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国权臣与商鞅的改革路线

 海叔说春秋 2022-07-06 发布于四川


在商鞅之前,秦献公已经在秦国推行新政,这种新政的实质就是变法。在秦献公的努力下,新旧贵族之间,渐渐形成合力,枪口一致对外,大家在变法中均得到实利。

新政的掌管者,是一名叫甘龙的大臣。从秦献公开始,秦国的四大庶长的权力逐渐被分割,中原的官员体制在秦国得到大面积推广,在秦国朝堂中,丞相、太师等官位也便成为秦国实权派人物。甘龙便是太师。

在”拥立秦献公的左庶长赢改为什么消失了?”一文中,我们曾经说到赢改的消失,极有可能这个人物虽实权在握,但毕竟协助秦献公篡夺正统王位,导致新旧王室贵族都不敢过于亲近其人,给予秦献公以可乘之机,削弱庶长们的权力,扶持赞同新政的权臣,甘龙应属于秦献公破格提拔的权臣。

在秦献公的规划中,秦国的变法是循序渐进,法律体系更多还处于人治的探索环节,法律的作用尚且不能起到绝对限制贵族们的权限。这就决定了甘龙对变法的态度,是沿袭着秦献公之国策而推行,这也决定了甘龙的变法属于改良式变法,而商鞅的变法属于大破大立,两人的路线是不同的。

当然,甘龙的政治初衷,与商鞅相同,目的都是让秦国强大起来。在秦献公与甘龙的努力之下,秦献公与贵族们通婚联姻,加之甘龙本身对儒家学说研究透彻,对拉帮结派的能力,和对人际关系的处置能力,相对来说要比法家商鞅要优秀,秦国新旧贵族最终便都围绕在甘龙身边,特别是在秦献公逝世秦孝公继位后,甘龙的地位越显重要。

甘龙非赢姓王族成员,却成为秦国根基之所在,即老世族集团们的发言人,就足能体现甘龙的政治调控能力。因此对于变法,商鞅可以推翻重来,甘龙却不能。甘龙既要维持秦国稳定大势,又要平息国内矛盾,同时还要保持自己家族的利益。

商鞅可以重罚赢虔以护法,甘龙却绝不可能如此维护法制,这就是根源。在选择队伍方面,甘龙前期属于变革派,后期则是保守派。

就时代而言,甘龙属于最终的胜利者,商鞅所推行的变法在秦国已形成大势所趋,国政易改,人心难移,甘龙和老世族们对商鞅之人,可谓痛之入骨,最终在甘龙等人的筹谋下,将功盖千秋的商鞅送上死亡之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