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看好居家健身平台么?猛烧8亿的Keep赴港上市,猛跌80%的Peloton被抢购

 芳博士 2022-07-06 发布于福建
这个年后,你是不是又长胖了几斤?是不是又在为即将到来的夏季,下决心减肥。
居家健身平台在每个节后都推广得尤为猛烈。
其实从疫情开始,居家健身赛道就成了香饽饽。
东西方的创投圈,都呈现出热潮和冰点。
这个赛道的红火,到底是疫情带来的偶然,还是追求健康的必然?

01

西方的线上健身独角兽

成立于2012年的美国公司Peloton,核心产品是一款自研的动感单车。
疫情前,这家公司表现平平,市值最低只有数十亿美金。
但到了2020年,疫情掀起了居家潮,热爱运动的西方人疯狂寻求居家健身产品。
Peloton在2020财年的收入相比上年翻番,达到18亿美元。
在2020财年第四季度也首次实现了盈利,净收入约9000万美元,毛利率47.6%。
来源:datayes,晨哨并购
随之而来,Peleton的市值一飞冲天,最高达到500亿美金。
但随着欧美在疫情中采取躺平策略,健身房重新开放,西方消费者对家用健身器材的热情和投入迅速褪去。
一方面,Peloton误判需求造成库存积压。另一方面,产品造成的伤亡事件以及管理班子的内耗,造成投资人信任度急剧下降。
Peloton的市值一落千丈。相比最巅峰的时期,市值蒸发了400美金(折合人民币2500亿)。
2022年1月24日,Peloton被踢出纳斯达克100指数。
但Peloton依然有“健身界的苹果公司”这一标签。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亚马逊和耐克正在争夺对Peloton的收购权。

02

东方的家居健身平台

2014年,一个名叫王宁、成功减肥50多斤的90后决定创业,Keep诞生。
与Peloton不同,Keep是做线上健身课程起家,随后才拓宽到智能健身设备、配套运动产品这两个品类。
对于更为内敛的东方人来说,健身房运动的习惯并未完全养成,居家健身的可替代性更为明显。
用内容引流,用会员增加黏性,用卖运动产品变现。
截至2021年12月31日,Keep累计卖出大约:
6.7万台Keep智能单车、120万条Keep手环、82.5万台Keep智能秤、18万台跑步机,以及大量的哑铃、瑜伽垫等健身设备和紧身衣、紧身裤等运动服饰。
这样一家符合互联网调性又面向健康领域的公司,从诞生起就受到了资本的青睐。

截止目前,Keep已经完成了8轮融资,融资总额超5.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4.7亿元)。

投资机构中包括:GGV纪源资本、五源资本、腾讯、Ventech China、软银愿景基金、高瓴、时代资本、BAI资本等知名机构和企业。

而且,2021年1月官宣完成的3.55亿美金的F轮融资,是迄今为止线上健身领域的最大一笔融资。

不光是Keep,在过去两年,国内居家健身赛道诞生了300多个APP,商业模式都是“内容+产品”。

比如以Fiture为代表的居家健身镜赛道。短短几个月,国内就相继涌现了十几个相关品牌。

华为、苏宁、海尔、百度等巨头,纷纷发布具备同类功能的产品。

业内更传言“在深圳有十几家工厂都能代工智能健身镜”,这种感觉是不是很像当年的智能音箱?

这个赛道的热度还能维持多久?跃跃欲试的赛道外竞争者,还在虎视眈眈。

基于此,屡次传闻要上市的Keep更是加紧了扩张的步伐。

2021年前九个月,为了努力提升客户认知、提高品牌知名度及扩大用户群,在销售及营销开支方面,Keep烧掉了8.18亿元。

03

东西方居家健身赛道比较

一边是猛跌80%市值,一边是猛烧8亿营销,对比东西方两家独角兽Peloton和Keep的关键数值,可以窥一斑见全豹地观察这两个大市场的异同。


Peloton
Keep
市值/估值
≈90亿美金
≈20亿美金
2020年收入
≈18亿美金
≈1.6亿美金
2020年毛利率
≈47.6%
≈45.1%
2020年利润
≈-1.277亿美金
≈-3.3亿美金
2021年收入
≈19.4亿美金
≈1.7亿美金(前9个月)
2021年毛利率
≈28%
≈42.6%(前9个月)
2021年利润
≈-7.8亿美金
≈-3.7亿美金
2021年会员数
660万人
3440万人(月活用户)

看到这两家公司的对比,一方面,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支撑了Keep突出的用户量。另一方面,中国人在健身方面的客单价明显低于美国。

当然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提升,中产阶层的扩大和年轻一代对健身的兴趣增加,投入健身领域的开支越来越多。

根据灼识咨询的预测,中国的线上健身市场将从2021年的3710亿元增长到2026年的895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9.3%。

综上,我对于居家健身的赛道判断是乐观的,但对于长期烧钱开发内容、引流并增强用户黏性,再通过卖产品进行变现的“内容+产品”模式,还是打一个问号。

相比社交、娱乐、购物的“人性”刚需,健身这种“反人性”的活动,在高营销的获客投入下,是否真能形成厚而长的雪坡,在实现盈利的道路上“滚雪球”?

这是问号背后的更大问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