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罗振宇直播讲“罗振宇的骗局”,什么感受?

 芳博士 2022-07-06 发布于福建

本文是芳心的第75篇原创文章

作者 | 芳心
插图 | 网络

今天晚上八点,“得到APP”例会直播,主题是《罗振宇点评<罗振宇的骗局>》。这真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主题,而且还不回放、不重播,相当有个性。

于是我八点钟准时收看,并撤掉了今天公众号本来写好的稿子。九点半,刚刚听完,我开始写稿。

如果要说观点和感受,那就是两个关键词:有收获,不接受

详细说呢?就是这场直播中我get到了几个很有启发的思维角度,和我在得到APP上的学习一样,让我很有收获。但是,我不接受你把我归类,什么精英阶层、中坚分子,谢谢你,但是我不戴这个高帽。

本文可能很长,但其实就是三大块:第一,整理一下我在这场直播中的收获;第二,总结一下这场直播的巧妙和我不接受归类的原因;第三,从我的角度回应一下那篇文章《罗振宇的骗局》。

大家挑喜欢的看,不看关了也行。因为最重要的观点和感受,我已经讲完了。

因为是边听边记,又是临时写稿,比较仓促,可能有错误,敬请大家毫不留情、直接指出,给我进步的机会。

1

这场直播的收获:
如何经营企业和面对客户

直播来了三个人:罗辑思维合伙人快刀青衣、CEO脱不花和创始人罗振宇(罗胖),可谓是循序渐进的精彩。

快刀青衣说的有两个重点:

第一,得到APP要做一个升级,建立一个知识账本的概念,用户希望找到同频的其他用户,互相能够看对方的知识账本和学习历程(听过哪些课、做过哪些评论等),建立一个轻度的社交关系;

第二,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需要发言参与到讨论中来,但更需要的是在提出意见的时候,带着解决方案来。这样才是一个有建设性的参与方式。

我个人理解,青衣是在暗示《罗振宇的骗局》的作者至少不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因为他只提出了知识付费是骗局,带给人焦虑感,但并没有指出这种焦虑感要怎么解决。

脱不花再将上述理念递进了一步:

第一,不再像以前那样关注日活。互联网产品的习惯是关注每日用户活跃量,简称日活,就是每天有多少个人打开了你的APP。但还有一个数据,叫做真实使用。就是打开你的APP的人,是否真实使用了APP,还是只是误点开就关掉了,毫无操作。

日活数据量再大,可以忽悠人、忽悠钱,但如果与真实使用数据量差异很大,说明这个app并没有切实带给人帮助,那这个数据是没有意义的(当然脱不花强调了,得到app这两个数据量差异并不大)。

第二,用户不是流量,不是数据,而是带有偏好的活生生的人。用户每一次使用,实际上都是在提供数据,但更可贵地是提出意见。得到APP是真正知识的产销合一,因为用户和“得到”是共同生产产品的主体。

在互联网界有一个特别败坏的传统,一说到用户,就有流量这个概念去谈。为了流量,很多平台都喜欢运营“撕逼”,因为打架就有人围观,就有人围观,就有流量高峰。但这样虽然流量上去了,但破坏了整个社群的体验感,最后会变成“劣币驱逐良币”,只留下一群无脑的喷子。

第三,“得到”的用户是高智商、高消费的人,是精英阶层和中坚分子。以前的互联网产品运营思维是“得屌丝者得天下”,但“得到”恰恰相反,面向的是精英。

用户在这个APP上消费了钱还消费了时间,“得到”为用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为了让用户感到有价值。

第四,“得到”的员工要把自己当作用户,将心比心,遵守原则。“得到”的员工在进入公司前,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和中坚分子,而“得到”要服务的用户也是这一类人。

这类人都很忙的,那么,服务他们的时候就应该将心比心,遵守以下两个原则:第一给用户节省时间,第二给用户的单位时间创造更高价值。

得到给用户赋能,用户也给得到赋能。只有这一批相互赋能的人留在“得到”,才能真的得到良心发展。

听到这里,如果你是得到APP的用户,你是不是应该有山呼海啸般的感动?直播互动里的观众也是这样的,那叫一个好评如潮。

罗振宇的出场,更是将“2017感动用户”和“捍卫价值观”推向了新的高潮。

他一开始很心平气和地谈了自己面对这篇黑文《罗振宇的骗局》的三点感想:

第一,面对压力是孤独的。但越是孤独,越要去坚持。

第二,这个事件其实一个测量市场环境的温度计。一个知识付费的行业,那么多产品,那么多人,人家要骂这个行业,居然只骂罗振宇一个,这不也正说明了罗胖的影响力?

