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龙八部:令萧峰悔之莫及的教训是什么?4个字

 陈想读名著 2022-07-07 发布于浙江

萧峰是一个悲剧英雄。

在他身上,我看到传说中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他的内心仍是苦闷,仍是矛盾,甚至是撕裂:

养育他的大宋,生他的契丹,是对立冲突的,而他作为一个人自然是想弥合的;但这一点,无论是他凭作为辽国皇帝的结义兄弟的感情,或者作为一个孤独英雄的能力,显然都是无法做到的。

而他的生命里,已经没有了其他的支撑。

于是悲剧在所难免。

我想萧峰纵然地下有知,也不会后悔。

但是,在构成这不会后悔的结局的因素中,有一样恐怕是他一直在后悔的。

那就是构成他生命重要支撑的阿朱的死。关键是,阿朱是他亲手“误杀”的。

而不管是“失误”还是“错误”,这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也就是萧峰不可避免要后悔的,尽管这世上并无后悔药。

那么他为什么会犯下这个错?我觉得,问题就在“先入为主”四字。

 

我们回头看一下当时情景。

不妨从阿朱用她巧妙绝伦的易容术假扮成丐帮执法长老白世镜去骗马夫人康敏说出“带头大哥”是谁说起。

阿朱的易容术是信得过的,可以说惟妙惟肖,但她和萧峰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白世镜与马夫人是有私情的,对“白世镜”异于平时的表现产生怀疑的马夫人用“中秋的月亮”和“月饼”作饵,轻而易举地识破了阿朱的手段,将计就计给了她一个假信息:萧峰要找的“带头大哥”是大理国王爷段正淳。

而后机缘凑巧,却又在小镜湖畔见到了段正淳,阿朱更是震惊地得知,自己与同样萍水相逢的阿紫一样,是段正淳和阮星竹的女儿。

这个信息,阿朱直到最后重伤将死之际才告诉萧峰;如果她早点讲,或许结局就会不同?

但这不是关键,因为如果她告诉了萧峰真相,那么,萧峰的报仇行为基本上会中止,但是他心中的郁郁始终会在,因为他们再也不会去追查当年事实的真相,那么这结局仍不算结局。

关键在萧峰。准确地讲,是萧峰有了先入为主的成见后,忽略或过滤了会对这偏见造成影响的因素。不然,他是可以及时止损的。 

我们从萧峰从段延庆杖下救了段正淳说起。

当时他谢绝了阮星竹等人的感谢,说自己救他,“全出于一片自私之心”,言下之意是必须亲手杀了他为父母、养父母、师父报仇。然后他问段正淳:

段王爷,我问你一句话,请你从实相告。当年你做过一件于心有愧的大错事,是也不是?虽然此事未必出于你本心,可是你却害得一个孩子一生孤苦,连自己爹娘是谁也不知,是也不是?”

此处人多,而父母在雁门关外同日双亡太过惨痛,萧峰不愿明言,但因为必须确证段正淳就是当年害死父母的“带头大哥”,又不得不言,所以他采用了这种有明确指向(有愧于心的错事,害得一个孩子一生孤苦)但又稍嫌模糊(太多人一生做过于心有愧的错事,且不止一件;而害得一个孩子一生孤苦,范围虽窄,却并不具备唯一性)。

萧峰没想到,段正淳竟然非常干脆地承认了确有其事,说自己“生平为此事耿耿于心,每当念及,甚是不安。只是大错已经铸成,再也难以挽回”,又说“天可怜见,今日让我重见一个当年没了爹娘的孩子”。

萧峰看到了段正淳说这番话时的脸色,是由“满脸通红”转为“惨白”,认定他是为当年杀了自己父母而羞惭,又听到他说重见了当年没了爹娘的孩子,又以为说的正是自己。

他却不知,段正淳羞惭是为自己不负责任的情场风流事,重见的孩子是阿紫。

而萧峰实际上正是段正淳和阮星竹“认女”的见证者之一,但他此时只想到自己才是没了爹娘的孩子。

于是他又责问段正淳为什么“接二连三地又不断再干恶事”,段正淳居然还是没否认,只说自己“行止不端,德行有亏,平生荒唐之事,实在干得太多,思之不胜汗颜”。

萧峰说的“恶事”是杀自己养父母、师父以及谭公谭婆赵钱孙等人,也以为段正淳自我批判的正是这个。

他却不知,段正淳检讨的是自己的风流史。

如果段正淳反省是杀人,那么,所犯错误岂止“行止不端”,岂止“荒唐”,岂止“汗颜”即可?

但他已经不会去推敲段正淳用词的轻重。

如果说此前萧峰对段正淳是否真的是“带头大哥”有所怀疑,毕竟前面看到他“待友仁义,对敌豪迈,不像是个专做坏事的卑鄙奸徒”,且“一脸皮光肉滑,鬓边也未见白发,不过四五十岁之间”,不像能在“三十年前率领中原群豪在雁门关外戕害自己父母”,那么,听到这里,他完全确认了此事“千真万确”,以“保养得好”为理由推翻了对他年岁不符的疑虑。

于是,两个人一问一答,看起来若合符节,其实风马牛不相及。

事情至此,也不是毫无回旋余地,萧峰本待不再打哑谜,明明白白问清楚,但这回却是阿朱急于两头相护,萧峰只说得一句“雁门关外,三十年前”就被阿朱打断,从而失去了真正确证的机会。

在段正淳那里,萧峰已经失了确证的机会,但是他本还有机会不后悔。

那就是阿朱。

可惜阿朱因为没有在马夫人的表现里发现什么不正常的东西,也相信段正淳是那个“带头大哥”,而他却又是自己的父亲。

她与萧峰一样,都认定了段正淳承认的错事是杀死萧大哥的父母等人,他看到的孩子是萧峰。

她与萧峰一样,想岔了。

她曾请求萧峰“立刻带我到雁门关外,咱们便这么牧牛放羊去。段正淳的怨仇,再过一年来报”,但萧峰没有答应她。因为她并未说明真实的原因。

前面也说了,阿朱如果只以段正淳是自己的父亲为由要萧峰放弃复仇,多半是能如愿的,但是这不能解决萧峰心头之恨;她宁可以身代父死在萧峰掌下,一方面算是复了仇,另一方面也是使大哥免受段氏报复。

但是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阿朱向段正淳去亮明自己的身份,同时正面问明事实真相;或者,与萧峰一起去问明实情。或者还有其他。

而现在,阿朱却也跟萧峰打上了哑谜。

不仅如此,阿朱在代父领死时,想当然地直承对萧峰所行的恶事……

事实上,在复仇前夕,她神情失常,言语失常,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但是萧峰已经被偏见占领,纵有不安,也是稍纵即逝,沉浸在了赶紧复仇,然后携手阿朱逍遥关外的梦想里。

于是,由于先入为主的成见,萧峰没有在段正淳那里进行确证,也没有在阿朱身上发现异常,大错就此铸成。

虽是小说家言,但这对我们现实中人来说,其实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事实上也不断在发生。

对此,朋友们以为妥否?欢迎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