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泊桑《月光》赏读——《爱情圣洁如月光》

 镇海中学魏建宽 2022-07-05 发布于浙江

爱情圣洁如月光

——莫泊桑短篇小说《月光》赏读

魏建宽

(图片来源,当当网)

(文章选自《羊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译者汪阳)

莫泊桑的《月光》,是青春颂,是爱情颂!

莫泊桑赋予了少男少女的纯真爱情,以圣洁的美!

爱情也许是每一位诗人、每一位作家都不会回避的主题,因为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莫泊桑自然不会回避,但《月光》的写法却十分独特,因为他是借一位笃信天主教的神甫的角度来表达了对爱情的思考。文中的马里尼昂神甫为什么一直会有以下的对女人的看法呢?

她是引诱第一个男人的魔鬼,并且在一直不断地从事着这一应该罚入地狱的勾当;女人是脆弱的、神秘的、撩拨人的生物。他不仅憎恶她们那堕落的肉体,而且更憎恶她们多情的心灵。

请让我们读读《圣经》的开篇《创世记》吧!《创世记》的开篇正是将人类始祖的“爱情”作为罪孽来写的——

“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耶和华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的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他的眼前……”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夏娃受蛇的唆使,偷吃了苹果树上的禁果,于是亚当和夏娃均遭到耶和华的惩罚——

“耶和华神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你必为你的缘故受诅咒。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来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再接下来的《圣经》故事,就是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

人类的始祖偷吃禁果,在《圣经》的解释中成了原罪。在《圣经》的上帝的诅咒声中,亚当夏娃的后代们从一出生都背负着他们始祖的原罪,尤其是女人。夏娃因经不起蛇的诱惑,成了一切女人经不起诱惑的象征;夏娃摘了金苹果再诱惑亚当同吃又成了女人善于诱惑男人的象征。

于是在笃信天主教的马里尼昂神甫的心中,才会对女人一直怀有偏见。于是在他的眼中,女人的柔情才会是邪恶的,女人的柔情哪怕是修女的柔情也是一个个可诅咒的“陷阱”。于是在马里尼昂的眼中,他的陷入初恋情网中的外甥女的一举一动,都是不可理喻的。

莫泊桑之所以不愧于世界级的短篇小说大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善于制造跌宕起伏的情节。在《月光》这篇小说中,莫泊桑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极力渲染马里尼昂神甫对女人的柔情的偏见,这是欲擒故纵笔法的娴熟运用。在这些文字中不乏精彩动人的细节,请关注这样两个细节吧——

他不再刮下巴了,大踏步走了起来——他在严肃思考时总是这样的。当他想重新开始刮脸的时候,他竟然从鼻子到耳朵接连划出了三道口子。

他微笑着端详了一下这根又大又粗的木棍,用他那乡下人结实的腕力,气势汹汹地挥舞了几圈,然后突然举起来,咬牙切齿地对准一张椅子打下去,顿时椅背裂开倒在地板上。

“他竟然从鼻子到耳朵接连划出了三道口子”这一细节,将马里尼昂神甫“严肃思考”外甥女陷入情网这一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极度惶恐不安与心不在焉的情态,传神地表达了出来。棍劈椅背这一细节更是将马里尼昂对外甥女陷入恋情的极度仇恨与即将要去棒打鸳鸯的决心,绘声绘色地传达了出来。

如果循着人物的这一性格的发展下去,情节毫无疑问应该就是“棒打鸳鸯”的一场戏了。但是完全出乎读者的意料,情节突变,马里尼昂神甫被征服了,被“皎洁的月光”和“美好的月色”征服了,被月光那“如水的崇高而宁静的美”征服了,他“顿时产生一种心荡神怡的感觉”。

莫泊桑接下来的情节,就是借马里尼昂神甫的感官,极力地渲染了柔和的月光下的柔情的美。月光下的花园、果树、忍冬树是醉人的,是明净温暖的;田野远处的夜莺的鸣唱是迷人的。神甫被征服了,他在贪婪地欣赏着这“柔情”的美的时候,他在对这月光下的柔美产生“无法抗拒的感动”的时候,开始产生了一连串的追问。

正当他在思考“这种崇高的美景,这种从天上投向人间的大量诗情画意究竟是为谁而设的”的时候,谜底揭开了,答案就是他的外甥女与她的恋人相拥着从远处的月景下向他走来。

原来如此——“说不定天主创造出这样一些夜晚就是为了将人类的爱情完美地遮盖起来吧?”

小说情节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好一句——“他逃走了,不仅心慌意乱,而且几乎感到羞愧,好像他闯进了一座他无权进入的殿堂。”

这是典型的莫泊桑式的小说结尾方式,和《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一样的会让你回味良久的尾声。

小说《月光》中马里尼昂神甫对爱情的本质的理解,一度产生了困惑,其实这也是作者莫泊桑的困惑。莫泊桑借马里尼昂神甫这一人物形象,从宗教的高度思考了人类爱情的本质,表达了爱情是圣洁的主题。

同是出于《圣经》,为什么《创世记》将人类始祖的爱情视为罪孽?而《圣经》中的《雅歌》却又礼赞爱情的神圣呢?这是马里尼昂神甫的困惑,其实又何尝不是莫泊桑的困惑?

“雅歌”的得名也始于《圣经》,《圣经》说:“所罗门的歌,是歌中的雅歌!”