第三,企业家的素质是利用好每一个事件。其实得到APP去年才上线,才1200万活跃用户,这个数字拿到互联网界,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但是,这个事件恰恰成为了“得到”战略的转折点。

很多人都在等罗振宇回应这篇文章,但恰恰无法回应。因为写这篇文章和转这篇文章的人,可能20年前会写一篇文章《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学习没有用;10年前会写另外一篇文章《上总裁班的总裁还是把公司开倒闭了》。他们说的都是事实。

他们没买课程但就是觉得知识付费没有用是事实,他们买了知识付费课程却觉得没有收获也是事实,他们看到的真相是真相,确实他感觉自己受骗了,你根本无法反驳,难道说他们就是没有受骗吗?

于是罗胖只是利用了这个事件,开了一场直播例会,再一次传播了自己、罗辑思维以及得到APP的理念。

第一,一个公司如何面对批评?那就要先认清到底想做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以往的公司逻辑是把产品卖给越来越多的陌生用户,但这家企业不能按照这个逻辑来,企业的资产、最宝贵的资源,是现有的用户。

一家企业,其实是一个常年和用户共同建设、共同思考迭代出来的一个产物。做企业就是做你的消费者,制造你的消费者,制造你的企业公民。

未来,整个社会人群会分解成凝聚成一个个的价值公民群落,而企业的使命是什么呢?是创造维护这个价值核心。

一个企业面对的批评如果来自于现有用户,那么应该认真倾听,切实改进。可是如果批评是来自陌生用户,你天天想着怎么做流量,怎么吸引和影响这些陌生用户,其实是没用的。

第二,得到APP之前到底干对了什么事?

“得到”其实就是干对了一件事,就是不断让我们的用户觉得这产品挺牛的,就够了。

不应该由公司不断向陌生用户解释产品是咋回事,而是应该由公司的客户去解释。从APP一个用户都没有,一直迭代到今天1200万用户,都是每一个原初的用户在TA的身边人传播的结果。

做企业要像维护一个城邦一样。一个好的城邦怎么来的?它不是到处去发移民广告,到我这儿来,我这儿多好,不需要的。你只要需要维护好这个城邦的交通基础设施、市民文化,让大家觉得住在这里很自豪,外面的人自然会拉家带小、投亲靠友移民到你这个城邦来。

得到APP就是这样一座知识的城邦,服务好城邦内的民众,才能吸引城外的民众。

第三,得到APP未来的战略产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出国,会介绍中国的名胜古迹、大好河山,这是我们民族的自豪感。

“得到”今后要为那些哪怕充值了一块钱的用户,勤勤恳恳地服务,为TA们的精神家园制造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让TA感到骄傲,让用户彼此之间在江湖当中的偶一相逢,会因为都是得到APP的用户而会心一笑。

“得到”从今往后要开始向后转,盯着现在的用户,一点一点地维护用户既有的体验,而不把时间、金钱、精力花费在其他人身上,不搭理外界的声音。

扩展新用户这件事,“得到”彻底不做了,让用户去做,让用户向TA身边的朋友,TA觉得该交往的人,去解释什么是“得到”,什么是知识服务,得到APP到底在提供什么,就够了。

之后所有的营销费用、广告费用、市场费用全部都做一件事,就是服务好得到APP现在的用户,让现在的用户觉得“得到”挺牛的。

“得到”想做的,是将中国的知识分子都聚集到一起,是为中国知识界树立一座界碑。

最后,罗振宇引用了李翔发来的一句话做结尾:

你可以指责我,也可以攻击我,只要你让我走我的路就行——洛克菲勒。

2

这场直播很巧妙,
但我为何就是不接受

说实话,看到这里,如果你不为罗振宇以及罗辑思维团队高超的价值观输出技巧,而点头称是,甚是拍手称快,那我觉得你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哈哈,开个玩笑。

看到直播互动区里一片“点头称是”和“拍手称快”,我实在按耐不住地发表了一段评论:

其实我蛮想看到互动里有没有反对意见或者争议意见的?我在得到app有收获,但是我并不喜欢得到把我归类。大家全部叫好,没有探讨,是真的有价值或者有信息量么?

评论被放出来,又被迅速淹没在排山倒海的欢呼声中。根本没人要跟我探讨。对,这种尴尬一笑的感受,就是“我不接受得到APP把我归类”的最直接感受。

得到APP说,在得到上听书、付费的都是一类人,都是热爱学习、热爱思考的精英。可是老实说,我很少在APP上看到过反对意见。

我不知道是后台不放出来这种“反对”,还是根本就没人“提出”反对,或者那些存有反对观点的人都“懒得发表”反对意见。

如果说有些平台为了流量经营“撕逼”是一种原罪,那么为了统一思想而经营“和谐”就是另一种原罪。

如果“得到”真把用户定义为精英阶层、知识分子,那么真正的知识分子也好,精英阶层也好,TA们是欢迎思辨,并接受质疑,也勇于承认错误。因为理不辩不明。

读一本书、听一个专栏,评论都是顺着解读者和专栏作者的思路,或感谢,或赞美,或补充,或扩容,但却很少提问、质疑,甚至反对的。这又有什么意义?

