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孩们的隐秘战争...

 果妈说教育 2022-07-05 发布于河南

之前有个说法在网上特别流行,说育儿书的作者,都是女娃家长。

养女娃比养男娃省心太多了!

学龄前,从生活习惯和专注力上来讲,的确是这样,女娃语言发展能力普遍比男娃好一些,因此理解力,以及对语言的执行力都会看起来好一些,这样就显的女娃家长相应的“更省心”。

但进入小学之后,情况就有可能反转了,女孩子的社交困惑太太太太多了!

这种社交困惑,不仅影响女孩们的情绪,耗费她们的精力,还影响她们的自信心,学习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当然,很多读者会有疑惑,为什么养女娃的博主们很少提起来呢?以及难道男娃就没有社交困惑了吗

不管男娃,还是女娃,肯定都有社交困惑,但不得不承认女娃相对更多一些,且发生的更隐匿。

趁我还记得一些感受,今天,就结合果果一年级发生的一些社交困惑,以及最近在看的这本《女孩们的地下战争》来聊一聊女孩子之间的社交,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这本书主要是在讲女孩子之间的各种隐性霸凌

作者采访了很多被霸凌的女孩,以及霸凌过别人的女孩,

希望能找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去找到一个能够解决这类问题的途径。

以往我们谈到校园凌霸时,大家第一反应可能都是这类比较严重的肢体冲突

比如影视作品中的这样:

图源:少年的你

或者社会新闻中的这样:

图源:网络

但在实际校园生活中,更多的则是隐性霸凌,

什么是隐性霸凌呢?根据作者在书中讲述的案例,我们基本可以描述为:

以社交关系为主的“要挟”

这种以关系为要挟的伤害,最近热搜上挂着的童星轻生就非常典型,散布谣言,舆论伤害,社交排斥,从心理上压垮了孩子,

作者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在喧闹的人声之下,一个女孩瞪着另一个女孩,然后默默冲她朋友微笑。

第二天,小圈子领导者开始默默传阅一份秘密请愿书,要求其他女孩列出为什么讨厌目标女孩。

再过一天,被排斥的女孩就会在教室里挨着男生区域坐下,低着头、缩着肩膀。这种伤害干净利落,不动声色,既看不出攻击者是谁也看不出攻击目标是谁

不知道类似的场景,各位家长在上学的时候有没有遇见过?

或者小学以上的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他们在学校有没有遇见过类似的事件?

我相信大部分孩子都遇见过。

果果在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后,也遇到过,

这种伤害,它留下不了任何物理性的伤痕,所以孩子们很难得到大人的支援和帮助。

包括很多大人是不相信孩子的话的,比如果果和学霸的事情,我发在其他平台上时,留言里就有人质疑:

就因为这?

果果是不是误会了?

或者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或者有些家长在听孩子说类似的事情时,会担心是不是自己孩子人缘不好,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从这些能明显感受到,我们的社会,缺乏这样一个共识:

不管什么理由, 

刻意冷落散布谣言舆论伤害拉拢他人社交排斥等等,就是一种霸凌!

为什么女孩子会经常用关系来进行霸凌呢?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作者解释是因为男孩子从小习惯于用肢体冲突来表达情绪和愤怒,

女孩子则是从小被教育要温柔,要友善,要关爱他人等等,

“女孩要有女孩的样子”

“一个女孩,怎么能跟别人动手打架呢?”

女孩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多地灌输“爱与关系”的重要性,当然,并不是说爱不重要,而且近些年这样的社会风向也要好很多。

但整体来说,女孩在社会中,被默认为是要作为一个“照顾者”的,再加上女孩子拥有更加敏锐的情绪所以女孩子会更在乎亲密关系,会更加在意跟别人的联系,

这种在意,就是女孩子在人际关系中的“软肋”,就会更容易受到人际关系中的隐性攻击。

有时候她们也会把这个当作攻击其他人的武器。

即使是一个3岁的小女孩,都有可能会脱口而出:哼,不跟你玩了。

或者对爸爸妈妈说:呜呜呜,不让我***,你一点都不爱我,我也不要爱你了。

父母如果对这种行为不管不问,孩子就会认为,这是表达负面情绪的可行策略

因为我们父母其实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所以当孩子真的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内心深处是会觉着:小孩子都这样,长大懂事就好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孩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

可能会成为受害者,

也可能会成为施暴者。

而且因为女孩子大多时候是被要求“温柔”的,所以在面对人际冲突时,往往会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

比如说各位妈妈可以问问自己,或者问问自家孩子,

如果你的朋友冒犯了你,你会选择直接告诉她吗?

