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画家韩羽、知名作家刘世芬为什么都会误读探春? ——与《红楼梦》相遇的N种方法(第7辑)

 镇海中学魏建宽 2022-07-05 发布于浙江

 (韩羽《我读红楼梦》,河北教育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 ,书中选有《为赵姨娘说几句》。)

 话题探讨:著名画家韩羽、知名作家刘世芬为什么都会误读探春?

《红楼梦》是一座迷宫,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就犹如刘姥姥误进了怡红院,不辨东西,进得去,出不来。

因此,对于“打死也读不进《红楼梦》”的读者来说,与其说是读者放弃阅读《红楼梦》,倒不如说是《红楼梦》门槛太高,将这些读者拒之门外,因为《红楼梦》自具筛选功能。

不过,还有一类读者,《红楼梦》读得进,可以说也算得上是“红迷”一族,有的甚至还是当代画坛或文坛不乏知名度的人物,但下笔写出的“红楼随笔”,却让人不敢恭维。

现在我指出两位,一位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中国漫画金猴奖成就奖获得者、九十一岁的韩羽先生,一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年作家刘世芬。

他们都各自出版了红楼梦随笔著作,一为《我读红楼梦》,一为《看不够的红楼梦,品不完的众人生》。韩羽先生与女作家刘世芬皆写及贾府的三小姐探春,韩的文章为《为赵姨娘说几句》,收在他的《我读红楼梦》随笔集,刘的文章为《另一个探春》,收在她的《看不够的红楼梦,品不完的众人生》散文集

两人的作品,都曾于报刊发表。韩羽的《为赵姨娘说几句》原载2020年11月《河北日报》的“文化周刊”版,2020年12月21日《中华读书报》也刊发了这篇文章。刘世芬的《另一个探春》,则刊发于2018年9月18日的河北省的《燕赵都市报》。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是刊物的编辑见作家名头大就懒得认真审稿,还是编辑自身对《红楼梦》的理解水平不高?竟让这样的文稿变成了铅字。《燕赵都市报》与《河北日报》是省级报纸,如果说编辑水平有限还可理解,可《中华读书报》可是《光明日报》报社的子刊物,编辑水平不是一般的高啊!

阅读《红楼梦》,的确有“文字”“文学”“文化”与“审美”等层次的区分。

韩羽与刘世芬分析赵姨娘、探春的文章,问题就是出在“文化”与“审美”上。

具体的“问题点”在哪里?

先留下悬念!

明天我推出一位学者的文章,与朋友们分享,看看那位学者的文章是否有助于我们分析韩羽与刘世芬评价探春究竟错在哪里。

                                             2021年8月15日  记

以下为韩羽《为赵姨娘说几句》、刘世芬《另一个探春》原文

为赵姨娘说几句

韩羽

选自2020年12月21日《中华读书报》

原载2020年11月20日《河北日报》第11版(“文化周刊”版)

http://hbrb.hebnews.cn/pc/paper/c/202011/20/content_62816.html

人们看问题,总会有不同看法,语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愚者见愚,且替“愚妾”说几句话

因凤姐病了,王夫人派探春、李纨外加上薛宝钗暂时代理家务。恰在这当口,赵姨娘的兄弟、探春的舅舅赵国基死了,给了丧葬赏银二十两,赵姨娘嫌少,和探春理论起来。

赵姨娘说:“这屋里的人,都踹下我的头去还罢了,姑娘,你也想一想,该替我出口气才是!”“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又有你兄弟,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连你也没脸面,别说是我呀。”

听这话,不像是胡搅蛮缠。

探春说:“原来为这个,我说我并不敢犯法违礼。”拿账翻给赵姨娘瞧,又念给她听,又说道:“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这也不但袭人,将来环儿收了外头的,自然也是和袭人一样。这原不是什么争大争小的事,讲不到有脸没脸的话上。”

