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与献帝是什么关系 三国志曹操

 [南国风] 2022-07-06 发布于广东

曹操与献帝

献帝刘协是刘宏的第二个儿子,后来他被董王后抚养长大,开始刘协被封作渤海王,后来被封为陈留王。董卓废了刘辩,他立了刘协使其成为皇帝。后来董卓被杀,曹操控制住了刘彻,并挟天子以令诸侯。

刘协其实自小天资聪颖,但是因为当时的时局动荡,每个人都想争夺权力坐上皇位。怎得无奈,刘协当时年幼,不得已成为了这些人的傀儡,成为他们争夺权力的工具。刚开始的时候,曹操向刘协献上了无数的珍宝和难觅的山珍海味,以此来博取他和一些大臣的信任和好感,让他们放松对自己的警惕心,以便将来登上王位。

当时刘协并不认为曹操会谋朝篡位,反而是会辅佐他更好的成为一个君王,所以他册封了曹操成为他的大将军。但是后来曹操逐渐露出了狐狸尾巴,开始排除异己,以此增加自己的势力。刘协还是过于年轻,对于曹操的种种行为却没有忍住,过早的打草惊蛇,没有等到自己的军事政治势力成熟的时候再来一举剿灭曹操

但是现在说来也只是如果,毕竟历史无法重演。后来曹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刘协,使其成为国丈,彻底控制了刘协。在那时的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站在了曹操的一边,刘协那时18岁,也有了自己的一定谋略安排,他有自己一边的汉室大臣。但是毕竟曹操当时的实力已经压倒了刘协,刘协铲除曹操的计划被曹操所知晓,结果可想而知,刘协失败,成为了亡国之君。

三国志曹操

不同于《三国演义》中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在《三国志》里的曹操却是一个文武双全,志在四方的英雄,并不是大通常所认为的奸贼坏人形象。

三国志》的曹操存有不同于一般诸侯的志向。的确,他也想有一统四方,成就春秋霸业,但是他因为自己出生并不是和一般诸侯一样那样的高贵,所以在他的宏图伟业中他想要建立一个新的仕官制度,让出身于寒门的子弟也有机会走入官场,为国效力。这种先进的思想观念无疑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有助于社会进步的。而且曹操是十分爱才的,广纳四方有才之人。像张绣受降于曹操,尽管他害死了曹操的儿子和爱将,可是曹操还是接受了他,由此可见曹操的气魄与宽容,唯才是用。曹操的文化水平和文学涵养更是让人佩服,他的诗歌水平更是体现了曹操在当时是一个不可多得文学。但是曹操毕竟是曹操,他也是要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一些事情的领导者,他手段歹毒,所有阻碍他一统天下的人,他都要杀。曹操的疑心也是重的,他不会很相信一个人,他更加相信自己,而且他容易得意忘形。

但是曹操总体而言,在《三国志》中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他雄才伟略,凡是以大区为重,最终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霸业,留名于史书。

曹操与蔡文姬

蔡文姬是少数才情盖于美貌的女子,当时因为战乱,蔡藏书四千余部尽数损毁,曹操大为惋惜,当时蔡文姬称自己还会背出一部分,曹操大喜,果然,蔡文姬准确无误的默写出了四百多部,让人为之惊叹。

曹操和蔡文姬之间的感情纠葛是后人津津乐道的,在三国时代,曹操如此薄情的人,能够用重金将蔡文姬从域外带回,固然有爱才之意,还有爱慕之情。但是文化大郭沫若先生认为曹操和蔡文姬之间,超脱了儿女私情,为了文化事业的复兴,将蔡文姬接回,这正能体现出曹操的胸襟广阔和目光远大。

东汉末年的战乱不仅让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很多名人也因此受难,蔡文姬的父亲是曹操的好友,因董卓挟持天子,篡改朝政,蔡邕和文姬遭到了流放,被闻讯赶来的曹操救下,之后蔡文姬对曹操生出了感情,但是这是蔡文姬单方面为主。

蔡文姬年纪幼小,不谙世事,但是蔡邕不同,他知道曹操的品行和为人,虽然感激他的救命之恩,但是他仍然不愿意让蔡文姬跟随曹操曹操以后走的路一定无比艰险,他舍不得女儿受苦,因此远离曹操。但是曹操岂是轻易言弃之人,董祀的出此案让他感受到了危机感,一种男人的自尊让他开始猛烈追求蔡文姬。后来曹操祸在旦夕,文姬不言放弃,与他同进退,董祀虽然知道文姬的心不属于他,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爱上了蔡文姬。

