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记 | 宣纸的故乡

 xxjjsdt 2022-07-05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宣纸产于安徽的宣城,具体说是宣城所辖的泾县。早在唐天宝年间,各地运往京城长安的进贡物品中,宣城郡的船上便装有纸、笔等贡品,证明当时这儿已生产纸笔了。凡与书画打交道者,没有不知道宣纸的。其特点是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泼洒的墨韵可以保持常年不变。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宣纸成就了一代代的书画家,让他们的远大情怀、美学理想得以落纸开花,绵延千年。2002年8月,宣纸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早些年女儿在大学学国画,我曾到泾县帮她去买过宣纸。卖纸的人告诉我,泾县生长的草本植物有上千种之多,气候等方面的原因造就了宣纸有极为开阔的选材范围,而这些材料最核心的特质是它的柔韧度。这令我联想起了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一些人来。
  
我有一个曾经做印刷的朋友,他的母亲是泾县人,他们几兄妹也都出生在泾县。就在他出生后的第十三天,在县公路管理站工作的父亲突遭一场车祸而不幸丧生。当时他的大姐只有六岁,两个哥哥分别是四岁和两岁,而一下子失去了丈夫的母亲只有三十一岁。面对不谙世事和还在怀里喝奶的几个孩子,母亲的艰难和挣扎一般人都无法想象。那些年,母亲把他们几个拉扯成人。老四(也就是我的这个朋友)十九岁时跟熟人来南京闯荡,站稳脚跟后把母亲从乡下接来,和他一块过了十几年。其实是母亲接着又把他的孩子带大。老人家现在快八十了,身体还很健康,念着老家还有几块地,闲不住,又跑回去种蔬菜了。朋友时不时地回去看母亲,临走时,大包小包的菜蔬往他车子里塞。
  
再一个是我早几年去常州在天宁寺附近一家饭店吃饭时认识的老板娘。她姓朱,也是安徽泾县人,父母亲都还在泾县。她十八岁那年跟小姨去上海打工,做各种小吃卖,小小年纪便知道了生活是怎么回事。二十三岁认识了从安徽无为也是去上海打工的一个小伙子,两人好上了,结婚了。合计着自己也弄个小饭馆吧,但手头没有几个钱,连付房租也不够。想想换一个小一点成本低一点的城市吧,于是就到了常州。也是慢慢地一点点折腾起来的,我那次见到她的时候,说经过两个人十几年的苦苦打拼,好歹可以挺直腰杆喘口气了。车子买上了,小三室的房子也买上了,有了三个都挺懂事的孩子。老大是个女儿,在常州一所专科校学的土木工程,她本来想让女儿多读几年书的,女儿自己不肯,说早点出去工作,能帮家里分担一些。
  
那次在小朱的店里吃饭,同她聊得颇投机,彼此加了微信。她告诉我晚上生意忙完了,也会看看朋友圈。说我的文章她挺喜欢,赶上节日她会给我发来问候语。不久前我问到她爸妈的情况,她说爸爸以前在泾县一家做宣笔的厂里当书记,退休后成了她饭店的后方生产基地——春天里帮她弄茶叶做笋干,天稍微冷一些,又帮她晒萝卜干,腌咸菜。这些来自山里的纯天然食物,小朱拿来送给常到店里吃饭的老客户,大家都说这些土产太暖心了。妈妈在厂里做了一辈子的毛笔,由于技术好,退了休几家厂子来请她。小朱跟我说,怕妈妈把眼睛搞坏了,几次动员她来常州养老,但妈妈不肯,说不好意思回人家。
  
这就是泾县的女人,她们出生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但她们的身上似乎都有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不怕吃苦,再难的事她们也能用原本柔弱的肩膀扛起来,她们不企望天上掉馅饼,知道所有的一切都要靠双手一点点地去抓住它、建设它,待人接物她们也都诚恳善良,居家或创业,除了节俭,更懂得开拓。这种在那片当初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刚毅与坚韧,同她们家乡用来生产宣纸的有着柔软而结实的木纤维的青檀树,真的有一种令人惊叹的神似呢。

关于作者

图片
王慧骐 生于扬州,现在南京生活。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个人著作二十余部。曾任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等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