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魏拟写的高考模拟作文题——“叫人流泪的多寡,是否是衡量文学价值的靠得住的标准?”附学生习作两篇

 镇海中学魏建宽 2022-07-05 发布于浙江

写在前面的话:

        这道作文题,是为2021届的学生高三复习迎考而拟的,近日浙江省《作文新天地》的编辑巫作猛老师,拟将其刊发于2022年第5期,并希望我给两篇学生的习作添一些评点文字,于是今日将这道题及学生的习作推送出来。

        这道题的命题初衷,是对应浙江省2015、2019年的高考作文题的,那两年皆为“文学评论”类的材料作文,故备考时就拟写了这道题。

叫人流泪的多寡是否是衡量文学价值的靠得住的标准?

拟题:魏建宽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撰写《眼泪文学》一文,对巴金声称自己写完了《家》,“再读一遍,却又落了一会”这一事件进行评论:“叫人流泪多寡是否是衡量文学价值的靠得住的标准,我很怀疑。”朱光潜认为:“用泪表达得出的思致和情感原来不是最深的,文学里面原来还有超过叫人流泪的境界。”

朱光潜同时也对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为什么会流泪进行了归因:“读者是为文学作品而流泪呢?还是为它所写的悲惨情境而流泪呢?换句话说,你的泪是艺术欣赏者的欢欣的泪呢?还是实际人对于实际悲痛的'同情之泪’呢?”

对于朱光潜先生关于“读者流泪的多寡是否是衡量文学价值的靠得住的标准”的上述观点,你有何看法?请围绕这一论题,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老魏附言:关于此题命题材料选自中华书局2012年版《朱光潜全集》第(新编增订本)第8卷——《欣慨集中国文学论集》中的《眼泪文学》一文,《眼泪文学》原载《大众知识》第1卷第7期,1937年1月。)

【学生习作1

我爱以血写成的文学

王梓松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1届高三(3)班 

“读者眼泪多寡能否衡量文学的价值?”朱光潜先生如是一问,并拈出其观点:“文学里有比眼泪更深的境界。” 此言亦合我意:读者眼泪虽然可以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一种参考标准,却无法代表其全貌与内核。真正的文学价值是内在的,而不可能仅仅由带给读者的眼泪的多寡来体现。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而流泪是因为“共情”。共情而下泪,一半是读者自己所落,一半是作者有意的引导。前者是因自己的境遇与书中角色相近而共鸣,后者仅是为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氛围而动情。读者相异,则流泪与否、眼泪多寡各有不同,这并不能衡量文学价值。若读者与作者经历相仿,则一言半语即催人落泪; 但假如有时代差异、文化鸿沟,那么慷慨悲歌亦不足使之动容。梅尧臣的诗词令欧阳修情深而泣下,却被南宋评论家批评为平淡枯槁; 卡夫卡的《观察》勃罗德衷心叹服,而无法博得菲莉斯的好感与赞许。其中足见读者相异而情不同,因此作品让读者流泪的多寡是不可成为评论文学作品优劣高下的标准的。

那么是否令读者普遍感伤的文学作品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呢?也未必!诚然,能引起读者普遍的共情,说明作者具有相当的情感表达能力与氛围营造的技巧,但这些并不足以成为文学作品的内核。高鹗所续《红楼梦》,写诸多惨相,令读得唏嘘叹惋,却完全不及曹雪芹所书的前八十回含蓄深沉与不动声色。法国女作家萨冈的爱情小说曾一度闻名遐迩,令欧洲青年男女流干红,于今只是被批评家们认为缺乏深度且内容单一。此类作品也许能够“催泪”,却难以达到真正的“痛心”与“动情”。

什么是真正的“情”呢?尼采在《论读写》中放言——“一切文学,我只爱以血书者!”何谓“以血书写者”?就是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的投入,就是爱德华·德克拼尽心力的创作,就是海子“我必将死亡的痛苦与坚决,尽是把生命的重量写入作品”,曹雪芹、爱德华、海子的作品价值,岂是区区眼泪足以衡量?王国维先生以“境界论”划分诗词,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认为催人落泪者,不过是“有我之境”,“物与我皆著我之色彩”,故引人流泪,至于“无我之境”,其已趋于人生深处的低沉、沧桑和壮阔,并非简单的眼泪所能表现。

回想卡夫卡临终前在病榻上修改《饥饿艺术家》,动笔时潸然落泪。如今想见,那样深沉瑰丽的作品绝非轻薄的眼泪可以铸成,乃是毕生心血浇灌而出。法国作家塞也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 有些不朽的篇章是最纯粹的眼泪。

 “最绝望”却又“最纯粹”的以血书写的不朽的文学作品,才应该是我们的最爱!