曹操和蔡文姬最终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亲眼目睹了曹操暴戾的蔡文姬心灰意冷,还是远离的曹操,两人还是没能在一起。

曹操七十二疑冢

曹操七十二疑冢,指的是曹操墓之谜。曹操身亡已经很多年了,而后人对曹操生平研究的热情丝毫没有退却,对于曹操墓的疑问至今还有很多人猜测。

曹操七十二疑冢

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写到,曹操生平节俭,在去世前对自己的后事都有安排,平生很是敬仰西门豹的处事才能,希望自己死后,能埋在邳城。曹操不希望子孙对自己的后事大操办,也不希望墓中有任何华贵的陪葬品。后来,曹操死后,曹丕曹操的棺柩运到邳城进行下葬,也对外公布了曹操墓地以及曹操墓中的东西,在此清晰地说明,就是给盗墓者申明,曹操墓没有值钱的财宝,劝他们不要白费精力。

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写到,因为曹操生性多疑,所以,在他去世之前,命令部下在彰德府讲武城修了72处墓地,就是所谓的七十二座疑冢,曹操担心死后被他人盗墓,就修了七十二疑冢,使用障眼法来掩盖自己真实墓地所在。

后人在了解三国这段风云历史的时候,大多都会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用了章回体章节,讲述了很多英雄的故事,让读者想象无限。正是因为后人对《三国演义》的依赖,就认为曹操真的修筑了七十二座墓穴。

这一说法被考古学和历史学否认了,他们多方考证,曹操并没有修筑七十二座墓穴,这一说法来源于各种书籍的杜撰,只是传说而已。

曹操遗令

曹操遗令,也就是曹操的遗嘱,是在他感觉自己大限将至之后留给后代以及朝中的一些话语。曹操逝世于建安二十五年的洛阳。他的这份遗嘱被研究多次,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他指出了天下目前尚未大定,原来的部署不可以妄动,应该继续完成以前的任务,并且依旧在军事上依旧要实行法治,但是同时也指出他在执法过程中意气用事的地方后世不可以效仿。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曹操临死前头脑清醒,也能一分为二的看待自己,实属不易。

其次是对于自己葬礼的安排,要求薄葬,这一点虽然也符合曹操平常节俭的风格,但同时也有可能是因为害怕墓被盗有关。因为汉末天下大乱,盗墓之气盛行,连曹操也组织过规模较大的盗墓活动,有这方面的考虑也无可厚非。

再次是关于财产、属妻妾以及歌舞伎的安排,其中特别嘱咐这些女人们用迷迭香卖点钱然后学点手工活,避免他死后就生活不继。他临死前能想到这一点,可谓是让人敬佩。

最后一点是对于子女的安排,这一点是曹操最为不放心的一点,只是这里面对于子女的安排,有些在史书上并没有呈现出来。

曹操的遗嘱可谓是面面俱到,虽然他多被称为奸雄,多疑的性格也多遭后世之人诟病,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代枭雄,而他在死前所考虑的事情,无一不证明他是一个明君。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曹操不是不称帝,而是暂时不能称帝,但是他一直没有等到称帝的合适时机就撒手离去,至死也没有成为帝王,魏武帝还是后来他儿子曹丕给加上的,他死的时候是三公之一。

当时当过三公的人都死于非命,有人说曹操其实不应该封三公,说不定也不会那么早死。曹操不想当皇帝就不会携天子以令诸漏,他喜欢权利,追求权力,这些都是他称帝的目标,但是他当时不能称帝,形势不允许。

当年有一些大臣为了讨曹操欢心,曾经写信奉承曹操废掉献帝然后自己称帝。但是夏侯淳见了曹操之后对曹操说千万不能称帝,不要给孙权刘备进攻曹魏借口,当时曹操起事打的就是汉朝遗孤的牌子,是正统。但是后来曹操没多久死了,夏侯淳还感觉到难过,认为是自己的意见导致了曹操没有当上皇帝。

这件事情证明当时曹操并不是不想称帝,而是时机未到。后来汉献帝要给曹操一块地方,大约十万人的封地,想让他交出兵权,曹操没有愿意。他宁愿做一个掌握实权的地下皇帝,也不愿放弃手下的兵权,他知道自己也许没有机会了,但是自己的儿子有,自己的子孙也有机会,曹的江山一定会拿到手。

还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曹操想称帝,就是当时孙权出了一个损招,说曹操在北方励精图治,让北方特别繁华,人心稳定,应该称帝了。但是曹操接到信后一眼就看明白了孙权的用心,说孙权是想把他放在火上烤。他一半不甘心,一半拒绝,更体现出他想称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