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捞起唐诗宋词的飘逸伏笔,谁能勘破宣纸上的结局

 陶鹿在读书 2022-07-07 发布于上海

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佩戴宝剑告别父母,离开蜀地出三峡东下,准备一展抱负。此时的大唐正处在开元全盛之时,边疆拥有“镇兵四十九万人,戎马八万余匹”,帝国声威如此,四海宴然,物阜民丰,后来与李白齐名的杜甫在诗中回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当李白雄心勃勃远游时,唐玄宗已经泰山封禅,从此励精图治的雄心变成了一片享乐之心。开元十四年,宰相张说被李林甫弹劾,这一切都在太平富庶的景象下掩盖着,这一切也为这些盛唐诗人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这些在诗歌领域大放异彩的大神,也同样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他们的诗歌,是个人境遇的言志,也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在《鲜衣怒马少年时2》一书中,作者用诗歌的视角看在安史之乱、牛李党争,黄巢起义,大宋的王安石变法、元祐党争中诗人在历史中的沉浮,所有历史的动荡,重大事件后朝廷政局、民间生活的苦痛都在诗人绝句律诗宋词之中,李白、杜甫、元白、韦应物韦庄,还有李煜、王安石、苏东坡,都在大浪淘沙之中用文字书写了不朽。

李白的一生就是盛唐的影子,恢弘浪漫又凄凉。

李白出生的碎叶城,是唐朝在西域设的重镇,“安西四镇”之一,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丝路上一重要城镇。719年,碎叶城割让给了苏禄,成年后的李白不知道安史之乱之后,那个仿长安城修建的碎叶早就不在大唐的领土范围内,青年的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素有远大的抱负的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他异常兴奋,以为自己能够实现人生理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中毫不掩饰其喜悦之情。

之后是大家熟悉的李白,那个在大唐荣耀中肆意挥洒才华的诗人,如此狂傲不羁,背后掩盖的是他根本突围不了的门第观念,不管他说自己的祖先是西凉国主李暠还是飞将军李广,他就是一个商人家庭的孩子,他娶的妻子都是前宰相的孙女,也没有改变他的自卑感和油然而生的自负观念。他被赐金而还,他去永王府当幕僚,这个外表求仙的谪仙人在现实面前就是头破血流,不断被打压流放,“古来万事东流水”,他是放下了么,其实并没有,酒和诗才是他的知己,他用美酒诗篇消解了自己的挫折苦难与别人的冷眼旁观,对待心中的朋友他肝胆相照,对待愁苦他寄情山水,这样的狂生,只能出现在盛唐,只能出现在李白身上,旁人学不得。

李白在安史之乱中选择了永王,而杜甫被困在长安城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王维弄坏嗓子无奈之下被迫做了伪官,跟随哥舒翰守潼关失败的高适护送玄宗到了成都,之后做了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战乱之时,高适封侯,李白沦为了阶下囚。“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同样豪迈,却也知道官场的争斗,与旧日好友李白,也只能划清界限,从此诗人绝交,李白流放夜郎,安史之乱带给诗人们的命运是如此千差万别。

安史之乱如此,牛李党争也如此,在杭州西湖游山玩水的白居易也卷入了这场长达四十年的纷争,韩孟、刘柳、元白,不管政治团体是哪一个,他们都是直言上书,针砭时弊,所有诗人都踏上了被贬谪的道路,雪拥蓝关马不前的韩愈、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白居易,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禹锡,他们聚首在洛阳,纷纷党争之中,没有胜利者,只有这些诗人碰在一起的酒杯与鬓边的白发。

盛唐的余韵还在诗歌中流淌,历史的车轮已经碾碎了盛唐,经历了五代十国,从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李煜嘴中来到了中国文人的黄金时代北宋一朝。历史的相似性在唐宋之间徘徊,政治上失意的诗人永远不缺,不管是激进变法的王安石,这位拗相公能说服宋神宗,说服不了满堂朝臣,而夹在新党旧党之中的苏轼就更成了悲催的所在,无论何党执政,留给他的就是无限的南迁之路。从黄州到惠州到儋州,无论盛世还是乱世,诗人们的遭遇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他们留下了诗句与名字,而那些无名氏也许更是淹没在历史风尘之中,靠着诗人诗篇中的蛛丝马迹,让人重新认识那个遥远的时间里人们经历的一切。

读来浪漫飘逸的诗篇,也许背后是一段凄婉的往事。一段写实的绝句,是那段历史中普通人的境遇。走进唐宋诗章里的盛世残梦,细细捋来唐宋诗人的命运轨迹,如同面前摊开地图,对诗歌和远方的探索,都刻在这些诗人的精神里。今人如此幸运,能够读这些古人的诗歌,穿越河西走廊探楼兰古国的风貌,也可以登上泰山一览众山小,为古人掬一把泪唏嘘不已,也为他们抚掌击节慨叹,这就是诗篇的魅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