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凸董箐:藏在青山里的苗族之花

 作家雅兰 2022-07-07 发布于云南

凸董箐:藏在青山里的苗族之花

文/雅兰  

藏在深山人未识

凸董箐村,位于盘龙区东北部梁王山南麓,距滇源街道办事处所在地约15公里,离昆明市约70公里。周围与街道办事处内的麦地冲、菜子地以及区内的阿子营街道办事处牧羊、马军、者纳、铁冲接壤。属滇源街道办所辖,全村54户,201人,全部为苗族,也是昆明周边为数不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庄。凸董箐村地势东高西低,高山连绵,山谷相连,山上植被很好,远远看去树木葱茏,苍翠欲滴,一片绵延中凸董箐村就藏在这些青翠里,这里的苗族先辈们,曾经过着一种远离喧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安宁生活。


 
凸董箐村这个名字有点特别,它不像有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是直接从少数民族语言里直接音译过来的,这个“凸董”里的“凸”字在这里不是我们常规的念 ,而是念“ gǒng ”字音。这或许是地域文化里所特有的一些现象,在云南,很多地方,“凸”字在民间都是念成 gǒng ”字音,就像昆明黑龙潭里有一块非常著名的阴刻的碑文,随着光线的变化,只要盯着碑上的符文看上一阵子,就会感觉到碑文凸显了出来,老百姓都叫这块神奇碑为凸字碑,在这里也是念成 gǒng ”字音,这种读法似乎已经成了约定成俗的事情了。所以,凸董箐村的村名就成了这么一个读法了,关于在这个村名的来由,还有这么一个神奇的传说。


 
这个村子已经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据三转弯村委会书记龙顺忠介绍说当年的凸董箐村因为山高林密,除了苗族之外,并没有其他民族的人在这里定居,再加上老村子原来是在一个半山腰上,村后面就是莽莽山林,村里经常有野猪光顾,野猪来的时候,会用嘴巴拱开石头,寻找食物,就经常发出“ gǒng   dǒng ”的声响,久而久之,这里就被叫做了凸董箐村了。这样一个村子,算起来,离昆明也算不上很远,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鲜有人知道它的存在,直到2007年,凸董箐村横空出世了一支苗族多声部专唱中外名曲的农民合唱团,这个苗族村庄才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一鸣惊人的苗族合唱团

凸董箐村里最显眼的地方,不是村委会,也不是小广场,而是在蓝天白云下一座非常典型的基督教堂,教堂的白色为基调的圆拱型建筑和周围红土橙色的苗族民居相互辉映,显得和谐又不突兀,信仰自由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已历经百余年,形成特色鲜明的“本土特性”,基督教对信教少数民族产生一定积极影响。追溯到凸董箐村的历史,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传教士到这里来传教布道,后来因为各种历史原因,曾经中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民族宗教恢复后,凸董箐村就有了基督教和教堂,村民自发成立唱诗班,到了礼拜天,就集中到教堂做做礼拜,祷告、唱诗等。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廖琦玉老师于2006年到凸董箐下乡调研,惊奇的发现这里的人能够“拿起锄头就干活,放下锄头就唱歌”,而且唱的都是多声部的中外名曲,音色甜美、柔和,和声共鸣如天籁之音。




喜欢唱歌跳舞是苗族人民的天性使然,在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一个全是苗族组成的农民合唱团组建正式成立了,从最初的31人发展到共有成员53人,一个曾经以天地为舞台的苗族合唱团,白天做农耕农活,晚上自发集中在一起排练,把他们的舞台搬到嵩明县,拿下了“七、一”建党节文艺比赛合唱组金奖;搬到了盘龙区盘龙江艺术节上,搬到了在四川举行的“花儿朵朵”的比赛现场,搬到了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歌声与微笑》现场,这群热爱歌唱热爱生活的苗族合唱团的团员们,在央视一开口便一鸣惊人的拿下了金奖。他们是歌手,他们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这样的身份转变,带给他们的有视野的开拓,也有思维模式的改变,曾经羞怯的人们,也打开了一道和外界联通交流的门径,时间改变着青山,青山也在改变着,时代在变,凸董箐村的人也在改变着,用眼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方式悄然在改变。
 


充满传奇的迁徙经历

凸董箐村里的村民四世同堂的家庭也大有人在,追本溯源,这支苗族竟然是来自于邻省的贵州。在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武定环州彝族落伍李士司之子娶贵州威宁彝族安土目子女为妻,以苗民为陪嫁,也就是说,当年的苗民是贵州威宁彝族安土目子女儿嫁妆的一部分,这些贵州苗族40 余户120人第一批进入武定。咸丰元年(1851)有先后从威宁等地迁120余户600余人到武定、禄劝、东川等地定居。以后这批苗民中的一部分,又分散辗转迁入滇中地区包括嵩明县在内的各州县。滇中地区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宜于狩猎,又鉴于伤寒病流行等原因,苗民先后多批迁入嵩明、寻甸、马龙、宜良等县定居。
 


