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小孩子一起养老,你支持吗?

 hghhphf 2022-07-06 发布于新疆

2012年,好莱坞制作人埃文·布里克斯将镜头对准美国西雅图的一家代际学习中心,拍摄了一个时长5分钟的纪录片《现在完成时》。


“你知道打动你的心是很难的?”在影片开头处,一位老人对着镜头潸然泪下。

图片

当老龄化不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问题,而是全球共同问题的时候,如何养老应该放眼国际。日本东京的幸朋苑特别养护老人院、美国的代际学习中心、荷兰的Humanitas home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创新养老模式。

日本、美国打造的是代际中心的模式,本质上是将幼儿园和养老院结合在一起,让老人孩子定期交流互动,这种模式在国内被业界人称为“老幼同养”。

老幼同养的养老模式国内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探索,业内普遍评价最好的是武汉的童心苑养老院。武昌路幼儿园和童心苑养老院由同一家机构统一管理、统一运营,老人和孩子会定期互动。

走廊上的照片记录了老幼互动的情景:稚嫩的幼儿与满头白发的老人一起画画、玩篮球、做手工、叠衣服......

图片

老幼同养的模式,将小小孩和老小孩一起养,可以互相受益。

从老人的角度来考虑,跨代的互动交流使得老人保持了更多的认知技能,感到被爱、被倾听和被重视;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孩子能够学会尊老敬老,有利于孩子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不再是家里娇生惯养的“小公主”“小皇帝”。最重要的是,老年人和幼儿建立了一种“虚拟亲属”关系,能够同时满足老年人和幼儿对情感的部分需求。

但这样一种创新的“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养老模式,虽然在国外备受追捧,在国内却难以延续,水土不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有些家长视自己的孩子如掌中宝,担心老人的一些不良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习惯形成。比如之前有报道有些老人会从高空扔香蕉皮,随地吐痰......还有人担心孩子遇上变老了的坏人等等。

第二,一个新生一个垂老,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孩子不懂死亡,而垂老者随时可能离去。让孩子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死亡,国内一些家长担心孩子会受到心理创伤。

去年也曾有类似“护犊子”的事情发生,有家长举报香港一所学校播放南京大屠杀史实吓哭孩子,教育局回复:历史就是历史,不能回避。

谁不曾孩子过?谁不曾是家庭的宠儿,谁不曾是家庭欢乐的源泉?死亡也需要教育,如何对待垂老和死亡,是我们这个社会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当视频中的老人说:“你知道打动你的心是很难的?”时,我们是否有惭愧?因为本质问题并不是人心难打动,而是社会太冷漠;也许无儿无女,也许有儿有女又似同无儿无女。当我们忙碌着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而奔波努力的时候,可能已经遗忘了曾经那些给每个家庭带来欢乐的孩子们,他们已经老了,他们被社会默认吃好喝好睡好就别无他求了,他们压抑着作为一个人对爱和被爱的起码需求,却被这个社会冷落,孤立,成为社会隔离人。

据了解,曾有43%的老年人经历社过会隔离......

他们郁郁寡欢,抑郁,身心备受煎熬.....人心一旦冷了,就很难再被打动了。但是这些孩子却再次温暖了老人的心。孩子的童真总能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即便是历经世事的老人,已经变得不再那么容易被打动。让小小孩和别人家的老小孩在一起有多大的天理不容或者多么的悖谬吗?

当国内经营了十几年的武汉童心苑养老院只因场地问题而关门,国外的老幼同养模式却已经发展到了试验治疗老人疾病的阶段了。别人在用心做大事,而我们却一直在用脑做小事,我们一朝得了科技,就唯科技是瞻,智慧养老遍地是,圈地投技术投设备,结果是冷冷清清。敢问老人真的只是需要这些“光鲜亮丽”的东西吗?

今天我们如何对待老人,明天孩子就会如何对待我们。新生与垂老看似很远,实则很近,首位相接,有垂老才有新生,有新生才有垂老。

养老需要用心,而不仅仅是用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