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太极拳的掌形在行拳中的重要性

 太行森林 2022-07-06 发布于河北

编者按:掌形,在太极拳演练中,以小寓大,可以反映出一个演练者对拳理拳法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如何。亦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作者在文章中以掌形为主题,阐述了自己在日常习练中的一些认识和体悟,很受启发。

  掌形是我们演绎拳架中的第二张脸。第一张脸需要目光专注、神态安祥,它反映出来的是安静平和、不卑不亢,虚空无为的太极心语。而掌,作为第二张脸,它所反映的是劲别、劲点,劲力的运转、折叠、延长、蓄放等等太极拳的内涵。很难想象,一双自始至终都僵硬或疲沓的手掌,其习练者会有什么太极拳的内在修为?因此,我们习练太极拳术,二张脸都要重视,不要偏废。

图片

风卷荷叶话掌形

—谈谈太极拳的掌形在行拳中的重要性

文:徐云娟

       杨式太极拳之外形,归根究底即是手、眼、身、法、步五字,而手法是五法之首,可想而知其重要性非同小可。

       拳论强调:“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在85式太极拳中,有掌、拳、勾三种手型,其中掌在整套拳架运行中使用的最多,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基本手型。

       杨式太极拳的掌形为荷叶掌,它的基础形态是五指舒展,大小鱼际张开,虎口圆润,掌心内含,犹如一片浮在碧波上的荷叶,轻盈而舒展,但是看上去似乎极其平常的一个手型,却在拳架的演绎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拳的内在要素往往可以通过看似平常的掌形中得以体现。恩师李海水先生在神鹿太极讲堂直播第一堂课中就讲到:“习练太极拳,有式无势是空架,有势无式不成拳。”式和势是太极拳行拳中二个相辅相成,不可缺的基本条件,无论式或势,无论是掤、捋、挤、按,还是採、挒、肘、靠,凡是你对掌的认识和理解,都会在掌形上得到具体的反映。

图片

一、掌形在“式”中的体现

       学太极拳得先求形似,再求神似。那么欲达“形似”,也就我们恩师所讲“式”中外在形似,我们除了“模仿'之外,更要了解其拳架要领。如“掤'的掌形,因劲点在手臂的外侧,所以掌心必定是向内的,如“挒”的掌形,因劲点在手臂的桡骨侧,所以掌面必定是呈坡度斜向的;再如白鹤亮翅的“钻”和金鸡独立的“托”,前者因为是“钻”,只有手背与手臂是平直的,才能“钻”的顺畅。后者因为“托”,手背与手臂必须要折腕有角度的,才能劲达掌根托起重物。如此种种,皆由内在心意来催发至手掌所表现出来的掌形。

图片

       但我们在练习过程中有时候练着练着掌就变了形,如起势,大家会注意自己的手臂,而忽视了掌形的变化。下插意不达指尖,手指都弯曲的,等掤至45度时,大小鱼际忘了渐渐撑开,当手臂与肩同高时,大拇指还是挂在下方,或者不是中指领劲,手指倒挂,可以看出,劲只到了手腕断了,没有送达到指梢。

图片

       又如云手“抄”,很多人会坐着腕,手掌与地面平行,这样的掌形必定会带来整条手臂的僵硬,不能放松。比如搂膝拗步中弓步前推定势松沉时,掌形动作要求微沉腕坐立,手掌不可僵直,亦不可弯曲,腕宜松活,但切忌塌软,不能垂手,要求掌根下沉,指节微翘,从整体讲掌与腕是手臂密不可分,腕是连接手臂与掌的一座桥梁,不管是掌的前推、下按、上托、都需要沉腕坐腕,把握好腕的作用,才能由腕将内劲贯穿了至手掌与手指,才能达到“坐腕舒指”,劲力流畅的目的。

图片

       所以说我们的掌形一定要从头到尾予以重视,不但要注重大的肢体动作,更要注重手上的细微变化。否则,掌形不符合规范,既失去了攻防含义,劲力也贯通不了四肢,难达四梢,最终成了无名之手,式就成了空架。我们练习太极拳,其根发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所以不管是劲力运转也好,虚实变换也好,掌是拳架中表现最容易显而易见的外在形式,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图片

