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曲菱歌敌万金——乐府风格类的唐诗鉴赏举隅

 镇海中学魏建宽 2022-07-05 发布于浙江

ON SALE

PROMOTION


一曲菱歌敌万金

            ——乐府风格类的唐诗鉴赏举隅

魏建宽

文章曾发表于江西师大文学院主办的《读写月报·高中版》2009年第4期

知音难逢,伯乐难遇,纵有管仲之才,仲尼之德,如何让人发现自己,赏识自己,这是一个问题。

唐代的科举,流行“行卷”之风。什么叫“行卷”呢?行卷就是应试的考生为了增加录取的概率,将自己平时的诗文加以编辑,制成卷轴,考试之前呈送给当时在社会上、官场上和文坛上有地位、有声望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官员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这种方式就叫“行卷”。

唐代诗人朱庆馀,在临近会试前就给当时的水部郎中张籍呈送了一首题为《近试上张水部》(又名《闺意献张水部》)的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的这首诗,竟让当时在政坛上春风得意、文坛上一言九鼎的张籍十分感动。张籍随即回赠了一首诗,题为《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一呈一酬的两首诗,当时广为流传,并引发了一场轰动效应。史料记载当时的人们“无不缮录讽咏”,也就是说大家争相传抄吟诵,朱庆馀也因为有了张籍的推重赞赏而顺利地考中进士。

这两首诗,成就了一个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人们不禁要问,这两首诗为什么在当时有着那样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呢?

撇开名人效应等诸多因素不说,我们必须肯定的是,这两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千古,与他们写作时都选择采用乐府体的诗歌风格不无关系。

(歌唱家于文华演唱评剧《洞房》片断;视频来源:好看视频)

“乐府”作为一种诗歌体裁,名称始于汉代。汉惠帝专门设有“乐府令”一职,汉武帝也曾设乐府采诗。

乐府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大致有其如下鲜明的特色。



一、 最初的乐府诗大多数都能“被之管弦”,能配乐歌唱。

二、 采集乐府诗,有着很强的政治目的。唐代诗人皮日休就这样给“乐府”命名——“乐府,盖古圣王采天下之诗,欲以知国之利病,民之休戚者也。得之者,命司乐氏奏之于埙篪,和之以管龠。诗之美也,闻之足以劝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也就是说,要将采集而来的诗歌配上音乐,使欣赏乐府诗的人受到劝诫,以利于教化与政治。

三、 乐府诗由于多来自民间,艺术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注重叙事,诗风朴拙,不以书卷气取胜,这是乐府风格的诗歌与文人诗最主要的区别。因此古代的诗评家刘熙载说:“乐府易不得,难不得。深于此事者,能使豪杰起舞,愚夫愚妇解颐,其神妙不可思议。”这也就是说乐府诗,应当如天籁,如清风,如明月,一派自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之所以要使自己的诗歌让妇女儿童都能读懂,而且同时又要让自己的诗歌不失去诗味,其诗歌创作的理论依据其实就源于古乐府。



诗至唐代,艺术成就已臻于化境。善写乐府风格诗歌的大诗人也极多,其中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的成就又尤为卓著

至此,我们就会明白张籍为什么会那样对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赞赏有加。因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是一首出众的乐府风格的诗,而张籍本人不但是一位极为推重乐府诗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位积极投身具有乐府风格的诗歌创作并因此而诗名卓著的诗人

你看,朱庆馀将不久就要参加会试的自己,比作刚入门的新媳妇。将自己即将应诗的诗文风格能不能得到主考官赏识,比作新媳妇能不能得到公婆的认同。将自己应以怎样的才情展现在主考官面前的担忧,比作新媳妇守着摇曳的红烛不知将娥眉是画得深一些还是浅一些,这一份怎样才能更讨公婆欢心的忐忑不安与即将应试的朱庆馀心境何其相似。将张籍比作新媳妇的郎君来评判自己的妆扮,暗寓的又正是一份希冀——希望通过张籍多多地褒扬自己,以便在即将到来的会试中在主考官心中赢得一个好的印象分。

全诗没有用典,只有巧喻,只有叙事。全无书卷气,只有自然风,只有一派天真烂漫。张籍读到这样的好诗,怎能不击节赞赏?

