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印象|烧莛、点秣庆余年

 付春文苑 2022-07-05 发布于浙江

烧莛,这是我们鲁西北农村在年三十儿晚上过年的民俗,但是,为了安全考虑,也会向点孔明灯一样,慢慢销声匿迹了。

烧莛

作者:李付春(微信lifuchun1129)

本文是付春文苑推出的第240篇文章,如果想看更多,请关注公众号。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那就点“在看”以后转走,谢谢!

烧莛(鲁西北农村过年习俗)

李付春|文

   年三十儿晚上,在我们鲁西北禹城农村,有烧莛的习俗。

那是在吃罢晚饭以后,人们都聚在大街上,把自家新买的礼花、爆竹搬到离自己家门最近的地方燃放。以前曾经有买了花药自己临时加工成礼花,引来几乎全村人都来看热闹。当然了,作为观众,都是因为这里热闹才来,放烟花的人一是喜庆,也是为了显示自己家的富有。

在燃放鞭炮和礼花的同时,族里的老人们却在一旁做着另一件年年重复的,在他们看来似乎更重要的事情——烧莛。

烧莛,就是把一捆干草(谷子去穗以后的柴草),竖直在大街上,然后点燃。等柴草烧完以后,剩下的灰烬看往哪个方向歪倒,就说明来年那个方向的小麦将会大丰收。

写到这里,我怎么想起高中课本上张衡的地动仪来了。人家张衡的预测都得到了应验,而我们家乡烧莛也没听说哪个方向没有丰收。而莛还是每年都要烧的,只说明农民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只不过干草少有了,却换成了大捆的玉米秸。

烧莛这个风俗,现在说起来可能有些可笑。你想,如果在除夕夜里刮的是南风,那当然要往北倒了。老人们却说,不是这个样子的,除夕夜是很灵验的。可是,无论老人们多么虔诚地解释,我都很难理解。我是这样认为的:在过去没有通电的时候,电视当然没有,人们除夕晚上的“夜生活”就是在大街上放鞭炮、烟花,然后点燃一堆柴草供照明。我们小朋友们则在一起捉迷藏,因为实在没有其他活动。

尽管烧莛是人们闲来无事所为,还是老人们例行的功课,但愿烧莛确实给农民带来好运。

在山东无棣农村,也有这个风俗习惯,他们叫过年“点秣”。
现在过年,更多是意味着回老家团聚,包包饺子、贴贴春联、看看春晚、吃吃喝喝、祭祖、走走转转、拜拜年……“年是属于中国农村的年,中国农村的年才有年味”,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准确。但每当此时,城市商业关门歇业,大批的人加入到回乡过年的行列,城市变的空空荡荡,俨然一片冷清的景象,虽然张灯结彩,霓虹闪烁,人们或窝居在家,或外出游玩,但难以掩饰城市年味的不足……,过年,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是影响孩子一生的节日,大人们要善于创造节日气氛,要贴春联、包饺子、炖肉、放鞭炮……

     过年记忆最深就是三十晚上的“点秣”活动,何为“点秣”?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篝火聚会”,秣 者,禾末也,就是庄稼柴草,通常为玉米秸、高粱秸、芝麻秸等。“点秣”是过去无棣农村孩子过年最重要的节目之一,是不是无棣独特的春节习俗不敢确定,但肯定在鲁北农村都有这个过年“点秣”的习俗。现在的孩子估计都不知道怎么玩这项活动了,过去几年,年年回老家,没看到有玩这个活动的。“点秣”活动,也不是年年都玩,也不是人人都玩,主要是孩子们在玩,并且要有大胆的组织者、领导者,并且安全意识要强。“点秣”的时间通常选在年三十晚上十点多钟,接近子时,地点选在大街的空旷地带,能聚人又能安全,码堆上各家的柴草,然后点燃。围着火堆打闹、戏耍,往火堆放鞭炮……这时,大人们通常用高粱秸引火回家,点燃灶堂,煮三十晚上的饺子,烧香祭祖,开始过年了……

朋友,请您点亮“在看”再走,留下您的“余香”,然后点“原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