二,掌形在“势'中的体现。

       太极拳运动是内外兼修的功夫。盘架子务求精准两字。而架子精准,“势”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离开了“势”的催化,最漂亮的外形只不过是一个“空架子'而已,由内而外的劲力运转带来掌形的微妙变化,只有用心去体悟,才能有所感悟。如起势这一式,六个小小动作,可以把太极拳的掌法演练得出神入化。

一插:由无极进入太极状态,阴阳呈现,虚实立判。全身重量慢慢下落沉入脚底,百会虚领脊柱节节拔开,腰胯一松双肩立马下沉,下身愈实,上身愈虚。此时的双掌顿觉掌心发热手指发涨,促动手指悄悄的舒展,并向地面插去。

二掤:随全身重量入地反弹上来,由脚过腰至脊背,双肩打开微前合,手指继续舒展下插,催动两臂闪旋,同时胯根微后收,沉尾闾鼓命门,催动两臂向前掤去,此时手指已经舒展开,而大小鱼际则随掤劲渐渐地开张。

三举:掤至45度,意气由手臂向中指指梢移动,由中指领劲带动手腕,由手腕带动肘,缓缓上举至肩高,大小鱼际一路撑开,劳宫穴由内凹微前凸,此时的掌形已经完全舒展、圆润、饱满、沉实。

四沉:掌上劲力延长后收回到掌中下沉丹田。随即沉肩垂肘微坐腕,手指渐渐放松,劳宫穴微内凹。

五引:两手微外旋成抱球状,随意气沉肩沉肘往下往回引带,手掌微微张开。

六按:两手微内旋下按,大小鱼际再次撑开,按至腰胯侧,随带脉外涨,重心下沉,沉按到底,手掌与脚掌全部铺开,两脚五趾抓地气达涌泉由脚至腿及腰,手与身体说上了话。周身一体,气沉丹田,劲路分明,从脚劲通过腰、背、肩再传导给梢节,节节贯穿,以内催外。两手自然舒展且骨骼肌肉松沉,在自然状态下阴阳交合,绵绵不断,运转周身。

       但我们在习练中往往不重视掌形的变化,在行拳中,翘食指、兰花指、五指僵硬等。师父在实训中经常提到:根节催、中节随、梢节领。一个起势过程,手形多次因势而变,时刻注意力达四梢。若掌形不对,内气便松散不出,心中无意则意动不了,意动不了气行不通,气行不通则劲贯通不了,拳架就成了没有势的空架了。

       在行拳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注意到掌形的状态。比如搂膝拗步的按掌,如果你的手形是呈八字型的,玉女穿梭的架推,如果架手的手指不是斜向上而是平的,肯定是抬肘的,这就与沉肩坠肘的要领不相吻合。又如海底针折腰下插时,小鱼际与地面相平行,折腰插掌成了折腰切掌,等等。因此,掌形在拳架演练中,有着至关重要的连动关系,我们行拳,务必对掌形有深刻的剖析和充分的理解,否则拳架不可能达到精准两字。 

    太极拳的掌形是身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非常明显,需要不断在习练中体悟,以虚灵松活,劲力通顺,自然不僵为准则,通过理论学习,明白学拳练拳的程序和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演练水平,不断向精准的目标前进。

2022年6月10日

学习交流分享:
吕建平:
       一高三个紧。这句话是师父用于虚步中虚腿的脚尖或脚跟提得过髙的现象而说的。同样适用在手上。如食指一翘,就会带来手腕、小臂、大臂的紧张。推按时坐腕过了头,手掌一翘,同样带来三个紧。徐云娟文中提到云手时,抄手坐腕过了头,手心基本与地面平行,此时的手臂必定是紧张的。因此,凡是手指或者手掌有翘高的现象,均会带来一高三个紧。
       在行拳中,手形还包含了手指尖朝向的问题。指尖方向不对,就会破坏全身劲力协调的整体性。如野马分鬃,下採的指尖稍向外,腋窝就夹着了,腋窝一夹,背就拔不开,夹着腋窝这边的劲力就散了,与前挒之劲合不上去。又如扇通背的右手,如果指尖不是斜朝上而是朝向左前方,这一是扬肘,二是耸肩。劲儿通背就通不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