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影 | 中国大陆唯一的“开普轨距”——桃荻铁路运转记

 lixj1028 2022-07-06 发布于天津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西面,长江之畔,有一条窄轨铁路——桃荻铁路。这条铁路从桃冲铁矿通往荻港码头,全长仅9公里。采用1067毫米的“开普轨距”,是中国大陆唯一一条开普轨距的铁路。

文章图片1

穿行乡间的桃荻铁路(拍摄:张亦航)

开普轨距,因1873年,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南非,在其好望角附近的开普省采用这一轨距,故而得名。但最先采用1067毫米轨距的并不是开普省,而是挪威,挪威修建第一条铁路时,考虑到境内多山区,运量也不大,就采用了1067毫米窄轨。

如今,使用开普轨距的国家和地区还很多。日本拥有2.2万公里的开普轨距铁路,中国台湾有700余公里,中国香港有轨电车也采用开普轨距。此外,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博茨瓦纳、安哥拉等国也都有开普轨距的铁路。

百年历史

清宣统3年,即公元1911年,繁昌乡民胡尺君在长龙山脚下发现了铁矿。1913年,国民政府批准成立裕繁铁矿股份有限公司,并颁发了皖都督府第一号勘矿执照,露天开采铁矿石。但因资金不足,采掘迟缓,运输滞慢。日本商人安部四方和高桥雄治趁机介入,与矿方签订《裕繁铁矿公司售卖矿砂合同》,以20万日元,购得40年收购铁矿的特权,又斥资120万日元,添置设备。

1918年10月16日,由日本工程师羽生庚午郎设计的桃荻铁路建成通车。那时的日本还没有后来的新干线等准轨铁路,其国内铁路几乎全部是开普轨距。桃荻线由日本人设计,采用开普轨距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年10月26日,桃荻线举行了通车典礼。10月28日,首列运矿列车抵达荻港码头,矿砂换装日本桥本汽船株式会社的轮船经长江入海,运往日本本土。桥本汽船株式会社有“大荣丸”号、“日样丸”号、“高山见丸”号、“春日山丸”号等30余艘排水量2000至3000吨的货轮,专门跑这条航线。

桃冲铁矿品位高、产量大,20世纪20年代,年产铁矿石近40万吨,占当时中国铁矿开采总量的三分之一,几乎全部运往日本,竟能满足其年需求量的40%。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繁昌沦陷,日寇成立桃冲矿业所,加紧掠夺。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桃冲铁矿才被收回。1953年,交由马鞍山钢铁厂管理,并由露天改为矿井开采。

文章图片2

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修建的办公楼(拍摄:房星州)

文章图片3

日本人修建的小楼(拍摄:房星州)

活跃至今

桃冲铁矿院内有3股道,矿井采出的铁矿石由传送带运出,经铁槽倾入“小火车”。3股道在铁矿大门前汇合,经过一座桥和一个道口,转过弯穿过一片农田和一条地堑,就到了长江边。离江边几百米处有一个只有3股道的车站,铁路职工称其为“三叉轨”。出车站后过一个道口,便是荻港码头,机务段和车辆段就在码头旁边。荻港码头虽小,却也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949年4月20日夜,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直捣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渡江第一船就是在荻港登陆的。

文章图片4

桃冲铁矿(拍摄:房星州)

文章图片5

正在装铁矿石的“小火车”(拍摄:张亦航)

文章图片6

桃冲铁矿门前的简易桥梁(拍摄:张亦航)

文章图片7

桃冲铁矿门前的道口(拍摄:张亦航)

文章图片8

独特的道口房(拍摄:张亦航)

文章图片9

通过道口的“小火车”(拍摄:房星州)

文章图片10

穿行田间(拍摄:房星州)

文章图片11

行进在地堑之中(拍摄:房星州)

文章图片12

“三叉轨”(拍摄:张亦航)

文章图片13

正在换向的“小火车”(拍摄:张亦航)

文章图片14

来到长江边(拍摄:房星州)

文章图片15

荻港码头(拍摄:房星州)

文章图片16

“小火车”运来的铁矿石经传送带装上船,运往马鞍山(拍摄:房星州)

文章图片17

检修库(拍摄:张亦航)

桃冲铁矿共有3台JMY380FD型内燃机车,由常州市润涛工矿设备有限公司制造。桃冲铁路自编号TK-1、TK-2和TK-3,“TK”是“桃矿”二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TK-3曾与载重汽车相撞,后将撞坏的司机室切下,换了新的司机室继续使用。其中,TK-1采用红白相间的涂装,TK-2和TK-3则是黄色涂装。3台车一般只有1台在用,另外2台放在车库里。

文章图片18

TK-1号车(拍摄:张亦航)

文章图片19

TK-2号车(拍摄:张亦航)

文章图片20

TK-3号车(拍摄:张亦航)

文章图片21

TK-3号车切下的司机室(拍摄:房星州)

文章图片22

机车铭牌和车身上马钢的标志(拍摄:房星州)

