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的突围——由2004年江苏、天津的高考作文命题所想到的(上篇)

 镇海中学魏建宽 2022-07-05 发布于浙江

写在前面的话:

此文写于2004年。天津、江苏均是那一年获得本省高考语文试卷自主命题权的,两省的高考作文题的命题旨趣有惊人的相似点,于是写下了《美的突围》一文。此文后被江苏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新语文学习》刊发于2005年第1期(创刊号)。

好的作文题,可能也会让考生叫苦不迭。

当年我还在江苏任教,那年也参与了监考工作。考场上,大多数考生于前面占分值90分的考题上耗费了110分钟左右的时间(高考语文考试时长为150分钟),因此,留给作文写作的时间只剩下40分钟左右。那场考试,留给考生作文的时间很紧,正常的话,高考考场作文,考生一般都要有60分钟左右的时间。

可是江苏那年的作文题,偏偏也不容易对付,绝非40分钟能够草草应对的,因为作文题与平时训练的模拟题型及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的命题思路及风格迥然不同。

我还清晰地记得,考试铃声响起,收卷时,有三四位女生于考场上就哭了!

那是怎样的作文题呢?为什么会让考生很受伤?

请看老魏当年的分析!

                       记于2021年12月24日

美的突围

  ——2004江苏、天津的高考作文命题所想到的

(上篇:天津卷作文题分析)

魏建宽

(此文曾发表于江苏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新语文学习》2005年第1期创刊号)

    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题,无疑是一个个风向标,它竭在向人们传递着一些什么,张扬着一些什么,引导着一些什么。

    2004年全国卷的作文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无疑是一次大的突破,旨在 引导学生“求真”。这对一个习惯了“坚决拥护”、习惯了放弃思考的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声棒喝!就命题本身来说,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

    2004年,注定是一个让人更加瞩目的一年,因为更多的省市拥有了单独命题权,使得2004 年的高考作文题异彩纷呈。而在这十多高考作文题中,天津与江苏的作文题又尤其值得关注,天津与江苏的命题专家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不约而同地将注意点指向了——“审”的话题,不约而同地从一味的所谓“向善”与“求真”的命题引导旨趣中挣脱出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打量身边的世界。

    这是一次“美的突围”!

天津话题

         ——给出了另一种人生态度:审美态度

    我不知道2004年天津的高考作文命题人在设置作文话题时,是否受了朱光潜先生美学著作的影响,不过当我读到天津的作文话题时,我第一时间就想起了朱先生的那篇文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天津市2004年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


        有一个木匠到山里选木材,看到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根,觉得没用就走了 。后有一位根雕艺术家发现这些树根后,如获至室,将这些树根雕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

        请以“材与非材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朱光潜先生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一文中,以不同的人对于一棵古松的反应为例,提出了观照这个世界的三种态度: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 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 ,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知觉’到这一棵树, 可是三人所'知觉 ’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作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物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 。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

    作为美学家的朱光潜先生,他认为相对于实用的善来说,“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进而他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章出于他1932年写的《谈美》,至天津2004年的这一作文话题面世已时隔72年。朱光潜的《谈美》以亲切平等的对话方式向青年朋友提出了他的“人生艺术化”或“艺术人生化”的主张,天津2004年的命题人则以高考作文话题的形式第一次有意识地引导青年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世界。

    这一个遥相呼应真是来得有点太晚了,但我们还是值得欣慰,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人生这一观点毕竟还是在建国后第一次明确地在我们的高考作文话题中出现了!