老魏评点:

命题所引朱光潜先生的“美学命题”,主要有三个——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不主要取决于作品让读者流泪的多寡;具有最高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绝不仅仅是作家用泪表达出的思致和情感,还应有“超过叫人流泪的境界”;文学作品的欣赏者,审美水平也有高下之分,具有艺术审美眼光与修养的人,他为文学作品所流的泪应该主要是对作品的艺术美所洒下的泪,而不完全是对作品所写的悲惨情境而洒的泪。

王梓松同学准确理解了题意,首段以“此言亦合我意”引出中心论点。第二、三两段以例证与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分别阐述文学作品让人流泪的多种原因及优秀文学的“真正内核”。第四段以“什么才是真正的'情’呢”,引出关于什么才是优秀作品的“真正内核”的探讨,照应命题材料中的“有超过叫人流泪的境界”,分析较为“深刻”。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补充性阐述,但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深沉瑰丽”在哪里,缪塞所说的“最纯粹的眼泪”又指代什么,均语焉不详,让人觉得遗憾。篇尾扣材料,扣标题,扣中心论点,语言简洁,也算是考场的规矩写法。

始于泪水,忠于内涵

赵颖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1届高三(3)班 

巴金称自己写完《家》后“再落了一会”,路遥也曾为“我的田晓霞死了而恸哭”。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常常会为其流泪。不过,流泪虽然可以作为我们亲近文学的媒介,却不能成为衡量文学价值是否靠得住的唯一标准。

每当人们最初接触文学,往往总是以“共情”的态度来欣赏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为作品的人物而流泪,很大程度上是也在为自己而流泪。《纽约时报》评论瑞典作家巴克曼的《熊镇》说:“我读到了很多人,可我也是只读到了我自己。”博尔赫斯曾这样阐释“人书俱老”:“每次我们重读一本书,这本书就与之前不同,而我们自己也与之前稍有不同。”艺术反映的是人生,因而我们的落泪,若是为“人生实际的悲痛”而落泪,的确也不失为一种亲近文学的“处方药”。

当然,也有另一种落泪,较之前这一境界更高一层。即这种读者的落泪,不仅仅是为“人生的实际的悲痛”而落泪,他的泪水中也蕴含着“艺术欣赏者的欢欣”的成分。这样的流泪人则意味着此类读者已经跳脱于作品之处,以一种客观的“远距离”来欣赏文学作品的美。这也可以从作家本人对自己的作品的欣赏中可以见出,因为从某种角度上说,文学作品的作者也是一位特殊的读者。汤显祖就曾对他的《牡丹亭》的构思喜极而泣,托尔斯泰也曾对他笔下安娜·卡列尼娜的遭遇做出让她“不得不死”的决定。这样的作家,这样的读者,往往是悟到了艺术高于生活的那类人,因而既能感受到作品的情感的撞击力,又进而能欣赏与沉醉于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卓越技法与独特风格。

其实,真正的“文学艺术欣赏者”的落泪,除了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而落泪外,还在于能从文学艺术作品中领悟作品给其带去的超时空的精神上的思考。

鲁迅先生评《红楼梦》曾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真正不朽的文学作品,其价值就在于它有巨大的包容性和普适性。你可能会为三流小说中人物的悲惨命运而流泪,但面对马尔克斯“第一个人吊死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我只感到一种莫大的悲痛和压抑,却并没有想哭的冲动,只是为一个时代和夸大了的孤独哀悼。

总之,“让人流泪的文学”虽不失为读者亲近真正的文学作品登上文学殿堂的途径,但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的真正的艺术价值,还是应该让时间成为检验的标准,只有拥有永恒的时代价值和普适性的文学作品才是不朽的文学作品。

老魏评点:

赵颖洁同学准确理解了朱光潜关于文学作品的美学命题中的超过叫人流泪的境界”的内涵,全文围绕这一论题进行了由浅入深的阐述,采用的是“纵向的线型结构”,层层深入。例证材料典型且新颖,展现了丰厚的阅读积累。

附:浙江省文艺评论类高考作文题

一、2015年:文和人品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二、2019年:作家写作时是不是要装着读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作文新天地》: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全国少儿报刊优秀奖期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