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问答式的对话​——《看呀!》赏析

 石头052631 2022-07-05 发布于河北

哲学问答式的对话——《看呀!》赏析

《看呀!》中盲童莱乐对桑索先生说:“和我说说太阳、雪……大海、石头、夜晚的样子吧?”桑索先生会怎么描述呢?莱乐是一个盲人小女孩,桑索先生则是一个拥有健全五官的成年人。桑索先生用眼睛去看这个世界,而莱乐除了不能用眼睛,她能用耳朵、鼻子、舌头、指尖,还有想象力去“看”这个世界。

一、哲学问答式的对话

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图画书,只有两个主人公,桑索先生和盲童莱乐,由莱乐提出商讨的问题,然后分别作出解答。这两个人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正常人所看到的世界和盲童所感知的世界。这里盲童不仅没有一丝的悲情,还对这个世界由衷地发出赞叹,从始至终都洋溢着见证神奇的欢快。

作品采用哲学问答式的十组对话来推进故事发展,桑索看似像有点严肃的教书先生,而莱乐则活泼可爱、精力旺盛。桑索先生每次都瞪大眼睛, 笃信地解释着这个熟悉的世界,他坚信:“我们只能用眼睛才能看清这个世界。而盲童莱乐却闭着眼睛,揪着耳朵,吐着舌头,很开心地说:“我们也可以用耳朵看世界,还能用鼻子,用舌头,用指尖。当然还可以用想象力!他们看待事物的分歧是观念性的,并由此对具体的事物有不同的认知。

和我说说树的样子吧!桑索先生说:“树有坚实粗壮的树干,树干上长着许多树枝,树枝上长着树叶。”莱乐说:“树是长满伤疤的精灵,总是做淘气的鬼脸,还会给你讲很多故事。”

和我说说太阳的样子吧!桑索先生说:“太阳是天空中一个会发光的球。太阳能散发光和热。” 莱乐说:“太阳是散发光芒的女王。她笑着向你眨了眼睛,你也朝她眨了眼睛。”

本书采用10组一问两答的方式,通过盲童莱乐和桑索先生不同的回答,让我们感受那些寻常事物在不同感官下的迷人之处。莱乐虽然看不见,但她运用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想像力,在她的心灵中体验并为我们描述出一个更加美妙的世界。

这个世界对盲人关上了一扇窗,但又激发出另一扇窗。眼睛之外的其他感官让他们得以用他们的观点感知认识周遭世界,这倒反而让他们拥有超乎寻常的疯狂的想象力,且表现出更多的差异性和多样化,这是正常人所不能比拟的。

二、巧妙折页设计

全书采用折页的新颖设计形式,将莱乐提出的问题和桑索先生的回答放在显而易见的折页外面,把盲童莱乐自己的回答隐藏在折页之内,需要打开折页才能发现里面更精彩的世界。

全书共有10组对话,每一组对话都有一个折页,等同于两页,内外翻页让一问二答做到了合二为一,而画家在每一组画面中内外翻页的结合处,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同样的形状,但合上与摊开却发生着变化。

比如:

在树这一页,合上是树杈的一部分,摊开却是伤疤;

在太阳这一页,合上是太阳的一部分,摊开后成了女王的王冠;

在雪这一页,合上是雪球的一部分,摊开后成了画家调色板的一部分;

在雨这一页,合上是乌云的一部分,摊开成为一个翅膀尖;

在草地这一页,合上是草地的一部分,摊开是仙女翅膀的一部分;

在影子这一页,合上是影子一部分,摊开是巫师尖帽的一部分,且做到了交叉与互补;

在火这一页,合上是火苗一部分,摊开是烟雾的一部分;

在大海这一页,合上是章鱼一部分,摊开是巨人的头发的一部分;

在石头这一页,合上是石头一部分,摊开是有趣老人的一部分;

在夜晚这一页,合上是月亮的一部分,摊开是优雅女士外套的一部分。

作者非常精巧的视觉设计,既有乐趣,又颇有寓意,让小读者体验到不同视角的,由此感受到不同的意义。

下图是一个折页的拆分,左为合页,右为翻页。看到雪球的一部分成了画家画板的一部分。

三、听莱乐的描述,你会爱上这个世界

在桑索先生看来,树、太阳、雪、雨、草地、影子、火、大海、石头和夜晚,主要由其视觉可见的物质元素构成了其特征,想必大家对他的描述都没有太多异议,这是我们视觉内的客观存在。但盲童莱乐却对此迥然不同,她看不到眼前的存在,她只能让自己的耳朵、指尖、鼻子和舌头去听、触摸、去闻和品尝,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她丰富的想象力。

对正常人来说,大家都为之熟悉的认知,这里不再赘述。重点是来见识盲童莱乐提出的问题和感受。

1、和我说说树吧!

