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务院发文的“新专业”,能解决公民科学素质问题?

 芳博士 2022-07-06 发布于福建
202125篇(共253篇)原创文章
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
其中,提到了本科将设立的“新专业”。

推动设立科普专业,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等。

这系列的纲要很重要。因为让我们认清了全民科学素质的不足。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和《2021-2035年》,各年科学素质调查显示:
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有3.27%
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0%
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10.56%
而我们2025年目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
从统计学意义上,这是一个很好看的曲线。
然而,翻翻我们朋友圈,那些充斥不断的公众号文章:
例如,吃**食物不得癌;百岁老人,都喝**水;老祖宗的秘方,包治**病;不用上医院,食疗就能治好**病……
坦白讲,你的10个微信联系人中,有没有1位曾经转过这样的文章?
哪怕这么粗略估计一下,我真对“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10.56%”,感到忧心忡忡。
然而,这不是今天这篇文章的重点,重点是,解决公民科学素质不够高的措施——
在大学本科设置“科普”、“科学教育”专业?!
这里违背了一个非常基础的经济学概念——供给和需求
→需求角度:就业市场,是否需要“科普专业”?
→供给角度:培养“科普专业”学生,就能让大众科学素养提升?

01

“科普”专业如何就业?

从论坛,到博客,到微博,再到公众号、头条号、视频号,人人都是自媒体。
科学知识,可以通过自媒体频道,迅速传播。
然而,你看看,大浏览量的图文和视频都关于什么?
搞笑、娱乐、明星、情感、休闲、唱歌、跳舞、做菜…… 
因为这代表了普罗大众的需求。
难道,我们不能创造大众的需求?
或许能。但很可惜,大力资助科普媒体居然是海外的“反华”组织。
科普大V被扒皮?暗藏毒牙的回形针,这次会不会凉凉?
很多不接受海外某组织“黑中国”订单的科普大V,也坦承活得艰难。

为什么?因为自媒体的变现盈利就是电商——不管是卖付费课程,还是卖产品。
然而,谁要付费听科普课程?
成年人有时间,有各种考证、考公、考职业评级的视频等着,要么就是陪着孩子上各类辅导课程。
卖产品?很多产品的存在,其实就是利用国民科学素养不高。
如果不是最近《广告法》执行越来越严格,产品宣传噱头还不知道能多离谱。
“吃某产品就能一个月增高5cm,一个月减重5kg,一个月皮肤透亮无毛孔,一个月眼睛恢复5.0……”
所以,科普自媒体,并不好变现。
那么,请问还有什么就业岗位,需要“科普专业”?
一些重点中小学有专门开设“科学课”,上课的老师,只要受过专业理工科教育,并真的有“科学”素养的人,都可以胜任。
科普专业毕业的学生,能不能和物理化学等理科专业毕业生竞争这些岗位?
请看看重点学校对老师水平的要求已经到了什么程度?(虽是公开信息,但还是隐去了老师的头像和名字)

02

“科普专业”能引发大众科学需求?

我们经常说供给侧改革,但这个改革方向,还是来自于需求。
市场需求、发展需求在哪里,比如对芯片的渴求。
而国内芯片的供应链产能不足,所以才需要改革。
如果市场对大众科学非常需求,科普文章点赞量很高,科普视频各种弹幕,科普教育求贤若渴……
此时专门设置科普专业,满足市场需求,无可厚非。
可是,当大量职业化、技术工种非常缺乏,供给和需求失衡不断推高收入。
前一段广为流传的,清华本科毕业生月薪3万5应聘保姆阿姨。
恰恰说明在职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上,供需是多么不匹配。
清华毕业做家政,是最强“内卷”还是市场刚需?
大量科普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入职场,他们的就业岗位在哪里?
一味供给,真的能够创造出需求么?

03

难道就没办法提高“科学素养”?

如果市场看不见的手,无法创造出科普自媒体的大流量、科普工作者的高薪,那么就只能靠政府看得见的手。
第一,大力推行职业教育。
无论线上、线下,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最好的路径。
反正都得焦虑——不敢投K12教培“鸡”娃,不如投职业教育“鸡”自己》。
第二,各级预算支持优秀的科普媒体。
科普自媒体需要“恰饭”。
不要逼得正常宣传的科普媒体人退出,或者只有接受了“反华”组织的“慷慨”资助才容易成为知名大V。
第三,树立科学者、技能者的市场高回报形象。
大力嘉奖科学工作者、职业技能者。
无论是疫情中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的医护人员、奋战的科研工作者。
还是七一勋章中“焊接领域领军人”、“高原病的'生命’保护神”、“胸外科开拓者和奠基人”、“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刑事技术警察、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 
29人荣获“七一勋章”,致敬最闪亮的星!
资本市场,真正关注科技创新型企业——这也是科创板和注册制推行的目的。
只有科学岗位、研发工作,真的能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
民众和社会才会自觉自发地觉得科学是有价值的,提升科学素养是有意义的。
如果这些年还是“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那么,科学就很难进步。
而恰恰在风卷云涌的互联网“内卷”之后,各类科技型项目才能走出中国创新、制造业强国的道路。
相信未来十年,科技界也会复刻当年互联网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