说得有板有眼,赵姨娘没话答对。

探春的第一句话:“我说我不敢犯法违礼”,开宗明义,把“礼”亮了出来。何谓礼,就是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等级分明。大而冠婚丧祭,小而视听言动,因人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有成文可据。探春说的“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拿给赵姨娘瞧又念给她听的“账”,就是关于“礼”的可据条文。意思是说,赏给赵国基的丧葬银二十两,就是依照了“礼”的规定。《论语》有言:“克己复礼。”我探春不敢违礼。赵姨娘也就没了辙了。赵姨娘是文盲,如若她识字也读过《论语》,也会引经据典,当然是另外一段:“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可是赵姨娘说了一句话,恰与《论语》卯榫相合,她说:“如今没有长翎毛儿就忘了根本。”她说的那个“根本”,就是亲情。更何况赵姨娘还没到了“偷羊”的份儿上,还用不着去“隐”哩,只求个“一碗水端平”。

就“赏银”的事说,赵姨娘要的是“情”,探春坚持的是“礼”,我看到的是“祖宗手里旧规矩”的“账”。

再重述一遍探春的话:“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这也不但袭人,将来环儿收了外头的,自然也是和袭人一样,这原不是什么争大争小的事,讲不到有脸没脸的话上。”

从这话里可以听出探春并没有从“旧规矩”里找出赵国基办丧事只赏银二十两的先例依据。事实上也不可能曾经出现过一模一样的同类事件,有如赵姨娘本为婢女,后为主子所幸,而生女生儿,成为“姨娘”。而这姨娘又有一个兄弟恰恰死了,而死了的这个兄弟也恰恰仍是奴仆,因之也只赏了二十两银子。无此先例怎么办?只好拿袭人的事例当作“旧规矩”:“这也不但袭人,将来环儿收了外头的,自然也是和袭人一样。”这是故意把水搅浑,本是两码事的硬是混到一起来说,而应是一码事的又分成两码事来说

比如丧葬赏银,赵国基因是贾府的奴仆(所谓之“家里的”),赏给二十两。袭人的母亲不是贾府的奴仆(所谓之“外头的”)赏给四十两。这就是说赏银的多寡,取决于是不是奴仆。可是袭人母亲的丧事之所以赏银,又是因了袭人,而袭人就是“奴仆”。可赵国基虽是“奴”,他的亲姐姐赵姨娘已是半个主子了他也因此成了主子探春的亲舅舅了,为什么奴婢的母亲赏给四十两,而半个主子的亲兄弟、主子的亲舅舅只赏给二十两?

这只能表明“祖宗”手里“旧规矩”,既能捏成方的,也能团成圆的,全看当家做主的了。所以赵姨娘说探春:“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现在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其实,在赵姨娘说这话之前,探春、李纨也曾商量过赏银的事,“探春便问李纨,李纨想了一想,便道:'前日袭人的妈死了,听见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李纨可应算是贾府中的与王熙凤平起平坐的正牌主子了。她既已说出“也赏他四十两罢了”,后来又怎么变成了二十两了呢?这不颇值得去思摸么。“谁解其中味”,不是连着书人曹公都视之为“辱亲女愚妾争闲气”么。

“辱亲女”,这么说倒也恰切。如谓赵姨娘有辱亲女,其过错实乃由于她是“奴婢”。她千不该万不该把探春生了出来,从而给探春带来终生抹不去的污点——庶出。

探春如若和贾环一样也好,管什么庶出不庶出,照样也能痛痛快快活一辈子。可她千不该万不该“才自清明志自高”,这就苦恼了。整天价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了。不但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也和别人过不去了。比如赵姨娘,探春一见赵姨娘,就会想起“庶出”那个词儿。常言道骨肉亲情,赵姨娘想和她亲,能亲得起来么。她想和赵姨娘亲,能亲得起来么。不仅此也,即使与赵姨娘稍有牵扯的人和事,也必定“娘感冒了,吃奶孩子也跟着打喷嚏”。就像李纨帮着探春劝说赵姨娘,只说了一句“姨娘别生气,也怨不得姑娘。她满心里要拉扯,口里怎么说的出来?”探春忙道:“这大嫂子也糊涂了!我拉扯谁?谁家姑娘拉扯奴才了?他们的好歹,你们该知道,与我什么相干?”在探春眼里,赵姨娘的亲兄弟赵国基就是奴才,为了表明不“拉扯奴才”,李纨本已答应了给四十两银子,偏偏少给二十两。

