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中国当代文学史》

 陶鹿在读书 2022-07-07 发布于上海

这十年来,我们也许“成熟”了,“稳妥”了。为了这种“成熟”,我们失去了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这种代价究竟是否值得?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后记

中文系必读书目,现当代文学史考研必读书目,正因为是必读书目反倒让大家没有了细致阅读旨趣而是在书上一道道划线,一遍遍背诵,为了一个所谓的高分数而忽视了作者内心澎湃的情感和高屋建瓴的文学高度。

书需拜读,感动是在50-70年代文学中,作家并没有任何避讳,简明扼要又深入简出写出文学问题存在的时代内因。05年的一道考研题题目就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从30年代左翼文学开始,就很明显表达了这方面密切的倾向,从战火中走来的现代文学避免不了要写到硝烟。乔治·奥威尔写道“没有一本书是能够真正做到脱离政治倾向的。有人认为艺术应该脱离政治,这种意见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态度。”鲁迅的杂文被形容成投掷的匕首,“有人恭维革命,有人颂扬革命,这已不是革命文学。他们恭维革命颂扬革命,就是颂扬有权力者,跟革命有什么关系?”30年代的鲁迅是有其先见的。不过他没有看到过当代文学。

看这本书最感动的是里面详尽的注释,将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作家名字重新从历史中翻出,呈现他们最真实的样子,树立起一座座丰碑。有时候我们用一个双引号的词汇表达一件发生过的大事情,那些事件的后面往往都是一排排的名字,曾经灿烂无比,曾经跃马文坛,曾经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手指划过,就如同阅读武则天的无字碑,作家的批判内省精神就藏在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后,藏在详尽的注释后面,藏在年代史后面,所以如果不为了考试,细细读来确实荡气回肠,绕梁三日。那些巨匠的凋敝,大师们的崛起,文学的复兴与走向边缘,从这一本书里就可以看出作家们的气节,看到作者的历史态度,看到了文字中的灵魂。

文学从远古的诗经走来,从浪漫的楚辞闻香踏歌而来,从浩荡的汉赋、从瑰丽的盛唐诗歌、从典雅的宋词、从奇异诡谲、幻想激越的传奇话本穿越市井而来,书写山川大地、苍茫日月是文学家的任务,梳理文学史的作家们也是这辽阔天地的摘星人,去擦拭每一颗星星的尘埃,去俯瞰这浩瀚星空的星系,整理那些断裂嬗变与发展脉络。文学的汪洋大海又如何缺得了这样如舵手一般伟大的人,幸甚至哉!

作家巴金在电影《小街》的评论里写道:我一连敲了几个月,但我并不是白白在敲打,我从门缝里逐渐看到院子里的情景。现在有了应声,而且门缓缓地开了,虽然只开了一个缝,但是我可以把头伸进里面,我瞥见了我正在寻找的东西。

这本书就让我们找到了我们正在寻找的东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