清同治元年(1862)有6批苗民从贵州威宁经武定、禄劝、富民、宣威、会泽、马龙、宜良、东川迁入嵩明梁王山区,共14户85人。至民国元年(1912)嵩明苗族有129户537人。民国期间(1912-1949)先后有8批,共16户71人,从贵州威宁经武定环州、柿花箐、野鸭塘、大雪山、海头、宜良、中立山、杨草山等地辗转迁入嵩明境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有从贵州威宁,云南武定、寻甸、宜良、禄劝、马龙和西山区等地的苗民176户816人先后迁入嵩明县境。1985年,嵩明境内苗族共有592户,1392人。1985年,嵩明境内苗族共有592户,1392人。大部分定居于白邑、阿子营山区、半山区,苗族的村寨就包含有凸董箐村。这种历经多次迁徙的传奇经历,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打磨后,本是居无定所的有迁徙习性的苗族,终于改变了延续许多年的习惯,选择了凸董箐这个地方,定居了下来。



 
苗族的花山节

花山节是苗族传统节日,也是凸董箐村以及滇源周边各族人民最隆重的民间集会活动。届时四面八方的苗族人民和嵩明境内、昆明城里各族人民相聚在一起的日子,花山节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过去苗族花山节只有单纯的民族传统舞蹈和斗牛活动,而今节日期间有苗族传统舞蹈、现代舞蹈、民族服饰展销、射弩、爬山、赛跑、赛马、蓝球赛和斗牛活动等,还有各种游戏、摄影及丰富的物资交流。场内设有斗牛场、赛马道、射弩场、等等,玩累了,来到羊汤锅前,吃上一碗羊汤锅,美味舒坦的美食,把肠胃抚慰到了极致,吃饱了,再吹着芦笙,载歌载舞一番。苗族青年男女人人都能歌善舞,苗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口头文化极为丰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花山节上的苗族芦笙舞更是伴随着这个勤劳、善良、淳朴、好客的少数民族已经走过了上千年的历史了。



 
新凸董箐村的崭新容颜
 
过了三转弯村,转过了几道弯之后,在一个半山腰上,一片胶泥红土色的房屋一家挨一家,规整漂亮的两层楼的房屋在夕阳下,唯美而漂亮。山墙上都有一个圆形的外缘呈黄色,然后是白色,接着是红色,红色里面有个类似十字绣的白色图案的统一标志,这里叫石羊圈,也是凸董箐村整体搬迁的新居住地。因为原来的老村座落在极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上,经过科学的评估和论证之后,全村54户人家,全部从旧址搬迁到了这里。旧址的房屋全部拆除,现在种上了苹果树,苹果树归集体所有,产生的效益会以分红的形式,分到每一个凸董箐村村民的头上。新居里每一户人家都是独立的院落,门口有的人家停了小轿车,居住在这里的龙健恩说村里很多人家都早有了自己的轿车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一头黑色的老牛静静的站在两层楼的屋子旁,女主人在一旁的自来水管处用刷子刷洗着脚下鞋子上的泥巴,几只公鸡旁若无人的在道路上大摇大摆的闲逛,时不时的路上跑过一两个小孩子在追逐公鸡,一条狗卧在大门口,懒洋洋的看着门。路边,有几棵无花果树,果树算不上大,但是已经开始挂果了,青青翠翠的模样,无花果的叶子,也舒展着,墨玉似的,用不了几年,无花果树就一定会枝繁叶茂了。此时的苗寨里,没有城市里的喧嚣繁杂,没有灯红酒绿,没有接踵而过的人群,没有熙熙攘攘,而是鸡犬相闻,宁静祥和,顺着大路走,没几步,就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小房子,看着不像能住人,一问,才知道,这是专门关牲口家畜的地方,每家都有一间房,统一在一个地方,和住房分开来,环境卫生好了很多。


来到小广场上,金冠菊开得黄灿灿的,几棵高高的石柱上,牛头作为图腾在蓝天下尤为显眼。广场上有好些彩绘图案,基本上都是苗族人民耕作的场景。回头看,山坡上,苗族人民的新居在这青山里,容颜俏丽,又温柔静谧,似花,悄然开放。
 


马豆草的迷紫天空
十年前,我遇到的邪门事(下)
十年前,我遇到的邪门事(中)
十年前,我遇到的邪门事(上)
三生三世三角梅
打拼不易,你在昆明还好吗?
唉,这一个多月你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2020生日随想:照顾好肉身 安顿好灵魂
疫情后才发现自己是一个被文学耽误了的厨娘
病毒也不能阻止花开
警惕那些在朋友圈业主群卖口罩的
躲“瘟神”在家花式宅
我在昆明:病毒离我一公里
2020年春节的第一场雪
2019年终总结:追花逐叶,不问流年
人到中年怕过年
黄果树下无黄果

雅兰已出版作品:散文集《有点兰》定价:30元,小说集《每一场花开都是任性》定价32元。喜欢的朋友可以直接打赏留言,留下地址,书价再加上十元快递费即可。

若是喜欢雅兰的文字,那么就赶紧关注,点击文中左上角蓝色小字"雅兰草堂“。

作者简介:

雅兰: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网络写手,云南省作协会员,昆明市作协会员,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生于昆明,长于昆明,地道昆明人,因善于用文字下蛊,荼毒世间有情男女,被人称为妖精。晃荡网络江湖多年,在网络和纸媒之间自由切换,写小说、散文、电视剧剧本,已出版散文集《有点兰》,小说集《每一场花开都是任性》,酷爱旅游美景华服,她若不能妖颜惑众,就一定会妖言惑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