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28岁:结束了人生第一个自主支配的十年,说5件非常重要的事

 HX_chen77 2022-07-05 发布于山东

用思考对抗迷茫,用行动解决焦虑

图片

Bluebirds


哈喽,我是多余。

如题所示,昨天是我的生日。

本来这篇稿子应该昨天就发的,但是动笔时才发觉今年格外不同,于是写写删删,就拖到了第二天。

因为我忽然意识到:从18岁到28岁,这其实是人生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支配]的十年。

换句话说,这是我第一次独立“使用人生”的十年。

背井离乡,独立求学、求职、求生、求爱……渐渐从法律意义的“成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这期间的一切都可以并且应该由自己来决定,一切问题也都要自己独立面对,学着脱离熟悉的家庭和校园环境,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活于世。

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多迷茫、苦恼、恐惧、担忧的阶段。

当然,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但这里的“重要“并在于完成了多少物质积累,或者是学历、事业、家庭方面的基础——这些都只是表面的颗粒。如果一个人只拥有这些东西,那我并不认为ta可以被判定为一个“成年人”。

你是否已经全面做好了准备,可以独立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进入赛场,开始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这里的“准备”固然包括物质,但是更多的是能力,思维,选择,以及心理预期。

在这个过程里,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必须思考;

有一些必备的东西,必须得到;

有一些底层的习惯,必须建立;

有一些固有的思维,必须扭转。


这是本号的第117篇文章

本文共计4781字,预计阅读12分钟

今天的音乐很好,请点开吧

· 佛系更新,随喜相遇 ·

作者|李多余

01.【必须得到的基础物质】

——支持自己独立生活6个月以上的现金储蓄

——至少一个无条件支持你,能够给你借钱的人

——一个可以让自己沉浸进去获得快感和成就感的爱好

——一段完整的、认真投入过的爱情经历

——没有太多毛病的身体,运动能力,简单做饭能力

——一份符合社会基本要求的学历,以及可以保证养活自己的技能/知识/资历

放在第一位不是因为这些最重要,而是因为这些最表面,最易获得。

18岁后我们进入成人社会,头十年其实只有两件事要做:找寻,积累。

找寻方向,找寻自我,探索社会。

积累物质基础,积累精神基础,积累行为基础。

这里的物质基础并不是需要多富有,而是要有足够的道具帮助自己进入下一阶段。

钱,人,身体,遁世空间,爱人和被爱的能力,谋生能力。

就这几条。不多,但是必须有。

因为接下来如果你要真正开始进入自己的人生赛场,那么这就意味着你可能要从头追求一些东西,或者需要很大的鼓励和支持。因此你必须有一笔fuck you money,有能够妥善运转的身体,有人做你的后盾,有自己的精神解压器,有一条后备的谋生渠道。

只有准备好这一切,你才能妥善进入下一赛道,才不会在后面的关卡里出现重大问题。

其中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是被大大低估的。我算是身体素质比较好的一类,有长期的运动习惯,饮食也还算规律,但也渐渐察觉到年少时节食减肥、过度运动、肆意熬夜带来的苦果——贫血和气血不足的问题让我很容易头晕,熬夜超过两点半就会呼吸紧张,心跳加速,一到换季就会皮肤过敏,大把掉头发。

这些小毛病造成的影响不只是那一天,那一刻,而是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会为此感到小小的心烦,担忧,不能长时间工作,否则就会眩晕,心脏不舒服,难得有很好的写作状态也不得不停笔,因为怕死。

人们总会觉得有钱万事足,但是现实情况是,一次小小的身体故障就足以让你停工数日,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生负面影响。

透支身体,利息极高,远远超过你用其赚到的钱。我不是在吓唬你。

学会在意自己的身体,是作为成年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于遁世空间,我在过去一年刻意养成了健身、拼模型和射箭的爱好,原本只是为了健康和觉得有趣,但是养成之后才意识到,这些东西带给我的“暂停”意义远大于其本身——当我愤怒,压力大,不快乐,或者需要暂时关闭大脑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是我的避难所。

太多都市人精神压抑无处可逃,最终走向崩溃,是因为我们都忽视了暂停的重要性。

对了,额外说一点,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在这个年纪一定要拥有第一个奢侈品,或者车子,或者房子。

