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问我,孩子的计算能力弱,应该怎么提高?其实到了小学中高年级,计算能力就是数感决定的。那么如何有效提高数感呢?其实只需做好这三点就够了。 1.分析数字规律,研究内在联系 那天我给儿子随便出了两道计算题,4256÷4和4256÷14,前者答案是1064,后者答案是304。儿子给出答案后,我突然又有了新的想法,于是就问:“那你知道1064和304之间是什么关系吗?”孩子正要去列竖式,我说根本就不用竖式,直接就能出答案。同样的4256÷4得到的结果和除以14得到的结果,它们应该是14与4的比。所以直接就能知道1064/304=3.5。 在孩子做其他口算练习时也是如此。很多数字的内在联系,并不一定要等学到相关公式时才去研究。比如学习乘法表的时候,有些数字结果在表中对应好几个式子,24=3×8,24=4×6。多去分析为什么?6是3的二倍,4是8的一半,所以这两组数的乘积没有发生变化。 2.深入体会乘法分配律 乘除法是加减法的更高级形式,所以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非常重要。例如,要计算117÷3的结果,你可以列竖式、可以口算,还可以选择更快的计算方法。比如把117先看成120,首先计算120÷3,再减去3÷3。这种计算方法明显会更快,正确率也更高。 当你发现孩子的计算速度较慢的时候,也许是方法有问题,至少说明解题方法有待优化。在我看来,小学的计算速度非常重要,它不光体现了大脑的运转速度,更体现了方法的灵活性。孩子只有把知识和数字充分吃透、玩儿熟了,才能摸索出最优方法。 3.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用图形体会数字规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我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经常会看着窗帘上的点点,思考数学问题。比如,从一个点开始,在它的周围安置三个点,这样就组成了2×2的矩阵正方形;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在它旁边安置五个点,就能组成3×3的正方形;再安置7个点,就能组成4×4的正方形......如此反复,我就发现了1 3 5 7 ……只要连续加奇数个点,结果一定是个平方数。后来上了高中,又通过图形印证了许多数字规律,在论证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少成就感。 如果您家孩子计算能力偏弱,建议从现在开始按照我说的三点去积累对于数字的感知。祝福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之美,爱上数学,轻松获得好成绩。 #小学数学# #数感# 15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