文章图片23

操作台(拍摄:房星州)

文章图片24

机车“倒车”直接使用类似汽车的后视系统(拍摄:房星州)

货车多为漏斗车,只有2轴,载重20吨。铁矿石从敞开的车顶倒入,打开车侧下方的盖板,铁矿石便能从车内倾泻而出。漏斗车有2种,一种是20世纪40年代由日本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车体用铆钉拼接而成;另一种则是后来中国自行仿制的,车体是焊接的。两种漏斗车混编使用,每列车编组10节。机车和货车都没有风管,利用货车自带闸瓦人工制动,所以货车上也要坐职工,以便随时停车。车库附近还有几节生产年代更早的4轴平板车,已不再使用。

文章图片25

日本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漏斗车(拍摄:房星州)

文章图片26

铆钉拼接的漏斗车(拍摄:房星州)

文章图片27

货车车轴(拍摄:房星州)

文章图片28

中国仿制的漏斗车(拍摄:房星州)

文章图片29

职工坐在货车上,以便随时制动(拍摄:房星州)

文章图片30

四轴平板车(拍摄:房星州)

桃荻线仅在工作日运行,周六、周日及节假日均无车。工作日每天跑3至4个往返,清晨六点左右从码头开空车到矿里装料,再运往码头装船。上午十点多就跑完了,下午一般没车。

车钩之谜

值得注意的是,桃荻铁路的3台内燃机车和部分货车的车钩上铸有“KD5”或“ㄙㄌ5”的字样,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日本制造的KD5型蒸汽机车。KD5全重仅59吨,还不到上游型蒸汽机车的一半,在准轨蒸汽机车中算是“小字辈”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KD5其实就是日制9600型蒸汽机车,该型机车本来采用的就是当时日本铁路的1067毫米开普轨距。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9600型蒸汽机车曾被广泛用于日本的各个占领区和殖民地。有251台直接改用准轨行走部,被侵华日军运至中国大陆使用。另有4台仍使用1067毫米轨距行走部,用于日寇在海南岛修筑的,最初采用开普轨距的海南西环线。

文章图片31

机车车钩(拍摄:房星州)

文章图片32

车钩上的“KD5”和“ㄙㄌ5”字样(拍摄:房星州)

“KD”则源自英文单词“consolidation”,20世纪初,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沦陷区制订了按照华氏轴式,以日文片假名为蒸汽机车命名的规则。当时,1-4-0轴式的蒸汽机车在国际上通称为“consolidation型蒸汽机车”,中文译为“巩固型蒸汽机车”或“团结型蒸汽机车”,日本人遂取“consolidation”一词中的“soli”字节,按照日文谐音,定名为“ソリ型”。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铁道部“沿用”了这一命名方式,只是将日文片假名翻译为中文注音,“ソリ型”改为“ㄙㄌ型”,后面再加上阿拉伯数字编号,以区分不同型号的1-4-0轴式蒸汽机车,日寇遗留在中国的9600型蒸汽机车就被命名为“ㄙㄌ5型”。1959年改用汉语拼音命名,“ㄙㄌ”对应汉语拼音为“SL”,由于“SL”的缩写已被胜利型蒸汽机车使用,故ㄙㄌ型统一改为“KD型”,ㄙㄌ5型又改称“KD5型”。“KD”源自英文单词“consolidation'的音标“kənˌsɒlɪˈdeɪʃn”,取其中的两个重音。有一部分KD5换装米轨行走部,改称“KD55型蒸汽机车”,用于滇越铁路。

文章图片33

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收藏的KD5型蒸汽机车373号车(拍摄:季云柯)

如此看来,桃荻线使用开普轨距的KD5并非没有可能,KD5报废后,车钩又被装到新机车上继续使用。也有可能是国铁淘汰的KD5型蒸汽机车在芜湖东站拆解,车钩送给了桃冲铁矿。但这都仅仅是猜测,目前除了车钩上的铭文外,尚未找到桃荻线曾经使用KD5型蒸汽机车的证据。

桃冲铁矿的一块展板上有当年桃荻线上运行的蒸汽机车照片,注释上说,1981年9月,桃荻铁路就淘汰蒸汽机车,改用内燃机车了。照片中是一款水柜式蒸汽机车,显然与带煤水车的KD5大相径庭。经多方查证,这是日本制造的1040型蒸汽机车。1904年,日本铁道大宫工厂以英国纳斯密斯·威尔逊公司的1100型蒸汽机车为蓝本,仿制出1040型蒸汽机车。该车为水柜式,长7.5米,轴式0-3-0,采用1067毫米轨距,全重仅21吨。1040型共生产了6台,编号1040~1045。1040和1042号车被运往中国,用在桃荻铁路上,其余4台则在日本本土使用。据老职工回忆,蒸汽机车退役后被送到马鞍山,之后就不知所踪,很可能已经回炉了。

文章图片34

桃冲铁矿展板上,老照片中的开普轨距蒸汽机车(拍摄:房星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