西魏时期还曾用“绿林”作过二十四年的当阳县名。此时的香炉山树木凋零,荆棘灌木残落,草丛一片枯黄。站在香炉山的主峰,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荆门的周集。雾霭退去,远处的龙泉水库、何场映人眼帘,山西面的绿林山、勤民、玉林、脚东港几个村清晰如画。

初升的太阳把山下的房子、田野、枯树、小河着漆似地刷上了一层亮光,不知是谁家的鸡长长地叫了一声,遥遥地从山下传来,似吹来的一丝凉风。我看见山下的房子都小得如一粒石子,同伴却进林子去砍柴了,听不见砍柴人的说话声,只有镰刀砍在茅草上“嚓嚓”的声音。

又是正午了,山中已起了风,风吹过松林,便像有无数的藏在林中的兽们在齐声低吼。日已西斜时,我们才从林中钻出来,挑着一担柴禾下山了。

返回的时间最难熬。柴禾越来越重,衣服已汗湿几次了,额上一摸,像粘着一层沙子,那是无数次的汗水形成的。犹如长跑后半程,体力下降,太阳又把大地烤得发烫,车子也没有来时叫得欢,有点“老牛拉破车”的感觉,一切显得沉闷。腿打颤,恨不得将肩上的一担柴丢掉。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砍柴,那是1970年国庆节,不到十二岁的我,个子太小,用独轮车装柴容易挡住视线,只好用扁担、钩绳挑。那次,我砍了十二小捆茅草,约百十来斤,开始起步时,自我感觉还可以,我挑着一担柴,颤悠着快步走着,追赶着前面的一担又一担的柴,在挑柴的人群当中,如窜动的火。

行走到刺庙子岗就感到口渴难忍,腿子像灌了铅似的,全身乏力。刺庙子岗古称乱石山,北靠绿林山脉,西临老丁场集市,环以三冲水库,貌不扬却险峻,山不大而有名。我早上去时雾霭茫茫,什么也看不清。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血战乱石山就发生在这里。元朝末年朱元璋、陈友谅等人起义。陈友谅觉察到朱元璋其人不凡,有帝王之相,若不早除,必为自己今后称霸的最大障碍。他设下圈套,在乱石山建百梁楼,办兴隆会,召集各路反王聚会议事,于席间用毒酒杀死朱元璋。陈友谅的诡计被朱元璋等人识破,当堂同陈友谅展开搏杀,此时埋伏在山下接应的西吴人马也冲破围墙,杀上山来,与朱元璋等人会合,把陈友谅打得大败。战后的乱石山,庙宇尽毁,榨刺石块漫山遍野,后人把这座山叫作刺庙山,又叫刺庙子岗。

我伏在道旁的水沟里胡乱喝了点水,疲惫不堪的我躺在岗上休息片刻,仰望刺庙山,没有心思欣赏。忽然想到“少年不知愁滋味”也不准确,那是真没有遇到愁吧,刺庙子岗朱元璋陈友谅与我有啥关系,回家是我当下的任务。我收拢思绪,丢下四捆茅草,振奋精神,继续前行。

尽管我前几年就在附近“实习砍草”,为真正上山砍柴禾奠定基础,积累经验,但无论如何对这次上山砍柴如此之艰难是意料之外的。我的双手都反搭在扁担上,像架喷气式飞机似的,每挪动一步,都像是向生命极限挑战,挑到家时,仅剩四捆茅草,不到四十斤。第二天,我在家整整躺了一天。

岁月沧桑,至今,我肩上还留下“肉包”,那是特殊时代留下的特殊印痕,也是“久经考验”的象征。那年月砍柴禾的艰辛不仅仅是我一个人,不值得矫情,家家户户都这样,只是像我父亲和大爹在单位上班,虽然经济上略为宽裕点,但“留守”在农村的母亲大妈和孩子们这样的“半边户”,劳动强度就大多了,要干男劳力的农活。每年冬季,母亲大妈有时也与我和堂弟上山砍柴禾,那年,母亲有孕在身,也还和我们一同去了。

当然,艰难的时候,也得到同学和乡亲的帮助。有几次是我跟着同学姚以林进山砍柴禾的,他大我两岁多,力气大,砍柴有经验。我砍得慢时,他就帮我砍,实在挑不动时,他就帮我挑一段路。偶尔遇到生产大队的牛马车,师傅们也让我搭乘一程。

冬天在一天天地过去,而屋场里的柴禾是越码越多,终于堆成了一个大草垛子,一年里的柴米油盐的柴,也就有了着落。我们来取柴时,望着这一捆捆柴,就会记起这担柴禾是在哪里弄的,那担柴禾是在哪里砍的,弄这担柴禾时不小心砍伤了自己的手,至今还有一个疤;为弄那担柴,是又干又饿,在一个死水坑里喝了几口水,拉了几天的肚子;有时也会和堂弟徐之鹏、郭扬贵等小伙伴互相比一比,哪个砍的柴禾多。

望着那屋场堆放整齐的柴禾,也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到年关时,那砍柴的事情也就结束了。我的屋场里码的新茅草,像新起的一幢的房子。一场雪,将那柴禾盖住了,最寒冷的时候也就到来了┄┄。

砍柴禾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我也年逾花甲,但回忆起当年那个砍柴禾的少年,我始终觉得那段生活刻骨铭心,砍柴的日子既是痛苦的日子,砍柴的日子又是幸福的日子。

---------------------------------------------

-------

编审:阎雪君       主编:王炜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