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养蜂,谈谈我的入“坑”之路...

 蜂博士 2022-07-06 发布于浙江

各位养蜂的朋友,你们好!
目前,我是一个正在采用传统土法养殖中蜂的蜂友,借这次蜂博士平台征稿的机会,我来分享一下我自己入“坑”养蜂的经历以及在刚刚饲养时的一些体会。
首先就是接触蜜蜂。我爷爷辈们兄弟五个,我爷爷排老四,其中我三爷家里就有蜜蜂,只不过他做了上门女婿,在我家河对面的村里。所以,从我记事起,只要每天爷爷从地里干农活回家,我都会嚷嚷着去三爷家玩。到了三爷家,两位老爷子喝酒聊天,我就被小蜜蜂给吸引住了。这时我都会拿个板凳,坐在蜂箱前看蜜蜂,每次看到蜜蜂的两条腿上有红的黄的白色的粉,我就会跑去问三爷很多很多问题,三爷告诉我,这是他请的“工人”帮他干活的。每每听到这个回答,我肯定都是不信的,人家请的工人都是人,它们可是小昆虫。
其次就是产生兴趣。从那之后,我就天天跑到三爷家去看蜜蜂,对蜜蜂的兴趣也由此萌发。我记得有一次,三爷端杯茶过来,拿一块木板,等有马蜂他就过去用木板打一只,他也告诉我,这是害人的东西,不但捉蜜蜂吃还蜇人特别疼。所以到现在我还是忌惮马蜂,虽然没被蛰过,但就是害怕。天天盼天天盼,秋天的时候三爷家取蜜,我和老爸、爷爷都去他家帮忙,我负责吃,他们负责取蜜,刚吃感觉太甜了!吃了没多少感觉就吃不下去了,喉咙里腻腻的,蜜取完后回家还带了一桶,以前没自来水,所以用的都是挑水的木桶,回家装到陶瓷缸里,我每天都用勺子挖一点吃。
再就是争取养蜂。我每天嚷嚷着养蜂养蜂,老爸经不住我的死缠烂打,最后三爷告诉我爸,有个地方的石头底下有一箱,让天黑拿好绳索,堵住蜂门慢慢的背回家。当天傍晚,就一直催让去背,我负责打手电筒,老爸负责背。按老规矩,放在家里的蜂是不能给人的,但是野外的可以。
最后就是如愿以偿,第一箱蜜蜂终于有了。开始养蜂的第二天早上,我起来的很早,太阳出来的时候蜜蜂也开始活动了,只不过由于认巢的原因,它们一直撞墙,蜂箱在墙角,很远就能听到蜜蜂撞墙声,叭叭叭的,那肯定碰的很疼很疼,一直持续到下午,偶尔还有几只撞墙的,同时我也看到有蜜蜂腿子上带粉进去了,三爷来我家看了一眼说正常了。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在我家开始了观察之路,有马蜂来的时候,好多蜜蜂会抖动身体驱赶马蜂,但最后,如果人不打死马蜂,马蜂还会抓走蜜蜂吃剩个翅膀。天气热的时候,蜂箱会长出“胡子”,好多蜜蜂在外乘凉,里面发出很大的嗡嗡声。
气温越来越冷,快到冬天了,蜜蜂不出来采花了,我问了老爸,他说等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才能采花,于是便又盼着过年,盼着开花。日思夜盼,年过了,天气也暖和了,在气温达到10度以上的日子,终于发现有采花的蜜蜂进箱了! 
经过长时间观察,我总结出下面的一些内容。
一是蜜蜂出勤。那时候不知道有采蜜的工蜂,只能看到采花和挑水的两种,包括现在,老人都不知道采蜜的。至于脾,那时候就感觉和燕子垒窝一样,是从别处用嘴巴夹来一点一点造的。在天气晴朗百花盛开的日子,蜜蜂便是络绎不绝的从蜂门口进进出出。
二是处理马蜂。有些石头下大树上很多地方都有马蜂窝,不但影响人们的出行,还会抓走蜜蜂吃。所以大一点的伙伴每次都拿石头去砸马蜂窝,小一点的就躲起来,实在够不着的就喊大人,大人做好准备浇上柴油直接点着马蜂窝。至于处理蜂门口抓蜜蜂的马蜂,就只有靠人工,做一块比挠痒痒宽的木板,直接拍打下来找棍子戳死。有大的黄色的一种,小的黑色的一种 大的红色的一种,还有最普通的黑黄色的总共四种。
三是分蜂收蜂。谷雨前后便是分蜂日子,自然分蜂后蜜蜂往往会悬挂在屋檐大树下,有些也会分出来不见行踪,不过很少。等结团后给蜂斗里喷点蜂蜜拿刷子扫一扫蜜蜂就会钻到里面去,收好一般都是傍晚过箱到空的蜂箱里面去。
四是蜂群的集体性活动。
首先是认巢。不管是老箱子还是新箱子,除了冬天阴雨天,每天都会有蜂认巢撞蜂箱撞墙壁。有时会发现采粉的也会找不到巢门,胡乱爬一会,又飞起来重新找蜂门。
其次是防御。当有马蜂来袭时,蜂门口就会有很多蜜蜂同时抖动身子,来驱赶马蜂,马蜂在这窝找不到机会就会飞到另外一窝,反正不抓走一只蜜蜂不罢休。再就是散热。夏天秋天天气炎热的时候,每天傍晚蜂门都会长出胡子,扇风的乘凉的很多很多。甚至于有时候下面会吊着一疙瘩,大群是一方面,蜂箱里面热也是一方面。
最后就是过冬结团。气温在10度以下就很少有蜂出勤了。温度越低,蜜蜂抱团抱的越厉害。10度左右可以看到蜂门口有蜜蜂,0度光露出脾,蜜蜂在脾与脾之间的空隙抱团。当然冬天人们也会把蜂门往小做一做,一般只能允许烟头粗细。
五是取蜜。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两个节日只要是养蜂的都不会错过,当天晚上很多人都会去养蜂人的家里蜂蜜吃,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以前取蜜都是全取,把所有的脾割下来放进盆子里,然后用锅熬一熬,过滤之后蜂蜜是蜂蜜,蜂蜡是蜂蜡。现在都是取一半,来年蜜蜂可以再次发展。至于说那时候取蜜伤子脾之类话语的,你只要亲自土养割一次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这次就写到这里吧,没有提到的或者有其他观点的,欢迎指出。

编者有话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