知音难遇,投挑报李,张籍酬答的诗歌《酬朱庆馀》,同样也是绝唱。

张籍将生于浙江绍兴的朱庆馀比作长于绍兴镜湖的采菱美女,是一巧。将朱庆馀的才华出众且充满自信,以“自知明艳”四字加以肯定,是一巧。将朱庆馀自知艳冠群芳却仍“更沉吟”,来比朱庆馀临考前的顾虑,是一巧。将自己对朴素清新的文风的欣赏,以“齐纨未足时人贵”七字加以对比衬出,是一巧。将其它或出身名门或文风绮丽的应考才子,喻作身穿华丽丝绸的女子,并认为他们无法与拥有绝妙的歌喉的采菱女相比,这又是一巧。

唐代诗评家范摅著有《云溪友议》,范摅在这部书中记载:“朱公才学,因张公一诗,名流海内矣。”这足以说明,除去名人效应之外,具有乐府风格的优秀诗歌的确有着非凡的艺术魅力。借用张籍《酬朱庆馀》中的一句诗来形容,真可以说是“一曲菱歌敌万金”啊。

这样的具有乐府风格的优秀诗歌,往往浅而不失之于淡,俚而不失之于俗。雅俗之人均能从这样的诗歌中得到美的享受,其实这类诗歌尤其适合于对古典诗歌只具有一般鉴赏能力的人去欣赏。当今的高中毕业生正好就是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一个只读了那么几十首古典诗词,对古代诗歌只具有一般鉴赏能力的群体。因此,我认为高考命题人,如能从唐宋诗歌中选择出一些具有乐府风格的诗歌来作为古典诗歌鉴赏能力考查的命题材料来拟题,既切合考生的实际鉴赏能力,也同样能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评判尺度,我特别尊重2004与2005年全国高考卷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命题人。2004年的全国Ⅰ卷与2005年的全国Ⅲ卷分别选择的正是具有乐府风格的古典诗歌,一为张籍的《秋思》(2004全国Ⅰ卷),一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2005全国Ⅲ卷)。先不妨将2004年全国Ⅰ卷的题目引录于此,供读者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命题人的确抓住了这首诗歌的最具审美价值的一个点,即看似寻常其实却最具情感冲击力的细节刻画,并据此设置考题。王安石对此诗的评论也是独具慧眼的,因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正是张籍乐府诗的最大特征,也正是张籍乐府诗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命题人的参考答案也拟得非常精当,值得一读——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虽然写了很多,但仍然疑惑和担心言犹未尽,意有未达,“又开封”验证,将浓浓亲情推向至极。

至于2005年全国卷Ⅲ的古典诗歌鉴赏题,全题就不选了,就让我们读读其中选用的鉴赏材料——白居易的诗歌《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诗中的“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这一形影相吊的细节,却将客居他乡于佳节时分思家时的诗人的孤寂心情表达得异常感人。“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是以想像之景写当下的诗人的孤独,想像冬至时分,家中的亲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诗人当下的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之烈。这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及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等名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唐代的那些具有乐府风格的优秀诗歌,就是这样似乎淡到了极至,可又是这样情浓到了极至。似乎是不加任何雕琢,却又是那样地富有艺术表现力与情感冲击力,这正是乐府风格的诗歌的魅力——“一曲菱歌”的魅力!

请允许我从陈伯海先生主编的《唐诗汇评》中选取几首颇具乐府风格的诗歌,拟成题目供读者来作一番鉴赏,参考答案也紧附题后。值得说明的是。这几首诗歌均不见于高考题,也不见于一般的语文高考复习资料。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注:许浑(?-约858),晚唐诗人。

1.清代学者马沅选编的《唐诗诗钞略》引用了许培荣评论,许培荣说这首诗“写得酸楚不可言”。诗中的“酸楚”表现在哪里?