何谓“雅”?雅,就是合乎规范的,高尚的,不庸俗的,不粗鄙的。《雅歌》由多篇诗歌组成,其中的文字全是莫泊桑所说的“那些热情的叫喊,那些肉体的呼唤”和“火辣辣的柔情和诗意”。

那就让我们来读读《雅歌》中的一首吧!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所发的电光,是火焰的电光,是耶和华的烈焰。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

爱情在所罗门的歌咏中,成了坚贞、坚强的代名词,成了不可遏阻的激情,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宝。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那一句——“耶和华的烈焰”,虽是比喻,却借耶和华神的口吻赋予了爱情圣洁的地位,使“爱情”在《圣经》中有了合乎天主意旨存在的位置。因此,《雅歌》之“雅”也就有了宗教意义上的存在的地位与价值。

尽管研究《圣经》的学者,对《雅歌》作者到底是谁、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依然有不同的解释,但有一个事实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雅歌》成了希伯莱人在纪念被拯救出埃及的逾越节上必须诵读的经文。

《圣经》研究史上表明,在是否应当将《雅歌》收入《圣经》这一宗教典籍的问题上,曾出现过争论。当年,针对有人不同意将《雅歌》收入《圣经》,研究《圣经》的犹太大学者亚及巴(Aqiba,约公元50-135)就说:“没有一个以色列人曾经争论说雅歌是不洁的,因为在世界上没有一天可以比得上《雅歌》被赐给以色列人的那一天。所有的书卷都是神圣的,但《雅歌》是至圣的。”

《雅歌》是至圣的,也就意味着《雅歌》所肯定的爱情是至圣的。莫泊桑的《月光》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主题。

现实生活中的莫泊桑一生都在追求爱情,但他终生未娶。他曾放浪形骸过,也追求过无数个女子,却没有与一个女子走进婚姻的殿堂。这或许正是“马里尼昂”式的困惑一直困扰着他的原因。

写出过《金蔷薇》那样的短篇杰作的俄罗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他的人物特写《居·德·莫泊桑》中为我们描述了莫泊桑生命中的一个爱情故事——

一个女工!一个天真美丽的姑娘!她读过他的许多短篇小说,平生只见过莫泊桑一面,便怀着一颗像她闪亮的眼睛一样纯洁的火热的心爱上了他。

天真的姑娘啊!她听说莫泊桑还没有结婚,是单身汉,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疯狂的念头,要向他奉献自己的一生,关心他,做他的朋友和妻子,奴隶和婢仆,这个念头在她胸中是那样强烈,她无法抗拒。

她很穷,穿得也不好。她整整一年忍饥挨饿,一生丁一个生丁地攒钱,好为自己置办优雅的服装,穿着去见莫泊桑。

服装总算办好了。一大清早,当巴黎还在沉睡,还被笼罩在云雾般的梦境之中,初升的太阳透过云雾射出暗淡的光,这时,她已经醒来了,也只有这时才能听到街心花园的林荫路上,鸟儿在鸣啭。

她用冷水冲过澡,像戴精巧、芬芳的珠宝似的、小心翼翼地穿上薄薄的袜子和闪闪发亮的小鞋,最后才穿上非常漂亮的衣裙。她照了照镜子,简直不相信自己的影子。面前站着一个由于快乐、激动而容光焕发的、苗条的美丽少女,爱情使她的眼睛变得乌黑,娇媚的小嘴殷红。她将要这样出现在莫泊桑面前,向他表白一切。

莫泊桑住在郊外的别墅里。她拉了小栅栏的门铃。给她开门的是莫泊桑的一个朋友,一个追求享乐,追逐女性的无耻之徒。他色迷迷地盯着她,冷笑说,莫泊桑先生不在家,带着情妇到埃特雷塔去了,过些天就回来。

她尖叫了一声,就用一只戴着绷得太紧的软羊皮手套的手抓住栅墙的铁柱走开了。

莫泊桑的朋友追上去,扶她坐上了一辆出租马车,送她去巴黎。她哭着,语无伦次地说要报复,就在当天晚上,她故意跟自己过不去,故意气莫泊桑,她委身给这个花花公子了。

一年之后,她已经成了巴黎的闻名的交际花。当莫泊桑从朋友那里得知这件事后,他没有把他赶走,没有赏他耳光,也没有要求跟他决斗,只是冷冷一笑,觉得这个姑娘的故事很有趣。说不定还是写短篇小说的好素材呢。

为什么那个女子会听信莫泊桑先生不在家,带着情妇到埃特雷塔去了”的谎言?为什么莫泊桑事后没有阻止这个姑娘继续堕落?因为莫泊桑的确曾以游戏人生的态度对待过爱情,因为他也的确曾怀有“马里尼昂神甫”式的对女子的偏见。

当莫泊桑走到生命的尽头时,他当时还只是43岁。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帕乌斯托夫斯基这样描述莫泊桑的心声——


多么可怕啊,时光不能倒流,不能回到当年,这个姑娘像芬芳馥郁的春天,站在他的房子门口,怀着对他的信任,用她的一双小手向他捧出自己的一颗心!他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现在他用他能想到的最亲昵的名字呼唤她……现在他已经很清楚了!这些感情都是最美好的!它是我们这个尚不完美的世界上最神圣的东西。

亲爱的读者,读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解读,应该不需要我更进一步的解读了吧?你应该能读懂莫泊桑《月光》中爱情是圣洁的这一主题吧!

   (此文曾发表于《阅读与鉴赏》杂志)

                                         2009年4月5日初稿

                                         2009年4月6日改定。

                                         2021年12月15日重读。

“走近100座文学圣殿”(第20篇) ——莫泊桑短篇小说《月光》(老魏的解读辞《爱情圣洁如月光》将于明天推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