这是一次突围,对七十二年时光的“突围”,对主宰建国五十年以来高考命题旨趣——“向善命题旨趣”的一次突围。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命题旨趣体现的是“求真”,按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来说,“求真”是一种“精神的饥渴”,那么2003年的全国作文话题无疑已经是对“实用”人生态度的一次突围 。2004年天津卷要求学生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人生和世界,则是再一次突围,不仅是对“实用态度”的突围,而且还是对“科学态度”(求真)的突围。因为在朱先生看来,只有“美才是事物中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才是人生中的最有价值的一面”。

    这里仍然有必要说一说,为什么以“审美态度”观照世界的“人生艺术化”的思想会被封杀七十多年 。这里有诸多原因,我只想说说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朱光潜主张审美的过程是一种超越了功利与实用的“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直觉”过程,并将艺术置于一切之上,这无疑在那个时代是极不合时宜的。

    朱光潜先生曾说:“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是国内阶级矛盾异常激烈的时代,朱光潜的主张自然会被认为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全民族的首要的任务是让国家存在下去, 每一个人的最大的祈念就是“但愿我能活下去”。朱光潜的“艺术的活着”在那个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显然只是一种奢望。

说到“艺术地活着、审美地活着 ”是一份奢望,这倒让我联想到了一则以齐白石老人为故事主人公的趣闻:

    齐白石喜欢画大白菜,曾于《大白菜》画上题字:“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这一题字寄寓了齐白石作为“人民艺术家”的平民情结。大白菜是老北京过冬必备的蔬菜,一家少则也要贮存上百斤。有一天一位老菜农推着一车大白菜,卖到了齐白石大师的家门前。听到老菜农的吆喝,齐白石放下手中的画笔出了院门。齐白石见老农衣衫褴褛,而且是一脸菜色,顿生同情之心,存心想帮一帮这位老农,就善意地与老菜农开起了玩笑:“你这一车白菜我全要了,我呢,给你一幅画,你拿到街上去卖,一定不会吃亏的!”老菜农一口就回绝了:“我不要你的画,你还是给我钱吧,你别拿你那个'假白菜’来换我的'真白菜’!”老菜农说得一脸的认真,齐白石老人愣住了。他的画可是价值连城啊,有些达官贵人以千金相求都被他拒绝了,而面前这位菜农却因“有眼不识艺术巨匠”断然拒绝了一份厚重的馈赠。

这则故事,如果用来说明老菜农完全是以实用的眼光来看齐白石大师的画作,当然是最好的例证。不过,这则趣闻也同时说明了在那样一个大多数人都处在饥寒交迫的年代,“艺术地、审美地生活”只能是像齐白石老人那样的少数人的生存方式。

建国后至1975年就更不用说了,那是意识形态高度统一的时代,那是一个让每个人都穿上了“政治道袍”的时代,这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及。就是时至20世纪80年代,高扬意识形态旗帜、注重人民道德教化仍是主旋律。1982年年高考作文题——“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当时响遍每一条大街小巷的口号——“振兴中华,从我做起”。

不过 ,精神生活的多元化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顽强地表现了出来。仅以文学为例,林语堂、周作人、梁实秋的抒写个人性灵的小品一版再版,就是一个明证。而这些作家都曾一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主张“艺术地生活 ”。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分析天津市2004年高考作文题,我们就会发现其非同寻常的意义。

        天津作文题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材料,二为话题。材料中的文字提出了两种看待事物的态度:实用的与审美 的。“材与非材”的话题则是引导学生用这两种看世界的态度去思考社会与人生。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命题人在材料中已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将审美态度与实用态度对比进而肯定审美态度,提请人们不要对任何事物都采用实用的、功利的尺度去评判,有时采用审美的态度去观照事物甚至还能获得较实用态度更大的价值。

天津作文题出现在主流意识形态仍占据统治地位但逐呈淡化的今天,出现在全球市场化的进程加快的背景之下,应该说这样的命题是一种“异常的声音”,它提醒人们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裹胁之下,除了实用主义的价值标准之外,还有一个另外的价值标准——审美地观照人生的标准。天津的作文题,体现的是对精神生活关注,这真是一个及时的关注!

“老魏曾这样写高考作文题”——《看重自己的左脸》(2005年江西高考话题作文题“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