实不相瞒,我也认真考虑过了,奢侈品,车子,房子,我都还认真研究过,思考过。

思考的结论是,我原来自以为清醒,却其实已然被消费主义洗脑;原来自以为独立,却在潜意识里摆不脱用物证明自己的虚荣。

如果你的装备包里,你的人生下一阶段真的需要这些东西,那么买吧,借钱也要买。

但是如果你只是“觉得”自己需要,却也说不上个一二三,只是“觉得”别人都有我也要有,却也用不太上,那就该冷静一点了。

独立思考,抗拒洗脑,想明白自己到底是在消费还是投资,这是28岁的我作为一个成年人的第一个标志。

02.【必须持续思考的问题】

——我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我有什么强项?我有什么弱点?

——我对什么有热情?什么是我宁可不吃饭不睡觉也想要做好的?

——我希望自己未来每天过怎样的生活?

必须持续思考,并且必须找到答案。找到答案的那一刻,你才算是开始了作为成年人的旅途。

人是很容易被一些潜在的、眼前的、大众投票的观念所误导的。比如:

只有上班才能养活自己,人一定得找个公司上班;

在xx岁前一定要结婚,要生个孩子,否则就是被剩下了;

大城市一定是最好的,只要能进入一个大厂我就稳了;

有钱就是成功,我要找一份高薪的工作,多多赚钱。

这些想法对么?

未必。

我在这些年有意识地接触了许多人,不同年龄(从18到60),不同身份(员工、高管、老板、个体户、自媒体人、全职妈妈等等),不同家庭背景(从一线城市精英土著到十八线小城打工族),不同国籍,不同信仰等等等等。

在和这些人的接触中我意识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

一个人选择过一辈子的方式,太多了。

你可以在大城市打拼,也可以在小城市躺平;

可以在大城市拼三年经验和资本再回老家创业,可以进入小公司然后忽悠老板投资你;

可以在小城市组建完家庭之后再去大城市,可以在大城市爱上一个人之后带ta回老家;

可以进入旅游行业把旅行作为工作,可以每天不上班也能赚到钱;

可以不在任何一个城市定居,可以不结婚自己给自己生个孩子。

我们社会可容纳的可能性是远远超过我们想象的。

求学,上班,攒钱买房,结婚生子,这个模式是日常最常见,但并非是唯一的路径。

不上班不代表不工作,也不代表赚不到钱,结婚不是人生的必选项,大城市和小城市、女强人和女主妇之间没有高下之分,钱多钱少也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

什么是唯一的标准?

你的渴望,你的热情,你的快乐。

你是否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唯一的成功标准。

在你的人生里,你可以做任何选择,可以拒绝社会的定义,只要这能帮助你去往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能让你做自己有热情的事。

我这十年里看到太多人,双手得到了许多但内心空空,明明不喜欢现状却还要死撑,活在痛苦里却从不肯看一看自己。

不要这样,朋友们。

把目光从别人的身上挪开,睁眼看看你自己。

成为成年人的第一个重要标志:你是否睁开了双眼看到自己的远方,是否开始真正迈上了自己的人生路。

毫无疑问,对我来说在最庆幸的事情就是这十年里我没有没有被上班、结婚、生孩子之类的事情绑架,而是坚持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哪怕做得不好、做得很慢,也从没放弃过。家庭,财富,名利,束缚不了我,我所追求的、感到的,是一种坚定的自由,一种“去你的吧”的敞亮和快意。