桑乐先生说:“树有坚实粗壮的树干、树干上的许多树枝、树枝上的树叶。”描述清晰而严谨,但在盲童莱乐看来,“树是长满伤疤的精灵,总是做淘气的鬼脸,还会给你讲很多故事。”莱乐坐在树杈上,用手抚摸着树干,她用手的触觉感受到树干、树枝的质感与纹理,认为树就是长满伤疤,她用听觉感受到树发出的声音,而当她专注于想象时,内心呈现出这是个小精灵且做着淘气的鬼脸,还会给你讲很多故事。这样树不但有了生命,而且有灵性、有情感,可以与人产生愉快的互动。

大树的折页合上时,白色背景下是常人眼中的绿色,桑索先生躲在树后也被绿色所感染,让小读者看到了躲猫猫。而翻开折页大树与背景进行了反转,背景为绿色,树干则是白色,且上下无规则地排列着大小三角形的小伤疤,叶子也在空中舞动,发出沙沙的声音。但折页内外都以绿色为主色调,包括人物的涂装。而桑索先生和盲童莱乐都是卡通的造型,区别在于后者是简笔勾落,前者用大色块描绘,但都是电脑作画。

2、和我说说太阳的样子吧!

桑索先生仰视着天空,他认为“太阳是在天空中会发光的球。太阳能散发光与热。”而对莱乐来说,太阳是散发光芒的女王。她笑着向你眨了眨眼,你也朝她眨了眨眼。太阳天空照太习以为常了,莱乐用肚皮感受着太阳光芒的温暖,而在莱乐的想象中太阳就是散发光芒的女王。由于她感受到太阳光的温度,她体验到那份温暖,她笑着朝太阳眨了眨眼,自然也认为太阳女王也是如此。她想象中的太阳女王头戴散发光芒的王冠,一只眼闭着,而另一只眼睁着看着自己。她把太阳人性化,这是否已经超出了正常人们的认知呢?当然在童书中也把太阳比喻成太阳公公。

这种折页方式让小读者在两种情境下,在翻页间产生巨大的反差效果,且有别有洞天的意境,更感觉到盲童想象的微妙和童话般的浪漫。

暖色调的黄色给人以温暖和活力,有大自然与阳光的内涵。

3、和我说说雪的样子吧!

在桑索眼中,“雪从天上落下,由成千上万片白色的小碎片组成。雪带来了寂静和湿润。”从来源到形状,再到给大地带来的影响。白雪让孩子们心情愉悦,沉侵在雪地中,堆雪人、打雪仗和滚雪球。而莱乐却是另一番感受,“雪是一位安静的画家,他默默地将冰点涂画在大地上,并对它们施了魔法。”她联想到主宰大雪的是一个人,是她任其在天空中涂抹,让雪花飘飘。她还摸到了雪人,认为这是它施展了的魔法。

每个翻页的人物造型与情景很搭,桑索先生身穿防寒服,手戴棉手套;盲童莱乐头戴棉帽,颈系围脖,脚穿雨靴;画家全身浅色搭配,有虚幻缥缈之嫌,头发和胡须多尖角,很有锋芒和不凡。

4、和我说说雨的样子吧!

桑索先生说:“雨是由无数水滴组成的,从云朵中滴落在地上。”通过他对雨水的描述,也让小读者对自然的现象有了一个简单的科普认知。莱乐看不见水滴形状和雨天的状况,但她靠指尖的触觉感受到下雨了,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雨是一个有趣的家伙。他总是轻轻地推你,希望能和你还有芬芳的花朵们一起跳舞庆祝。”莱乐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白胖胖的小飞人,背着云朵翅膀,笑哈哈地看着身穿雨衣站在雨中的莱乐,而莱乐则用手感受着雨点的冲击,就像是有人在推她和他共舞。

5、和我说说草地的样子吧!