本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竟被“庶出”二字折腾成了这个样儿。本想这么一折腾,就把“庶出踢得远远的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探春这一失,可大发了,失去了的是亲情。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事亲就是仁,失去了“仁”的人又是何样人耶。写到这儿,心中一颤,探春竟然冷得这么可怕。前不久,我还写了一篇《鼓舌三赞》赞扬她哩。

赵姨娘也有心结。她只怕别人不拿她当“姨奶奶”看,疑神疑鬼,受人调唆,不自尊重,动不动就赤膊上阵,争个名分。殊不知,适得其反,越弄越失体统越丢份儿,在怡红院里竟和四个唱戏的小女孩子对骂起来,动口还动手,手撕头撞。细想来,却又多亏了她这猥琐样儿,使得探春的负面,有如老鸹落在灰堆上,不太那么显眼了

    (韩羽:1931年出生,山东聊城人。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漫画金猴奖成就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另一个探春

刘世芬

选自2018年9月18日《燕赵都市报》第21版(“青园·美文版”·“至味红楼”栏)

http://yzdsb.hebnews.cn/pc/paper/c/201809/18/c97405.html

刘世芬的著作《看不够的<红楼梦>,品不完的众人生》,辽宁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刘世芬的这本书中也收录了她的《另一个探春》。)

谈到《红楼梦》里“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时,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

清人陈其泰却对探春颇不以为然,甚至将第55回的目录“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改为“辱生母愚女争闲气”。

我读“红楼”,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只看到一个“才自清明志自高”的“三姑娘”。只是随着阅读的推进,特别是人到中年,也不知在哪天,忽然感觉,“此探春”已非“彼探春”。

我知道,探春没变,“变”的应该是我

探春的首句“台词”,是随了黛玉进贾府。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旁边围了一圈小姐丫头婆子们,只有探春敢问——“何出?”宝玉如此这般解释,“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看,一开场,“出头”的不是二丫头迎春,当然更轮不上老幺惜春。曹公此处果有深意,他让我们最先记住他对探春的“青眼相加”,之后渐渐“天降大任”。

偏偏的,世间事,哪怕有两个人也便有了江湖。元春进宫后的贾家三姐妹,自然也要比个高低上下——三姑娘风头最盛,迎春是个“木头”,惜春“身量未足”,她们统统成为探春的“陪衬人”。

探春是兴儿嘴里的“玫瑰花”,兼有宝钗“讨喜”之能事。贾赦看上鸳鸯,闹到贾母那里,贾母责难王夫人,唯独“探春有心的人”,为王夫人证得清白,贾母立即“虚心纳谏”,笑自己“老糊涂”。在平儿嘴里,“她撒个娇,太太也得让她一二分,二奶奶也不敢怎样……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只单畏她五分。”

探春真正的“丰功伟绩”,要从凤姐病后接手大观园说起。她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从今日起,把这一项蠲了”,不到五分钟,“蠲”了好几项。岂不知,正中凤姐下怀,都是得罪人的事呢。随着“新官”上任,探春自恃其才,欲压服凤姐,自认远胜凤姐,岂知凤姐平儿早已看破,正欲借其为己“分谤”,实乃“请君入瓮”,使探春不自觉地堕入凤姐掌心——“趁着紧溜之中,她出头一料理,众人就把往日咱们的恨暂可解了。”

王夫人让李纨“协理”探春,“又恐失于照管,特请了宝钗来”。看了么,往探春身边安插一个大儿媳,一个“准二儿媳”,谁说不是对探春的“监视”?原来,曹公对探春也“不过如此”?探春“中计”而已,还自鸣得意?

