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缜: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

 梦想童年594 2022-07-05 发布于江西

范缜(约450~约510)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哲学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少孤贫,曾就学于刘瓛。刘瓛学术地位很高,颇有声望,门生大多是"车马贵游"的权贵子弟,锦衣玉食,狂妄自大。范缜在从学的数年中,经常布衣草鞋,步行攻读,但却并未因此自卑自愧。 相反,他生性倔强耿直,不肯向权贵低头,敢于发表"危言高论",同窗士友都畏他三分,因而他也受到众人的疏远和冷落。

范缜博通群经,尤精“三礼”。情质直,好危言高论,不流于俗见。仕齐、梁,先后任宁蛮主薄、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中书郎等职。为宜都太守时,“性不信鬼神”,对一些神庙,“乃下教断不祠”(《南史·范缜传》)。

为晋安太守时,“在郡清约,资公禄而已”(同上)。哲学上继承并综合了魏晋以来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对佛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范缜: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

初在南齐竟陵王肖子良西邸时,即发表反对佛教因果报应的理论,“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同上)。退而论其理,著《神灭论》“此论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同上)。

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发动王公朝贵64人,并著文75篇,围攻《神灭论》,结果无以析期锋。

范缜: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

主张元气自然论的偶然论,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论,认为“陶甄禀于自然,森罗均于独化,忽焉自有,恍尔而无,来也不御,去也不追,乘大天理,各安其性”(《神灭论》),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偶然的。并举例说,“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类溷之中”因此,“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竞在何处?”(《南史·范缜传》)在形神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命题。认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神灭论》),指出“形”与“神”是“名殊而体一”,“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同上)。并把形神关系喻为的关系,认为“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存?”(同上)其说克服了通过唯物主义者视精神为特殊物质——“精气”的缺陷,有力地批驳了佛教精神不灭的学说。

范缜: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

揭露佛教的危害性,认为“浮屠害政,桑门蠹俗”,佛教流行,使“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泥木”(同上),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其“无神论”思想对于后来无神论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南史·范缜传》载,原有文集15卷,而《梁书·范缜传》则说有10卷已佚。其著作《神灭论》、《答曹思文难神灭论》载《梁书》、《南史》和《弘明集》中。清严可均《全梁文》辑录有全部佚文。

文献摘自——《人类文化遗产宝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