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进拴|水墨汀溪游

 智泉流韵原创 2022-07-05 发布于河南

郭进拴|水墨汀溪游


郭进拴|水墨汀溪游


郭进拴|水墨汀溪游

郭进拴|水墨汀溪游

郭进拴|水墨汀溪游

在中国,我们发现了安徽宣城--皖南最后一片原生态"天地净土";在宣城,我们发现了水墨汀溪--背靠国家级"千年寿纸"原产地;在汀溪,我们发现了能量天地--地处绝佳的"北纬30°"能量带,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分步构建"两不厌"休闲游、"原始森林"探险游、"桃岭生态"养生游等三大"主题景区"。首期打造的"两不厌景区",开发注重"生态、野趣、低碳"三大理念。以静态体验--传统经典"国学文化"及天地健道"守岁文化"相契合;动感体验--着力打造诸如最酷南山"第一漂、第一飞"等动感体育游乐项目。

这里,十万亩原始森林,乃是江淮大地上仅存的原始林区,是中亚热带东北部最后一方"绿色净土"。

这里,它拥有人类长寿四元素"阳光、空气、水、磁"的基本能量值,近似世界公认的五大长寿村,身临其境更具磁场感应。

这里,让您体验户外运动的魅力、挑战自然、挑战自我极限、放飞身心的无穷乐趣。

这里,是一个集青山绿水、林海茶园、奇花异树、怪石深潭于一体,四周云蒸霞蔚,溪河流淌,宛若一幅上乘水墨山水画的绝版境地,且极具观赏与体验价值。由"五行柱、子午流注图、十二时辰信条"等健道经典"寿岁文化"元素组成的子午廊、南山亲水栈道、品安徽名茶"汀溪兰香"的两不厌茶坊、"南山幽谷"中戏水等景点组成,全程4.2公里。在皖南泾县大山里,有个叫汀溪的小镇。这是一处很原始的地方。山,是亿万年前的山。林,是亿万年前那片林。就连涓流不息的水,也保有她刚从地下涌出时的模样。原始的景色,鲜有人为的取舍与雕琢。要是说有什么人为修饰的地方,可能就是文人们在她的前面添上了“水墨”两个字。所以,在宣城通往泾县的公路上,隔不多远,便有一块褐色的木牌,上面标识着“水墨汀溪”的距离和方向。

其实,汀溪并没有辱没“水墨”这两个字。这里的青山绿水、林海茶园、奇花异树、怪石深潭,可以说这里的一花一草,就连那条静静的溪水,都显示出她们应有的本色。树叶的苍翠,竹林的鲜绿,以及溪水的清碧,甚至于溪流中的每一块石头,尽管形状各异,色泽不同,也都有着各自应有的位置。

郭进拴|水墨汀溪游

就像一位远古的仕女,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那样。无论是静躺在水中,还是散落在岸上,都是如此。如若捡拾起一块,亦或是投出一块,再看上去时,便没有那么自然了。反正,在汀溪,就一个字,“纯”。对,一个纯字用在她身上,确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车行至汀溪风景区,山风徐徐拂面,空气里多了许多湿气。放眼望去,一条清澈的溪流,顺着山势,欢畅地奔流而下。那因水急而形成的漩涡和浪花,就像少女笑颜上绽放的酒窝,强烈吸引着我们。于是,我们迫不及待,直奔南山第一漂,两人一皮筏,开始漂流。坐在皮筏上,溪水触手可及。清澈见底的水流,时不时溅起朵朵洁白的浪花。漂至陡坡时,浪花调皮地探入脑袋,放肆地亲吻我们的衣衫和身体,惹得美女们尖声大叫,笑声在空谷回荡。循声仰望上空,只见陡峭的山壁直插天宇,近峰巍峨,远峰叠翠。

而乳白的云雾又似一条轻盈的纱巾 ,系在山峦的脖颈上,给雄伟的群峰平添了些许朦胧与神秘。皮筏顺波漂浮。入眼的,是碧空白云,峰峦苍翠;入耳的,是溪水叮咚,翠鸟声声。此等景致,如何不叫人心旷神怡呢?漂了一程,忽见壁上有朱漆题的三个大字“两不厌”,想必题字者是引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诗句。李白的“相看两不厌”,抒发的是独坐寂寥之情,而我看不厌汀溪山水,是愉悦欣喜之意,想汀溪山水看我这个热情的游客也应如是吧。正兀自遐思出神,却已到了南山第一漂的终点。原来,不知不觉中已漂流了半个小时,千曲百转间已观赏了山神水韵。这岂不是又应了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境? 结束了漂流,稍作憩息,我们便沿着石子铺就的步行小道返回。经幽谷道,过天颐道,到南山子午廊。一路上,清澈的溪流伴我们同行。

或许是漂流时与她有过亲密接触,现在看她,于倾心喜爱之中又增添了三分亲切。而汀溪水似乎也与我们颇有默契,一路相送,依依惜别,情深意重,令人好不感动。十里古道,林径幽美。这时,天空飘起了丝丝秋雨。踏着潮湿的青石小径,心中诗意顿生。淅淅沥沥的雨丝,轻敲着溪畔光洁莹润的鹅卵石,平仄着唐诗宋词的韵律。映入眼帘的,是苍翠欲滴的绿意。