这是要用一个APP统一全人类精英的思想吗?

其实今天直播说了很多经营企业和面对客户的好理念,我赞同且受益匪浅,但是这场直播如果是作为对那篇文章的回应,则更像是小孩耍赖——你和我不是一国的,我不和你一起玩。

那些完全没有经历知识付费或者没有购买过得到APP课程的人,张口就说知识付费是骗局,那是可以不理会。但如果那些购买了得到APP课程的人,也转发了这篇文章,是不是就该切实考虑一下,是不是没服务好这些用户。

你们不是说用户是核心价值么?那这些核心价值离你而去的原因,不应该思考和探寻一下吗?整个直播里叫好、叫卖有几个意思,是不是还应该像很多网红直播平台上刷一波飞艇豪宅一样,买一波课程,才是最重要的意义?

我不敢被“得到”归类,我是会提出质疑的用户,不是随便被价值观洗脑的羊群。

当然,得到APP上有很多很好的专栏和听书栏目,但我不是所有“得到”推荐的都购买,因为我不敢“尽信”,必须得经过自己的筛选。

我和其他人推荐得到APP的课程也很谨慎,因为对我有用的,可能对别人真的没用,或者不是直接有用。尤其是需要付费的项目,我不想成为一个低价值感的推销员。

即便我在得到APP上有收获,我也不会轻易去和人解释得到APP有多好,我都是先推荐那些免费专栏,如果对方觉得有收获,自然会选择让TA心动的付费课程。

对不起,罗胖,我推荐的那些用户,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成为了“哪怕充值一块钱”的用户,成为了“得到”核心价值的客户。但作为在得到APP买了不少付费课程的我,还是愿意为知识付费是不是骗局这件事,辩驳几句。

3

知识付费到底是不是骗局?
罗振宇到底有没有骗你?

看到朋友圈疯转《罗振宇的骗局》时,我脑袋里冒出一个念头,罗振宇到底骗你什么了?你到底损失了什么,可不可以说清楚一点?

这种吵架方式让我很烦恼啊,能不能就事论事一点?

你当初购买得到APP的课程,想得到什么呢?想缓解职业焦虑感,还是想得到知识点,还是想刷一波努力感?然后你为什么没得到呢?

第一,刷努力感,这个一定轻易就能做到。

那篇文章里说:“那些知识付费所贩卖的知识速成,其实质卖的不是某一领域的知识,而是一种'让你感觉很努力’的幻觉。”

其实也对,我每天见缝插针地听课程,确实觉得自己挺努力的,总比打游戏、逛微博、刷朋友圈等等努力吧。这个罗振宇诚不欺我。

第二,get到知识点,获得满足感。

那篇文章里又说:“(很多)知识付费向用户兜售的,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慰藉,让你感觉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些什么有用的东西,从而有一种收获知识的满足感。”

我觉得也挺对,在课程中,我获得了不少新的概念和词汇。不仅是出门忽悠、进门写作的必备伴侣,而且还打开了我思维的角度和总结的方式。

原来一个很复杂的观点,用一个精炼的知识点甚至是概念就可以阐释,不是很有满足感吗?

举个例子,比如《李翔商业内参》曾转述傅盛的观点:单点突破思维已经过时了。什么是单点突破,指的是创业就坚持一个点做下去,一定会有机会。

但傅盛认为,红海竞争中,单点突破很难真正具有爆发性,因为不够稀缺;同时,很难形成突围作用,对手对你严防死守,你只要稍微一些亮点,很快就被扑灭了。

这个知识点帮助我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进行思考和总结。

第三,缓解职业焦虑感,这是奥义。

文章中说:“一开始,觉得很有启发很有用,看完的一瞬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可时间长了,我才发现:我的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我的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没有用原因有三:罗胖更多意义上满足了绝大部分人不喜欢读书却喜欢被人称之为读书人的虚荣心;传授的知识常常“药不对症”;传授的知识是“未经你思考的”。

好的,让我一点点来探讨。

首先,虚荣心这事,人皆有之。

你买一个名牌包包,走路怕碰着,下雨怕淋着,希望借此包提升你的“高贵奢华有内涵”。结果,富人圈、精英圈依然不待见你。

你跑去奢侈包店大吵大闹,你骗我,你卖给我的包,没有让我提升高贵感,没有让我成为一个贵妇人!

