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盈利的猫眼娱乐,财报传递出几大隐忧

 来咖智库 2022-07-06 发布于重庆

京城已经入秋,而资本市场也进入了繁忙的财报季,今年年初登陆港股的猫眼娱乐(HK:1896),在本周四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财报。

这份财报看起来很“美”,这家一直在亏损的公司迎来了首次盈利——在报告期间,盈利净额为2.57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净额2.31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3.804亿元。

但资本市场却并不买账,中期财报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虽然港股市场总体平稳,恒指微涨0.94%,猫眼娱乐股价却暴跌了9.19%,收于11.46港币/股。

盈利来自于票补缩减

按理说,亏损转向盈利算是一个标志性“里程碑”,尤其是看重利润的资本市场,由亏转盈是投资人喜闻乐见的好事,但猫眼娱乐股价却缘何暴跌?

有分析师指出,猫眼娱乐的中报业绩的确是超出了市场预期,但昨日股价上涨已经体现了市场情绪,且由于公司业绩增长的长期空间一般,港股流动性折价明显,今天的市场表现就不难理解了。

近期,中金公司也在一份报告中下调了猫眼娱乐的目标价,从19.3港元下调18.5港元。

今年7月,猫眼娱乐进行了全面的战略升级,公司发布猫眼全文娱战略“猫爪模型”,即以票务、产品、数据、营销及资金五大平台布局全文娱产业链;同时,猫眼与腾讯的“腾猫联盟”正式启动,强化文娱内容服务生态。

这份中报是其战略升级之后的首份财报,但显然,财务数据并没有让市场看到战略升级带来的新增长动力。

事实上,即便是本次财报最大亮点“盈利”,也主要是在于票补的缩减,带来的销售费率大幅下降,从而在财报上体现为净利润大增、扭亏为盈。但是,这种盈利并不代表公司业绩有强增长性。

今年上半年,由于票补大幅减少,猫眼娱乐的销售费用由2018年上半年的11.46亿元降至6.11亿,同比下降了46.7%,管理费率和财务费率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这就是本次财报,猫眼娱乐实现盈利的全部秘诀所在。

收入增长乏力且结构有待优化

从收入的层面看,猫眼娱乐本次交出的中报数据,增长的情况相当疲软:2019年上半年,营收增长率从2018年的47%下滑到4.7%,简直是在“跳水”。

具体看一下猫眼娱乐的收入构成情况。

猫眼娱乐的收入一共来自在线娱乐票务服务、娱乐内容服务、娱乐电商服务和广告服务这四个部分。在线娱乐票务服务实现收入10.83亿元,收入占比54.6%;娱乐内容服务实现收入6.65亿,收入占比33.5%;娱乐电商服务收入0.79亿元,收入占比4%;广告服务及其他收入1.56亿元,占比7.9%。

2019上半年,公司各业务板块发展并不同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为猫眼娱乐绝对收入主力的在线票务服务,无论是从总额还是收入占比而言,都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代表着,猫眼娱乐的主要收入来源,正在收缩。

1、在线娱乐和票务服务。从总量上看,去年同期是11.48亿,今年是10.83亿,同比下跌了5.6%;在总收入的构成中,占比从60.6%下降到54.6%,大概也是缩减了六个百分点。

再细分来看,在线娱乐和票务服务又分为在线电影票务和现场娱乐票务两部分。其中,在线电影票务是这部分收入的绝对大头。

(1)在线电影票务。在财报中,猫眼娱乐认为,这部分收入的下滑主要是因为2019年上半年全国票房和观影人次整体下降导致的。

但翻看一下行业数据,在今年的前六个月,电影的总体票房只下降了2.7%,猫眼娱乐在线娱乐和票务服务却收入下跌了5.6%,也就是说,虽然行业的确在收缩,但是猫眼票务收入收缩得更多或更快。

(2)现场娱乐票务服务。财报显示,这部分收入总交易额比去年同期增长 40.5%。2019 上半年,为王力宏、杨千嬅、林俊杰、莫文蔚等头部艺人演唱会、以及《断金》(张国立、王刚、 张铁林主演)《阳台》(陈佩斯主演)等知名话剧提供宣传、营销、活动组织等创新服务。但由于这部分收入占比过低,所以无法对票务业务的总体收入进行提振。

2、娱乐内容服务。财报显示,这部分总营收 6.66 亿元,同比增长 18.7%,从历史情况来看,比去年全年增速25.4%下降了6.7个百分点。

猫眼娱乐认为,报告期内,以联合出品方或主控发行方参与了《来电狂想》、《白蛇·缘起》、《飞驰人生》、《熊出没·原始时代》、《反弹风暴4》及《最好的我们》等大片,电影及宣发业务不断在扩展。

3、娱乐电商服务收入。这部分收入大幅下滑,同比下降 19.2%。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娱乐电商服务收入 0.79亿元,娱乐电商服务包括公司自身平台上的在线卖品预订、 衍生商品销售及影院会员服务。

4、广告服务费及其他收入。财报显示,公司广告服务及其他收入达 1.56 亿元,同比增长 78.1%,但增速较去年(168%)下降了约90个百分点。

“猫抓模型”战略升级效果仍有待检验

显然,从前述分析来看,猫眼娱乐收入的四大板块中,广告服务费和娱乐内容服务收入同比在增长,但这两部分总收入占比不高,无法对总体收入形成较大提振。票务业务和娱乐电商业务收入是比去年减少的。并且,四大收入板块的增长速度,跟去年相比全部在下滑。

而且,财报中数次提及的“減少主要是由于2019年上半年中国综合票房以及观影人次较2018年上半年有所減少”,这个原因恐怕很难让市场信服。原因如下:

首先,我国电影票房收入逐年下滑已成趋势,观影人数增长率曲线向下一时也难以逆转,并非行业环境出现根本性变化。

第二,电影购票的线上化率接近天花板是不争的事实,且票补已经成为历史,如果不能找到新的增长动力,未来占据猫眼绝大部分收入的票务业务收入,也很难看到爆发点。

猫眼娱乐的管理层的确也在不断布局,寻找未来新的增长点。

7月,“猫抓模型”战略升级,同时猫眼和腾讯的“腾猫联盟”正式启动,强化文娱内容服务生态,通过猫眼全文娱营销平台“线上+线下”,可以持续提供流量曝光和交易支持。

升级以后,线上,猫眼娱乐就拥有了六大流量入口,分别是微信、QQ、美团、大众点评、猫眼、格瓦拉,覆盖了10亿+生活消费网民;同时还拥有众多的文娱自媒体矩阵,新兴的短视频KOL矩阵粉丝1亿+;猫眼小程序生态拥有超过2亿的用户。

线下,猫眼影迷会落地了42个城市,与9500家影院深度合作,并在130多个城市的商圈、460所高校有100多万个媒体曝光点位。

但是,从最终的财务数据来看,猫眼娱乐手握如此多流量却并没有效转化,深究原因在于,对于“全文娱战略”,猫眼背后并没有打通的可以供分享大数据的互联网平台,甚至“腾猫联盟”也流于概念化的简单架构,遑论娱乐内容服务、电商服务等外部合作的效果了。

持续增长乏力、收入结构待优化、战略落地缺乏抓手……猫眼娱乐要跟资本市场讲好自己的故事,仍有诸多隐忧待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