这浓浓的绿意,和着记忆里汀溪兰香的茶香,和着秋雨敲石的平仄,从视觉,从嗅觉,从听觉,紧紧地将我们包裹。此般意境,让游客焉能不醉? 忽然想起王观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诗句来。这初秋的汀溪水,可不就是眉目盈盈吗?这雨后的峻峰翠峦,可不就是眉峰颦蹙吗?“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汀溪啊汀溪,来年春天,我还要携友再来,细细把你赏遍! 时值仲秋,又非节假,游人自然不多。这倒让沉静的山谷少了些许喧扰。按照几位返回的游客的建议,我们先乘电瓶车到山顶,再徒步游览下来。站在高处放眼望去,群峰环绕起伏,竹林葱茏幽翠,一条清澈的溪流,顺着山势,蜿蜒而下。大约是枯水季节的原因,溪水很浅,这教那些做着漂流生意的人,断了一份财路。溪水竹林相伴,水声风声随行。一时间竟然难以分辨。山谷中的道路并不好走,都是些用鹅卵石或石块随意铺砌的步道。但真的走在上面时,心中却有一种别样的安适。


这份原生态的风景,美得令人心旷神怡。尤其是从山梁上瀑洒下来的竹海,倒映在水中清晰可见。山风拂面,空气里又多了一份湿润的气息,吹在脸上,就像江南女子的脾性,柔柔的,悠悠的,既缠绵,也悱恻。山风吹过,涌起万顷绿波,顺着山势,一直连绵到视线的尽头。比那名家笔下的水墨山水画卷,还要美上许多。蓝天中的一片片白云,在溪中漂浮,如若轻烟拂涟。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流动的不是溪水,而是一朵朵白云。侧耳倾听,隐约间还有一阵阵忽管忽弦的乐声,使人陶醉其中。远处山峦上五彩缤纷的秋叶,与眼前鲜翠欲滴的竹海相得益彰。连同俯首低眉静思的溪水,都无不充盈着秋日中的禅意。悄无声息的,就把这个秋天渲染的色彩斑斓了。


沿着溪水,一路下来,在一块巨石的转角处,我停下脚步。幻想着能与上游那朵雪白的浪花重逢。其实,我也说不准,这份等待,最终会是同自然间怎样的一种对白。水中央的巨石上刻写着三个红色大字,繁体行草,初时并未认出来,直到转过弯,来到山坡上一个叫“两不厌”的茶坊,才恍然,巨石上的那三个字正是“两不厌”。看来给此处命名的人,那会儿想到了诗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而“两不厌”正是取自诗中“相看两不厌”一句。“儒风送雅韵,溪水煮禅意”。地处旅途过半的“两不厌”茶坊,正好为疲惫的游人提供了一处小憩之地。头上白云绕,脚下绿水淙流,恰适饮茶。在你守着一盏清茶,于茶香袅袅里,让美妙的时光慢下来,让劳顿的心灵静下来,没准一场旅途的疲惫,就被这清茶稀释殆尽了。
我只是不解。李白这首诗,原本是写给敬亭山的,怎么就被移栽到汀溪来了。何况这首诗表达的是在“众鸟高飞尽”,诗人怀才不遇,而“孤云独坐闲”时,想从大自然中寻求一份安慰和寄托的情绪。而眼前这块巨石上的三个字,恐怕给予人的应该是一份天人相通,情境相悦的仙风柔情吧。


据说,水墨汀溪这片山水在皖南地区已是最后一片原始森林了。如同“养在深闺”中的女子。最后的这块“绿色净土”总有着教人眷恋的韵味。秋韵里,一份辽远,一份静美,在水墨画卷上默默流淌,润开,漫散开去。汀溪的纯美,随着那条清澈灵秀的溪水,早已从大山深处,流淌成一帘梦中的模样。
其实,还不止于此。从宣城通往汀溪的那条被誉为“皖南川藏线”的山路。也是一段绝美的风景。在近于随心所欲的驾车行进之中,在并不宽敞的路面上,各类车辆交汇穿行于山粱与深谷之间。一面倚山,一面临谷,偶尔,还会傍水。一路弯弯相连,层层迭起,似玉带环绕。让人在蜿蜒曲折,连绵起伏间,享受一路青翠连绵,新绿扑面和笑青吟翠的视觉盛宴。不光领略了山梁间的峰回路转,也能享受到平缓长坡时的俯冲与起飞的快感。恰若往返于兴奋与畅快之间。
生活不止苟且,还应该有诗,有远方。而水墨汀溪正是一处诗意栖息之地。犹如一处家之外的精神驻地。在这里,或许,只是一步,便将自己与喧闹分开。隔着一层凉爽的水烟,洞穿一颗空灵,清宁的心。但凡一个在尘世中混迹久了的人,都渇望拥有一颗禅意佛心。其实,禅意佛心,不只存在于空门寺院。也一样会存在于山川河溪,存在于一花一叶。佛心,本就无处不在,却又淡然无痕。我想,佛家所讲的“平常心是道”“步步是道场”,恐怕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青石条已变成了水泥路面,老街早已不在。

熙来攘往的人流,热闹的街市,早已不在。

飘零的落叶还在,你还在——你就在老街的转弯处。

你是一座桥,一座石桥,一座古老的石桥。

三百年了呀!你仍然弓着背接受着风吹雨打,日晒夜露,沐浴着已不再清澈的河水。

你一定听过马匹嘶鸣,也听过月光下的甜言蜜语;你一定见过刀光剑影,也见过清明上河图般的市井繁华。

在那特殊的年代,几个戴着红袖章的年轻人抡起了大铁锤,要向你砸去。闻讯而来的一群比你还要坚硬的人,阻止了你的毁灭。

你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每天仍然在记录历史。

而我们——只能回忆!

郭进拴|水墨汀溪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