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子牙是宝鸡人

 陈仓道工作室 2022-07-06 发布于陕西

姜子牙是我国老百姓最喜欢的神话人物之一。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三十二岁上昆仑山拜元始天尊学道,七十二岁奉师命出山,八十岁在磻溪河边被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从此,大施文韬武略,率领众神历经磨难,降妖除魔,完成了兴周大业,最后奉命发榜封神,成为众神之主。

因姜子牙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人物,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宗师,有“百家宗师”之誉,所以,虽然史籍中记载他的信息很多,但众说纷纭,致使没有被演义的姜子牙扑朔迷离。

权威的《史记》这样记载,姜子牙东海上人,炎帝后裔。其先祖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申地或吕地,至姜子牙时,已沦为平民。关于姜子牙归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治史严谨的司马迁却只例举了三种传说,并解释说,尽管这三种传说各异,但公认的是姜子牙为文王武王之师。

因为《史记》所说的东海边、申地、吕地的具体位置没有定论,致使至今姜子牙故里有河南卫辉市、安徽临泉县、山东莒县之争。又因为司马迁用三种传说记叙姜子牙归周,致使至今姜子牙钓鱼台也有陕西宝鸡、山东莒县、河北南皮县之争

宝鸡太公庙姜子牙像  摄影/刘希平

许多宝鸡的研究者认为,真实的姜子牙并没那么繁杂。他就是一支由炎帝遗留在宝鸡渭河流域的姜姓部落的首领。

宝鸡是炎帝故里。位于宝鸡市西南的清姜河古称姜水。《国语》、《竹书纪年》和《史记》均记载,炎帝生长在姜水,故姓姜。生活在清姜河流域的炎帝姜氏部落,因炎帝教民耕种,设市交易,发明医药,生产力得到提高,生活方式改善,人口快速增加。为了寻找更多的生存空间,姜氏部落的一些先民带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不断向四周迁徙。这些迁徙出的姜姓先民经过漫长的旅程,不断与包括黄帝在内的其他部落的先民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因此,炎帝被中华民族供奉为的共同始祖。

宝鸡炎帝陵炎帝像  摄影/刘希平

也有一部分未迁徙的姜氏部落先民一直在宝鸡渭河流域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姜子牙则是一位炎帝遗留在此的姜姓先民部落的首领。他德高望众,博学多闻,满腹韬略。位于秦岭北麓,渭河南的磻溪河(今伐鱼河)一带是他的领地。

与姜子牙磻溪河隔渭河相望的周原(今陕西扶风县和岐山县交界一带)是周文王的周国。周原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土肥地美,特别适合农耕周人姬姓。姬、姜两姓世代通婚。周人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嫄就是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商代末期,周人先祖周太王为躲避戎狄的侵扰,率姬姓部落迁居到周原,建立了周国。到周文王时,周人已在周原苦心经营近百年。此时的周国已经是一个人才济济,国力强盛的西方大国。为了壮大实力,兴周灭纣,周文王曾前往磻溪河拜访姜子牙,拜姜子牙为太师,与姜氏部落结成了反纣联盟。姬、姜两部族结盟后,周国如虎添翼,公开摆脱了与殷商的附属关系,举起反殷大旗,号召天下。

今日磻溪河边的钓鱼台  摄影/刘希平

在姜子牙的精心谋划下,周人对内发展生产,壮大国力,对外文攻武伐,开疆拓土。六年后,周统一了关中平原,为继续向东发展,将都城迁往丰京(今陕西西安市马王镇)。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统帅伐纣同盟军发动了“牧野之战”,消灭了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


欢迎点击以下标题,观看我们制作的九集电视纪录片《陈仓道》:
第一集  雄关漫道
第二集  践草为径
第三集  栈道千里
第四集  暗度陈仓
第五集  出师未捷
第六集  力挽狂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