你如果是店员,一定觉得这个人脑壳坏掉吧。借由一个包来提升你的高贵感,也太胡扯了吧。

知识付费领域呢,告诉你读一本书、买一个课程,你就能成为读书人、知识分子,也太胡扯了吧。

你本身对知识付费抱有这样的期待,就是脑壳坏掉。如果成为知识分子那么容易,我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知识分子了呢(好像,我也没啥证据证明自己是知识分子的,sigh)

罗振宇骗你了么?老实说,在今天直播之前,我并没有感觉他在做这样的暗示和引导。但是,这场直播让我感到他确实不断洗脑,觉得“得到”有用的人,才是有价值的用户,甚至是精英。

这点真挺满足虚荣感的。但藏在虚荣心之内不自信,却会让人不断陷入自我怀疑。所以,我强烈建议罗振宇停止这种洗脑。

其次,知识不是药,没办法“药对症”。

大家为何总把知识当作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呢?说实话,就拿饥饿的时候来说,芝士才能改变命运啊。

既然知识不是药,那怎么能要求它“对症”呢?何况,药是你自己选的,症是你自己说的,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症结在何处,如何选药,如何保证药到病除?

如果你面临职场焦虑感,那必然总结到一到两个具体方向,比如年轻人学习能力比你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那么你就应该把你岗位经常接触的新事物做个梳理,至少先了解一下这些新事物是什么。

那么知识课程或者商业动态课程,不是刚好能满足你了解新事物的需求吗?至于能否让你提升学习能力,这就要看你如何消化吸收这些新知识了。

最后,知识付费,没办法替你思考。

没有任何事物能代替你的思考。知识付费,顶多起到一个催化作用。你自己必须不是封闭的、可以反应的,知识才能催化这种反应啊。

你自己听完那些知识就算了,那你让知识提供方怎么办?他们当然带着美好的愿望,希望你能吸收和消化知识,但如果你不愿意或者不照做,依然是你认得知识、知识不认得你啊。

就像是健身房教练当然给你展现了美好的肌肉和体态,但是你得迈开腿、管住嘴,教练才能帮助你达到健身效果啊;小学中学大学老师们当然给你展现了无数个考点、要点,但你得记忆、得理解、得活学活用,老师才能帮你取得好成绩啊!

就算是保姆给你喂饭,她就算把饭放进你嘴里了,也不能替你吞,你也得嚼一嚼,才能下咽,你的胃肠也得蠕动,才能消化啊。

所以,自己不思考,就控诉知识付费是骗局。如果真是这样,那活该被骗。因为你不动脑子才被骗的啊。

4

尾声

那篇文章中提出两个方法:学习要有目标定位;学习要懂问题驱动

老实说,政治正确,但没有大用。在这里我分享一下,我是怎么从得到APP里得到的,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第一,一开始不一定要知道自己想学什么,随意听。

说实话,没几个人是天才,早早就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也不知道我对什么感兴趣,但得到APP的李翔商业内参已经免费(以前付费时我就开始听),每天的资讯很丰富。

我一般都是利用碎片时间听得到APP的,所以手边一般还干着其他不用动脑子的事,比如打扫卫生、收拾房间或者在熟悉路段开车等等。

当有一条资讯让我的耳朵转过去,让我的脑子叮咚响一声,我就知道那是我感兴趣的东西了。耳朵帮我做选择。

第二,听到感兴趣的,记下来,去查去想去用。

我会把它们记录下来,去进一步查询资料,探求深意,进行思考,并在实践中运用。

我会到一些创客空间和学校参加分享活动,把知识点分享出来,从简单复述观点,到结合我的思考,再到内化成自己的认知,这是我的实践。

即便我没有讲座任务,我平常也会自言自语,或者在公众号写文章,或者在职场或者经营遇到困难时,假想自己如果是那些出色的职业经理或者成功的创业者会怎么做,利用他们的思路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三,即便听课,也要主动去听,而不是被动去听。

很多人听课,就是被动听老师讲什么,笔记抄下来,这样的学习效果很差。在听课时,要主动去思考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内在逻辑是什么,如果是自己会怎么讲这个知识点,等等。

很多人说听书是吃别人嚼烂了的知识,没营养。我听书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筛选一下书籍,如果听个大概都听不下去,那我肯定读不下去;第二如果有趣,我会自己买书来看,然后自己向别人介绍这本书,比较一下我的介绍和说书人的介绍有何优劣。

上述就是我的拙见,仅供您参考。

最后补充一下,拾遗公众号辟谣了,说该篇文章被曲解和改动,声明文《罗振宇的骗局》引发的“血案”》和原文《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在此,高兴可以去看看。

另外推荐另一位朋友的文章,也很有启发:《罗振宇的骗局?不过是你自己不行的借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