活在自己的热爱中,虽苦犹乐。


03.【必须建立的基础认知】

——对社会运行基础逻辑的了解,包括商业,法律,政治,教育,家庭,社会分工

——对人类行为基础原理的了解,包括身体如何工作,大脑如何工作,情绪如何工作

——对社会生存基本原则的了解

——对自己这具身体的了解

作为一个成年人,不应该到了28岁还没有法律常识,像一个封建年代的老农民一样害怕政府,害怕维权,不懂得合约的意义,没有法律警惕性;
不应该毫无商业及金钱逻辑,认为老板都是混蛋,工人都是好人,认为赚钱只能靠出卖体力,没钱了只能节衣缩食自我压榨,拿到钱就全部用来享乐,消费,然后陷入死循环;
不应该还像一个学生一样懵懂生活,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判断和取舍,也不懂最起码的人情世故。
作为一个成年人,必须要有常识。
而所谓常识,就是我上面说的这些最起码要知道的事情。
你不再是一个孩子了,你要完全脱离校园的简单秩序,脱离稳定的生活轨道,把自己抛进一个复杂的、完全需要自己去安排和掌控的环境里。
因此你必须要有足够的信息量才能让自己健康、稳定地活下去,才能做出有效的自我保护,才能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判断,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
也许你还觉得自己是个小孩子,但是社会上的人不会这样觉得,也不会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去对待你了。
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你上桌了。
变成一个懂事的成年人,小时候我总觉得这不是一句好话,是低头,是认怂,是磨平了棱角。但是现在我才明白,这实在是一种可贵的资产,是行走于世的铠甲和武器,可贵可贵了。

04.【必须建立的底层习惯】

——自我观察的习惯

——健康管理、生活管理的习惯

——思考,收集,输出的习惯

——认真做事的习惯


惯性是很强大的力量,这是我这些年最大的一个发现。

它难以抗拒,不被察觉,并且影响巨大。

人在很多时候不是被意识决定的,而是被惯性推着走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段时间我在上自己的写作课,期间总有人问我怎么拥有自己的观点,说自己看什么都没想法。

说实话,这个问题给我问懵了。

因为这件事情在我看来是很自然的,看到一个话题,就会自动有想法,然后就有了观点,就有了文章。

我没想过有人会在这个事情上有困难。

于是后来我就开始刻意留心这件事儿,思考为什么会有人问这个问题,为什么我可以而别人不行,把我的思考写下来。然后我就忽然发现:

思考,输出,琢磨,帮别人答疑解惑,这已经成了我的惯性操作。

一开始可能是刻意的,为了在讨论中争上风,或者喜欢刨根问底,后来就成了习惯,有了想法就想写出来,看到好的内容就会琢磨,就会收集。

这就成了今天的我。

惯性的影响是全面的,它就像大海的潮汐之力,会冲刷整个海岸,而不是某一块礁石。

去岁我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健康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健康生活的习惯——认真做早餐,自带午饭,每天运动,或者最起码有意识地在写稿间隙站起来,做做拉伸,出去呼吸新鲜空气,吸收阳光。

这件事带给我的影响不仅仅是一天美好的开头,或者瘦下来的身材,而是一天开始时高分的情绪铺垫,对自我的认可,对身体和自己的关注,甚至是对家人的关心,给朋友更多温暖和问候。

这太神奇了,但又很合理。
而上面整理出来的四个习惯,对我的影响巨大。它们让我觉察到自我,让我一次次跌倒又站起,让我有了健康、稳定的生活质感,让我开始逐渐靠谱。


05.【必须扭转的固有思维】

畏惧——害怕外界的看法,害怕自己成为异类,害怕失败,害怕做错事受罚,害怕失去

等待——等一切准备好了再开始,等明天再开始,等自己有了A才去做B,等别人注意到自己

服从——服从于大众的标准,以他人为权威,服从明知错误的安排

这是过往十年对我束缚最多的三件事。有的结束了,有的还没有,像顽疾一样困扰着我。

未来十年,打破它们。

成为一个成年人,之前的四条就足够了。

但是要成为一个强大的成年人,一个有力量的成年人,一个能够搭建自我世界的成年人,还不够。

不可畏惧,不可等待,不可顺从。

这些年我帮过一些人,也伤过一些人;

受过一些伤,但也都释然了。

写了一些平平无奇的东西,有了一批十足可爱的读者,提供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帮助。

也有遗憾后悔,但都无需再念。

未来十年,不期许任何得到,只愿能更多给予。

18岁的我很爱一句话,放在此刻或许恰如其分: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感谢所有能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感谢所有能看到这里的朋友。

我是多余,今天也是爱人间的一天。比心。

图片

End

多余时间

在评论区留下你想对我说的话吧

想对自己说的话也行

随机抽一位,送图中的敦煌文创香囊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