桑索先生和我们都认为,草地就是小草和鲜花生长的地方,当然也有许多动物也生活在此。桑索先生还特意俯下身段蹲在草地中,用手拨动草叶,鼻子嗅着草叶的味道。而莱乐则躺在草地上,用全身体验着草地的温柔,而她认为草地就是个神采飞扬的仙女,她在你的脚趾间挠痒痒,还让露珠从你的指尖滑落。她想象中的仙女,与一棵鹤立鸡群的草融为一体,颤抖着草尖,一滴滴水流淌在莱乐的小脚丫上、指尖间。原本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让莱乐赋予了灵气和美感,而她则非常惬意地沉醉其中。

小读者从中你可受到了何种启发?你是否也有如此的想象呢?

6、和我说说影子的样子吧!

在阳光或灯光的照耀下,形影相随小读者也许不陌生,但影子是黑色的,它看不见太阳。只因被物体遮挡。桑索先生背着手看着自己的黑影,显得很好奇。黑白的背景或许是一面墙,影子的弯曲是必然的,不妨试一试。而莱乐却说影子很神秘,就像一个巫师,形影不定。戴着高帽的巫师,手拿魔法棒,全身放电,施展着魔法。莱乐背对读者的身影,在光线的映照下,影子是白色的。当然影子不会是白色的,这是她内心的幻想。她眼前是一片黑暗的。

这个折页非常巧妙的是,巫师的帽尖与黑色的影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看出作者的巧妙之处,也费尽心机。

7、和我说说火的样子吧!

看用石头围起的那堆火,桑索先生认为,“火由许多闪烁的火焰组成,它炽热又明亮。”看来桑索先生很喜欢火,看着燃烧的火星升腾在空中,为其股掌欢呼。但在莱乐看来,火就是一位活泼的舞蹈家,火星在她手中跳动,她把燃烧后的烟雾制成了连衣裙,还有帽子,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响声灵活地跳着舞。莱乐蹲在地上,几段木棍在其左右,她想象着木棍被燃烧后的火的形状和温度,她侧着耳朵听着这美妙的声音。

背景为枣红色的,衬托着火势,而闪亮的火花被赋予白色。

8、和我说说大海的样子吧!

桑索口衔着一根通气管,潜入大海中。由此他说大海是一片有许多动植物生活的巨大的水域。海水很咸,波涛汹涌。一只蓝色的章鱼徜徉其中,大海的颜色用白色的底色来暗示,说明大海的无边无际,而动植物则被描述为蓝色的,反而又认为这是大海的颜色。

而莱乐却不这样看,她穿着脚蹼游弋在大海中,她感受到大海是一个喜怒无常的巨人,有时暴躁,有时狂野,有时会温柔地让你品尝咸味的吻。这个躺在水中的巨人与莱乐做了一个飞吻的动作,而头发如同海底的藻类,还热情地张开怀抱。是不是莱乐的感受更加浪漫呢?

9、和我说说石头的样子吧!

桑索坐在一个凸起的大石头上,感受到石头的温度是冰冷的,颜色是灰色的,表面很粗糙。他还看到一只海鸥蹲在石头上,目视着自己,觉得很有趣。而对同样坐在石头上的莱乐来说,石头却像是一个有趣的白发老人,脸粗糙又有棱角,他藏着什么秘密呢?恋人的身影,猎人的踪迹吗?

10、和我说说夜晚的样子吧!