探春拥有世间最不堪的母女关系。“主政”大观园的第一天,她的生母赵姨娘就给她出了个难题,赵国基去世,为20两还是40两银子的事,被探春说成“姨娘倒先来作践我”。

作为母亲,问问还有罪了?即使探春不在任上,凤姐做了如此处理,赵姨娘对凤姐虽有忌惮,问问也不越礼啊。作为“新官”,你做好解释即可,何必大呼小叫

况且,听这称呼,倒让人觉得探春“无礼”在先。真把自己当个人物了?“姨娘”叫着一点也不脸红?赵姨娘固然不堪,却是生身之母,旧时最讲人伦,怎么连这点都忘了。谁也没让你探春在赵国基(看,我也不敢称为她的“舅舅”了)去世问题上假公济私,然而,与亲母言语态度之间,总该有个母女体统。一语不合,大肆咆哮,又用无比刺激的话怒怼自己的亲母:“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

赵国基难道不是“舅舅”?“舅舅”不过赵姨娘与探春讲话时的一个称呼,非要让赵姨娘对赵国基称“奴才”才妥当?未必刻意点明什么,探春何必如此六亲不认,以为“太太满心疼我”就是委以重任了,丝毫觉察不到自己的“嫩”,非要极不自信地“刻薄”自己的庶出,分明又过于自负。赵姨娘不提“舅舅”,你探春就能“正出”了?竭尽全力跟亲人撇清关系,就显得你“大义灭亲”了?如此气急败坏地趋炎附势,极不像大家女儿的淡定从容,倒有点小家子气了

李纨调停母女口角,只是不想引起更大争执。若探春知理,应暗中会意,不再争吵,伺机处理,过后解释,这才是“知书明礼”的大家闺秀的待人之道。待众人和善,唯独对亲母翻脸无情,算什么本事。

“谁家姑娘们拉扯奴才了,他们的好歹,与我什么相干”,更显探春的刁蛮糊涂,甚至可恶。在众人面前指责生母和舅舅为奴才,也太不留余地。作践家人,以保全自己,探春可敬在哪里?

蔷薇硝事件,芳官等小丫头明显地“墙倒众人推”。除贾环,她们岂敢愚弄第二个人?赵姨娘揭穿有错吗?难道由着芳官们胡闹,赵姨娘贾环忍气吞声,就成“体统”了?

探春固然为挣脱“庶出”做过许多努力,比如她给宝玉做鞋,而没贾环的份儿。赵姨娘计较出来,况且也没当面说破,只是宝玉传话,看看探春怎样的蛮横,“我不过是闲着没有事,做一双半双的,爱给哪个哥哥兄弟,随我的心。谁敢管我不成!”

更凉薄的,其实在后面,“她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

好一个贾家的孝顺姑娘!若说“攀附”之能,谁还能超越探春?

可是结局呢?还不是成为家族的牺牲品,千里东风一梦遥!

也难怪当赵姨娘得知探春远嫁,“反欢喜起来”——“我这个丫头,在家忒瞧不起我,我何尝还是个娘?比她的丫头还不济!况且洑上水,护着别人。她挡在头里,连环儿也不得出头。如今老爷接了去,我倒干净,想要她孝敬我,不能够了!只愿意她像迎丫头似的,我也称称愿。”

每当读这一段,我心内都悲愤与无奈交加——那可是筋骨相连的母女呢!如何母亲竟然如此恶毒地诅咒自己的亲骨肉

这一点,高鹗也续得“心狠手辣”。或许后世读者实在看不过,87版《红楼梦》连续剧加上了一个镜头,让探春登船前抱头痛哭的,不是王夫人,而是赵姨娘……

凡此种种,我看到的,是另一个探春。

(“百度”的刘世芬:河北献县人,现居石家庄。党校教职,业余写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兼任石家庄市文联《太行文学》评论版编辑。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读者》《文学自由谈》等报刊,同时被多家媒体转载,多次入选中小学课本读物。著有散文集《看不够的红楼梦,品不完的众人生》《潮来天地青》《下一个航班》等多部。) 

亲近《林黛玉进贾府》, 敬重《红楼梦》一辈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