答:一场桑乾河畔的夜战,半数以上的战士喋血沙场。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仍有一位战士的妻子寄来家信,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人已死,衣何用?丈夫已死,妻子却不知丈夫埋骨桑乾河畔的悲剧已经发生,却仍在家乡惦记关心。这样的悲剧、这样的悲情怎不令人心酸,令人同情?

2. 开元盛世时期的诗人王翰也有一首边塞诗《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诗别裁》评《凉州词》“故作豪饮旷达之词,而悲感已极”。王翰与许浑同样写战争的悲剧,同样“悲感已极”,但一首显得豪放旷达,一首令人黯然销魂,请结合王翰与许浑所处的时代分析其原因。

答:王翰的诗歌虽然写的也是战争的残酷,但仍充满着乐观与豪迈,充盈着一股英雄气,而且这种豪迈气、旷达气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还是借战士的诙谑口吻表达出来的,这与盛唐强大的国势是分不开的,《凉州词》正是“盛唐之音”的代表。许浑身处晚唐,回纥、吐蕃经常侵扰边塞,唐朝征战频频,且经常战败,将士百姓都有浓重的厌战情绪。这种情绪反映在诗歌中,其悲情往往给人以一种异常酸楚与沉重的感觉,诗风因而也显得更加深沉悲凉。许浑的《塞下曲》之所以令人黯然销魂,正因为它表达了晚唐时代人们厌战的心声。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席上赠歌者

郑谷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注:郑谷(851?-910?),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

九衢:都市中四通八达的街道。

鹧鸪:诗中指当时流行的《鹧鸪曲》,曲调哀婉清怨,词多抒发乡愁别恨。

1.诗人为什么请求歌女不要唱《鹧鸪曲》?

答案:诗人身为羁旅过客,听歌纵酒,本来就是为了排遣孤独寂寞与乡愁。《鹧鸪曲》哀婉清怨,最能惹人思乡,因此诗人郑重其事地以“江南客”的身份请求为自己斟酒的歌女千万不要在这样一个春风春柳满画楼的美好时刻唱起那《鹧鸪曲》。

2.《唐才子传》称郑谷的诗歌“清婉明白,不俚而切”,结合《席上赠歌者》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清婉明白”是指吟咏的事不令人费解,所运用的语言清丽易懂;“不悝而切”是指语言虽清浅却又不失之于悝俗、平庸,能贴切地表达诗人的心声。《席上赠歌者》起首两句将时间、地点、人物、宴席、歌者、听者乃至歌助酒兴的欢悦氛围都表现了出来,读来令人毫无理解上的障碍;后两句着力在一个请求歌女不要唱《鹧鸪曲》的细节上,语言近于口语,却巧妙地表达了诗人思乡正浓的心情。平常的际遇,平常的细节,却被诗人捕捉用来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正要表达的情感——思乡。其实这也正是具有乐府风格的诗歌的魅力之所在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霜,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俞陛云在他的《诗境浅说》中称这首诗“婉而多讽”,请围绕着“婉而多讽”这一特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词。

答案:卖松人长安卖松,由于不合时宜结果不能达到目的,只是诗人的一个借题发挥。卖松人、松树、翠楼人、桃李,都被诗人赋予了比喻意义,它们分别指希慕荣利的人、正直而有才能的人、执掌大权的人、趋时媚俗的人。整首诗巧用比喻,既讽刺了朝廷不能任用贤才的黑暗,也讽刺了趋时媚俗的世风,同时诗人以卖松人自喻,劝警自己不必去长安追求功名利禄。

                                              2009年元月20日完稿

                                              2021年11月6日重读

《赤壁怀古》印象:永远的大江东去!(内有京剧余派传人王佩瑜以韵白的方式朗诵《赤壁怀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