A: 先问自己无数次:我是不是多想了?

B: 生气的话,会不会显得我很小气?

C: 过了很久之后,再私下和朋友坦诚自己的感受。

D: 当下直截了当和对方沟通。

很多女孩子,宁可在一段友情中做受伤害的人,也不愿变成一个没有朋友的人。

甚至大多数受害者,在受到这种关系伤害时,第一反应都是去反省自己,问自己是不是不够好,是不是不讨人喜欢,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过于“自省”,也是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大陷阱。

孩子一旦有类似的想法,我们父母这个时候,一定要坚定地让孩子知道,

不,

你是被伤害了,

不是你的错,

也不是你不够好。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这样斩钉截铁地回复,就是最好的安慰。

当然,对于小一,小二的孩子来说,回家可能就不讲这些,要么是讲不清楚,要么是孩子忘性大,在学校时记得,回家就忘了。

再或者,可能孩子害怕父母的指责和不支持,毕竟父母可能会随口一句:

那你别和她玩不就好了嘛!

她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呢?

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女孩子的之间的这些“隐性战争”,都是小事情。

但在这本书中,作者说了一段特别扎心的话,

如果一个女孩是否被爱取决于她是否符合他人的条件,就毫无自尊可言了。

她们情愿让他人控制友谊,这一点与在暴力关系中甘愿维持现状被欺辱者存在相似之处,令人担忧。

如果我们不趁早教会女孩识别,抵制这种互动方式,也许就会导致她们在成年生活中忍受暴力。

图源:网络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不对孩子进行“受害者有罪论”

以及明确告诉孩子她是被霸凌了,不是她的错之外,

我们父母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练习如何表达愤怒以及如何处理日常冲突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愤怒,是一种正常的情绪,

我们无需为愤怒感到羞愧,也无需压制自己的愤怒或者否定愤怒。

图源:网络

平时在家里可以做一些场景演习去和孩子一起练习,让孩子多多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原因,少一些关系威胁,多一些真诚交流。

同时如果孩子在校内真的遇到了这类隐性攻击,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她可以依靠的对象。

同时和校方沟通,和老师一起去正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和学校沟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在一些学校里,也许老师不相信孩子的话,也许老师认为家长小题大做,也许老师单纯因为怕麻烦而不愿意去处理。

我们要相信,大部分老师,大部分学校,都是愿意和家长积极沟通去解决问题的。(特别是涉及到霸凌)

虽然隐性霸凌难以取证,但低年级的孩子,交叉多找几个孩子就能将事实大致还原。(果果和学霸的事,就是老师单独和其他孩子谈话后确认果果说的是事实)

对于低龄孩子来说,比起最后如何处理,家长和老师的支持、信任更为重要。

虽然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女孩子之间的隐性霸凌,但男孩子之间肯定也是有的,

而且即使我们帮助孩子处理了一次两次,甚至多次类似的事情,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仍然会持续遇到。

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处理,不妨让孩子在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

我和果果曾一起读过一本《小狗栗丹》,故事很简单,小狗栗丹在原主人家里挨饿挨打,后来走丢了,于是它有了新主人小丑,小丑对栗丹很关爱。

但是有一天,栗丹偶遇了原主人,原主人家的小朋友喊了它一声,栗丹就毫不犹豫地跟着原主人回家了。

不同的人对这个故事有不同的理解,果果当时正处于社交困境的时候,她说,

“我不能像栗丹一样又回去了,我要珍惜好的朋友”。

(完)


01 数学启蒙合辑      02 英语启蒙干货分享

03 英文之磨耳朵      04 英语动画那些事儿

05 甜心英语精读      06 资源类分享大合辑

07 中文书单分享      08 艺术启蒙的碎碎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