当夜幕降临时,一弯明月高悬夜空,还有闪耀的星星伴随着它,时间跨越从天黑到黎明。桑索为此躺在床上看着一本图画书,而这正是莱乐的想象画面,至此他们产生了某种契合了吗?窗户、床与桑索,还有月亮都是蓝色的填充,相反把空间衬托出白色。而莱乐的想象却是温和的,她认为夜晚就像是一位优雅的女士,她躺在她的身上,感受到她穿着的一件丝绸般光泽的外套,她带走了白天的嘈杂,这让莱乐很惬意,安眠其中。

纵观正常人与盲童的差异,我们可以用耳朵看世界,还可以用鼻子,舌头,甚至用指尖,当然也可以像莱乐一样用想象力,但眼前看到的似乎屏蔽了那种天然的想象。而盲童莱乐却不同,想象成为她思考的主导。

11、桑索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最后一页,黄色的画面温馨又温暖,形象又直观,桑索与莱乐亲密地站在一起,让我们体会到对盲童的关爱。

桑索先生最后完全接纳了莱乐的方式,“我们也可以用耳朵看世界,还能用鼻子,用舌头,甚至用指尖。当然还可以用想象力,就像莱乐一样。”

翻开折页的大图则展示出大家共有的想象力,当然这突出了莱乐的想象,因为这让她感受到世界的奇妙。

面对莱乐对世界的认知与想象力,你认同吗?桑索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手摸着下巴。陷入沉思。显然他认同了莱乐的看法。

四、整体的色调与语言

这本书的色彩处理相当简洁,都是用电脑制作的大色块,每一组对话都只使用一种色调,比如桑索先生和莱乐谈论树时,用的是深绿色;谈论太阳时,用的是金黄色;谈论雪时,用的是浅灰色;谈论雨时,用的是深蓝色;谈论草地时,用的是草绿色等等,这种色彩的处理或许更多与综合的感受有关,而不是仅仅依凭视觉。

桑索先生的回答言简意赅,有某种教科书的意味,更是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标准答案。

相比莱乐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简明却带有童话色彩,可爱之外犹令人印象深刻。让读者不禁刮目相看,甚至有些羡慕而不是同情

掩书自问,我们会发现,桑索先生所说的: “火由许多闪烁的火焰组成,它炽热又明亮。”类似的论调,是因为拥有正常的视力并过于依赖它,反而抑制了通过其他感官通道去感受世界的能力,甚至因此削弱了我们的想象力。而对于盲童来说却走了另一条路线,借助更为活跃的想象力,抒发了对美好与神奇的向往,莱乐描绘的事物是丰富多彩的,词汇更为丰富,语言表达更为生动。

当然,作者是从另辟蹊径的角度,采用对比的方式,让小读者对世界有一个重新的认知和感悟的方式,让他们的内心更加丰富,不再默守陈规。

五、只有眼睛才能“看见”事物吗?

整本书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完成,同时在书后辅以盲文,让盲童同样从桑索先生和莱乐的描述中收获到重要的信息,这样让他们将桑索和莱乐的信息综合起来,对世界的认知将更为完整,因为前者是客观而冷静的,后者是主观与想象的。

只有眼睛才能“看见”事物吗?显然不是,这个故事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盲童莱乐对每一个事物的描述都充满了想象力,用拟人、比喻、通感等多种表达手法,丰富而生动。启发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本汉字+盲文绘本,从内容上启迪了视障儿童的心灵,帮助他们打开了“看”世界的窗户,让他们能够“以手为眼”,自己去阅读一本写给孩子的图画书。

六、事物的本真

桑索先生和盲童莱乐对十种自然现象的描述,哪个更真实?哪个更接近事物的本真?显然是桑索先生。而莱乐的描述更抽象、更虚幻,更发自想象。既然这样,你更喜欢谁呢?这两种描述冲突吗?

回头看,两者的描述都是真的,只是判断的标准不同,各有各的标准。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也不必以违背真理的评判做判断。显然莱乐描述的事物都是有情的,符合“万物皆有灵”的论述,譬如:树是长满伤疤的精灵、太阳是散发光芒的女王、雪是安静的画家、雨是有趣的家伙、草地是神采飞扬的仙女、影子是神秘的巫师、火是活泼的舞蹈家、大海是喜怒无常的巨人、石头是有趣的老人、月亮是优雅的女士。

莱乐把万物都人性化,赋予他们美的灵感与外在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盲童莱乐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更接近世界的本真面目,而正常的成人已经被外在形式所遮挡,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所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参考的对这个世界不同视角的思考和解释,科学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都丰富了人们内心的感受,如果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物质与意识的问题。这也是看待世界的两把尺度。而对小读者来说,能够开启想象力的翅膀无疑也是一件不可估量的美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